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
(中國建築鼻祖木匠鼻祖)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機封,雕刻,傘,鎖鑰,打井都是魯班的傑作!
李冰
(戰國時期水利家】李冰(約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詳),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他在修完都江堰後,在四川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後病逝與此,葬於洛水鎮旁邊的章山之上。被後人尊為川主。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遊,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李冰像及題銘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蹟。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蔡倫
(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蔡倫(?-121 )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張衡
(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馬鈞
(魏朝發明家)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扶風)人,生活在漢朝末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主要成就新式織綾機,指南車,龍骨水車,水轉百戲『』
祖衝之
祖衝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由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畢昇
(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畢昇(約970-1051),出生於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在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沈括
(1031—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
黃道婆
(宋末元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徐光啟
徐光啟(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成就
曆法修訂。 編纂《崇禎曆書》。數學應用。譯《幾何原本》。提倡農學引進番薯。編纂《農政全書》。造炮。撰寫條令和法典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徐霞客的遊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