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Hewie
教育,從誕生之日起,就有雙重職能:一方面,教育可以塑造人,使每個人都能更好的生活在世界上;另一方面,教育作為上層建築之一,在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約的同時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蔡元培先生就曾指出,教育見遠效而非求近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作用的發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立刻見效。教育的這種遠效性要求我們的教育在立足當下的同時應該面向未來,為未來的社會培養人。
從古至今,教育都肩負著推動未來社會發展的重任。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就是由齊國政府主辦的一所高等學府,通過講學、著述、育才為齊國培養未來的人才,目的在於為培養政治軍事人才,使齊國在未來的兼併戰爭中取勝。
古希臘時期的城邦雅典最早產生了民主政治,要求教育培養有實德實才的公民,帶領城邦向前發展。
當時,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用欺騙的方法竊取公職的人是可恥的,教育就是培養有能力有道德的治國人才,使未來的雅典城邦更加民主。可見,在古代時期,我們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社會作用。
今天,我們更加注重教育的社會作用。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希望通過教育培養未來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人才,推動小康社會的實現。2019年,我國新出臺了《教育現代化2035》,構建了未來教育的宏偉藍圖,目的在於以教育現代化推動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古至今,我們一直都希望通過教育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以人才帶動社會向前進步。
從教育家的思想來看,無論是先秦諸子百家還是近代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都主張教育為未來社會培養人。
墨子十分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主張培養「兼士」,即理想社會中有兼愛品質的人才。墨子認為,兼愛的人多了,人與人才能之間和諧相處,家與家之間才能互幫互助,國與國之間才不相攻。在墨子眼中,教育就是為未來理想的兼愛國家培養人才。
梁啓超先生也曾經提出「教育救國論」。1840年,隨著西方列強的艦艇利炮打開了我國國門,許多仁人志士開始探求如何挽救中華民族。作為維新變法運動的代表人物梁啓超先生提出教育的作用在開民智,興民權。他認為通過創辦新式學堂可以使我們的孩子未來有參與民主政治,改造社會,救國救民的能力。
孩子擁有這些能力才能改造社會,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我們暫時不評論教育救國論是否有一些偏激,雖然在實踐中證明教育救國論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是用辯證的觀點看,在國門大開的社會背景中,康有為選擇教育救國救民的方式,能夠充分表明當時的教育家對教育改造未來社會的作用的肯定。
跳出教育領域,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
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同其他物質資本一樣,是可以通過投資來實現效益的。人力資本與其他資本最大的區別在於其效益的實現過程長,但是卻遠高於其他資本投資產生的效益。
人力資本的培養主要通過教育。從人力資本理論來看,教育是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的,但是為了彌補其效益產生時間長的不足,我們應該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通過現今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來達到滿足未來社會效益的目的。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教育同樣應為未來社會做準備。
探討教育如何為未來的社會培養人,更好的發揮其遠效作用,我們應該從教師、技術和制度三個角度來分析。
每個教師都應擁有未來教育的理念
作為傳統教育學的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曾經開創了五步教學法,被廣大教師所認可。五步教學法分為新課導入,講授知識,課堂練習,作業鞏固和評價性測驗。
由於五步教學法有十分標準的操作流程,因此配合班級授課,一度被認為是適合每個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但是,在五步教學法的影響之下,教師更加強調培養能夠掌握知識、在考試中能夠取得高分的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未來發展。
五步教學法所代表的思維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思維,強調教育的現實作用而忽視了未來作用。要使教育面向未來,作為教育者,首先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用未來教育的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實踐。
未來教育是指教育既要兼顧教育的當下目的,又要為未來的社會做準備。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社會變化日新月異。要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首要就是學會創新,因為知識更新換代十分迅速,很可能今天習得的知識明天就已經落後了。這是未來教育所關注的。
為了培養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五步教學法,避免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應使問題不止步於答案。孩子生來就是好奇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多的強調如何解答題目,得到答案,就會使孩子解決問題之後停止思考。明智的教師應該是鼓勵孩子在找到答案之後繼續探索。
例如,
凱文十分喜歡昆蟲,他總是問老師這種昆蟲叫什麼?那種昆蟲叫什麼?老師對他說:這是蜘蛛,因為它有八條腿,會吐絲。但是隨著我們對蜘蛛認識的加深,我們可能會根據他的特點為它起一個新的名字。說不定這個人就是你! 凱文的老師就是擁有未來教育觀點的老師,他讓凱文的問題不止步於答案,保持對昆蟲的好奇並探究昆蟲新的特徵,凱文的創造性思維也就在這種對事物持久的好奇中得以培養。這使得凱文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用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未來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進入了萬物互聯,人機共生的時代。如今,通過網際網路,我們可以輕鬆的將人和物相互連接起來,例如可以在下班的路上,還未到家就可以通過手機操作使家中的熱水器開始燒水。科技使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多變化。
但是,北京師範大學的顧遠教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技術的進步對教育的影響卻很小呢?顧遠教授答到:因為我們還在用19世紀的教育方法,教授20世紀的知識,來應對21世紀的挑戰。科技進步,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未來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
教育技術推動了學習的自主化。教育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應運而生。在線學習使得學習突破了時空的桎梏,使學生隨時隨進行學習。傳統的教育通過課堂將師生聯繫起來,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教師可以把豐富的資源上傳到雲端,學生在等公交等課餘時間依舊可以產生學習行為。
未來社會要求的是主動學習的人。萬物互聯的背景下,知識與知識之間相互融合,每天都在創造出許多新的交叉學科。學生想要適應未來社會,必須是自主學習的人,主動了解新知識,探究新問題。教育技術就為主動學習提供了可能,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因此,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教育技術的巨大作用,用教育信息化推動未來教育。
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教育制度
終身教育由美國著名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提出,強調教育應該是貫穿人一生的,並且生命中的每個活動都有教育意義。在這種思想指導之下,我們應該轉變傳統的國民教育制度,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教育體制。
教育為未來社會做準備,那到了未來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應該繼續為未來的未來做準備呢?終身教育制度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點。我們的教育既應該為未來社會做準備,又應該為未來的未來做準備,這是一個破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通過終身教育,我們將教育貫穿人的一生,讓教育持續引領社會發展,成為一個永遠運轉動力系統。這就是終身教育制度的意義所在。
最後,我們要兼顧教育的當下目的和未來目的。
我們強調教育對未來社會的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當下的作用,所以就涉及到了「適應性」這個詞。教育適應性是指注重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盲目的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而忽視學生當下的愉快生活。
傳統教育之所以稱之為傳統,是因為其見與不見人,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就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今,我們在為未來社會培養人的同時也要兼顧取中,避免我們的教育偏向另一個極端。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生當下愉快學習的同時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
但是平衡未來社會與當下生活是非常難的,我們注重一方很可能就會忽視另一方。如何兼顧取中,這依舊需要我們用不斷前行的姿態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