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維克多.弗蘭克爾的《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後來成為了意義療法的創始人,他的書籍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擺脫自己的困擾,獲得內心的自由。
二戰中的納粹集中營對於所有的猶太人來說都是一段慘不忍睹的記憶,那裡的慘絕人寰至今依然是觸目驚心。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叫做《擁抱可能》,它的作者伊迪斯.伊娃.埃格爾,她也是一位納粹集中營的親歷者。她用自己的一生來消化這段經歷,並且最終成為了和維克多一樣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他們都掙脫了曾經束縛自己的牢籠,獲得了內心的自由。
伊迪斯出生在一個匈牙利的家庭,父親是一個裁縫,母親熱愛音樂,家裡的兩個姐姐一個是小提琴高手,一個是鋼琴高手,而她則一直孜孜不倦地芭蕾路上前進,所有一切的美好都在二戰中化為灰燼。
當他們一家被抓進集中營的第一天,她的父親和母親就在煙筒中化成了一股白煙,而她和姐姐在那極其艱難的日子裡彼此扶持,終於熬到了解放的那一刻。
她們終於僥倖地活了下來,但是那些曾經悲慘的記憶卻如夢魘一樣揮之不去,在此後40、50年的時間中,她和姐姐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讓自己擺脫精神上的囚禁。
她們在戰後都移民到了美國,姐姐選擇了鋼琴,最終解放了自己。而她選擇了心理學,成為了一名臨床心理學博士,在全球各地演說,她用自己的經歷幫助了無數身心受到創傷的患者走出陰霾,重獲光明。
尤其幸運的,她們三姐們最終都有了很好的家庭,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當年納粹行為的反擊和嘲諷。
埃格爾博士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精神上的囚禁,有的時候可能是我們內心的自卑、恐懼或者是曾經巨大的創傷。然而不管曾經發生過什麼,不斷地反芻和回味並不能夠讓我們幸福,反而在這一遍又一遍的重新體驗中,我們監獄的牢門被鎖的越來越緊。
獲得自由的唯一方式是學會擁抱所發生的一切,擺脫受害者的思想,鼓足勇氣,一點一點地把囚禁自己的監獄拆除。
遇到問題不要在那邊埋怨「為什麼會是我?」而更多的應該去思考「現在究竟該怎麼辦?」
不要去問「我們為什麼而活著?」而更多的應該思考「我要用我被賦予的生命做些什麼?」
學會去釋放過去的傷痛,放下過去的悲傷,勇敢地面對未來的生活,時間終將會讓我們療愈。
埃格爾博士在32歲的時候開始去讀她的心理學本科,最終在維克多、羅傑斯、埃利斯等一系列心理學大家的幫助下,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而我們呢?我們何其幸運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我們的內心也會有恐懼、會有害怕,會有不願訴說的秘密,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敞開懷抱去擁抱未知的可能,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天地和內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