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11位發明家 工匠精神!

2020-12-13 幕江南念情感

魯班

(中國建築鼻祖木匠鼻祖)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機封,雕刻,傘,鎖鑰,打井都是魯班的傑作!

李冰

(戰國時期水利家】李冰(約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詳),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他在修完都江堰後,在四川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後病逝與此,葬於洛水鎮旁邊的章山之上。被後人尊為川主。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遊,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李冰像及題銘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蹟。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蔡倫

(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蔡倫(?-121 )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張衡

(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馬鈞

(魏朝發明家)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扶風)人,生活在漢朝末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主要成就新式織綾機,指南車,龍骨水車,水轉百戲『』

祖衝之

祖衝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由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畢昇

(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畢昇(約970-1051),出生於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在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沈括

(1031—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

黃道婆

(宋末元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徐光啟

徐光啟(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成就

曆法修訂。 編纂《崇禎曆書》。數學應用。譯《幾何原本》。提倡農學引進番薯。編纂《農政全書》。造炮。撰寫條令和法典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徐霞客的遊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相關焦點

  • 以工匠精神匯聚新徵程的強勁動能
    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總書記深刻闡述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他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邁向新徵程,揚帆再出發,亟待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汗水、奉獻智慧。
  •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
    人們對於「工匠精神」這個詞本身,有著如同夢幻田園般的想像。尤其是對傳統工匠那種雕琢精神,總會不自覺地為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似乎可望而不可即。隨著工業化大機器生產時代的到來,有更多人在嘆息它的逝去。當前對於「工匠精神」已經有大量的論述。先來看一般的理解,認為「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
  • 宋代科技文化繁榮與工匠精神
    宋版書只是宋代工匠精神的一個縮影,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導論中提到:「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是的,無論是土木工程還是航海技術,無論是印刷還是火藥,無論是機械、紡織還是冶金,宋代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都離不開工匠精神。
  • 【研究】楊生文:大國工匠精神是什麼?
    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但作為GDP全球第二的製造業大國的中國,並沒有多少百年企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沒有能夠得到有效傳承。  意識到這一點的中國,現在也正在重拾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 中國歷史上最為出色的火器發明家!
    中國,是火藥發明地,而將火藥用在武器製造並投入實戰,已知最早記載於唐哀宗天祐四年。鄭璠攻打豫章城時,曾利用「發機飛火」燒毀這個城的龍沙門。這一次戰例一般被認為是火藥武器出現的最早戰例。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最為出色的火器發明家! 趙士禎, 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
  • 終於造出原子筆頭 「中國製造」少不得「工匠精神」
    很多網友可能還記得在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李克強總理在參加一個座談會時舉了一個例子:中國至今不能生產模具鋼,比如原子筆的「圓珠」都需要進口。       What?中國竟然生產不了原子筆的圓珠?要知道原子筆1895年就被發明了,我國生產原子筆的歷史從1948年至今也六十多年了。
  • 幹部書房 | 閔師林:《工匠精神》讓我「一見傾心」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引出了我更多的思索。《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所闡述的是不拘一格,依靠純粹的意志和拼搏勁頭,由此做出了改變世界的發明創新,也從班傑明·富蘭克林、伊萊·惠特尼、賽勒斯·麥考密克、託馬斯·愛迪生、懷特兄弟等人的身上,透視出工匠精神的特質。這種特質,不僅屬於美國工匠,也屬於人類所有的工匠。何謂工匠,作者認為應具備三個基本內涵。首先是用我們周圍已經存在的事物製造出某種全新的東西。
  • 象山「草根發明家」賴建防:四十年「廝守」成就「中國質量工匠」
    在2020年中國質量協會年會上,賴建防榮獲中國質量工匠榮譽稱號,在北京接受表彰。據悉,今年全國僅有20名職工獲此殊榮,賴建防是浙江省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員工。今年58歲的賴建防在業內素有「草根發明家」的美譽。40年來,賴建防從學徒工成長為技師、產品研發設計帶頭人,他先後獲得寧波市「港城工匠」、「浙江工匠」、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等多項榮譽。
  • 鮮活而充盈的中國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精神貫穿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蘊於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是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迸發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民族集聚、動員與感召效應的精神及其氣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
  • 【央視快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v.cen.ce.cn/video_info/2020-11-26/160636004567.json,553,450  「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11月2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強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 深耕基層三十年 草根發明家成長為創新工匠
    原標題:深耕基層三十年 草根發明家成長為創新工匠   「胸有凌雲志,圓夢在
  • 匠人匠心:傳承工匠精神
    「要有工匠精神,從『匠心』到『匠魂』。」第一個提出「工匠精神」一詞的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聖哲認為:「『中國製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過渡到『中國精造』。『中國精造』穩定了,不怕沒有『中國創造』。千萬不要讓『中國製造』還沒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手藝活兒是自動化的基礎與前提。」  如今,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 什麼是「工匠精神」?魯班的技藝加上墨子的人道關懷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上作出批示:「各行各業要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為促進經濟『雙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 傳播「工匠精神」 打造「工美中國」
    昨天,由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藝承杯」中國國際手工藝術大師精品聯展新聞發布會暨中國國際手工藝術文化交流促進會成立大會在無錫召開,原對外經貿部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負責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劉培金任首任會長。
  • 日本工匠精神的潰敗,中國應該反思些什麼?
    近年來,日本許多曾靠工匠精神佔領國際市場的知名企業陸續潰敗的現實,讓日本工匠精神跌落神壇,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日本工匠精神潰敗的原因以及這帶給中國工業發展什麼啟示。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發明家,魯班一生的發明,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出名的發明家就是魯班了,他的很多發明至今都讓人讚嘆,魯班鎖反正小編到現在都沒有搞明白,還有現在勞動人民都在使用的工具大都是魯班發明的,魯班真的是凝聚了所有人的智慧吧,不然怎麼能夠發明了這麼多的工具呢?
  • 五一勞動節,企業和個人都應具備工匠精神,什麼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說起我們最敬佩的人,就要屬那些擁有工匠精神的人,那什麼是工匠精神,我們來了解一下。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的道德、品質和能力的一種體現,隨著逐漸的延申,現在的工匠精神最起碼要具備四個要素。第三個是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也是工匠精神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
  • 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工匠精神是每個人都需要擁有的精神財富
    「工匠精神是每個人都需要擁有的精神財富,是民族的追求,也是全世界的追求。」第二屆「佛山·大城工匠」稱號獲得者潘柏林這樣闡釋他眼中的工匠精神。紮根石灣陶藝領域數十年,潘柏林始終堅持鑽研學習,不曾鬆懈。2006年,中止多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恢復評選,53歲的潘柏林躋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之列。「培養學生是藝術家社會價值的體現」「我是石灣地區收徒比較多的陶藝家,我很希望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投入到這個行業中來。」潘柏林認為,藝術是屬於社會的,石灣陶藝必須後繼有人。
  • 日本專家熱議:中國製造真的需要工匠精神嗎?
    「工匠精神」今年在中國尤其的火熱,各行各業幾乎都有談及「工匠精神」。可是工匠精神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並不見得都是十全十美的職業道德。
  • 【知性語文】|2017高考作文熱點專題之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總理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為這是我們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參加一個有關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座談會時,舉例說中國至今不能生產模具鋼,比如原子筆的「圓珠」都需要進口。1895年原子筆就已經被發明了,高鐵、大飛機都造得出來,原子筆珠竟然還不能生產!如果不是總理說出來,估計好多人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