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快樂教育」毀掉的小孩
去年的一次沙龍上,一位媽媽問了我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她的大家族中有幾個人信奉快樂教育,認為不該讓孩子小的時候承受太多的壓力。
所以,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要求,孩子想學更好,不想學,也不會逼著他學,想玩就痛快地玩,給他充分的自由——總而言之,就是想讓孩子快快樂樂地長大。
然而,一晃好幾年過去了,她從這些已經是中學生、大學生的孩子身上發現了一些共同的特點:
學習都不太好,缺少上進心,對未來沒什麼想法,貪玩,遇到困難繞著走。
這位媽媽很疑惑:這樣下去,不就把孩子養廢了?到底該不該快樂教育?快樂教育真的不對嗎?
這是一個好問題。
我想了想,回答她:
我認為,所謂快樂,是有高低之分的。有高級的快樂,也有低級的快樂。
低級的快樂很容易得到,比如感官上的享受,穿了一件新衣服,吃到好吃的,看了一個喜劇片,等等。
這種快樂,是外部給你的,來得快,去得也快。你需要不斷地尋找刺激來得到快樂。一旦停下來,就會感到空虛無聊。
而高級的快樂,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換來的。
你要投入你的時間和精力,拿出勇氣和毅力,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享受到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快樂。
這種快樂,是源自內心的,可能不是那麼強烈,但更為持久,是一種對自己生命的欣賞,能帶給你力量。
很多人都誤解了快樂教育裡的「快樂「二字,認為學習太苦了,讓孩子快樂更重要。但他們把快樂等同於這種膚淺的快樂,怎麼開心怎麼來。
家長放棄了對孩子引導、幫助的責任,使孩子停留在膚淺的享受層面,喪失了對生命內在價值的探索和追求。
這樣的教育,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更像是放縱教育。
這樣的「快樂教育」,會毀了孩子。
02
又好玩又無聊,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最近,橙子就對這兩種快樂有了一些體驗。
前段時間,橙子高密度地上了幾天課,小升初的銜接課,從早上九點半上到晚上八點半,我看著都覺得累,但因為老師教得好,小孩學得興致勃勃。
課程結束後,橙子嚷嚷著說要「頹廢」一下,然後就開始天天抱著pad看柯南、刷抖音、打遊戲,玩得不亦樂乎。
以往,因為擔心他會近視,我一直限制他看電腦的時間。自從調整了自己,放下這個擔心後,我就有意識地不太管這件事了,我也想趁此機會,讓他充分體驗一下「頹廢」的感覺。
「頹廢」了幾天之後,一次散步時我倆聊起這件事。
我問他:「這幾天天天看pad ,感覺怎麼樣?」
橙子說:「不錯,挺好玩。」
我想了想,補充道:「嗯,挺好玩,但是時間久了,也有些無聊。」
橙子被說中了:「媽媽,你總結得太精闢了。」
他明白我說的那種感覺——好玩,但無聊。
我進一步夯實:「前幾天你上課,從早學到晚,雖然累,但是也挺開心,關鍵是,有一種充實的感覺。」
「沒錯。」橙子表示同意,「你再給我報點課吧,我覺得還是上課更充實。」
吃喝玩樂,無拘無束,無憂無慮,我們當然需要這樣的放鬆和快樂,否則,生活會少了很多樂趣。
但是,如果我們只滿足於這樣的快樂,人生會變得單調和單薄。
因為,它不用太多努力就能獲得,也不用太經過腦子,只是被動地被外界信息刺激,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快樂——看起來熱熱鬧鬧,內在的生命力卻是荒蕪的。
它無法滿足生命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時間久了,就會感到無聊、沒勁兒、空虛,感到生命輕飄飄的,沒著沒落的,人也會在這樣的快樂中迷失自己。
03
更高級的快樂
為什麼人們總是念念不忘快樂教育?
是因為潛意識裡,很多人認為學習是一件苦事。
古人不是說了嗎?頭懸梁,錐刺股,學海無涯苦作舟。
所以,很多狹隘地理解快樂教育的人,潛意識裡是把學習和快樂這兩件事對立起來了。
其實,學習本身,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那種融會貫通、豁然開朗的快樂,那種創造的快樂,那種調動自己潛能,投入地去做一件事的快樂,那種滿足好奇心、求知慾的快樂,都是學習的快樂啊!
前幾天,我和橙子出去吃飯。
吃得差不多了,橙子突然說:「媽媽,已知兩個直角邊的長度,我可以不用勾股定理,算出三角形第三邊的長度。」
說著,他拿起鉛筆在點餐單上畫了起來。一邊加輔助線,一邊講給我聽。
輔助線加得有點複雜,我好不容易才跟上他的思路,他又進一步推論:「如果不是直角,也可以做這種方法。」
小孩開始琢磨:「不對,這個只有直角才能成立……」
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他會拿一道覺得有意思的題考考我。顯然,沒事的時候他會自己琢磨著玩。
我看著埋頭思考的小孩,他的專注讓我感同身受——那是一種心流狀態下的快樂。
那種沉浸其中、自得其樂、心無旁騖、肆意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體驗,本身就是學習的回饋。
內在的聲音得以表達,內在的價值得以發揮,你會切實地感受到自己鮮活的「存在」。
這種存在感會讓你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這種體驗,是更高級的快樂,是心靈的享受,是自我實現的愉悅。
它,不分年齡大小,不分事情大小。
建一棟房子,搭一個積木,都能體會到這種快樂。
真正的快樂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這種高級的快樂。
當他沉浸在興趣中,當他冥思苦想做出一道題,當他突破自己寫出一篇作文,當他克服了一個困難,他就在經歷著一場升華——
他的思維、想像、認知、經驗都被調動起來,專注於此,突破過往的自我。
我們做家長的,就要多觀察,尋找著力點,加以引導——引導這個小生命去體驗到這種更高級的快樂。
一旦他體驗到了,他會有更多學習和創造的動力,也會有更多信心面對挑戰和困難。
當然,作為家長,你自己要先體驗過這種快樂,才會相信有這回事。
04
學習,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
誤解快樂教育的人,其實還有一件事沒明白:
簡單的快樂可能是單純的。
大快樂,往往是經歷過苦和痛之後的蛻變之樂。
就像幸福一樣。
以前,我以為幸福就是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如今,我才明白:
深沉的幸福,是痛苦過後的升華,是複雜之後的純真,是混亂之後的通透,是需要智慧加持的。
學習也是如此。
或者說,世間萬事都是如此——
高級的東西,都要經歷一個「見山不是山」的過程,才能達到「見山又是山」的境界。
我寫文章就有這樣的體會。
當你枯坐半天,只寫了幾行字,當你在一團思緒裡轉出不來,當你詞不達意,就是表達不出來那種感覺,這個過程真是很痛苦、很煎熬。
但是,當你凝神靜氣,堅持寫下去,把思路一點點捋清,克服對完美的執著,最終,一篇有靈魂有溫度的文章呈現出來,那種通體舒暢、對自己有所交代的愉悅感覺,比看一晚上綜藝節目要美妙一百倍。
每一篇文章,都是意志力的一場小小的勝利,自我的一次小小突破——你會更加自信,更加篤定。
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所以,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只要快樂不要教育,而是引導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更高級的快樂。
這種快樂,不是百分百的純果汁,甜得直白,沒有一絲雜質。
它更像是茶,入口有些微的苦和澀,細品有回甘,再品有餘香,回味悠長。
品味到這種快樂的人,會愛上學習,愛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