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安全感?
其實不管是對於孩子還是成年人,每一個人都渴望:我被愛是因為我是我,我本來的樣子就值得被愛。
父母愛我的本來面目,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終身受用的不可動搖的安全感。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一定要做好3點,非常重要!
1、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既然為人父母,就要做到父母的責任,給孩子以陪伴——高質量的陪伴。
金錢不是萬能的,高質量的陪伴才是與孩子相處的正確打開方式。父母陪伴下的孩子,會成長為我們所希望的的樣子。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親密感,因此陪伴不是把孩子放在身邊就可以了,一定要讓孩子從你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愛,用輕鬆融洽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和相處。
這會影響孩子一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而這種安全感的缺失甚至是可以代際傳播的。
2、不拿孩子和別人做比較
「不和他人比較」,其實就是認可孩子最真實的模樣。不管學習棒不棒,運動能力強不強,都沒有關係。因此,「你要是做好了**,媽媽給你獎勵哦」這種附加了條件的疼愛方式,也是萬萬不可的。這會使孩子覺得「如果達不到這個條件,我就毫無價值」,從而致使他們失去自信,並養成沒有獎勵就不努力的壞習慣。
並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過就是好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獎賞莫過於來自周圍的關愛。孩子身上的價值,不會因為他會幹什麼、不會幹什麼而有任何改變。
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
教育最首要的目的—自我肯定。
3、與孩子平等的溝通
家長用命令或者埋怨的口氣去與孩子交流,孩子回應的不是哭鬧就是糾纏;家長用哀求的語氣與孩子溝通,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任性;家長用溫和的態度去說話,孩子給予的反應就是體貼。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每一顰每一笑都映射著父母的教養。父母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要想有好的孩子,必須先做好的父母。
放下父母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和友善,這樣,父母和孩子的心就會緊緊地走在一起。
心近了,父母說的話,孩子都願意聽。
希望每個看到此文的人都能好好的給自己補足安全感,讓自己活得健康、快樂、自信,給孩子和愛人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環境。同時將我們所學的知識踐行到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知道和做到之間,其實缺的就是做到,希望大家都行動起來,把我們所學的知識變成我們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