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了我是上清華還是北大呢?」

2020-12-12 微品交大

「我長大了上考清華還是北大呢?」

不知道你的童年我的童年是不是一樣的,都幻想過這種懵懂的選擇和可愛的糾結。

轉眼現在2020年7月,幾天前,有一群18歲的孩子,脫離了高中的溫床,結束了12年苦讀,過去我們也和他們一樣,歡慶解脫,自由萬歲。

卻沒有想到,這場高考預示著又一群人與家鄉羈絆的選擇。

那一年小編在高考前問過很多朋友一個問題:「你想留在本地啵?」

「能留當然留啊!為啥子不留。」

「不想,我想出切,遠點子最好。」

「...我有選擇嗎?」

我沒有贊同,也沒有爭辯,更沒有勸慰一句。只是問:「你會想家嗎?」

與兒時的童趣相比,這個問題就是曾經的我們可能不曾細想的,但是一定會在高考後面臨的選擇。

現在21世紀,作為擁有勇氣和無限想像力的一代,環境告訴我們:你們就是後浪,奔跑和探索是你們的動力和目標。但浪花奔湧向前的過程中也離海洋越來越遠,拍岸聲也越來越小——

中國人的本質是含蓄且內斂的,我們在脫離青澀的時間裡愈發不擅長坦白思念。

距離我們返校也有兩個月,又加入了一個月小學期,經常看到哪裡又有學校放假了,誰誰已經買好票了,行李裝好了,爸媽的電話是不是又在催問什麼時候放假,寢室樓下的貓狗都在目送飯票們——但食堂還是那麼多人,澡堂還是要排隊,圖書館還有那麼多人佔座,敷衍的晚飯後依舊有未完成的作業,為什麼?

這些小小的羨慕和抱怨背後是:「為什麼還不能回家?」

不斷奔跑和學習的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離家的距離越來越遠,回家的機會,也更少了,浪花奔騰下,溜走的是時間。

我們來做一道計算題。

允許你打開計算器

/你在幼兒園,如果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半放學,每天還有大約15小時在家。

/你在小學,如果早上七點半到下午五點前放學,每天大約有14小時在家。

/你在初中,如果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左右放學,之後有晚自習兩小時,大約有11小時在家。

/你在高中,同上,大約10小時在家。

答案:在家的時間逐漸縮短。

況且還有大部分初高中生住校,只有周末回家,同時可能有補課的情況;包括藝體生在外集訓封閉式訓練的情況;還有高三時期可能一個月才有一兩天回家。

你看,並不是離家距離多遠,只是在家時間更少。也是伴隨著時間減少:回家成為了忙碌學習過程中放鬆的少有機會,而現在,一切過眼雲煙散去,我們已經坐在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西安交通大學某間教室裡,這道計算題已經結束了。

我們就是這道題的答案——家鄉遙遠,歸心似箭。

現在,再問一個問題,「想家了嗎?」

A. 「還好吧,反正還有幾周就回去了。」

「我爸媽想我了。」

B. 「不啊,我假期留校,不回去了。」

「打個電話也行啊。」

C. 「不是說想不想,朋友等我回去一起玩。」

「我有一個朋友,他想。」

D.」我都那麼大了,又不是小孩子。」

「老打電話...」

二十歲,是人生新的啟程,傾訴對我們來說像浪打礁石,傳遞的聲音又悶又澀。

似乎隱瞞心中所想已是常事,報喜不報憂更是接起電話的第一選擇。什麼時候,「想家」開始包裹成一個不坦率的「謊言」。

小時候,不知道清華北大在離家多遠的彼方;不知道飛機可以飛到多相似的異鄉;不知道垃圾食品有一天比不過柴米油鹽;不知道嗜甜和嗜鹹會那麼令人糾結;不知道有時候滿眼有風花雪月比不過回憶的犄角旮旯...也不知道,童言無忌會令成為「大人」的自己那麼羨慕。

「我長大了上清華好還是北大好呢?」

「清華和北大在離家好遠好遠的北京哦。你會想家嗎?」

「有多遠鴨!」

「坐好久飛機才能到的地方。」

「哪裡有薯條和土豆片吃嗎?」

「有,有甜的和原味的。」

「但是我喜歡吃辣味的。」

「如果那裡有你喜歡的奧特曼和米老鼠呢?」

「哇!我要帶爸爸媽媽一起去!」

「爸爸媽媽不能去,只能在家等你。」

「不要,我會想家的...」

「考哪了?」

「西安。」

「挺遠。」

「年輕多闖闖。」

「你會想家嗎?」

「...」

你的回答是?A/B好像已經不是很重要了。我們一生都在選擇:

2020年,又一群人面臨選擇,或紮根故土,或離家求學。

2024年,又是這群人,他們再選擇,家還是遠方。

2028年...

做不完的那道題。

如果你是小朋友,長大了不管考去清華北大,還是距離清華1084公裡外的西安交通大學,放假回家,把人帶著別丟了就行。

如果你是大學生,離家了不管去北上廣深,還是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得空打個電話,嘮個幾分鐘嗑最好。

我們每天被廣袤無垠的海洋一步步推向海岸,可能沒入沙灘,升騰青天,化成輕風——我們都會回家。

所以小學期算什麼呢,看著別人回家眼饞的話,打個電話吧,不管你承不承認。

「嗯,想家了。」

文案:RICH$

圖源:趙RICH

排版:Rich

相關焦點

  • 小時候:上清華還是上北大?長大後:偽造清華錄取通知書可還行
    上清華還是上北大,這是每一個孩子小時候的煩惱,長大之後往往發現是自己想太多了。最近這清華又上熱搜了,不過這一次啊不是他們主動的,廣東梅州的一名考生偽造清華的錄取通知書欺騙父親,沒想到激動的這個老父親居然是拉條幅、放鞭炮,邀請全村來慶祝。沒怎麼讀過書的這位老父親啊卻沒有看到通知書上這高等教育變成了高度教育,報到時間成為了報導時間。經考證,這名考生的高考分數僅為二百三十五分。
  • 2019清華北大全國錄取分數線匯總,幼年的你選北大還是清華?
    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頂尖的兩所高等院校,是不少人從小知道的大學,且大部分小朋友知道的大學也就這兩所。於是不少大人們問起長大後想上哪所大學是,他們估計都是奶聲奶氣地說,清華或者北大。這也是童年時最糾結的一個選擇,長大後是讀清華,還是上北大?每當想起這些不切實際的夢想,是不是都會偷笑,什麼童言無忌,什麼美夢成真,原來都抵不過成長帶來的煩惱。現實的無奈,讓清華北大逐漸從自己的夢想中刪除。
  • 山東考生拿到清華通知書:考砸了沒上成北大,網友:清華被黑好慘
    小時候,我一直在思考:將來我是上清華呢,還是上北大呢?,還是去北大光華學金融呢。等我長大了,才發現,我想多了,因為我離清華北大遠著呢,不過對於有些,在清華北大之間是可以選擇的,比如2020年山東德州考生就可以這樣說,注意是拿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說的話:今年高考發揮的不太好。
  • 普通人能上清華北大嗎?上清華北大的同學都有哪些共同點
    想要考入清華北大到底難不難,回答是相當之難。清華北大每年在全國各省市的招生計劃普遍在150-250名之間,除了少數提前批、國家專項計劃、自強計劃、高校專項計劃等名額以外,考生至少要排名在全省前200名才有希望進入清華北大學習,而一個省每年高考報名人數幾乎都高達30萬-60萬人。這樣看來,清華北大每年的錄取率是非常小的,說萬裡挑一也不為過。
  • 2020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排行榜,清華北大畢業生,月薪多少錢呢?
    小時候,我的大腦裡有兩個久久盤旋無解的疑問。一個是宇宙到底有多大?還有一個就是,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考上清華北大,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人,畢業後能掙多少錢?隨著我慢慢的長大,我對宇宙有多大越來越沒有興趣了,卻對清華北大畢業生能掙多少錢興趣越來越濃厚。唉~理想就是這樣死掉的,果然人都很現實!連我這種年少關心宇宙的人,現在都開始關心錢了。
  • 2020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排行榜,清華北大畢業生,月薪多少錢呢?
    好吧,我承認我是一個庸俗的人。隨著我慢慢的長大,我對宇宙有多大越來越沒有興趣了,卻對清華北大畢業生能掙多少錢興趣越來越濃厚。唉~理想就是這樣死掉的,果然人都很現實!連我這種年少關心宇宙的人,現在都開始關心錢了。
  • 湖南雙胞胎一個清華一個北大,網友:終於不頭疼選北大還是清華了
    每一個上過學的人,都在自己的孩提時代,對自己發出了靈魂拷問,清華北大,我究竟該上哪一個大學呢?這種靈魂的糾結,在年輕的時候也會遇到,同樣優秀的兩個女孩(男孩),我究竟選哪個才會更好呢?好吧,清華和北大究竟該選誰呢
  • 教學領域|普通人能不能上清華北大,我說不能!
    就我個人多年教學經歷和見解來說,普通人是考不上清華北大的,能考上清華北大的,都不是普通人。2 對於普通人來說,要考上清華北大,基本不可能,理由很簡單。清華北大從立校開始,其定位根本就不是為普通學生創立的,我們這裡不扯什麼教育制度公不公平,清華北大招生政策如何。 單從這兩所學校每年的錄取人數,及其在各省市的錄取人數,你就可以看出來,它根本就不是專門為普通人而設立的!不管你有多麼不甘心,多麼不服氣,但你得知道,普通人這輩子根本考不上清華北大。
  • 校園丨孫立平:我與北大,兼說我與清華
    這時,我經常開玩笑地回答說:天下烏鴉一般黑。這當然是開玩笑的,但也不是沒有意思在裡邊的。意思一是,兩個學校彼此彼此。意思二是,無論在哪裡,我和這體制的關係也都是一個德行,若即若離。說到這兒,想噴的人請慢點下嘴。因為在談到這個與體制的關係的問題時,我一般還有一句話呢:就是美國大學的那種體制,我也和它上不來。這說明,這不是體制的問題,是我個人性格的問題。
  • 想要考上清華北大有多難?考進清華北大的又是哪些學生呢?
    想要考上清華北大有多難?考進清華北大的又是哪些學生呢?清華北大是國內頂尖的學府,是所有學生夢想的學習聖地,可是,進入清華北大又是多麼難,每年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基本都在690分左右,這時候就要求學生基本語文、數學、英語要達到140分往上,文綜或者是理綜要達到280左右,這樣的成績才有進入清華北大的機會,基本每科的分數都要達到接近快滿分的分數才可以,不然,任何一科出現低分數的情況,這時候上清華北大都不保險,那麼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又是哪些學生呢
  • 農村學子高考成績718分,該選擇北大清華,還是香港大學呢?
    小編專注高考、大學及考研的研究歡迎關注:考研大家農村學子高考成績718分,該選擇北大清華,還是香港大學呢?考了718分,如果是750分總分的話(全國海南和江蘇這兩個省總分不是750分),這是拔尖的成績了,而且應該是學理科的,進入北大清華自然是沒有問題的,進入港大理論上也是可行的。不過,首先,小編覺得,建議排除港大。因為港大近年來雖然也一直在內地招生,但因為是全英文授課,對英文水平要求很高。
  • 上清華還是上北大?方法來了,一字不差!
    再也不用糾結上清華還是北大了!今年,北大清華均發布通告,兩校教務部門達成共識,決定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且互認學分,其中北大開放27課,以人文社科類課程為主,清華開放12門課程,以理工科為主。目前,秦學教育集團在全國擁有近百位長期擔任高考核心專家組的學科名師、國內知名金牌教練組成的頂尖教學教研團隊,還引入了擁有清華北大學歷的青年師資,組建名師團隊精心打磨的理科拔尖課體系,獲得了廣大學子的認可。秦學專注於學生個性化教育,不斷研發精準高效教研工具,沉澱每個孩子的學習數據,並不斷對高考、中考命題進行大數據模型研究,從而保證每一堂課的高效和精準。
  • 北京人憑什麼上北大清華?
    從這組對比可以發現,在某些省無論文理科連專科都上不了的學生,在北京卻可以上重點大學!這難道公平嗎?一樣的學生,一樣的高考,一樣的成績,僅因為籍貫不同,有的上了重點大學,有的卻名落孫山,命運迥異,不正是對一些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權利的侵犯和踐踏嗎?  有一個年輕作家這樣說:「我就這樣成了高考流水線上的畸形產品,我的高考分數並不低。
  • 清華和北大,可以同時上了
    清華北大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再也不用糾結上清華還是上北大了。對於高三學霸而言,既上北京大學,又上清華大學,似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從今年春季起,這樣的夢想將成為現實。近日,北大清華均發布通告,兩校教務部門達成共識,決定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且互認學分,其中北大開放27課,以人文社科類課程為主,清華開放12門課程,以理工科為主。北京大學教務部發布《關於清華大學部分優質課程面向我校本科生開放選課的通知》。通知提到,為豐富學生選擇,加強教學資源共享,促進學術和學生交流,北大教務部與清華大學教務處研究決定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
  • 清華和北大,可以同時上了。
    清華和北大,可以同時上了。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再也不用糾結上清華還是北大了
  • 北大清華開放課程:同時上清華北大是啥感覺?
    其中,北大開放27課,以人文社科類課程為主,清華開放12門課程,以理工科為主。北大和清華作為中國人心目中地位最高的兩個高等學府,其各自側重點有所不同。北大的人文社科更強,清華的理工科則更強,兩者互補,可謂是魚與熊掌兼得。而作為很多人曾經的夢想高校,上清華還是上北大,一直都很糾結。現在好了,清華北大相互開放,上啥都一樣。
  • 就憑你,不要想著考清華北大
    就算你鼓起勇氣說自己想考清華北大,也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嘲諷:「就憑你,不要想著考清華北大。」 考不上清華北大,是自己能力不行,還是教育資源匱乏導致的?
  • 為什麼清華北大沒上美國實體清單?
    很可惜,清華北大這些方面的專業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有些專業是完全沒有的。但是不是就因為專業問題可以評論清華北大不厲害呢?絕對不是,清華北大在很多專業水平和實力都是世界頂尖水平。為什麼實體清單中沒有清華北大呢?
  • 我看清華北大留學生學成不歸問題
    我看清華北大留學生學成不歸問題最近,清華、北大受到許多人的質疑,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事情因美國在近期宣布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13所大學列入制裁名單引起。
  • 考入清華北大到底有多難?不僅僅是分數那麼簡單
    如果說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那麼毫無爭議是清華北大。清北已經成為了頂級名校的代名詞,也成為了無數人曾經的夢想。兒時的你,是否有過考清華還是考北大的糾結。長大後才發現,當初自己想多了。然而,有夢想總歸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