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之後,該穿什麼衣服才能符合新潮流?旗袍和中山裝由此而生!
在民國時期,風俗的轉變帶來的是很多觀念以及生活上的變化,除了剪辮子還有廢止纏足等陋習之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了極大的改善,也是讓中國逐漸步入一個現代化社會的步調。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曾經也出現過比較難辦的問題,吃穿用度尚且容易解決,但是在民國之後,該穿什麼衣服才能符合新潮流,對於衣服的規制,如果仍舊沿襲舊的體制穿長袍長衫,那麼無論是革命還是新政,都會顯得不倫不類,這個時候旗袍和中山裝就由此而生了。
但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全盤西化,對於國內的形勢也難以控制,很有可能會被民眾認為是數典忘祖,既需要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特色的服裝,同時也要兼顧時代的前沿性。
所以當時在國民裡面,對於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探討,最終孫中山給出了建議,再後來形成了民國時期最為潮流的服飾狀態。這就是通過對西服的樣式改換,融合在日式學生校服款式上的基礎,打造出適合於中國風格的正裝。
因為孫中山先生的提倡,後來這種服裝直接被命名為中山裝,在民國時期風行一時,並且這股風潮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仍舊在正裝界流行了很長時間。
其實中山裝主要是對於領口以及口袋位置的改換,讓原本西化的正裝具有了中國固有的大氣古樸的觀感,同時在穿著上也更加符合中國人的習慣,不在袖口領口進行收束,而是保證寬鬆自如行動方便。
這樣一來無論是從事工作還是勞動都可以穿著中山裝而不必挽起袖子撩起長袍,所以這一服裝上的變革很快就收到民間的支持和喜愛。
當時民國對於服裝款式的借鑑,多半是來自日本,尤其在接受教育的人群當中,很多更是直接吸取了日式校服的樣式,男女有別在這一方面也有所體現,男士校服多半採用中山裝款式,而女士校服則結合了傳統小褂的領口以及過膝裙的樣式來保證整體的美觀。
同時也能夠體現出十足的中國風情,即便到了今天,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還會看到如此裝扮的學生,這也成為了民國時期最大的印記,我們今天提到的時候,還將其直接化作民國風進行提倡。
另外在民國時期,成年女子最多的正式裝扮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既不能以封建時期的服裝示人,同時也難以直接接受西式服裝對女子身材線條的凸顯,這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還比較難以接受。
所以在這種隱性的需求下,女子服裝的研發也逐漸展開,並且最終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旗袍作為民國時期的典範,即便如此在早期時候,旗袍仍舊被視作不正當的女子才會有的穿著,因為這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還是讓女子過多的暴露了身體,有傷風俗。
但是在社會逐漸接受了這種審美風格之後,靚麗的旗袍裝扮一下成為了民國時期經久不衰的款式,即便今天看來,也仍舊具有相當的風韻,立領包裹的樣式以及緊身的裁剪,讓女性曼妙的身姿展現無疑,同時在進行材料選擇的時候,基本都是使用上好的綢緞進行製作,能夠保持貼身但是又不至於緊窄限制活動。
尤其是年輕高挑的女子穿著的時候,更能夠顯出風情萬種的迷人姿態,所以旗袍和中山裝一起,當時社會上最為流行的服裝款式,在這種風格逐漸演變之後,現在也成為了民國最為標誌性的代表。
甚至直到今天,中山裝和旗袍仍舊能夠成為出行時候可供選擇的穿著打扮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