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節,臺灣「經建會主委」管中閔過得很狼狽,臺灣八大工會選在這一天發起萬人大遊行,抗議臺當局新近出臺的勞保年金改革方案。有抗議者戴上管中閔的面具,臉上寫著「管三小」,一旁還有牛頭、馬面押解,場面很是惡搞。
是什麼逼得大伙兒把節假日變成遊行日?原來日前「行政院」提出的勞保年金改革方案,調高了保險費率,拉長了平均月投保薪資,降低了所得替代率,未來勞工要繳納比原來高出兩倍的保險費,但每個人平均實際領到的給付卻縮水近百萬新臺幣。抗議者頭綁「官逼民反」的黃頭巾,手舉標語高喊口號,稱勞保年金改革方案是「刀刀見骨、砍向勞工」,現場氣氛十分激憤。最後馬英九透過發言人表示,將持續與勞工溝通對話,使勞工朋友的權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真正落實「尊嚴勞動」的目標。
不過「溝通」對化解矛盾不見得那麼有效,臺灣的政治人物仍然得時刻提防對立陣營飛來的形形色色「板磚」。同樣是五月一日,民進黨民意代表陳歐珀因為不滿臺灣高速公路5號收費,在「立法院」備詢臺上撕碎報告書後憤怒擲向「交通部長」葉匡時,因準頭不夠,偏離葉匡時的臉一舉擊落「交通部」秘書任臺平的眼鏡。這一場鬧劇令「立法院」再度變成武鬥現場,而日前另一綠營民意代表邱議瑩怒踹「法委部長」辦公室大門的情景人們還記憶猶新。
這一幕幕「政治八卦」有人反感也有人喜歡。最興奮的當屬島內的許多電視臺,因為越是暴力血腥混亂無釐頭就越是吸睛。而提高收視率、惡意競爭是他們不得不遵循的生存法則。於是乎,第一時間搶拍和24小時滾動播出變成他們爛熟的套路。這潛移默化地「培養」出部分臺灣受眾很「八卦」的收視習慣和品味,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為改變這種狀況,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在上周舉辦的「汪辜會談」2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提到,他曾向馬英九建議,考慮島內引入央視4套和鳳凰衛視。這番話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有網友指出,平心而論央視與鳳凰衛視「真的夠水平」。臺「監察院長」王建煊也表示,央視和鳳凰衛視花費很多成本,製作了很多高質量的節目,若引入可以幫助島內電視提升水準。但反對者也同時發聲「冒泡」,臺灣民進黨民意代表陳其邁嗆說提議引入央視的人是「腦袋有洞」。
到底是誰「腦袋有洞」?一涉及大陸話題就如條件反射般出惡言「扣帽子」的人最應該理性思考。如今,大陸的崛起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是島內各黨派都無法迴避的,然而蘇貞昌就任民進黨主席之後,並不是把兩岸議題當成契機,反而把兩岸議題當成炸彈忙於拆解,在兩岸政策上以拖待變,這已讓他在民意上失分不少,臺灣「未來事件交易所」上周公布「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預測」價格顯示,蔡英文以交易價格69.3元新臺幣,大幅領先蘇貞昌的33元新臺幣。
近日民進黨內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也不被看好。這個「委員會」被蘇貞昌拖了一年多才出爐,委員名單裡少了大膽走向大陸的謝長廷,有評論稱此為「一大敗筆」。本來「中國事務委員會」應建立與大陸對話的機制與平臺才不負眾望,然而其實際運作只是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開1次會而已,代表性與功能性不足,成效不彰已可預期。
民進黨前民意代表郭正亮在上周日舉行的臺北論壇上表示,兩岸關係演進至今,包括兩岸定位問題、東海爭議與釣魚島問題、加上區域經濟整合等新生問題逐一出現,過往的架構已不夠用。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若不能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架構,就會被人民淘汰。而觀察蘇貞昌這一年多來的作為,別說提出新架構,連在兩岸政策上都裹足不前甚至「開倒車」,長此以往,民進黨離重新「執政」的「大位」距離恐怕絕不止是去年敗選的蔡英文所說的「一裡」。 (駐臺記者 林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