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脆弱的人,無法通過依賴他人獲得安全感。
有這樣一類人(多見於女生),他們經常體驗到孤獨、弱小、無助,而且從內心散發出一種強烈的不安和焦慮。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發展親密關係對他們來說是困難的,因為在長期相處之後總會暴露出信任危機。女性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認為,內心脆弱、敏感的人,最終要通過自己的力量獲得成長。沒有人一生依賴於另一個人,也沒有人願意付出自己一生的時間去照顧一個心智不成熟的、脆弱的像個小孩子一樣的人。
家庭因素
在個體的童年時期,如果家庭氛圍過分緊張的話,就會造成個體變得十分敏感。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內心就會有一種「被嫌棄」的感覺。哪怕父母吵架的內容跟孩子沒有關係,但是孩子的思維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孩子覺得父母吵架是因為自己的到來給他們帶來麻煩,所以就會變得十分自卑、敏感。有些父母還會責罵、毆打孩子,這對大部分女孩跟少部分內心敏感的男孩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這些人長大後內心就會十分脆弱、敏感,對外界、對他人都無法完全信任。
早期社交經驗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早期的社交經驗對個體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追溯到個體的幼兒園、小學的成長經歷,如果個體不被大家歡迎,那麼個體就會變得自卑、敏感、脆弱。人與人交往是相互影響、相互改變、相互模仿、相互磨合的過程,如果有些人固執己見,不願意被影響、被改變,那麼大家都不會歡迎他,也就會遭到大家的排斥。個體成年後對自我的評價也會比較低,內心就會變得脆弱、敏感、孤獨、弱小。
關係的可靠性難以保證
內心脆弱、敏感的人,本身很難完全信任別人,因此也很難與他人建立長久關係。個體無法保持社交關係,加深了內心的孤獨、敏感、脆弱的感受。即便個體找到了這樣一個完全可以信任的人,也很難保證對方也願意完全信任你。因為信任是雙方的,你可以依賴對方,對方也願意給你一個成長的時間。可是如果你總是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內心敏感、脆弱,那麼對方就會離你而去。社交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需求,而不是無私的犧牲自己,滿足他人需求。
心理的不安和焦慮別人無法代替
人與人的情感事實上是無法相通的,你的不安與焦慮別人替代不了。你信任的人在身邊時,有可能降低你的不安與焦慮,但是始終無法讓你變得強大起來。在某些你過分不安的時期,哪怕你信任的人在身邊,也無法降低你的不安,因為你會產生懷疑,變得不那麼信任別人。心理學家認為,因為你自己內心脆弱、敏感,所以很難信任別人,也無法通過別人來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只有通過自我的覺醒,通過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的強大起來。
力量不在自己身上始終無法獲得安全感
內心脆弱的人總想著依賴他人,獲得內心暫時的安定。可是事實上,個體會體驗到另外一種情感,那就是被拋棄的感覺。因為力量不在自己身上,自己沒有主動權。別人是否願意讓自己依賴,主動權完全在別人。別人在此刻喜歡你,可能在下一刻就會拋棄你,對你而言你完全沒有主動權。真正屬於自己的、能夠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安全感的,是來自於自我內部的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包括:勇氣、魄力、仁慈、智慧、卓越、節制。
好的文學、藝術作品能夠給人力量
包括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作品,一些好的、傳遞正能量的作品,能夠給人一種鼓舞,讓內心產生一種力量,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的藝術作品,所傳達的一定是積極的力量,建設的力量。他讓人們更加有勇氣、有智慧、有力量,並且給人一種源源不斷的力量。不好的藝術作品,總是在摧毀人們的心智;好的藝術作品可以幫助人們成長,讓人們獲得強大的內在力量。
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
內心脆弱、敏感的人,很容易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變得浮躁不安。個體可以培養一項或者多項興趣愛好,來陶冶自己的情操,讓自己不要那麼浮躁不安。包括書法、繪畫、鋼琴、吉他等等在內的,只要能夠讓你完全沉下心來去做的這麼一件事情,並且做完之後會獲得成就感,內心會變得無比平靜的事情都可以成為你的興趣。有些人喜歡橡皮章,有些人喜歡手工製作,只要能夠讓你全身心投入進去的事情都可以陶冶你的情操。
總而言之,內心脆弱、敏感的人,只有通過自我的力量獲得成長,無法通過依賴他人獲得成長。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