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技術轉化為優質服務 安好醫生AI醫療系統大有可為

2020-12-15 金評媒

目前!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257萬,病故人數超18萬。爆發式增長仍未停止。

再看中國,1個多月時間,隔離、檢測、應收盡收,疫情基本被控制。如今,各地都進入復甦狀態,返工比例大多超過50%。按鍾南山院士的話說:「我們挺過來了。」

但遠觀國外的措施卻沒那麼完善!公共場所沒有紅外測溫系統;確診只靠檢測盒,沒有CT快速診斷;更沒有在線問診提供及時的建議,聯動附近的發熱門診……

只有在中國,才能看見抗疫的眾志成城——科技公司沒有下棋作秀,而是將人工智慧(AI)運用到各醫療場景:或幫助解析病毒基因;或解讀CT,確診病例;或為公共場所提供遙感測溫系統,實時發現高熱人群……

而更重要的是,在醫療資源極度緊張時,還有AI輔助醫生做線上問診,幫助疑似新冠患者鑑別、隔離、預診、導診。春節期間,平安好醫生這套系統已經被普及到全國各地,迅速獲得超11億次訪問。

4月7日,經過9個月的調研,全球最大的家庭醫生組織WONCA(The 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世界家庭醫生組織)將平安好醫生的AI系統評定為最高級別,成就全球首例。
要知道,WONCA是世界最大的家庭醫生組織,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工作夥伴,分支遍布全球131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世界90%以上的人口。
這次認證,標誌著中國智造的醫療AI與國際接軌,從此,中國不再是單純的醫療技術進口國,這套AI將隨著醫療雲計算、抗疫知識系統出口,協助全球戰疫。

是的,無產業、不AI,從AI中來、到產業中去,那才是大眾需要的AI爆款,中國新醫療該有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求醫難上難,怎麼破?

看病貴,求醫難!絕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醫療資源稀缺、分布不均,結構性失衡是全球醫療界的通病。

2019年中國人均醫療保健消費增速12.1%,超過人均消費增速的8.6%。前者增速連續N年超越後者,卻無法改變「8%的三甲醫院負擔超50%的門診量,每千人只有2.6個醫生」的窘境。

好醫生依然難預約,掛號費幾百元也未必見效。分級診療舉步維艱,即便有著名院長說:「40%的病人無需來三甲醫院排隊掛號。」大醫院還是被各種病患擠爆。因為其他低線地區,醫療水平有限,初診誤診率甚至達30%。

病人實在不易,為了更好的門診,經常掛號排隊3小時,醫生問診5分鐘,再加上路途時間,一次看病要用掉整個白天。

而全球醫療的「王者」美國,看病也不輕鬆。拍個CT要層層認可,預約醫生照樣得漫長等待,最後再看寄到家的帳單,也是滿頭「黑線」,因病返貧的故事絕非少數。

結果,這次新冠病毒,更讓美國遭遇極大挑戰,病人飛速增長,家庭醫生、社區醫院缺乏克制傳染病的經驗,預診、分診、隔離難有章法,再加上很多人禍對策,整個醫療體系幾近奔潰。如今,全美累計確診84萬例,死亡超4.4萬例。

巨大的供需矛盾下,AI成為緩解醫療頑疾的靈丹妙藥。如《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說:「未來,站在經濟鏈頂端的將是算法,它會幫我們解碼客戶需求,幫我們做出重要的決定和應對。」

比如,1月23日晚8點,山東某火車站候車的一位用戶,接通平安好醫生線上問診,他出現胸悶、發熱、乏力的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

經過AI對症分析,在線醫生進一步確認他1月初去過武漢,且按最新診療指南,其症狀符合新冠特徵,確定該用戶為疑似病例。

而確診時,該用戶已經登上前往鄭州的火車,且沒佩戴口罩,這可能讓整部列車都暴露在病毒威脅下。

面對可能的疫情傳播,平安好醫生立刻啟動新冠線上預防機制,指導用戶向列車長匯報病情,並電話指導車長實施預防隔離措施,同時聯繫當地疾控中心,安排用戶就近站點下車,由救護車送往指定發熱門診,做進一步隔離篩查。

隨後,該病患迅速排除了疑似,回家隔離。

可見,以技術、專業為基礎,「AI+醫療」通過數據、算法抽取、沉澱知識。由此實現預測、自動化流程,做端到端服務……讓醫療資源、醫生圍著病人轉,提升醫療效率、用戶體驗。

按紅杉資本創始合伙人沈南鵬的說法:「升級」意味著增量新市場。而這種「AI+醫療」的升級,既有深厚的產業根基,又有顛覆傳統診療的範式,兼具新技術的爆發力和產業的持久性。

方法做對,事半功倍

超級技術社區Free Code Camp有位AI大咖曾說:「競爭的最大看點,早已不是誰有更炫酷的技術,而在於誰能將AI轉變為一種商業化服務。」

平安好醫生首席技術官王齊更是篤信這點。他告訴小郝子:

2014年開始,在線診療成為「風口」。所有平臺都知道中國每千人只有2.6個醫生,遠低於發達國家,正是「痛點」所在。所以,不斷增加在線醫生數量。

別的平臺大量籤約兼職醫生,但其專注度遠不及全職醫生,為此,平安好醫生頂住外界壓力,從三甲醫院挖來資深醫生,打造專職團隊。

但隨著業務爆發,2015年開始,專職團隊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此時,必須用AI技術做效率工具,解決成本問題。

按文豪伏爾泰說法: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先定義方式。

比如,頭疼,是哪個位置疼,是酸痛、脹痛、刺痛,還是抽搐性疼痛,有什麼病史、藥史、過敏史,如何對應神經科、內科……

這時,專職醫生發揮作用。他們幫AI定義問診方式,分解複雜流程,細化預診問題(特別像智能客服),將用戶回答對應癥結,再對接相關醫生。如此,醫生的重複問診暴減,手拿標準化的預診信息,直接進入深度問詢、診斷。

同時,在這套專業框架下,AI不斷深入醫療過程,不斷加深對病症、病患的「認知」,結果,它的預判越來越精準,醫生的生產力被進一步釋放。

由此,平安好醫生單個醫生的日平均接診量,遠高於三甲醫院的同行。所以,新冠疫情初期,即便它接入人民日報、百度、中移動等單位和多地衛健委,照樣能自如應對突增的線上諮詢。

一位業內行家告訴小郝子:這才是AI解決現實問題的正確姿勢。

之前,谷歌阿爾法狗下棋連贏世界冠軍,震驚世界,但它只是在極度明確的規則下,完成了機器智能的自我進化。

可現實特別複雜,尤其是深入到行業,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所以AI思維中,算法是獲取行業知識的核心能力、鋪路磚,AI項目常有80%以上的時間在做算法探索,方法不對,一切皆是枉然,方法做對,立馬就能事半功倍。

於是,基於AI算法優勢,加上6.7億人次海量數據的訓練,平安好醫生的AI系統,涵蓋了3000種疾病的知識圖譜,覆蓋整個就診流程,能夠智能分診,成倍地提升醫生問診效率,大大降低誤診、漏診的概率,改善患者遠程就醫的體驗。

例如,中老年人背部疼痛,未必是枕頭高、床板硬、睡姿不對,也可能是心臟病前兆;而腳氣病發,或許有糖尿病的問題,用藥治療更須謹慎……

這就像《創新者》裡寫的:大家會看到技術點滴進步,鋪墊、沉澱、一步步向前拱,起初慢得揪心,之後越來越快,「轟」的一聲!亮瞎全世界。

無疑,中國擁有全球最活躍的消費技術,但玩遊戲、在線購物、食品外賣,並不能使一個國家成為科技的領導者。只有搞定類似「AI+」的深度創新,才能獲得更深更廣的戰略布局。尤其是現在,新冠疫情引發全球動蕩,正是新技術「嵌套」進社會的良機。

而像平安好醫生這樣,用AI的超級確定性,對衝外界的不確定性,集中數億用戶,變身國家新基礎設施,自然能穿越經濟周期的劇烈起伏。

諾貝爾獎獲得者託馬斯·弗裡德曼說:「這將會是兩個世界——新冠之前的世界與新冠之後的世界。」大家都準備好了嗎?

聲明: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讀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企業信息

相關焦點

  • 安貞醫院線上系列直播,手把手教您醫學創新轉化!
    基於以上背景,張寧表示,醫學科技成果轉化大有可為,但需要注意的是,充足的系統支撐也不可或缺。因為產品轉化與上市的過程中,涉及項目分析、項目估值、轉化方式選擇、合作夥伴選擇、合同籤署、樣機中試與生產等多個環節,包含專利保護、價值評估、專科平臺、項目孵化等多個關卡。
  • AI教育和醫療大有可為
    「我決定離開在百度的職位時一切運行地都很好,我想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並不知道自己具體將要做什麼,但是我認為AI不僅為百度這樣的大公司提供了機遇,也同樣為創業公司和基礎研究提供機遇。」「我打算花一些時間,尋求科技公司轉型之外的事情。」「有很多垂直領域令我感到興奮,我對醫療領域極其感到興奮;我對教育領域極其感到興奮--這些是AI大有可為的主要領域。」
  • 上海集中發布第四批「創新醫療服務品牌」和「援鄂醫療創新服務...
    第四批「創新醫療服務品牌」推選活動自啟動以來,收到來自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遴選後申報的品牌項目46個,經綜合評議,最終產生了30個品牌。  「創新醫療服務品牌」推選活動是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文明辦落實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第二輪《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也是本市衛生健康系統文明行業創建的重要內容。
  • 醫療衛生領域技術經理人培訓開班啟航!大咖齊聚師資頂配
    因此,「醫療衛生領域首個技術經理人的培訓班意義重大」,沈文京說,「期待各位學員學有所成,把我們醫療衛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大量創新想法有效地轉化到生產生活中,為我們國家醫療衛生事業和科技成果進步做出重大貢獻。」
  • 平安好醫生AI醫療系統接軌國際,通過WONCA最高認證服務全球家庭醫生
    世界上首個達到國際化標準的AI醫療系統誕生了!近日平安好醫生宣布,收到全球最大的家庭醫生組織WONCA頒發的認證證書,WONCA將平安好醫生的AI系統評定為最高級別。這在全球尚屬首次,標誌著中國智造AI醫療技術與國際接軌,也代表了平安好醫生AI系統達到世界AI醫療技術的最高水平。
  • 好醫生,提供優質醫療資源,打造智慧醫療
    為提升學習參與度、同時提升衛健委官方及醫療衛生機構對學分管理的便捷度,好醫生自主研發打造了一整套繼續教育學分管理系統,促使衛生技術人員學習。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課程的豐富程度,讓大家不斷學到前沿知識,及時更新迭代知識庫,建立和一線專家的聯繫也是必不可少的。
  • 新基建+醫療健康專題報告:醫療AI創新的道與智
    阿里雲智能病歷 質檢系統,通過包含 120 個完整性質檢項、33 個一致性質檢項、18 個及時性質檢項和 18 個合規 性質檢項的 AI 模型,覆蓋病歷質控的事中管理、事後質量評價和統計分析。在醫療質量管理方 面,AI 通過對臨床指南、醫療規範等內容的學習,可以引導醫生按照規範的臨床路徑開展醫療 服務,從流程上為醫療服務質量提供保障。
  • 讓優質醫療健康服務觸手可及
    這是該院全面融合實體醫院和線上醫院的創新變革。在實體醫院之外,藉助「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技術,「實體+雲」,打破空間的距離,讓優質醫療資源隨時隨地變得觸手可及。    藉助這個平臺,患者不出門,放鬆地坐在自己家裡,就可以面對面地與專家交流,為病症把脈。無懼山高路遠,不怕酷暑嚴寒,看病就醫、管理健康,有了不一樣的體驗與可能。
  • 平安好醫生AI系統成為首個國際認可的AI醫療系統
    平安好醫生宣布,收到全球最大的家庭醫生組織WONCA(The 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世界家庭醫生組織)頒發的認證證書,WONCA將平安好醫生的AI系統評定為最高級別。
  • 醫療AI 提高診斷效率,「數字醫生」為醫生減負又賦能
    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印發《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支持「網際網路+醫療」等新服務模式發展。隨著相關政策措施的不斷出臺和完善,各平臺正持續著力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創新服務模式,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有序發展。「請家屬和患者出示身份證和醫保卡並放到鏡頭前方,請把鏡頭對準患者……」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林奶奶在女兒幫助下,通過北京協和醫院手機APP,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劉永太描述病情。
  • 全球健康科技公司如何推動中國本地醫療創新
    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疾病負擔日益加重,中國醫療體系的創新步伐必須加快。從成熟穩健的老牌公司到羽翼未豐的初創企業,大家都認識到遠程醫療和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的無窮潛力,將有助於減輕中國醫療系統的沉重負擔,並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 2019全球智能醫療領域的AI技術應用案例
    面對爆炸式醫學影像數據集和相當較少的、水平不一的閱片醫師,醫師疲勞、情緒等將會導致誤診、漏診(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8.10.24),而將AI技術加以應用,則可以很好的解決供需以及成本的問題,同時提升整體的效率,從國家的層面也能很好的幫助優質醫療服務下沉,對重大疾病進行早診早治,降低醫療和社會成本。
  • 中醫全科醫生在基層大有可為!
    為了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滿足群眾就醫需求,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為基層配備醫療設施,培養全科醫學人才,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從而給群眾提供優質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 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探索創新醫療與轉化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以「有組織的合作」方式,通過校地合作,整體從地方獲得研發資金支持;以「有組織的實施」方式,通過專項資金、立項資助的模式推動從「理論原理」到「應用機理」的初始研發,從「原理樣機」到「工程樣機」技術研發,由交大生醫工的教授團隊在校內完成;以「有組織的轉化」方式,引導教師產學研項目在閔行校區周邊「零號灣」、徐匯校區周邊「漕河涇聚科園」孵化。
  • 上海市兒童醫院「網際網路+」兒童醫療健康服務系統
    經過四年多的研究和實踐探索,上海市兒童醫院基於兒童就醫需求和醫療改革需求,結合「網際網路+」技術特點,提出並構建了「網際網路+」兒童醫療健康服務系統。該系統基於雲平臺與移動網際網路設計,包括三個核心組成部分:一是以優化就醫流程緩解就醫難、提高服務可及性為目標的微信全流程就醫服務平臺,二是以增強醫患互動、提高健康醫療知識可及性為目標、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兒童健康教育服務平臺,三是以增強精準就醫、促進分級診療合理就醫、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為目標的兒聯體分診與會診平臺。
  • 首個國際認可的AI醫療系統誕生 平安好醫生(01833)AI系統獲WONCA最...
    世界上首個達到國際化標準的AI醫療系統誕生。2020年4月7日,平安好醫生宣布,收到全球最大的家庭醫生組織WONCA頒發的認證證書,WONCA將平安好醫生的AI系統評定為最高級別。這在全球尚屬首次,標誌著中國智造AI醫療技術與國際接軌,也代表了平安好醫生AI系統達到世界AI醫療技術的最高水平。
  • 泰安市衛健委:讓優質醫療服務觸手可及
    近年來,泰安市衛生健康系統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滿足群眾期盼上持續用力,紮實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攻堅,縱深推進健康泰安建設,積極構建網際網路+智慧醫療和醫共體,穩步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規劃,團結進取、砥礪奮進,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滿意度顯著增強。
  • 金蝶醫療引領構建以醫院為主體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新模式
    浙江省眼科醫院之江院區院長王勤美表示,醫院一直在踐行「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工作,2016年8月,在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線的網際網路醫院,是全國首家眼科網際網路醫院,為百姓提供足不出戶便捷、高效、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
  • 上海首批30個創新醫療服務品牌問世
    打響上海服務品牌,本市首批30個「創新醫療服務品牌」近日出爐。「創新醫療服務品牌」關注新醫改形勢下的百姓就醫需求,努力構建就診便利、溝通有效、診療安全、服務可及、信息共享、服務一體的新時代醫療服務體系。
  •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提升醫療技術改善醫療服務 為健康中國做貢獻
    近年來,醫院不斷提升醫療水平、完善就醫流程,推行全天候、全預約、全自助、全流程、全方位的「五全」惠民便醫舉措,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科研項目總量在全省醫院名列前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連續六年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