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系專欄作者劉濤獨家投稿文章,創業邦編輯後發布。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蔡元培
我們正處於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經濟轉移中,自動化、全球化和不可預測的政治環境正在影響我們世界的一切,特別是工作和教育,一場由學習者驅動的教育革命正在世界各地展開。
2019年英國著名教育機構培生集團組織了一次「全球學習者調查」,調查覆蓋19個國家,10000餘名16歲到70歲之間的學習者,調查報告發現,世界各地的學習者仍然對教育抱有很大的信心,他們期待教育能夠幫助自己取得成功。但是,他們獲得教育的方式正在改變,他們不再完全依賴於傳統的教育機構,而是更願意對自身教育採取「DIY」的方式,除此之外,學習者都表達出終身學習的意願。
面對新時代的新需求,教育的變革已經到來,世界各國應該建立一個更廣泛的教育生態系統,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大學可以為成人提供更多接受短期課程和軟性課程的機會;企業可以與教育機構合作,為員工提供量身定做的培訓;教育公司可以利用技術來提高教育的參與度和普及性;政府部門可以採取相應舉措,幫助學習者更經濟、更廣泛地獲取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
慕課
「MOOC」(慕課)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英文簡稱,其中「M」代表Massive(大規模),一門課的聽課者可以有上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不分國籍和區域,只需郵箱註冊參與,課程對所有人開放;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即網上學習;第四個字母「C」代表Courses,即課程。
與名校視頻公開課只提供課程資源不同,慕課實現了教學課程的全程參與。在這個平臺,學習者可以完成從上課、分享觀點、做作業,到參加考試、得到分數、拿到證書的全過程。
突破性事件為,2011年秋,來自世界各地的 160000人註冊了史丹福大學 Sebastian Thrun 與 Peter Norvig 聯合開出的一門《人工智慧導論》的免費課程。
目前美國各州網上學校總共提供53.6萬門課程(每門課程都為一學期),有180萬名中小學生至少選一門網上課程。網上課程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群體和不同地區學生的教育需求,特別是滿足了學生在家上學的需求。
據統計,全美共有240萬名學生在家上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這些學習方式不僅是對現代學校教育的補充,更是對現代學校教育的變革。
可汗學院
進行網際網路教育最有名的當屬可汗學院了。其創辦者是畢業於哈佛和MIT的天才青年薩爾曼·可汗。2004年,可汗上七年級的表妹納迪亞遇到了數學難題,向這位「數學天才」表哥求助。通過雅虎通聊天軟體、互動寫字板和電話,可汗幫她解答了所有問題。為了讓小妹妹聽明白,他儘量說得淺顯易懂。很快,其他親戚朋友也上門討教。一時間,可汗忙不過來了。他索性把自己的數學輔導材料製作成視頻,放到YouTube網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視頻很快就受到了網友們的熱捧。
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營利性的「可汗學院」網站,用視頻講解不同科目的內容,並解答網友提出的問題。除了視頻授課,「可汗學院」還提供在線練習、自我評估及進度跟蹤等學習工具。很快,這個網站每月的平均點擊量,達到200多萬次。2009年,可汗乾脆將基金公司的工作辭掉,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學院」的建設中來。
2010年,「可汗學院」先後接到了兩筆重要捐助:一筆是比爾·蓋茨夫婦的慈善基金捐助的500萬美元,另一筆是谷歌公司贊助的200萬美元。
愛達荷州在2011年立法通過中學畢業47學分中的2分必須為線上學習課程,而2013年可汗學院的課程會在二十多所公立學校採用。
目前可汗學院上已經有4800段教學視頻,大概有3.55億觀看次數,月訪問量達到了500萬人次。
新東方
新東方創辦於1993年,27年專注教育培訓,從早教到成人,業務涵蓋早教、學前、中小學全科教育、大學考試、留學考試、留學諮詢、國際遊學、網絡課堂等,旨在為學員提供一站式終身學習服務。公司於2006年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機構。2020年3月20日,新東方以1225億元人民幣在《2020胡潤百學·全球教育企業家榜》市值過百億的上榜教育企業排名第3名。
2019年12月16日,教育部下屬教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備案管理平臺公布了首批教育App備案名單,新東方教育旗下6款App均在首批名單中。
好未來
好未來的前身即學而思,2013年8月19日正式更名為好未來,
2003年,「學而思」課外輔導創立,探索最早期在線教育模式。
2010年10月20日,好未來的前身學而思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小學教育機構。
2013年以後業務範圍擴展至1至24歲,加速個性化教育等領域的研發與創新。
2020年3月20日,好未來以2035億元人民幣在《2020胡潤百學·全球教育企業家榜》市值過百億的上榜教育企業排名第1名。
其中學而思網校1對1 是好未來旗下在線一對一教育的品牌,基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構建知識體系」的教育理念,依託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優質的教師資源和豐富的教研積累,為學員提供高品質個性化1對1輔導;學而思網校一對一推出「全沉浸式」課堂,通過科學授課過程與AI監測手段,幫助孩子口、手、腦積極聯動。
學而思網校1對1「好課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讓孩子「願表達,勤動筆,善總結」;「好課堂」構建完整知識體系,讓孩子「聽得懂,學得會,做得對」。選拔、培訓、考核,錄取率低於0.3%,嚴格標準打造業內高配「好老師」。
目前開通的在線直播教室:真正符合教學場景的全功能在線教室,致力於為在線教育搭建基礎設施,真實還原教學場景裡師生的每一個動作,每一筆板書、每一次互動、每一張課件、每一個獎勵。針對不同的教學場景,直播雲可支持1對1、小組課、小班課、大班課等多種班型。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報導,2017年跨年夜時,三個著名衛視頻道上沒有流量明星的勁歌熱舞,出現的卻是一個個知識精英。能讓三家衛視頻道如此「破例」的重要原因是,2016年以來知識付費的火熱。羅振宇在2016年的跨年演講曾獲實時收視第一,同年12月,喜馬拉雅舉辦的「123知識狂歡節」銷量超5000萬元。
據企智網數據,知乎live在2016年10月單月收入超過1800萬元,達到峰值。其實,羅輯思維、喜馬拉雅、知乎等平臺裡比較火爆的知識付費產品,就是由「自由教師」提供的收費課程。
有記者採訪了購買這些課程的客戶。一位客戶聲稱,自己不是在單純地購買知識碎片來裝飾自己的頭腦。「我覺得這些產品給我帶來了作業系統的升級,讓我變成了一個更好、更強大的人。」她幾乎每天都在使用和消化這些產品,同時還在這些產品的啟發下,購買了更多可供她深入學習的書籍。目前,她在狹義的「知識付費」產品上的花費已經超過萬元。
知識付費產品已經不僅面向社會公眾,在校學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消費群體。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2016年3月報導,一位在職老師開設的單價為9元的高中物理在線直播課,被2617名學生購買,一小時的課程收入達到23553元,在扣除20%(4710.6元)的在線平臺分成後,他一小時的實際收入高達18842.4元。這位老師開設的7節課,聽課總人數達到9479人,課程總收入約8.4萬元,如果按在線教育平臺扣除20%分成計算,該老師7個小時的實際總收入超過6.7萬元。7個小時的課程進帳,幾乎相當於一個普通學校教師一年的收入。
2017年蘇州的一位「自由教師」史金霞來信,向我介紹了她離開體制以後的情況。從公辦學校辭職以後,她在滬江網CCTalk(實時互動教育平臺)上創辦了「史金霞個人網絡微校」。她說:「我是教什麼的?我不是教閱讀的,也不是教寫作文的,我是教書育人的。經典作品研讀、日常習作評點、國際佳片鑑賞、口語交際練習、吟懷舊老歌、誦英語詩文——所有這些構成我課程的元素,都是使人成為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都是人,使人成為具有自由思想、獨立人格的和諧發展的人。」
基於這樣的認識,她開發了《跟史老師從小學學到大學》的生命成長系列課程,聽課的學生從7歲的幼童到70歲的老人都有,但更多的是在校中小學生。為此,她還開發了《中學生綜合讀寫課》系列課程。為了幫助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2017年7月她開設了《給家長的十二堂課》,和來自全國各地的父母共同度過了一個飽含歡笑與淚水的難忘暑假。除了收費課程外,她在喜馬拉雅的公益課程的播放量突破了5萬。
鑑於此,我們來分析和討論下,未來的教育是怎樣的?
未來的老師和學習對象又是怎樣的?
未來的學校是怎樣的?
未來的教育內容是什麼?
「教育要回歸生活,讓孩子真實地去參與、去實踐、去體驗、去感受,學習就會自然而然發生;教育要回歸社會,讓每一個孩子運用真正的知識,探索真實的世界,解決真實的問題;教育要回歸生命,讓孩子有機會體驗生命中的各種波瀾,最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綻放。」
——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PDC教育聯盟的倡導者與發起者馬駿
教育要回歸生活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動的方式。教育在作為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它本身就應該是目的,應該讓所有與教育發生關係的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
100多年前,約翰·杜威嚴肅批評過教育遠離社會生活的弊端。他在《我的教育信條》一書中明確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學校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即對兒童說來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像他們在家庭裡、在鄰裡間、在運動場上所經歷的生活那樣。不通過各種生活形式,或者不通過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來實現的教育,對於真正的現實總是貧乏的代替物,結果形成呆板而死氣沉沉的局面。」
在以往的教育學家看來,學校只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準備的地方,所以教育過程只是為未來做「準備」。但是,杜威認為,學校不僅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更重要的是,它「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對兒童來說,「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
杜威主張學校應該成為社會生活的「簡化版」和「濃縮版」。雖然學校不可能成為工廠或者農場,直接從事生產勞作,也不可能成為政府機關,直接處理各種社會事務。但是,學校應該與社會生活無縫對接,應該時刻關注社會,更重要的是,學校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學校的社會生態,師生在學校中的認知、情感、社會生活,不僅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他們當下的生活也特別重要。
教育回歸生命
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教育不是簡單地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教育將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真正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現在的教育重點在知識,在教師的「教」,整個學習活動是圍繞知識展開的,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中心的。
未來整個教育的變化,重心要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學習活動是圍繞學生展開的。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就必須去標準化,必須個性化、定製化。每個學生可以自己來制訂學習的計劃,確定學習的節奏,定製學習的內容。
20世紀80年代,西方興起了一門主要由生物科學和教育科學交叉而形成的前沿學科——學習科學。學習科學旨在建立心智、大腦與教育之間的橋梁,將生物科學的最新成果,包括認知神經科學、情感神經科學、基因科學和生物分子學等應用於教育和學習過程。學習科學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呼應了整個社會和教育從關注「教」走向關注「學」的趨勢。
未來的老師和學習對象又是怎樣的?
2015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對全世界的教育專家進行過一次很有意思的調查,全球的教育家一致認為,未來的教師將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指導者、陪伴者。
未來的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及時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這是未來教師的重要特點。
像史金霞這樣的個體性質的「自由教師」,以及類似新東方、學而思這樣的社會教育機構,以及各種技能培養機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優質教師資源。
這樣,任何一個學有所長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學校、教育機構和其他平臺傳授給學生,「能者為師」的新的教育時代將會真正到來。
所有人進行終身學習已成現實
終身學習不再是一種理念,它已成現實。學習者需要的是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世界的教育,這就意味著他們將不斷地學習,而且是碎片式的學習成為主流,通常是因為工作驅動和變革變動下的學習。
未來社會,政府將不僅為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提供支持,也會為所有人的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政府不僅購買基礎教育的公共服務,也可以通過發放教育券的方式鼓勵人們終身學習。既然是終身學習,就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學習,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學習中心相遇,在不同的課堂相遇,就應該是常見的。未來混齡學習將成為重要的特點,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在同一課堂上課,一起學習,一起玩耍。
1966年,《科爾曼報告》提出了一個令學校教育感到尷尬的研究結論,即學校在孩子學業成功方面沒有多少實際用處,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響才是決定孩子學業成就的關鍵因素。
同時,威廉·休厄爾和羅伯特·豪澤等教育社會學家的研究也發現,父母的參與和期望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中介變量。
這些研究讓人們重新思考家庭與學校教育的關係問題,重新考量家庭和社區在教育中的作用,家校合作問題也開始提上議事日程,許多國家的政府先後出臺了推進家校合作的政策,鼓勵父母參與孩子的教育。
我們知道,儘管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學校教育的專業性等特點保證了其效率與優勢,但學校教育從來不是孤立的。家庭和社區在教育中的作用被嚴重低估了。
長期以來,社區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校和家庭都是處於一定的社區之中,社區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空間環境和文化環境,也是重要合作夥伴。尤其是社區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電影院、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資源,都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據美國學者喬伊絲·愛潑斯坦的「交疊影響域理論」,家校社合作共育是學校、家庭、社區合作,三者共同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產生疊加影響的過程。
家校社三者是合作夥伴關係。我們認為,學校、家庭和社區雖然各有職能,但彼此間又密切相關。學校不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還是社區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僅是親緣關係的社會單元,還是孩子的課餘學校與親子樂園;社區不僅是區域生活的共同空間,還是孩子的第二課堂和實踐基地。未來,學校、家庭和社區在一定意義上都是不同的學習空間,不同的學習中心。三者的合作構成了家校社合作共育中的「磁場效應」,會讓所有參與者產生精神共振,這將是一種理想的立體化、大教育狀態。
因此,從未來教育的發展來看,家庭和社區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過去學校幾乎「包辦」了教育的一切,提供了全部教育資源,學習活動主要發生的地方也在學校。未來社會,這個格局將被徹底顛覆,學校不可能包攬教育的全部內容,教育資源的提供者將更加多元開放,學習活動發生的場所也不再局限在學校。
未來的學校,在教學的核心業務上是扁平化管理,甚至會基本成為自組織管理,會出現「多中心」的方式。這是以每一個優秀的教師或者以每一個卓越課程為中心,組成的一個個學習共同體。它的運行模式是:教師引導、學生自組織管理。
美國斯坦福網絡高中(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也稱斯坦福在線高中)
這所學校成立於2006年,位於矽谷地區,總部就在史丹福大學校園的一棟建築內。斯坦福網絡高中在校生人數650名左右,學生來自美國45個州和全世界的27個國家,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170人)、德克薩斯州(30人)和紐約州(45人)。斯坦福網絡高中開設的課程,它們有許多課程供學生選擇。
人文類的課程有:革命與反抗,拉丁語,文學批評,攝影,音樂理論[美國大學預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課程],中文,科學史,民主、自由與法律的原則,法律研究等。
科學類的課程有:生物學研究前沿問題,關於心靈的研究,如心理學、神經科學與哲學、力學、光與熱、物理學C(AP課程)等。
數學類的課程有:代數、微積分、計算機科學(AP課程)、數據結構與算法、複雜分析等。
每門課程選修的班級人數控制在15人以內。
這所學校的師資力量很強,68%以上的老師都有博士學位,能給學生帶來非常好的教學體驗,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於知識的需求。學校的學業成績也非常優異,名列加利福尼亞州第一、全美第三。
既然叫網絡高中,學校的課程主要就是在線的形式。學生不用去教室上課,而是通過網絡教學的模式,這樣能給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便利性。學校網站提供了與課程配套的教學視頻和與老師面對面的教學模式,每周的課程集中在兩天完成。
上課時,來自全美和世界各地的學生一起通過視頻實時在線討論交流,所有課程都有課外作業,如要求收聽老師的視頻講授和在線寫作等。
老師通過網絡的形式給學生布置作業,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通過網絡的形式將作業完成後再交給老師。
學生的學習比較靈活,斯坦福網絡高中有全日制(full-time)的學生,也有選修部分課程(part-time)的學生和選修一門課程(single-course)的學生。全日制學生選修的課程,一般是每學期4~5門。學校設獎學金,大約15%的學生得到資助。
網絡學校的學生如何培養社會交往能力?斯坦福網絡高中的教務長告訴我,他們也有許多措施,讓學生擁有充滿活力的學習生活。
首先是建立了40多個專題性的俱樂部和組織,如應用物理學俱樂部、藝術俱樂部、企業家俱樂部、拉丁語俱樂部、樂高俱樂部、文學俱樂部、模擬聯合國、攝影俱樂部、心理學俱樂部、機器人俱樂部、西班牙語俱樂部、少數民族聯盟等。
另外,學校的報紙、年鑑等,也由學生參與編輯,為他們創造交流的機會。
學校也創造了一些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如每年暑假有兩周的時間,學生從全美與世界各地來到史丹福大學校園,從事學術研究與專題討論。
另外,有25個以上的地區聚會,在每年年初由學生和家庭組織,學校方面也會關心支持。
最隆重的自然是畢業周,有整整三天的時間舉辦畢業舞會、頒獎活動以及畢業典禮儀式。
斯坦福網絡高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據該校教學主任介紹,他們的在線實時課堂教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和他的同伴一起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最後一年結束的時候,學生幾乎能夠自己來組織課堂的學習,在這些課堂的學習當中,他們能夠綜合地了解到問題或者提出觀點,並且能夠闡述相關的例子,通過自己已經獲得的經驗,學生也能夠獨立地闡述自己的立場和論點,還能夠發現其他學生論點中存在的問題,並且給予一些反饋。最後學生還能夠自我評估,給自己提高能力的空間」。
當然,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更多的學習中心,將是把傳統學校與斯坦福網絡高中的優勢和特點進一步整合的混合制學校。
現代課程體系是由斯賓塞最早提出來的。他將人的完滿生活作為衡量課程價值的標準,並將人類活動按照重要程度劃為五種:
(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動;
(2)獲得生活必需品而間接保全自己的活動;
(3)撫養教育子女的活動;
(4)與維持正常社會政治關係有關的活動;
(5)在生活中的閒暇時間滿足愛好和感情的各種活動。
與之相應的課程,就應該有生理學和解剖學(了解生理和生命規律是維護個人健康與安全的先決條件,也是飽有精力、生活幸福愉快的必備知識),有讀寫算技能的訓練以及邏輯學、力學、幾何學、熱學、電磁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社會學、數學,有心理學和教育學,有歷史、禮儀、信仰和宗教,還有繪畫、雕刻、音樂等課程。他的這些論述,為建立現代基礎教育的分科課程體系奠定了基礎。
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知識總量的快速增加,以分科教學為代表的傳統課程理論受到了挑戰,知識掌握開始從目的走向手段,學科課程開始從分化走向綜合。也就是說,教育並不是培養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擁有者,而是能夠運用知識去探尋新知和創造的人,知識學習本身從目的變成了手段。STEAM(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的綜合教育)、綜合實踐課程、項目學習、研究性學習、主題學習、學科整合課程等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凱文·凱利在《大學的終結:泛在大學與高等教育革命》一書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普及化,未來社會將逐步淡化文憑的意義,而越來越看重一個人的真才實學,看一個人真正學習了什麼、擁有了什麼、掌握了什麼。
2004年蘇格蘭教育改革明確提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成功的學習者、自信的個體、負責任的公民和社會的積極貢獻者」的總體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卓越課程」包括下面這些課程。
「表達藝術」,從能跟隨音樂哼唱,到掌握聲樂、樂器並能自信地在眾人前表演,還包括藝術與設計、舞蹈、戲劇和音樂等。
「科學」,包括地理、物理、化學及當下的科學話題,如食品、衛生、氣候、能源等。
「技術」,包括技術與社會發展,信息通信技術,技術發展的商業背景,技術發展的計算機基礎,食品與紡織技術與常識,工藝、設計、工程及製圖等。
「數學」,就是數字、貨幣和測量,形狀、位置和運動,數據處理、個人財務管理等。
「語言」,有希臘語、拉丁語等古典語言,還有現代外語、蓋爾語和英語。
「社會研究」,就是人與歷史、社會,人與地域、環境,人與經濟、商業,公民意識、創業意識及經營意識等。
「健康與幸福」,一是精神、情感、社會性及心理健康。希望學生學會負責任地做出選擇和改變,掌握體育常識和運動技能,了解食物與健康的關係,防止酒精、毒品等物品濫用,關注性健康和親子關係等。二是「宗教與道德教育」等。
莊子曾經說過的那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以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的課程一定要改革。容,就是以後職業生涯必須用到的內容。
但是,現在職場的變化日新月異,把學習與工作分開,把學校作為職業的準備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西方的調查表明,一個人一生的職業變化高達10次左右,而跨行業的變換,則達到4次左右。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德洛爾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了學習的「四大支柱」問題,認為教育僅從數量上去滿足那種無止境的「知識和技能」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適。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它將成為每一個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識支柱」。
後來,又補充完善為「五大支柱」。
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包括學會如何學習,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和思考力。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包括職業技能、社會行為、團隊合作、創新進取和冒險精神。
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認識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
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進自我實現、豐富人格特質、多樣化表達能力和責任承諾。
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受改變、適應改變、積極改變和引導改變。
五大支柱,就是以五個「學會」命名的。
小結:
1、學力重要,學歷不重要
過去的文憑是社會最重要的通行證,它既是人們提高自身社會地位的標誌,又是求職、晉升的手段的時代已經過去,在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裡,你畢業於什麼學校、擁有什麼文憑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學習了什麼,你究竟具有怎樣的知識結構與獨門絕活。
2、終身學習
學會求知,學會如何學習,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和思考力;
學會做事,職業技能、社會行為、團隊合作、創新進取和冒險精神;
學會共處,認識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
學會發展,促進自我實現、豐富人格特質、多樣化表達能力和責任承諾;
學會改變,接受改變、適應改變、積極改變和引導改變。
3、未來的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共同參與
學校不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還是社區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僅是親緣關係的社會單元,還是孩子的課餘學校與親子樂園;社區不僅是區域生活的共同空間,還是孩子的第二課堂和實踐基地。未來,學校、家庭和社區在一定意義上都是不同的學習空間,不同的學習中心。三者的合作構成了家校社合作共育中的「磁場效應」,會讓所有參與者產生精神共振,這將是一種理想的立體化、大教育狀態。
作者簡介
劉濤,物理化學碩士,青島海創匯康創業服務有限公司-商學院院長,濰坊海創匯康生物有限公司總經理,《創業邦》專欄作者,擔任青島高創投融資擔保專家評委以及西海岸創新創業中心等多家基地的創業導師;具有豐富的孵化器、加速器運營管理經驗,參與首批國家級創客空間-創益客、山東省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創益邦、海爾雙創示範基地-紅島海創匯、李滄海創匯、臨沂海創匯、濰坊海創匯等各地孵化器地運營管理,孵化項目:青島悟空智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創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佐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