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也稱心智圖,是指通過線條、符號將各種意象連接起來,以直觀形象的圖示建立起各個概念的聯繫。隨著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思維導圖已被應用於英語教學中,包括詞彙記憶、閱讀理解、聽力與寫作等方面的教學,並且取得了一些成果。那麼在具體的應用中,應該怎麼用呢?閔家順、鄒晴柔兩位老師從閱讀、聽說、寫作幾個方面給了我們一些啟發。
閱讀教學
思維導圖在說明文和記敘文中的廣泛應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2「世界上的英語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的閱讀文章「通向現代英語之路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為例進行說明。
文章簡要說明了英語語言的起源、發展變化、形成原因和發展趨勢。文章首段簡單介紹了英語的發展歷史,接下來的兩段介紹了英語演變的歷史原因,最後一段介紹了英語在亞非國家的情況,以及英語的發展趨勢。
閱讀理解第一題是判斷正誤,題中有大量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信息和邏輯細節需要判斷,在不給予任何協助的情況下讓學生直接判斷顯然難度太大。因此,可以考慮在此任務之前設置兩個步驟作為鋪墊,以降低難度,由淺入深:
第一步, 用流程圖輔助掃讀。
從文章內容和行文順序看,藉助下圖理順英語發展過程中相關事件的順序,僅簡單挖空關鍵詞, 以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文章脈絡的總體把握上。
其中,事件的陳述沒有照搬課文原句,而是運用同義轉換的句子,如課文原句「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today.」轉換為「English was based mainly on 1._______________. (答案為German) 」;
又如,課文原句「So by the 1600’s Shakespeare was able to make use of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轉換為「Shakespeare could use more vocabulary than before.」,以幫助學生理解含有新詞彙的關鍵句。
第二步, 事件排序。
學生通過掃讀,藉助流程圖將英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進行排序。
其中,事件的陳述也用了同義轉換的句子, 如課文原句「The latter gave a separate identity to American English spelling.」轉換為「American English had a separate identity in its spelling.」;
又如課文原句「...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9.」 (其後句為「During that time English became the language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轉換為「Britain ruled India for about 200 years.」, 為之後判斷正誤題中的「English is one of the official languages used in India.」提供了答案出處的暗示。
由此可以看出,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結構,在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梳理文章脈絡,加深對課文關鍵句的理解。
聽說教學
以2016年廣州市一測英語聽說試題A、B卷為例,Part B Role Play的10個問題:
A卷:When will Cindy get annoyed?Why is Rachel’s pet store special?What do dogs depend on us for?What is harmful to a dog’s skin?What will help a dog enjoy learning?
B卷:Where do the speakers live?Why does Jack hate ice on the sidewalk?What will Jack’s mother do next week?How much does a surfing course for beginners cost?Who will pick up Jack and his mother at the airport?
要求學生在聽前預先畫好時間when或what time、地點where、人物who、事件及結果what、原因why、效果how、數量how many/how much的思維導圖, 在聽中有目的性和選擇性地將相關信息補充到相應關鍵詞的標註中,以提高回答問題的命中率和答對率。
對於Part C Retelling也可以採用類似的方法,從所給的五個關鍵詞發散出去, 或者將故事五要素background, beginning, development, climax, ending以邏輯圖的方式發散、增加細節信息,再連句成篇複述出來。
寫作教學
在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技能中,我國學生的聽力與閱讀一般會強於口語和書面表達,也就是輸入技能強於輸出技能,尤其是在寫作方面,能寫什麼和想寫什麼很明顯是兩個不同的檔次。
英語寫作通常存在寫什麼和怎麼寫兩大難題。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和任務型教學法的引入,英語寫作以開放性和半開放性題目居多,為了應對這兩大難題,教師在實際的寫作教學過程中都有意或無意地使用Writing Prompt (寫作提示) 的方法, 把複雜的問題進行分解,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給學生搭建「腳手架」, 寫前幫助學生審題, 列出內容要點,分段,寫後引導學生檢查、修改。下面, 以Writing Prompt在記敘文寫作中的應用為例, 探究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一般做法。
第一步:小組活動。
「頭腦風暴」寫什麼,以上思維導圖的文字部分是筆者針對每個段落給出的內容提示,以問題式居多。
第1自然段:How it feels the first time you do something, what you learned to do for the first time?
第2自然段:Describe what happene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experience。
第3自然段:How you felt, would you do this again?
第4自然段:Should others have this experience, why or why not?通過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基本確定了要寫什麼和如何分段,也就是寫作提綱。
第二步:個人活動。
按寫作提綱進行寫作,連句成篇。筆者按學情適當給出此文體常用的,與此主題相關的單詞、短語、句型、連接詞等。若時間允許,還可以先讓學生做口頭表達,再進行書面寫作,既能降低難度,又可以提高表達的準確性。
第三步:同桌活動。
對照提綱檢查寫作內容的完整性、語言的準確性和多樣性、篇章的連貫性。用不同的符號標出好詞、好句和拼寫、語法錯誤,或用高級表達方式替換原來的一般表達方式。
第四步:個人活動。
修改文章後抄正、分享。抄正一般強調字母書寫飽滿、切線、傾斜度保持一致。若時間允許,教師一般會在寫作後組織佳作分享活動,對相關知識進行強調和延伸。
除記敘文寫作外,Writing Prompt還適用於議論文、讀後感等英語寫作中。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是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教學手段,有助於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發散思維,提高總結和歸納能力。將思維導圖運用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根據關鍵詞掌握文意,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閱讀能力,加快了他們的答題速度,同時提高了答題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