晚上好,我是範媽。最近有讀者說收不到範媽的文章,那是因為公眾號改了推送規則,有一些讀者會搶不到沙發。
所以請喜歡範媽的朋友們,一定要「星標」有範爸媽讀書會(拉至文末可看星標步驟),這樣我們每天都可以見面啦~~
文 /範媽
沉迷手機的孩子有多瘋狂?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讓我心痛不已。
在南寧,一個12歲的男孩爬上了樓頂,縱身躍下,跌落在停車場的混凝土地面,當場身亡。
接到噩耗的父親匆匆趕到現場,看到兒子倒在血泊中,情緒崩潰,痛不欲生。
他沒有想到,平時乖巧聽話的兒子會因為被沒收了手機而想不開,選擇輕生。
更讓我心痛的是,這樣的悲劇並不是個例,也不是少數。
在全國各地都發生著這樣的事:孩子因為不能玩手機而做傻事。
在河北保定,一個16歲的少年從30樓的家中一躍而下,當場殞命。
他是當地重點高中的學生,學習成績優異,本該擁有美好的未來。
但是他在花一樣的年紀選擇輕生,僅僅是因為手機的使用問題和父親發生了爭吵。
他的父親到場的時候,雙腿顫抖 ,嚎啕大哭,他從未想過一個小小手機會讓孩子丟了性命。
山東臨沂,一名初中生在考試時用手機玩遊戲,被老師沒收,回家後被發現墜樓。
安徽黃山,一個學生寫下「遺書」後爬到陽臺外欲跳樓,他的「遺書」上寫道:「媽,對不起,你們去生一個更好的吧。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 。」
福建大田,13歲男孩因為爸爸不讓玩手機,從5樓跳下造成多處骨折。不幸的是,爺爺為了勸阻孫子也跟著到了陽臺,不幸墜樓身亡。
在浙江溫州,一位媽媽在商場裡正準備結帳,不料卻被孩子一頓瘋狂毆打。
原來,媽媽接過了店員找回的零錢,隨後想遞到兒子手裡。但是,這一下子就擋住了兒子的手機屏幕,影響到了他打遊戲。
於是這個遠比媽媽高大的小夥子,開始對自己的媽媽暴打。
本來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孩子,卻因為沉迷手機而變得偏激狂躁,不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不把身邊人放在眼裡,這真是讓人膽戰心驚。
看到這一宗宗血淋淋的事件,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手機上癮,真的會毀掉孩子!
殺死孩子的從來不是手機
我們常常說孩子沉迷手機、沉迷遊戲,但是說到玩手機,最嚴重還是要數家長自己。
在生活中,很多的家長都是手機上癮者。
無論走到哪裡,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走在喧鬧的馬路,甚至在帶孩子的時候,家長都是低頭族的一員。
在福建,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孩子在公園逛,她全程低著頭玩手機,完全沒有注意到孩子已經爬上池塘邊的護欄。
孩子不慎落水後,媽媽才反應過來。幸好當時一位熱心的男子路過,下水救起了孩子。
去年年末,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出門,低頭回微信後,發現孩子不見。
10天後,警方在附近的建築工地發現了孩子的屍體。
根據父親的說法是,「我就是低頭回了朋友幾條微信,時間並不算長。」
但如果沒有這個玩手機的動作,悲劇是不是就能避免呢?
一位爸爸開車送女兒去幼兒園,下車前接了個電話,玩了會手機,隨後就把車鎖上了。
等到傍晚媽媽去接女兒的時候,才發現女兒在自家小車裡悶死了。
範媽在生活裡也遇到過這樣的手機族父母。
周末的時候在餐廳吃飯,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兒子在興致勃勃地跟媽媽描述自己剛剛在美術課畫的畫有多棒,還被表揚了。媽媽卻一直在低頭玩手機,對於孩子的興奮也沒有回應,反而是坐在一旁的我聽得有滋有味。
我都不忍心去看孩子那副失落的表情。
作為父母總是在陪伴孩子孩子的時候,瘋狂刷屏、對孩子不管不顧,甚至因為沉迷手機而釀下禍端。
這樣的父母還有什麼資格去指責孩子沉迷手機,去教育他們學會自律?
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在告訴我們:不是孩子天生就迷戀手機,而是他們受到了爸爸媽媽的負面影響。
孩子沉迷手機只是一個表象,在他們背後藏著的都是一個個不負責任的家長。
手機充當了父母教育缺失的替罪羔羊,給孩子遞刀的其實是父母自己。爸爸媽媽都做不到戒掉手機,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到呢?所以在沉迷手機的問題上,需要作出更多努力的是還是家長。很多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沉迷手機就會很擔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教訓一頓再把手機沒收。但是當孩子迷戀上了手機,突然面對沒有了手機的生活就會突然變得空虛,壓力巨大,甚至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所以作為家長,
在面對手機問題上一定要耐下心來,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手機只是「遊戲」的代表,這跟我們小時候愛玩的遊戲和玩具沒有差別。
只是他們沒有機會去接觸到其他的「遊戲」,所以選擇沉迷最快捷也最便利的手機。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就講過一個父親巧妙地教育孩子的故事。他的孩子玩遊戲上癮了,爸爸知道了之後沒有著急責備他。反而跟他一起報了一個桌球班,父子倆天天去打球。於是孩子為了超越自己的爸爸,很努力地練習,也很享受這種不斷進步的過程。漸漸地就擺脫了手機上癮的問題了。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
當孩子只有玩手機這一個愛好的時候,你還剝奪了,他肯定會翻臉。如果孩子能找到另一種能帶來快樂的活動的時候,他自然就能戒掉對手機的癮。現在的社會是離不開電子產品的,就連孩子做作業也需要手機,所以讓孩子完全脫離手機是不現實的。在孩子接觸手機的這件事上,家長就要學會跟孩子約法三章。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要跟孩子商量著來,讓孩子認同和接受這些規定。
在規則中制定的目標也要比較明確,比如說:每周二四六完成作業後,可以玩手機半小時,但是玩什麼遊戲需要爸爸媽媽同意。有一位美國媽媽跟她的孩子制定的「手機約定」就很有借鑑意義。要改變孩子對手機的依賴,最重要的還是爸爸媽媽的陪伴。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趁還來得及多陪陪孩子,就要好好珍惜。今年重慶的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考到了726分的高分。她同時也是多年前的重慶中考狀元。他的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最獨特的就是,
在家時很少打開手機。從孩子一歲多的時候,他們家就會訂一些繪本、畫報。孩子看著圖畫,爸爸媽媽陪在一邊,給她講圖片裡的故事。等到孩子長大一些能看懂了,他們就陪在一旁聽她講繪本裡的故事。歐巴馬在總統競選中說過,有一件事他很自豪,那就是在長達21個月的競選中,他沒有錯過一次孩子的家長會。妻子米歇爾在談到歐巴馬的時候說到,作為總統時的歐巴馬雖然很忙,但是依然每天晚上都陪女兒一起吃飯,耐心回答她們的問題,還為她們在學校交朋友的事出謀劃策。演員沙溢就曾坦言道,
雖然陪孩子會喪失一些自己的時間,但是陪伴孩子其實也就那麼幾年,所以他從不後悔。他還曾為了等正在上家教課的孩子,而窩在樓梯間裡啃麵包。
郭晶晶和霍啟剛夫婦在社交平臺也經常分享陪伴孩子的動態。他們帶孩子下田插秧,教育孩子珍惜糧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之前疫情被困在家,爸爸就帶著孩子研究美食,一起動手。
在孩子成長的時候,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才能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放下手機,才能讓他們學會自律。
在孩子玩手機的時候,不要只會一味地責備他們,這只會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我們要做的是,和他們站在一起,共同去克服和擺脫手機的癮。更要以身作則地告訴他們,怎麼樣做才是對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訓斥和批評,而是你和他們一起去體會生活的樂趣。讓他們明白,這個世界上除了那個小小屏幕外,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去挖掘。
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去引導孩子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希望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有父母的陪伴,都能體會到屏幕以外的美好和愛。願手機不再成為每個家庭的噩夢,願每個孩子都能擺脫手機的控制。
點個「在看」,我們一起放下手機,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最圓滿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