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了上考清華還是北大呢?」
不知道你的童年我的童年是不是一樣的,都幻想過這種懵懂的選擇和可愛的糾結。
轉眼現在2020年7月,幾天前,有一群18歲的孩子,脫離了高中的溫床,結束了12年苦讀,過去我們也和他們一樣,歡慶解脫,自由萬歲。
卻沒有想到,這場高考預示著又一群人與家鄉羈絆的選擇。
那一年小編在高考前問過很多朋友一個問題:「你想留在本地啵?」
「能留當然留啊!為啥子不留。」
「不想,我想出切,遠點子最好。」
「...我有選擇嗎?」
我沒有贊同,也沒有爭辯,更沒有勸慰一句。只是問:「你會想家嗎?」
與兒時的童趣相比,這個問題就是曾經的我們可能不曾細想的,但是一定會在高考後面臨的選擇。
現在21世紀,作為擁有勇氣和無限想像力的一代,環境告訴我們:你們就是後浪,奔跑和探索是你們的動力和目標。但浪花奔湧向前的過程中也離海洋越來越遠,拍岸聲也越來越小——
中國人的本質是含蓄且內斂的,我們在脫離青澀的時間裡愈發不擅長坦白思念。
距離我們返校也有兩個月,又加入了一個月小學期,經常看到哪裡又有學校放假了,誰誰已經買好票了,行李裝好了,爸媽的電話是不是又在催問什麼時候放假,寢室樓下的貓狗都在目送飯票們——但食堂還是那麼多人,澡堂還是要排隊,圖書館還有那麼多人佔座,敷衍的晚飯後依舊有未完成的作業,為什麼?
這些小小的羨慕和抱怨背後是:「為什麼還不能回家?」
不斷奔跑和學習的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離家的距離越來越遠,回家的機會,也更少了,浪花奔騰下,溜走的是時間。
我們來做一道計算題。
允許你打開計算器
/你在幼兒園,如果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半放學,每天還有大約15小時在家。
/你在小學,如果早上七點半到下午五點前放學,每天大約有14小時在家。
/你在初中,如果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左右放學,之後有晚自習兩小時,大約有11小時在家。
/你在高中,同上,大約10小時在家。
答案:在家的時間逐漸縮短。
況且還有大部分初高中生住校,只有周末回家,同時可能有補課的情況;包括藝體生在外集訓封閉式訓練的情況;還有高三時期可能一個月才有一兩天回家。
你看,並不是離家距離多遠,只是在家時間更少。也是伴隨著時間減少:回家成為了忙碌學習過程中放鬆的少有機會,而現在,一切過眼雲煙散去,我們已經坐在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西安交通大學某間教室裡,這道計算題已經結束了。
我們就是這道題的答案——家鄉遙遠,歸心似箭。
現在,再問一個問題,「想家了嗎?」
A. 「還好吧,反正還有幾周就回去了。」
「我爸媽想我了。」
B. 「不啊,我假期留校,不回去了。」
「打個電話也行啊。」
C. 「不是說想不想,朋友等我回去一起玩。」
「我有一個朋友,他想。」
D.」我都那麼大了,又不是小孩子。」
「老打電話...」
二十歲,是人生新的啟程,傾訴對我們來說像浪打礁石,傳遞的聲音又悶又澀。
似乎隱瞞心中所想已是常事,報喜不報憂更是接起電話的第一選擇。什麼時候,「想家」開始包裹成一個不坦率的「謊言」。
小時候,不知道清華北大在離家多遠的彼方;不知道飛機可以飛到多相似的異鄉;不知道垃圾食品有一天比不過柴米油鹽;不知道嗜甜和嗜鹹會那麼令人糾結;不知道有時候滿眼有風花雪月比不過回憶的犄角旮旯...也不知道,童言無忌會令成為「大人」的自己那麼羨慕。
「我長大了上清華好還是北大好呢?」
「清華和北大在離家好遠好遠的北京哦。你會想家嗎?」
「有多遠鴨!」
「坐好久飛機才能到的地方。」
「哪裡有薯條和土豆片吃嗎?」
「有,有甜的和原味的。」
「但是我喜歡吃辣味的。」
「如果那裡有你喜歡的奧特曼和米老鼠呢?」
「哇!我要帶爸爸媽媽一起去!」
「爸爸媽媽不能去,只能在家等你。」
「不要,我會想家的...」
「考哪了?」
「西安。」
「挺遠。」
「年輕多闖闖。」
「你會想家嗎?」
「...」
你的回答是?A/B好像已經不是很重要了。我們一生都在選擇:
2020年,又一群人面臨選擇,或紮根故土,或離家求學。
2024年,又是這群人,他們再選擇,家還是遠方。
2028年...
做不完的那道題。
如果你是小朋友,長大了不管考去清華北大,還是距離清華1084公裡外的西安交通大學,放假回家,把人帶著別丟了就行。
如果你是大學生,離家了不管去北上廣深,還是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得空打個電話,嘮個幾分鐘嗑最好。
我們每天被廣袤無垠的海洋一步步推向海岸,可能沒入沙灘,升騰青天,化成輕風——我們都會回家。
所以小學期算什麼呢,看著別人回家眼饞的話,打個電話吧,不管你承不承認。
「嗯,想家了。」
文案:RICH$
圖源:趙RICH
排版: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