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的魚就是「長江刀魚」。長江刀魚和鰣魚、河豚並稱為「長江三鮮」,小編本人正好趕上應季吃過幾次。說起這個魚,可能很多人還覺得很陌生,甚至覺得不可思議。清明節的長江刀魚,品相好的一斤能賣到八九千,也就是一條就要上千,這還是從正宗江刀的魚販子拿貨價。賣正宗江刀的魚販子,基本都有穩定的客戶,輕易不賣給生人。所以普通消費者想要買到江刀,花錢也難。
所謂物以稀為貴,長江刀魚之所以貴,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它稀少。一份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到了2011年,產量甚至僅僅只有12噸……而現在,已經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捕撈長江刀魚了。如今已經全面禁捕,只有獲刀魚專項捕撈許可證的漁民才能在捕撈季規定時間段內捕撈刀魚,而且「未成年小刀」是不允許捕撈的。在這樣的規定下,也使得長江刀魚地位水漲船高,畢竟,吃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嘛。
大量歷史資料證明,從長江口至湖南洞庭湖,自古皆為刀魚出產地。其中在江蘇省江段所佔比例更曾高達70%,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
刀魚有在淡水中孵化,海水中成長,又洄遊到淡水中繁殖的天性。每年2月底3月初從東海進入長江,逆流而上。其速度非常快,只需十幾天的工夫就能穿越上千公裡,最遠可到達湖南的洞庭湖。2011年,刀魚的洄遊路線大大縮短,能形成漁汛的最上遊,僅至江蘇的常熟、江陰一帶。
江刀,湖刀和海刀都是刀,看起來也沒什麼區別,但為啥只有江刀貴到讓你吃不起?先來解決一個問題,什麼是江刀,什麼是湖刀和海刀。
長久以來,一些關於長江刀魚的說法早已廣為人知——最為頂級的長江刀魚,乃是清明之前在南通至揚州段打撈上來的江刀。是從長江口洄遊而上產卵的,體內脂肪最為肥厚潤口,遊動到江陰、靖江一帶。體內鹽分恰到好處的脫去,性腺也已經發育成熟,最是「腴而不膩、鮮美稱絕,肉鮮味美,骨刺如綿」。過了清明價格直線驟降,因為魚骨變硬,口感下降;終年生活在長江水系各湖泊中、沒有在海洋和長江之間洄遊習性的,刺多骨硬,賣不上價,則為「湖刀」;而盤踞在長江入海口而不再繼續洄遊的,則有一股海水的苦澀,則為下品,是登不得大雅的,視為「海刀」。
江刀吃起來究竟是什麼味道?哎,確實好吃,湖刀海刀不能比。清蒸刀魚最好吃。迫不及待吃一口,感覺江刀的肉質非常細膩,有很多細微的油脂均勻分布在魚肉,"入口即化」 放在這裡挺合適的。另外,有一種非常明確的,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鮮味,而且魚脂有特殊的香氣,邊吃邊繚繞在唇舌間。這種鮮味,即便在魚身冷掉後,也依然能得到保持。
會吃江刀魚,則啖其肉,留全骨,如果魚骨被吃掉,或者被戳得稀爛,足以見你是第一次吃的新手了。整根魚骨帶著魚刺要留在盤子上,因為服務員一會兒要來收盤子,實際是收盤子上面的整根魚骨,拿回去二次加工。頃刻少許之間端上來一個新盤子,一條金燦燦的魚骨呈現上面。具體是不是你吃完的那條魚骨就無從考究了,食客們再細細品味酥脆的魚骨,吃的那份高雅,足見其彌足珍貴。
相比之下,湖刀吃起來淡而無味。所謂湖刀,就是常年在長三角湖泊內生長的刀魚。它們沒有洄遊本能,也不去積蓄脂肪,口味和普通淡水魚沒什麼區別。海刀略帶鮮味,但和江刀濃鬱的鮮和香比起來,確實差遠了,肉質也遠不如江刀細膩。
總而言之,嘗過江刀的美味,就知道為什麼湖刀一上桌就沒法冒充江刀。
一般認為洄遊至江蘇江陰市段的長江刀魚,最為鮮美。除了自然條件,也有歷史文化原因。李漁的《閒情偶寄》中稱刀魚是「春膳妙品」,文中說「食鰣報鱘鰉有厭時,鱭則愈甘,至果腹而不釋手。」意思是說三鮮中的河魨、鰣魚還有吃膩的時候,但是刀魚卻越吃越上癮,吃飽了也停不下來。
宋代名士劉宰在為友人餞行的刀魚宴上,曾作過一首讚美刀魚的詩:「肩聳乍驚雷,腮紅新出水。佐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鱸慚寡味。」可見刀魚不僅是因為稀少而昂貴,更應其鮮美無比,並非時時都能吃到而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