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屬於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兩種類型,具有其獨有的跨界性。2015年教育部提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設優質專科高職院校200所,該舉措無疑助推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怎樣利用現有的基礎和條件來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以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提出「一流高職院校」和「一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的「雙一流」建設思路。
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的內涵
本文提出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主要包括「一流高等職業院校」和「一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一流高等職業院校」主要有國際化辦學水平高、社會服務能力強、發展戰略應對靈活三個主要特徵。「一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具有與產業需求匹配度高、人才培養針對性強、師資培訓專業化高等特點。具體而言,在對「雙一流」建設本質的界定上,還可以從以下三種研究視角深化理解。
從哲學角度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的內涵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與延伸。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之質變與量變的關係,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符合哲學意義的發展特徵,注重高等職業教育量的積累,積極總結過去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為未來的質變做準備,並且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高等職業教育的質變,隨後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雙一流」的建設戰略正是為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量變與質變的相互轉化而提出。
從經濟學角度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對人才培養提出相應的要求,需要高質量人才的培養與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相協調,從而推動高等職業教育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投入與產出變化和人力資本等,形成高職教育拉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同時促進高職教育進步的良性循環。
從社會學角度看,當今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要求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需適應該時期社會的發展變化。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雙一流」建設需要高職院校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建設戰略的基本要求,保證與社會發展同步。從側面分析,高職院校的發展戰略、專業和培養模式等與市場變化的聯繫密切,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和開放性。
由此而言,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的本質內涵是在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多元化和國際化發展為方向,將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協調。在建設過程中,從外部制度保障入手,協調內部聯動機制,制定階梯式發展戰略,發揮政府、院校、企業三方主體的推動力,形成「雙一流」高職院校獨有的動態發展模式,最終轉化成高等職業院校自覺地良性循環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的原則
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的原則主要有科學性、協調性、特色性、繼承性和國際性五個原則。
科學性。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須從未來教育發展的全局出發,科學規劃,使自身獲得理想的發展。一方面,「雙一流」的建設是在一定教育環境下,需要以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不同高職院校具有不同的發展路徑,需「對症下藥」,講求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另一方面,建設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需要有科學的態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高等職業教育也需在發展中跟上時代的潮流,才能在國際中站穩腳步。尊重科學性同時表現在敢於懷疑和批判,敢於用成熟的科學原理來質疑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協調性。協調性原則在此處包含多個層面。首先是高等職業教育和國際發展形勢的協調性。經濟全球化及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使世界成為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與國際發展相協調無疑是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其次,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和產業需具有協調性。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級實用技術人才的任務。將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和產業的需求對口,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的人才是其重要目的。最後,「一流高職院校」的分布要具有協調性。「一流高職院校」的布局需要充分認識到地區資源配置的差異性,呼應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重點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促進欠發達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逐步協調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特色性。中國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源地,與中國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就帶有濃厚的、深刻的中國特色的烙印。「雙一流」的特色性建設包含高職院校定位的特色性、專業設置地方性、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師資培訓專業性以及教學內容匹配性等。高職院校特色定位是在明確各院校在國內及國際上發展的優劣勢基礎上進行把握。專業設置的地方性包括重點發展和地方(區域)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等密切相關的專業化和專業化發展。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師資培訓的專業性及教學內容匹配性三者之間相互依存,只有各個方面相互協調,才能最終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形成。
繼承性。中國高職「雙一流」的建設的繼承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要繼承,意味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繼承性並不代表全盤接受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策略和路徑,也不能全面否定之前所取得的成績。而是要辯證地看待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對現實的作用。其二,要發展,即「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吸納有利於高職教育發展的方面,摒棄不適宜現階段發展的策略,保證高等職業教育不斷向前邁進。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來看,它是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革新的過程。沒有繼承性,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國際性。通過對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和趨勢研究發現,隨著全球化的步伐逐漸加快,以各國的科技與教育發展水平為基礎的總體經濟實力的競爭在國際競爭中愈發的重要。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要想在國際的大舞臺中立牢站穩,必須具備國際化的眼光。建設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職院校,發展與國際化相接軌的專業,培養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競爭的人才是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點。該原則一方面順應了國際的歷史潮流,對整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增強高職院校自身的競爭力,是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影響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的思路
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的思路主要體現在指導思想、建設步驟、建設策略三個方面。
1.指導思想
以與時俱進的理念為指導,確立發展戰略目標。這是高職院校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必然前提。在該理念的指導下,「雙一流」的建設首先必須明確社會經濟的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然後依據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以及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情況,認真分析專業的能力要求。最後將發展戰略與目標明確。
以育人為本的理念為指導,凸顯學生價值實現。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之一是培養人才,高職院校首先應增強人才培養中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適應企業產業的需求。其次,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學生本身的優勢,如敏捷的反應力和卓越的執行力等,對於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教學模式等創新,分類管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以特色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優化辦學結構。在制訂戰略和實施過程中如何發揮高職院校本身的優勢和特點,在一定的層次上辦出特色來,是體現其辦學水平的重要標誌。此外,「雙一流」建設特色的突出不僅在該地區、國內尋找差距,更要在國際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掌握國際形勢,在吸收國外優質的理念及實踐經驗的同時,推動中國高職走出去。
2.建設步驟
高職教育「雙一流」建設需要立足長遠,制定階梯式發展路徑,將建設規劃納入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整體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決策中,發揮政府、院校以及企業三維主體的推動力,使之保持長久發展的動力,並不斷增強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合理的定位是高職教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前提。這離不開政府、院校及企業三方明晰國內發展趨勢,洞察國際研究動態。唯有將高職院校發展的基點打牢,才能更好地服務於上層建築。
高職院校主要任務是牢牢把握髮展定位及目標,將學校內部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培養模式、專業建設等方面的基礎打牢,並在此基礎上發揮各自的特色及優勢,彌補薄弱部分,增強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力及綜合競爭力。
各級政府建立相應的聯動機制,依靠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及激勵競爭機制,對「雙一流」建設的成果及不足進行及時的監督與評價,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實現動態管理。
無論是政府還是院校都需要及時把握社會經濟發展動態。掌握高職教育及高職院校發展的進程,依據現實發展狀況,適時調整發展戰略,最終實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3.建設策略
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的實現需要根據建設思路積極採取相應的戰略措施,以高質量、高標準、高要求來完成「雙一流」的建設任務。
完善制度保障,規範遴選標準。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在立法、監督和評價方面,需要不斷完善高職教育和高職院校的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保障政府資金撥款、規範「雙一流」遴選標準等,使高職院校在建設過程中有明確的規範可依託。此外,科學的幹預與引導是保證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最後通過高起點、高標準和嚴要求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有效形成一批建設水平較高、特色各異、標杆作用明顯的「一流高職院校」和「一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
建立聯動機制,激活四者的合力互動。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的建設離不開國家、地方政府、高職院校以及企業等形成的整體合力。「雙一流」的建設要在原有高職院校示範建設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突破,就必須充分發揮聯動機制的運行,激活四者的互動力。為此,「雙一流」建設工程建立相應的聯動機制,加強相關部門的協調,明確有關部門在建設中的職責,落實相關部門的責任,從而加強對建設工作的領導、指導與協調力度。同時,在國家、地方政府、高職院校和企業等建設溝通平臺,通過該平臺可有效實現四者之間的互動,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有序發展。
實施動態管理,促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實施動態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根據國家社會經濟與高職院校發展的現狀,對高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的整體戰略進行動態管理。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發展與專業的生命周期,注重研究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對專業的影響,及時調整專業方向,使發展策略跟上時代的步伐。第二個方面是對「一流高職院校」和「一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進行動態管理。對此,政府可實施定期評審制度,每年一審查,三年一驗收,對於驗收不合格的高職院校及專業取消其「一流」稱號,形成良性競爭以及合理的資源配置。
參考文獻:
[1]樊明成.論建設一流高職院校的目標定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8).
[2]杜娟.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力資本和教育作用機制的理論分析與經驗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08.
[3]華志豐.職業教育的經濟學思考[J].學術界,2005(01).
[4]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中國對世界教育的獨特貢獻[N].光明日報,2015-10-27(15).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度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項目批准號:14JZD04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陳衍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評價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