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是什麼樣的?

2020-12-12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Hewie

教育,從誕生之日起,就有雙重職能:一方面,教育可以塑造人,使每個人都能更好的生活在世界上;另一方面,教育作為上層建築之一,在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約的同時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蔡元培先生就曾指出,教育見遠效而非求近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作用的發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立刻見效。教育的這種遠效性要求我們的教育在立足當下的同時應該面向未來,為未來的社會培養人。

從古至今,教育都肩負著推動未來社會發展的重任。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就是由齊國政府主辦的一所高等學府,通過講學、著述、育才為齊國培養未來的人才,目的在於為培養政治軍事人才,使齊國在未來的兼併戰爭中取勝。

古希臘時期的城邦雅典最早產生了民主政治,要求教育培養有實德實才的公民,帶領城邦向前發展。

當時,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用欺騙的方法竊取公職的人是可恥的,教育就是培養有能力有道德的治國人才,使未來的雅典城邦更加民主。可見,在古代時期,我們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社會作用。

今天,我們更加注重教育的社會作用。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希望通過教育培養未來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人才,推動小康社會的實現。2019年,我國新出臺了《教育現代化2035》,構建了未來教育的宏偉藍圖,目的在於以教育現代化推動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古至今,我們一直都希望通過教育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以人才帶動社會向前進步。

從教育家的思想來看,無論是先秦諸子百家還是近代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都主張教育為未來社會培養人。

墨子十分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主張培養「兼士」,即理想社會中有兼愛品質的人才。墨子認為,兼愛的人多了,人與人才能之間和諧相處,家與家之間才能互幫互助,國與國之間才不相攻。在墨子眼中,教育就是為未來理想的兼愛國家培養人才。

梁啓超先生也曾經提出「教育救國論」。1840年,隨著西方列強的艦艇利炮打開了我國國門,許多仁人志士開始探求如何挽救中華民族。作為維新變法運動的代表人物梁啓超先生提出教育的作用在開民智,興民權。他認為通過創辦新式學堂可以使我們的孩子未來有參與民主政治,改造社會,救國救民的能力。

孩子擁有這些能力才能改造社會,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我們暫時不評論教育救國論是否有一些偏激,雖然在實踐中證明教育救國論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是用辯證的觀點看,在國門大開的社會背景中,康有為選擇教育救國救民的方式,能夠充分表明當時的教育家對教育改造未來社會的作用的肯定。

跳出教育領域,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

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同其他物質資本一樣,是可以通過投資來實現效益的。人力資本與其他資本最大的區別在於其效益的實現過程長,但是卻遠高於其他資本投資產生的效益。

人力資本的培養主要通過教育。從人力資本理論來看,教育是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的,但是為了彌補其效益產生時間長的不足,我們應該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通過現今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來達到滿足未來社會效益的目的。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教育同樣應為未來社會做準備。

探討教育如何為未來的社會培養人,更好的發揮其遠效作用,我們應該從教師、技術和制度三個角度來分析。

每個教師都應擁有未來教育的理念

作為傳統教育學的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曾經開創了五步教學法,被廣大教師所認可。五步教學法分為新課導入,講授知識,課堂練習,作業鞏固和評價性測驗。

由於五步教學法有十分標準的操作流程,因此配合班級授課,一度被認為是適合每個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但是,在五步教學法的影響之下,教師更加強調培養能夠掌握知識、在考試中能夠取得高分的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未來發展。

五步教學法所代表的思維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思維,強調教育的現實作用而忽視了未來作用。要使教育面向未來,作為教育者,首先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用未來教育的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實踐。

未來教育是指教育既要兼顧教育的當下目的,又要為未來的社會做準備。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社會變化日新月異。要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首要就是學會創新,因為知識更新換代十分迅速,很可能今天習得的知識明天就已經落後了。這是未來教育所關注的。

為了培養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五步教學法,避免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應使問題不止步於答案。孩子生來就是好奇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多的強調如何解答題目,得到答案,就會使孩子解決問題之後停止思考。明智的教師應該是鼓勵孩子在找到答案之後繼續探索。

例如,

凱文十分喜歡昆蟲,他總是問老師這種昆蟲叫什麼?那種昆蟲叫什麼?老師對他說:這是蜘蛛,因為它有八條腿,會吐絲。但是隨著我們對蜘蛛認識的加深,我們可能會根據他的特點為它起一個新的名字。說不定這個人就是你! 凱文的老師就是擁有未來教育觀點的老師,他讓凱文的問題不止步於答案,保持對昆蟲的好奇並探究昆蟲新的特徵,凱文的創造性思維也就在這種對事物持久的好奇中得以培養。這使得凱文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用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未來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進入了萬物互聯,人機共生的時代。如今,通過網際網路,我們可以輕鬆的將人和物相互連接起來,例如可以在下班的路上,還未到家就可以通過手機操作使家中的熱水器開始燒水。科技使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多變化。

但是,北京師範大學的顧遠教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技術的進步對教育的影響卻很小呢?顧遠教授答到:因為我們還在用19世紀的教育方法,教授20世紀的知識,來應對21世紀的挑戰。科技進步,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未來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

教育技術推動了學習的自主化。教育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應運而生。在線學習使得學習突破了時空的桎梏,使學生隨時隨進行學習。傳統的教育通過課堂將師生聯繫起來,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教師可以把豐富的資源上傳到雲端,學生在等公交等課餘時間依舊可以產生學習行為。

未來社會要求的是主動學習的人。萬物互聯的背景下,知識與知識之間相互融合,每天都在創造出許多新的交叉學科。學生想要適應未來社會,必須是自主學習的人,主動了解新知識,探究新問題。教育技術就為主動學習提供了可能,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因此,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教育技術的巨大作用,用教育信息化推動未來教育。

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教育制度

終身教育由美國著名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提出,強調教育應該是貫穿人一生的,並且生命中的每個活動都有教育意義。在這種思想指導之下,我們應該轉變傳統的國民教育制度,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教育體制。

教育為未來社會做準備,那到了未來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應該繼續為未來的未來做準備呢?終身教育制度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點。我們的教育既應該為未來社會做準備,又應該為未來的未來做準備,這是一個破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通過終身教育,我們將教育貫穿人的一生,讓教育持續引領社會發展,成為一個永遠運轉動力系統。這就是終身教育制度的意義所在。

最後,我們要兼顧教育的當下目的和未來目的。

我們強調教育對未來社會的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當下的作用,所以就涉及到了「適應性」這個詞。教育適應性是指注重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盲目的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而忽視學生當下的愉快生活。

傳統教育之所以稱之為傳統,是因為其見與不見人,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就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今,我們在為未來社會培養人的同時也要兼顧取中,避免我們的教育偏向另一個極端。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生當下愉快學習的同時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

但是平衡未來社會與當下生活是非常難的,我們注重一方很可能就會忽視另一方。如何兼顧取中,這依舊需要我們用不斷前行的姿態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

相關焦點

  • 未來教育該是什麼樣?
    在當代家長普遍教育焦慮的狀態下,學生們拼命奔跑於各個培訓班之間,爭奪更多的教育資源。未來教育該是什麼樣呢?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快樂的課堂氛圍,已成為未來教育的趨勢。很多家長都耳提面命的跟孩子們說學習的重要性,好大學好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孩子們卻理解不深刻,總是不能主動的去學習,在如今新出臺的教育通知下,不提倡填鴨式激進式的教育,那麼讓孩子自主的主動的去學習,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更應該是未來教育的重中之重。那麼如何讓孩子學的快樂又高效?且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
  • 未來的教育將是什麼樣的?
    科技的競爭最後歸於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於教育的競爭,因此教育就成了未來最重要行業。經濟的富足,給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每個家庭有一個人工作就足夠養活全家人。這個時候,社會工作崗位會十分緊俏,對人的智商、創造性、統籌、管理能力等綜合素質要求極高。於是,怎樣讓我們的下一代不被時代所淘汰成了教育的重要的任務。生產力的提高,使未來的教育成為奢侈的行業。
  • 朱永新:未來教育什麼樣?
    我們已經來到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研究了一輩子中國教育的朱永新,在他61歲的時候,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關於未來教育趨勢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匯集了朱永新幾十年來從事教育研究的成果,「我這本書表面上寫的是未來教育趨勢,其實是我關於中國教育改革的方案。
  • 揭秘教育新趨勢!孩子的未來,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而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從目前社會變化、經濟發展以及國際環境等來看,未來的教育發展趨勢將發生新的變化。,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以此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孩子的未來,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現在機會來了!
  • 未來的教育什麼樣 沒有課桌椅和黑板
    這兩天,2017國際智慧教育高峰論壇正在杭州進行,中央電化教育館館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資源中心主任王珠珠表達了以上觀點。  智能技術在校園裡怎麼用?老師如何應對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如何推出各種創新教學模式?什麼樣的課堂模式屬於智慧教育?  在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1200多名專家、教師一起探討、分享這些新課題。
  • 未來教育會是什麼樣?華師這場峰會告訴你
    未來教育會是什麼樣?、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政府共同倡議舉辦的未來教育2020峰會——在東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武漢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胡曙光發言胡曙光表示,AI改變未來,教育成就夢想,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深度融合是社會科技進步的必然。
  • 未來教育是什麼樣的? | 邦讀書
    好未來好未來的前身即學而思,2013年8月19日正式更名為好未來,2003年,「學而思」課外輔導創立,探索最早期在線教育模式。2010年10月20日,好未來的前身學而思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小學教育機構。
  • 基礎教育的未來是什麼樣的——解讀教育規劃綱要
    10年後,幼兒入園不再難,「小升初」擇校不再熱,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0%……教育規劃綱要告訴人們——基礎教育的未來什麼樣。    我國有中小學、幼兒園40多萬所,在校、在園學生達2億多人。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基礎教育在規劃綱要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在教育規劃綱要的各個部分都有重要闡述,在第二部分發展任務中得到集中表述。」
  • 未來的教育是什麼樣?精準教育、翻轉課堂……專家這樣描繪→
    楊宗凱是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全國首批「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項目專家組組長。他參與了多項國家教育信息化重大規劃的起草工作,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實踐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未來的教育可能是什麼樣的?
  • 朱永新對話俞敏洪:未來教育與未來學校會是什麼樣?
    多知網4月13日消息,昨晚8點,新東方雲教室直播了「朱永新對話俞敏洪:關於未來教育的思考」。直播中,二人圍繞閱讀與科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展開探討,並就朱永新在其《未來學校》一書中的觀點,對未來教育進行了分析預測。
  • 未來教室長什麼樣?谷歌全球教育告訴你8大教育新趨勢!
    ▼但面對快速變遷的全球化時代,教育已經在發生變革。各種數位化科技推動新興創新教學,未來人才更注重培養社會適應性及技能。教室作為學習的場域,更悄悄地產生變化。你知道未來的教室是長什麼樣的嗎?谷歌教育最新發布了《教室的未來:全球K12教育的新趨勢》報告,該報告的目的是識別和研究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課堂教育的研究性轉變。
  • 未來會選擇什麼樣的年輕人4
    我們看到沒有經歷過挫折的這樣經歷的孩子,未來在人生道路上他是有一個天花板的,再往上走是走不上去的。所以我們經常有的時候,我們在提拔員工的時候,到了一定的高位的時候,我們會把這員工放下去,再從基層員工開始做起,再受一次打壓,他佔了他在往上還能循環上升,受挫和經歷是很很重要的。
  • 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看著這些孩子們臉上的興奮和對未來的期待,不禁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則令人遺憾的新聞:一位剛收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卻在當天選擇了結束生命。在教育行業十幾年,工作的過程也使我不斷地思考,到底家長們期待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一個滿足家長期待的孩子是社會真正需要的嗎?而我們的社會又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
  • 應試教育是傳統教育與未來教育的過渡期,我們該如何創造未來教育
    良好的教育,關於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優秀的教育,可以為國家源源不斷的輸入人才。我國現在實行的教育模式是應試教育,高考成為所有學生都必須要過的獨木橋。應試教育是傳統教育和未來教育的過度時期,自從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才發展的四十幾年,四十年的時間,應試教育也出現很多問題。
  • 智慧教育:都說教育要面向未來,未來的教育到底什麼樣?
    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說是智慧教育的一個分支,所謂智慧教育,依託於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打造的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是超越知識、走向智慧的教育。智慧教育構建智能環境,將數位技術與師資、教材等其他教育要素有效結合
  • 孟晚舟:未來將會選擇什麼樣的年輕人
    有別與前兩次演講,孟晚舟女士這次更多的是以母親的視角,通過對未來世界的展望,暢談教育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未來30年世界將出現什麼樣的重大變化。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深,前前後後,我讀了好幾遍,不僅僅是想了解未來世界將怎樣變化,更重要的是,作為母親,我的責任不是為了讓孩子吃飽穿暖,不受到傷害,我有責任幫助孩子選擇一條廣闊的人生道路。等我的孩子大學畢業,他應該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在這個社會中具有極強的競爭力?
  • 未來教室什麼樣?開放性尤為凸顯
    近年來,「未來學校」開始成為教育界的熱詞,如美國的Alt school、歐洲學校聯盟的未來教室實驗室(FCL)項目、俄羅斯的「未來項目」、日本的「超級高中」建設計劃、新加坡聯合發起的「智慧國2015」項目等,都不約而同地揚起「未來學校」的旗幟。
  • 後疫情時代下,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是中國素質教育的未來?
    又給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哪些思考?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既能幫孩子賦能度過心理危機又能讓他們開心學習,幸福成長呢? 他們推崇的教育目標就是「在問題中成長,在情境中感悟,用故事情境、學習情境、生活情境和舞臺情境培養孩子的智慧思維!」最好的教育往往來自經歷和體驗,情境教育認為:所有的問題、困難與危機都是絕佳的教育契機。
  • 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比較正確的教育?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是我目前看到的自己最認可的教育觀。(這裡只討論孩子,不討論成人)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像其他的同類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究竟什麼樣的伴侶才是理想的伴侶?……一千個人就能有一千種答案。
  • 一場大會帶你認識什麼樣的教育才能面向未來
    他指出,世界發展的每個階段所面臨的教育問題不一樣,不同的教育問題則導向不同的教育目標。而如今,「學會學習」則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在他看來,教學方式變革必須以學習方式變革為前提並與之相匹配,比如思維型教學就是一種先進有效的學習方式的變革。而未來的課堂將會發生5個變化:重組學習內容、突破課堂邊界、延展教學時空、改變師生關係、優化教學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