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依賴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依賴與獨立的平衡,需要父母掌握

2020-12-20 格林媽媽

美國心理學教授羅伯特·F·伯恩斯坦的《關係》中提出了一個名詞叫做障礙性疏離,它是指那些常常在虛擬世界中表達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但是內心卻對親密關係又有些抗拒的人。

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力更生,他們從來都不會奢求他人的幫助,而是凡事都靠自己,往往形成孤軍奮戰的局面。

與之相反的還有另外一部分人,他們總是習慣性的依賴他人,通過尋求各種類型的關係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定。

因為關係越多,在他們看來自己做事的成功性就會更大,哪怕這些關係的根基根本都不牢靠,哪怕自己在這段關係中並不快樂,但是對他們而言,依然是支撐自己前行的動力。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這兩類人中的其中一類,他們不是過分獨立,就是過分依賴父母的保護,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如果無法把握其中的度,孩子的人生之路必然會充滿著荊棘和坎坷。

1、過分獨立

一個女孩在進入大學之後當上了班長,班裡決定舉辦一次元旦聯歡會,於是女孩便開始操持著一切,從班級課桌椅的擺放,到班級裡各種彩條彩帶的布置,她全部都親力親為,沒有找其他同學幫忙。

最後還是有幾位男生強硬的非要幫她做一些重活,才讓她漸漸學會了接受。

她坦言自己這樣確實很累,但是已經習慣了,因為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父親酗酒,母親消沉,除了自己還能指望誰呢?

2、過分依賴

相比較之下,朵朵就幸福的很多,她真的是被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的孩子。

從小到大,所有的事情幾乎都沒有讓她操過心,因為父母會幫她安排的好好的,就像是一把保護傘一樣,始終撐在孩子的頭頂。

這使得朵朵的依賴性變得越來越強,如今已經20出頭的她無論是在朋友相處上還是戀人中都讓對方感覺到非常累。

因為事無巨細,她總是會要求對方陪伴、付出,導致最後友情和愛情都離她越來越遠,就連工作也頗為不順。

在《關係》一書中,伯恩斯坦提到,三歲以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有兩件事,一件是與父母之間情感的聯結,一件是在心理上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前者缺失,孩子註定孤獨,後者缺失,孩子難以獨立。

孩子應該學會適度依賴。

01什麼是"適度依賴"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中寫道:最好的親密關係是適度依賴,學會求助可以讓你變得更強大。

02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適度依賴?

1、區分過度依賴和適度依賴

過度依賴是指孩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非常依賴父母,他們的衣服需要父母穿,吃飯需要父母喂,作業需要父母不斷的督促,總之任何一件事情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

適度依賴則是指孩子自己穿衣自己吃飯,當然父母可以幫他們燒飯,幫他們洗衣服。

在學習上,孩子應該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但是在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時,還是要耐心的對孩子講解,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適度依賴。

2、幫助孩子建立情感聯結

有的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喜歡求助他人,對此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這樣是在偷懶,不願意自己動手動腦子。

但是在求助他人的過程中,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是孩子和他人建立情感聯結的開始。

不管是和他人還是和父母之間,孩子都需要建立情感聯結。因為只有好的情感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和朋友父母相處,能夠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密切。

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會讓孩子得到更多的安全感,變得越來越自信。

3、為孩子創造獨立的機會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獨立的機會,比如讓孩子嘗試著自己去吃飯,或者從簡單的衣服開始,讓孩子自己去穿衣,穿襪子。

或者是讓孩子適當的參與一些簡單的家務,這些對孩子的動手能力都有所幫助,自然會讓他們越來越獨立。

只有在生活中尋找一些機會,讓孩子有動手的可能性,這樣孩子才會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會讓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所增加。

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獨立性就會增強,但是在遇到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也會適當的尋求幫助,這也許才是最適合孩子的教育。

相關焦點

  • 孩子對父母依賴成習慣,處理好「適度依賴」,讓孩子走向獨立自主
    連學校老師都說,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已經成習慣了。如果你家孩子也跟老李家的孩子有同樣的情況,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處理孩子對父母的&39;&39;適度依賴&39;,只要處理好這點,孩子走向獨立自主不是夢。這種適度依賴可以讓孩子有主見,有想法,但在某個特定的時候,如果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也會向父母求助。處於適度依賴這一中間地帶的孩子,他們會比其他處於過度依賴和疏離依賴的孩子更加獨立自信。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依賴,因為這有利於孩子以後形成健全的人格。
  •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的依賴性不是獨立的,他們會盡力讓孩子做與年齡不符的事情,在那個年齡不應該承受壓力,因此我們的父母應該正確看待保持孩子的執著,不要急躁甚至指責孩子不要太執著。尚小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確指導才能變得更加獨立。在需要握住它的時候握住它,不要抱怨。兒童需要適度的依賴。
  • 想變得強大,你要學會依賴 | 測試: 「適度依賴」讓關係更緊密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本書,《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一定程度的依賴他人、以及允許他人依賴自己,是健康的關係中不可或缺的。第三個章節中,作者沿著第二個章節,介紹了在關係中識別消極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的方法;從第四章到第八章,作者依次介紹了如何將「適度依賴」運用到不同的關係裡,愛情、友情、作為子女、作為父母、工作關係;第九章,作者著重強調了在生命中面臨危機和困境的時刻,適度依賴者相比另外兩種不適度依賴者存在的優勢;全文最後一章作者提出了在變老的過程中,適度依賴也對獲得幸福起著關鍵作用。
  • 孩子請求幫助,還在說「你自己來」?懂得求助的孩子才更懂得獨立
    然而,媽媽對於孩子向自己求助這件事卻有著不同的認知,她跟大多數父母一樣,認為孩子要麼依賴、要麼獨立。然而,教育孩子並非非黑即白,在過分依賴和不依賴之間,其實還存在著「適度依賴」這個詞。我們大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得獨立,不能太依賴他人。」然而我們可以想一想,其實孩子對大人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嬰兒最初生下來的時候,如果沒有撫養者的照顧,根本存活不下來,父母給孩子提供日常所需的食物,也要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糧食(關懷、愛和肯定),有了這些,孩子才能建立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意識。
  • 允許孩子「適度依賴」,是獨立的關鍵,家長別拒絕孩子靠近
    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一直都存在,只是隨著年齡會變得內斂。孩子對家長的依賴,能獲得安全感,如果孩子過於獨立,,在成長中就會缺失自我。一、家長為什麼拒絕孩子的靠近?1.擔心孩子過度依賴家長認為孩子小,需要保護,可是過於保護讓孩子失去主見,喪失自信,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認為自己不能獨立完全事情,沒有這個能力去做事。依賴的心理會把孩子的獨立性抹殺。
  • 孩子依賴性太強,什麼都要家長幫忙,關鍵在於教會孩子獨立
    相反,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能夠很好地把握自主與關聯的關係,依戀與獨立的平衡,並隨著個人的發展調整他們的限度。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依賴性強呢?比如當孩子想喝水時,家長還沒有等孩子說出什麼,就已經把水放到他的手上了。長期以來,孩子就會潛意識地認為只要父母在身邊,一切都可以順利解決,這樣就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同樣是孩子喝水的問題,如果父母告訴孩子杯子在哪兒,飲水機應該怎麼用,如果不放心,可以帶孩子在旁邊看著孩子做,千萬不要動手幫忙,孩子自然就會有獨立意識。
  • 戀愛中,如何處理「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
    一些過來人,經常和我們說:「女生要獨立,要愛自己,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女生在戀愛中不要過度依賴對方,要學會獨立」。「女生不能太獨立,過度的獨立會讓親密關係變得過分疏離」。「女生就要應該適度去依賴男方,不要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
  • 孩子過於依賴會產生「戀母情結」,掌握4個方法消除依賴走向獨立
    文 | 小麗兒媽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之前,已經與母親有十個月的相處時間了,因此孩子與母親天然比較親近,嬰兒期的寶寶的比較脆弱,需要依靠父母時刻的關注與照顧來生活,這是正常現象,且父母的及時回應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很多女人戀愛後陷入迷茫,既要獨立又要依賴,這不自相矛盾嗎?
    很多女人在戀愛中的時候都不喜歡過度依賴,都本著「要獨立、要愛自己」的原則,同時她們也會好好的把握尺度,讓自己不要「太懂事」,不要因為想變成一個獨立人就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因為這樣會讓親密關係變得疏遠。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些都屬於不適度的依賴,需要我們警惕。
  • 被父母促成的障礙性疏離與過度依賴,影響孩子一生,可這樣應對
    在《關係》一書中,伯恩斯坦提到,三歲以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有兩件事,一件是與父母之間情感的聯結,一件是在心理上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前者缺失,孩子註定孤獨,後者缺失,孩子難以獨立。適度的依賴,對於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情感支柱伯恩斯坦說:「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孩子們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卻也離不開依賴。
  •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先糾正孩子的依賴心理,家長做好這些很重要
    現如今有很多人,即使到了上大學的年紀,還是不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最簡單的生活起居都不能夠很好的料理,很多孩子還處於半戒奶狀態,入學的時候有父母給採購生活用品,整理好生活起居的東西,定期孩子會把髒衣服郵寄到家中,這種生活上的小事還要依靠父母來幫忙,也許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中永遠長不大,可是孩子終究有一天要獨立面對社會,這樣的依賴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呢?
  • 親子關係出現隔閡,家長要考慮「反向依賴」,需給孩子成長空間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陪他長大,教他學習,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精力。但孩子總有自己獨自飛翔的一天,很多家長卻無法面對這種行為,不理解孩子獨立的成長需求。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反向依賴。家長需要學會放手,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
  •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依賴父母?黏人≠不獨立
    也有家長擔心孩子缺乏獨立性,長大以後在社會上吃不開!還有家長擔心如果是男孩子這麼黏人,以後是媽寶男怎麼辦?誰都想看到孩子大大方方的玩,開開心心的樂,又獨立又自強,讓父母放心,儼然別人家的孩子!但是當事與願違的時候,作為家長,被孩子消磨了耐性之外,你有正確看待孩子依賴自己的問題嗎?孩子依賴家長,與培養獨立性有怎樣的聯繫?
  • 做父母的,不要一切為了孩子,而是平衡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
    今年是我當媽的第四年,我常常會想一個問題,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麼平衡?你既然選擇當父母,一定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為人父母需要承擔養育、照顧孩子的責任,需要儘自己所能地滿足孩子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但是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要,那怎麼平衡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呢?
  • 孩子特別依賴父母,不做事情也怕事,怎麼讓孩子學會獨立?
    以上的孩子都是對爸爸媽媽太過於依賴導致的,那怎麼讓孩子不要那麼依賴父母,獨立自主一些呢?,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敢反對別人,不敢拒絕別人,感覺自己要低人一等的感覺5.非常的膽小怕事,對於身邊發生的一些緊急事情反應異常,比如別人大聲說一句話可以把他嚇哭或者嚇愣住等我的班上就有這樣一個學生特別符合以上幾點,不敢大聲和我說話,每一次聽她表達需要耳朵靠近她,並且她每一次遇到媽媽也是低著頭不笑,感覺很需要保護
  • 培養孩子的獨立,而不是依賴成性
    現代社會,父母把孩子棒在手上,含在嘴裡怕化了,棒在手上怕碎了的這現象,其實父母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利的。 孩子呱呱下地,父母就一把手一把尿撫養成長,在撫養的過程,父母付出了多少精力與汗水,當父母真的是很辛苦,特別是孩子沒有學會獨立,有依賴性的孩子,這類型的父母更辛苦。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還有不少父母疼愛孩子,急於幫助孩子,企圖用自己一生的經驗來規避孩子人生路上 可能遇見的風險。於是,父母開始對孩子有諸多不合理的期望,開始接管孩子的生活,甚至開始安排他 的終身。但別忘了,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事,卻不能代替他們成長。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終究 是要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 孩子獨立性差,過度依賴父母,父母要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獨立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過是希望孩子學習好,能獨立,聰明一些,小時候父母還可以時刻陪著孩子,到孩子長大到一定的年齡時,都會希望孩子能夠儘快獨立起來,不用家長再擔憂孩子。閨蜜性格很柔軟,對於孩子這些小事上,都不希望孩子吃苦,一切都會幫孩子去做,最後也造成了孩子太過於依賴父母。
  • 父母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我們還在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緊身衣嗎?
    孩子獨立,不是說孩子到了十八歲,一夜之間就長大了變得獨立了,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孩子從小就由點點滴滴的小事中累積起來的意識和能力。當孩子去吃飯時,是讓孩子自己點菜,還是父母越廚代庖?平常孩子的著裝,是讓孩子自己選擇,還是父母來決定?
  • 「家庭教育」孩子學習過於依賴父母怎麼辦
    孩子在學習上對父母有依賴性,是由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決定的。但如果過於依賴父母而形成了依賴心理,不願做學習的主人,不肯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不僅會妨礙學習能力的提高,也不利於人格的健康發展。孩子學習過於依賴父母,該怎麼辦呢?父母首先要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原因一,孩子不會管理時間。科學的時間管理能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掌握學習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