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孤獨、脆弱、無助的人,無法通過依賴他人獲得成長

2020-10-10 九霄心理

內心脆弱的人,無法通過依賴他人獲得安全感。

有這樣一類人(多見於女生),他們經常體驗到孤獨、弱小、無助,而且從內心散發出一種強烈的不安和焦慮。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發展親密關係對他們來說是困難的,因為在長期相處之後總會暴露出信任危機。女性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認為,內心脆弱、敏感的人,最終要通過自己的力量獲得成長。沒有人一生依賴於另一個人,也沒有人願意付出自己一生的時間去照顧一個心智不成熟的、脆弱的像個小孩子一樣的人。

內心脆弱的人的心理成因

家庭因素

在個體的童年時期,如果家庭氛圍過分緊張的話,就會造成個體變得十分敏感。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內心就會有一種「被嫌棄」的感覺。哪怕父母吵架的內容跟孩子沒有關係,但是孩子的思維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孩子覺得父母吵架是因為自己的到來給他們帶來麻煩,所以就會變得十分自卑、敏感。有些父母還會責罵、毆打孩子,這對大部分女孩跟少部分內心敏感的男孩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這些人長大後內心就會十分脆弱、敏感,對外界、對他人都無法完全信任。

早期社交經驗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早期的社交經驗對個體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追溯到個體的幼兒園、小學的成長經歷,如果個體不被大家歡迎,那麼個體就會變得自卑、敏感、脆弱。人與人交往是相互影響、相互改變、相互模仿、相互磨合的過程,如果有些人固執己見,不願意被影響、被改變,那麼大家都不會歡迎他,也就會遭到大家的排斥。個體成年後對自我的評價也會比較低,內心就會變得脆弱、敏感、孤獨、弱小。

為什麼不能依靠他人的力量獲得成長?

關係的可靠性難以保證

內心脆弱、敏感的人,本身很難完全信任別人,因此也很難與他人建立長久關係。個體無法保持社交關係,加深了內心的孤獨、敏感、脆弱的感受。即便個體找到了這樣一個完全可以信任的人,也很難保證對方也願意完全信任你。因為信任是雙方的,你可以依賴對方,對方也願意給你一個成長的時間。可是如果你總是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內心敏感、脆弱,那麼對方就會離你而去。社交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需求,而不是無私的犧牲自己,滿足他人需求。

心理的不安和焦慮別人無法代替

人與人的情感事實上是無法相通的,你的不安與焦慮別人替代不了。你信任的人在身邊時,有可能降低你的不安與焦慮,但是始終無法讓你變得強大起來。在某些你過分不安的時期,哪怕你信任的人在身邊,也無法降低你的不安,因為你會產生懷疑,變得不那麼信任別人。心理學家認為,因為你自己內心脆弱、敏感,所以很難信任別人,也無法通過別人來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只有通過自我的覺醒,通過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的強大起來。

力量不在自己身上始終無法獲得安全感

內心脆弱的人總想著依賴他人,獲得內心暫時的安定。可是事實上,個體會體驗到另外一種情感,那就是被拋棄的感覺。因為力量不在自己身上,自己沒有主動權。別人是否願意讓自己依賴,主動權完全在別人。別人在此刻喜歡你,可能在下一刻就會拋棄你,對你而言你完全沒有主動權。真正屬於自己的、能夠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安全感的,是來自於自我內部的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包括:勇氣、魄力、仁慈、智慧、卓越、節制。

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讓自己強大起來?

好的文學、藝術作品能夠給人力量

包括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作品,一些好的、傳遞正能量的作品,能夠給人一種鼓舞,讓內心產生一種力量,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的藝術作品,所傳達的一定是積極的力量,建設的力量。他讓人們更加有勇氣、有智慧、有力量,並且給人一種源源不斷的力量。不好的藝術作品,總是在摧毀人們的心智;好的藝術作品可以幫助人們成長,讓人們獲得強大的內在力量。

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

內心脆弱、敏感的人,很容易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變得浮躁不安。個體可以培養一項或者多項興趣愛好,來陶冶自己的情操,讓自己不要那麼浮躁不安。包括書法、繪畫、鋼琴、吉他等等在內的,只要能夠讓你完全沉下心來去做的這麼一件事情,並且做完之後會獲得成就感,內心會變得無比平靜的事情都可以成為你的興趣。有些人喜歡橡皮章,有些人喜歡手工製作,只要能夠讓你全身心投入進去的事情都可以陶冶你的情操。

總而言之,內心脆弱、敏感的人,只有通過自我的力量獲得成長,無法通過依賴他人獲得成長。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個體對某個人的過分依賴,是走向脆弱的開始
    環顧你的周圍,是否有這樣一個人,當他在你身邊的時候你覺得溫暖、有安全感;當他不在身邊時,你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內心變得孤獨、恐慌?如果的確存在這樣的一個人,那麼你的內心將會變得越來越脆弱。心理學家有這樣一個觀點,依賴導致個體產生退行現象。一個人過分依賴另一個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幼稚,越來越不成熟。這種依賴關係不僅僅是戀人,還有朋友、同學、同事等等。
  • 心理小故事之《無法擺脫的孤獨》
    無法擺脫的孤獨(小芳,女,17歲,在校大學生)專家你好, 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從小受到父母精心的培養、呵護,學習、生活、交友及人生決策均由父母、老師指點和操辦。17 歲的我順利考上全國重點大學,但大學生活並不是想像的那樣令人興奮與激動。
  • 心理學:通過憤怒來逃避他人的責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基於心理防禦機制,個體的許多反常行為大都為了應對他人對自己毫無成就的責備。人們在某一年齡階段,如果對自我評價過低的話,會發生許多反常行為。有些人會越來越敏感,有些人動不動就會發火。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自己的價值不確信,會導致個體迫切需要他人的肯定。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習得性無助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你知道習得性無助嗎?它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多次的挫折和失敗後,在無能為力的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失助狀態。也就是人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出現了聽任擺布的行為的一種現象。當遭受了太多命運的打壓之後,本來可以採取行動來避免不好的結果,但是卻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於是放棄掙扎、接受痛苦。心理學上就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 心理學:人與人相處更加舒服的狀態,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必須經歷這一階段之後,才會獲得成長,否則就會停留在一個較為幼稚的狀態。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無疑是互相治癒的相處方式,它彌補了童年時期的缺失。通過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彼此心靈獲得成長。許多人內心不成熟的原因許多人內心不成熟的原因,就是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作為剛剛降臨到這個世界的嬰兒來說,他們是孤獨的、脆弱的、無助的。他們為了生存下來,比如要依賴於父母的照顧。對嬰兒來說,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十分重要的。通過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他們獲得了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價值感。
  • 心理學:經常犯錯的人,內心都比較恐懼,他們是孤獨可憐的孩子
    你是一個經常犯錯誤的人嗎?你孤獨無助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經常犯錯誤的人,我們可以歸類出3點原因。1、受虐型人格,喜歡被虐。2、大大咧咧或智力有缺陷!3、故意的,希望被關注。終上所述,上文中那名經常犯錯的孩子和年輕白領都是非常健康的人,那麼他們經常犯錯的原因只有一個了,故意的!
  • 心理學:趕走關心自己的人,是害怕對方不能一直關心自己
    有些人缺錢,但是因為擔心有錢之後會被人借錢、被人欺騙,或者擔心自己變壞,所以乾脆不去追求金錢。有些人缺少認同感,反而擔心自己獲得認同之後失去自我,於是故意跟別人作對。一個內心缺愛的人,本來行為舉止都很正常,直到有人愛他的時候,反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這種人就是人們所講的,不配擁有愛。
  • 心理學家:在感情中,千萬不要過於依賴他人,否則會越陷越深
    ① 嬰兒0-6個月與媽媽的依賴共生關係在孩子0~6個月這個時間段裡,由於嬰兒是無比脆弱的,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他們只能完全依賴媽媽或者其它養育者才能夠活下來。嬰兒的自我意識也十分薄弱,無法分辨出「你」和「我」的關係。在嬰兒的眼裡,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因此,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不僅可以有助於自處、與他人相處,更能運用它們分析社會現象及個人性情背後的原因。從而幫助自己在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時,能擁有智慧的判斷。本期特別推薦,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發人深省。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鉑瑞思:總是依賴別人的話,就永遠也長不大
    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對他人產生依賴,依賴一詞,可被定義為過度需要依靠他人的支持、指導、照顧和保護。但一部分人由於形成了與他人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導致了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產生。依賴性人格障礙以過分依賴為特徵,表現為缺乏獨立性,感到無助、無能和缺乏精力,並且深怕為人遺棄。將自己的需求依附於別人,過分順從於別人意志 。
  • 心理學:別害怕孤獨,孤獨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一、不要逃避孤獨,而是懂得孤獨是人生的本質後來長大,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會遇到孤獨,孤獨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去年駕車飛馳在大別山的群山之間,連綿的叢山峻岭綠海森林,讓我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進入寧靜,剎那間惆悵就侵過心頭,那份寂寞讓我一路開出數十裡遠。
  • 適度依賴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依賴與獨立的平衡,需要父母掌握
    美國心理學教授羅伯特·F·伯恩斯坦的《關係》中提出了一個名詞叫做障礙性疏離,它是指那些常常在虛擬世界中表達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但是內心卻對親密關係又有些抗拒的人。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力更生,他們從來都不會奢求他人的幫助,而是凡事都靠自己,往往形成孤軍奮戰的局面。
  • 依賴型人格障礙有哪些特徵?
    最近有一學心理學的同學說我可能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請問我真的是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嗎?    武警總醫院心理工作室主任許建陽教授: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徵有:   無主見 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做出正確決策。  無助感 讓別人為自己做大多數重大決定,如擇業、就學等。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
    —— 澳瑞森 • 梅倫一個人的個性與成長經歷和接受的教育以及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更是深遠的。沒有人在世界上是一座孤島,在人際交往中,心理學將大有用處。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人不能忽視的問題,無論是個人心理疏導、原生家庭教育、職場人際關係… 都應該嘗試運用心理學去介入及療愈。
  • 心理學:學會真正的依賴,你才會更自信幸福
    心理學發現,真正的關係建立必須彼此學會依賴,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學會適度的依賴其實也是良好人際關係的開始。心理學曾經做過一組調查研究發現,最快樂、對生活滿意度最高的是那些能表現出適應度依賴特點的人,在親密與自主之間達到平衡,自信同時也信任他人。如何學會適度依賴,四個技巧讓你更自信幸福。
  • 《孤獨的150個信念》松浦彌太郎:與孤獨共生的3個方法
    漸漸在書店認識了一些愛好讀書的朋友,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書店裡的「童年」,已經慢慢成長,成為一種社會連結的方式,而書香的滋養,已讓他成為一個溫暖而積極勵志的男人。這樣的成長故事並不美好,我們似乎可以看見一個無助的孩子,在努力尋找歡愉和慰藉。直視孤獨,是難以忍受的痛苦,何況是個孩子,但直視才有可能得到正向的反饋和支持。
  • 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孤獨
    我記得前不久我看到了一段話「人生而孤獨卻總是在尋找擺脫孤獨的方法。越得不到的越想要,但是越想要的總是越得不到,就像是惡性循環。曾經喜歡一個人,幻想一生一世一雙人,變成了現在喜歡一個人,多麼無奈,但是又是必經之路,人總要學著自己成長。我們必須學會適應孤獨,品嘗孤獨,唯有在這些孤獨和沉思默想的時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無憂又無羈束。」
  • 心理學:關係中的依賴是想要控制對方-心理諮詢師進階之精神分析
    依賴型人格的人通過放棄自己的心理功能來讓別人介入,混淆了自己與他人的邊界。他們通過依賴別人而控制別人不離開自己的關係,而被依賴者必須付出更多精力,甚至不能離開,因為在依賴者看來,離開就是背叛,因此長期依賴關係中,被依賴者必然想逃離。
  • 拒絕依賴的心理解讀
    很多心理學著作的關於依賴無能的書中指出,依賴無能者對於依靠別人這件事是心懷恐懼的。乍看之下,Ta們可能顯得強大、自信,甚至是很成功的,但在內心深處,Ta們其實脆弱不安,害怕親密,卻又隱隱渴望著親密。從行為上來看,依賴無能者會儘可能地迴避對他人的需要。如果不得不依靠別人或者尋求外界的幫助,他們會感受到強烈的羞恥和尷尬,甚至還會因此厭惡自己。這種依賴也包括情感上的,比如,在自己非常難過、孤單的時候,也不願意告訴身邊的人,不願意向他人尋求慰藉與關懷。與依賴別人相比,Ta們相對更能接受被別人依賴。
  • 人在迷茫無助時,試試這樣來努力,看能否覓得出路
    在成長的路上,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對孤獨、無助、彷徨、失望的窘境,可惜的是,一旦從安逸、歡樂、自由、輕鬆的生活狀態進入這種更大程度上激勵你奮發、拼搏、努力、上進的矛盾環境,便以為從天堂掉入了地獄,遭遇了這一輩子最大的劫難,變得自慚形穢、自暴自棄、自甘墮落,甚至是做出更極端的行為,尤其是那些從小百般寵愛集一身,被保護得像一隻金絲雀,沒有受過什麼傷害和打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