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教育本來就應該是一種讓人快樂幸福的事情。
寓教於樂,側重的是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寓樂於教,側重的是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通過教育讓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自己快樂,同時能夠使別人獲得快樂的人,也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
那麼,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的原因有哪些呢?
1、來自於學業本身的壓力。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花期,但是學校的教育卻是以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與模式在運行,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程、同樣的作業,一群能力不同的孩子。
有的孩子學習吸收能力強,善於總結學習方法,可以做到輕鬆地掌握課本知識,而有的孩子可能慢一點,跟不上老師的節奏,無法很好地掌握課本知識。隨著課程進度的不斷更新,孩子就會越落越多,越來越有壓力與挫敗感,越來越對學習沒信心,最終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變得不愛學習。
2、來自於學習興趣的偏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某件事情感興趣,就一定會投入足夠的熱情去做這件事。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太多過於功利的父母,他們把自認為有用的、該學的,或者看到別人都在學的,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也從不用心去分析孩子的興趣所在,盲目地給孩子報了一籮筐的興趣班。
試想,一個對繪畫感興趣或者有繪畫天賦的孩子,卻被父母整天逼著學鋼琴是怎樣一種感受,就如同讓鳥兒去學習遊泳,讓魚兒去學習飛翔一樣,完全是對孩子天性的褻瀆,怎麼可能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呢?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便不足為奇了。
樂樂的媽媽只看到我的兒子快快樂樂去學習的樣子,卻不知道,我給兒子報的培訓班都是他自己的選的、喜歡的、感興趣的,每次都是兒子主動要去,而不是被大人逼著。當然,也不知道我們為了培養兒子的興趣和長久的堅持,在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3、來自於人際關係的不和諧。
有的孩子本來學習很好,也很有積極性,但是突然有一天,就不願意去學校或者培訓班了,有的父母就想當然地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愛學習,不明就理地批評孩子、逼迫孩子,卻不懂得和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這種情況下,孩子有可能是在人際關係方面遇到了問題,比如和老師、同學發生摩擦,而他自己又缺乏妥善處理問題的能力,本能地便選擇用逃避來面對,表面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不願意去學校的行為。
父母的批評與不理解,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了信任,不願意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溝通障礙,讓事情越變越糟。
如何讓孩子把學習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呢?
第一叫做自主學習。就是鼓勵孩子們能夠自發自主的完成學習的過程。就是他可以自己去規劃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進程。
第二叫做合作學習。要求孩子們能夠主動地在一個組織和集體當中,完成學習和創新的過程。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於他自身的進步,會產生很強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第三叫做探索性學習。探索性學習自然是蘊含著創新,這樣一層含義的。孩子們通過學習不僅學到了眼前的知識,還具備了學習未來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