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擁抱生命的可能,重獲內心的自由

2020-08-27 心理學行者Anna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維克多.弗蘭克爾的《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後來成為了意義療法的創始人,他的書籍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擺脫自己的困擾,獲得內心的自由。

二戰中的納粹集中營對於所有的猶太人來說都是一段慘不忍睹的記憶,那裡的慘絕人寰至今依然是觸目驚心。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叫做《擁抱可能》,它的作者伊迪斯.伊娃.埃格爾,她也是一位納粹集中營的親歷者。她用自己的一生來消化這段經歷,並且最終成為了和維克多一樣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他們都掙脫了曾經束縛自己的牢籠,獲得了內心的自由。


NO.1 伊迪斯的故事


伊迪斯出生在一個匈牙利的家庭,父親是一個裁縫,母親熱愛音樂,家裡的兩個姐姐一個是小提琴高手,一個是鋼琴高手,而她則一直孜孜不倦地芭蕾路上前進,所有一切的美好都在二戰中化為灰燼。

當他們一家被抓進集中營的第一天,她的父親和母親就在煙筒中化成了一股白煙,而她和姐姐在那極其艱難的日子裡彼此扶持,終於熬到了解放的那一刻。

她們終於僥倖地活了下來,但是那些曾經悲慘的記憶卻如夢魘一樣揮之不去,在此後40、50年的時間中,她和姐姐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讓自己擺脫精神上的囚禁。

她們在戰後都移民到了美國,姐姐選擇了鋼琴,最終解放了自己。而她選擇了心理學,成為了一名臨床心理學博士,在全球各地演說,她用自己的經歷幫助了無數身心受到創傷的患者走出陰霾,重獲光明。

尤其幸運的,她們三姐們最終都有了很好的家庭,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當年納粹行為的反擊和嘲諷。


NO.2 擁抱生命的可能


埃格爾博士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精神上的囚禁,有的時候可能是我們內心的自卑、恐懼或者是曾經巨大的創傷。然而不管曾經發生過什麼,不斷地反芻和回味並不能夠讓我們幸福,反而在這一遍又一遍的重新體驗中,我們監獄的牢門被鎖的越來越緊。

獲得自由的唯一方式是學會擁抱所發生的一切,擺脫受害者的思想,鼓足勇氣,一點一點地把囚禁自己的監獄拆除

遇到問題不要在那邊埋怨「為什麼會是我?」而更多的應該去思考「現在究竟該怎麼辦?」

不要去問「我們為什麼而活著?」而更多的應該思考「我要用我被賦予的生命做些什麼?」

學會去釋放過去的傷痛,放下過去的悲傷,勇敢地面對未來的生活,時間終將會讓我們療愈。

埃格爾博士在32歲的時候開始去讀她的心理學本科,最終在維克多、羅傑斯、埃利斯等一系列心理學大家的幫助下,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而我們呢?我們何其幸運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我們的內心也會有恐懼、會有害怕,會有不願訴說的秘密,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敞開懷抱去擁抱未知的可能,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天地和內心的自由。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三個階段探究安迪重獲自由的救贖之路
    不難發現,從安迪入獄後失去自由,到最後成功越獄重獲真正自由,這段追尋自由的救贖之路劃分為了三個階段:分別為剛入獄的第一個月,入獄後的十九年,十九年後越獄重獲自由。影片通過這細枝末節的三個階段闡述了安迪微妙的心境變化,悄無聲息的表達了救贖與自由的主題。
  • 《楚門的世界》:從三個層面淺析主人公如何衝破束縛重獲自由
    有的人到了三十歲可能就妥協了。雖然日子沒那麼喜歡,感覺總是在重複,但起碼吃喝不愁衣食無憂、沒有太大的壓力,也就接受了這種生活。但是楚門沒有,他始終有一顆嚮往自由的心,他總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就這樣算了,他一定要出去走一走。
  • 內心強大心法:學會擁抱內在的無助,你才會看到生命的無限恩典
    如果我們想要走出人生的低谷,我們還需要學會一個成長的心法,那就是去學會擁抱自己的無助。當你懂得擁抱自己的無助時候,你才能真正走出人生的低谷,學會變得內心強大。01擁抱自己人生的無助每個人都會面對人生的低谷,我記得前幾年,我正好公司倒閉,然後又懷二胎,沒有工作,那時也是我人生的低谷期。我忽然發現,好像自己不知道應該走哪條路了。我的內心也陷入到了低潮期。
  • 心理學:擁抱效果的心理學解釋,解除壓力,擁抱能讓人變得幸福
    你可能在街上看到過一個年輕人拿著一張寫著「自由擁抱」(Free Hugs)的紙。「自由擁抱」是指在街頭與陌生人擁抱,產生美好的東西(愛、和平、溫暖等)的活動。2001年,一個叫賈森·亨特的人在美國邁阿密的海岸上拿著一個印有「Free Hugs」字樣的牌子走來走去,據說這就是自由擁抱的起源。亨特拿著牌子,擁抱著一個支持他想法的陌生人,向許多人傳遞信息。亨特想用自由擁抱來傳達的是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 韓國法務部長曹國辭職,與樸槿惠重獲自由有什麼關係?
    韓國法務部長曹國辭職,與樸槿惠是否獲得特赦、重獲自由沒有直接關係。如果曹國辭職導致文在寅遭到彈劾下臺,或者文在寅主動辭職,那麼與樸槿惠就有關係了。樸槿惠能否重獲自由、什麼時候重獲自由,取決於文在寅之後的總統是誰,反正在文在寅當總統期間,樸槿惠不可能獲得特赦、重獲自由。
  • 自由與焦慮——我們內心的上帝與蠕蟲
    //自由與焦慮--我們內心的上帝與蠕蟲//「Can freedom become a burden, too heavy for man to bear, something he tries to escape from?」"自由會變成一種負擔,而這負擔卻又太重了,以至於人類無法承受嗎?」
  • 心理學: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都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從心理學上來說,每個人都有潛能。一個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一個人,想要優秀,你必須要接受挑戰;一個人,你想要儘快優秀,就要去尋找挑戰。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視挑戰為人生最大的樂趣,他們在自我經歷中,不斷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 擁抱的力量:請每天給孩子多一個擁抱
    記得日本有一個心理學家用擁抱來治療很多孩子心理問題事實上擁抱是一種帶有療愈性的肢體聯結,當孩子接受媽媽、爸爸的擁抱時,她們內心會有一種感覺出現:「我是被愛的、我是重要的」。擁抱對於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親子聯結,父母在親子關係中經常給孩子擁抱,帶著內心的愛的擁抱,孩子是很容易就接收到這份至關重要的感覺。
  • 電影《小丑》之心理學解讀:如何與我們內心的「小丑」真正和解?
    從心理學的角度,這部分人格叫做我們的陰影人格部分,而我們能否活得真實有力量,取決於我們與內心的「陰影人格部分」和解的程度。但即使我們沒有這麼幸運,我們需要學會做自己的理想父母,去完成這個擁抱內在小孩的過程,需要學會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完成內心的和解,療愈童年的創傷,這條路儘管長,但是只要方向對了,我們會一點點的走出谷底看到陽光。
  • 發現生命的意義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出生於1905年,16歲時發表了題為《生命的意義》演講;18歲高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談哲學思想的心理學》;19歲時應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兩位心理學大咖邀請在國際心理學雜誌正是由於內心保有著這些願望激勵著他忍受著集中營艱苦的生活,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他恢復了自由。後來他得知,自己的父母、弟弟和妻子都在集中營中去世,只有他和妹妹逃過劫難。之後,他重新開始研究心理學,為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二戰以來,針對大量士兵在戰場上受到心理創傷,以及戰後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心理學主要聚焦在如何治療各類心理疾病方面,而對於如何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幸福,和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方面則停滯不前。直到進入21世紀以來,積極心理學運動興起,使得心理學才將視角更多轉向其他兩個使命,關注如何使人們獲得幸福和美好的生活。那麼,什麼是幸福?如何獲得幸福的生活?金錢能否讓人幸福?
  • 自由心證與內心確信
    」以及「內心確信」域外的「自由心證」,指法律對證據的證明力不作預先規定而由法官在審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斷的證據制度。強調審判人員的主觀認知,不強調得出結果的認知路徑以及相關證據規則,僅要求法官根據自己的內心良知作出最終判斷。但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 自由之於意義
    即使有時我們試圖欺騙或強迫自己,認為某物就是我們畢生所求,但除非你真正能從心底感受到你的生命就在那物之中,建立在其之上,被其充實縈繞,有關意義的問題遲早都會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盤旋而至,輕柔卻堅定地落在你的心頭,讓你陷入一重又一重的自我懷疑當中。人生中,經歷太多,面對太多,誘惑太多,不安太多。
  • 為什麼全世界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在讚美自由,有人卻不愛自由?
    熱愛自由是人的天性,因此全世界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在讚美自由。但是,在生活中,無論古今,無論中外,卻有一部分人不愛自由。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弗洛姆就這一現象寫了一本著名的哲學心理學著作《逃避自由》。逃避自由,拒絕自由的人往往是習慣了不自由。不自由的生活讓他們喪失自由生活的勇氣和能力。於是,當自由就在眼前時,他們選擇了逃避自由,選擇了死死地擁抱不自由。這就像體制內的人儘管對體制怨聲載道,但是,一般情況下,多數人都沒有勇氣離開體制。自由意味著自己對自己獨自負責。很多習慣了不自由的人是沒有勇氣去擁抱充滿未知、一切需要自己決斷,自己負責的自由的。
  • 《海蒂與爺爺》:讓生命茁壯的秘密就是擁抱不完美
    而讓生命變得茁壯的秘密恰恰就是擁抱不完美。小海蒂身上有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和自由的氣息,似乎有一種天然的魔力,很容易讓身邊的人,甚至是看電影的我們被感染。當姨媽送她上山的時候,爺爺一開始並不歡迎海蒂,甚至直接將她拒之門外。而小海蒂卻被羊叫的聲音所吸引,直接找到羊圈把自己安頓下來。
  • 心理學:脆弱時,經常做這五件事,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強大
    世事複雜,如果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我們很容易被生活打敗。而如果我們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那麼我們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終究收穫自己幸福。而心理學發現,其實內心強大也是可以鍛鍊出來。當我們經常做這些事的時候,無形中也會強化我們的內心,在時間的錘鍊中最終變得強大起來。
  • 差不多85歲年齡"被判無期的"三鹿奶粉董事長"就會重獲自由了
    也許是榮譽太多,而使一個普通人成長起來佼佼者,內心膨脹了,不可一世了。把良心和社會責任看的不太重要了,在2008年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使很多的寶寶患上了腎結石。三聚氰胺有毒,做為一個大學畢業的人來說,不可能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做為奶粉的生產者來說,也應弄明白對孩子有沒有危害再去添加,因為奶粉的受眾人群是新生兒,也是一個家庭甚至是一二代人的希望。
  • 自由寫作,開啟了我的一種生命態度
    自由寫作就是把心裡所想的話寫出來,不要編輯,不要修改,不要逃避,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周志建說,語言是一種思想的表現與延伸。當我們說話、書寫,其實就是在抒發與展現內心深處的渴望。渴望是一個生命是否有熱情的指標,失去渴望,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活著的動力與熱情。很多人都覺得生活枯燥乏味,沒有熱情。如果你受夠了,不想再那樣生活,想要找回生命的熱情,那麼,從自由寫作開始吧。
  • 心理學:學會擁抱,會發現對方愛你多一點
    「你們兩個多久沒有擁抱過了?」看了這個問題,有些扎心了。擁抱明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可是有些人似乎遺忘了這些細節。很多的中年夫妻對於「擁抱」這個動作都會感覺陌生,甚至會發出無限的感慨。一些人由於各種原因,已經很少去擁抱對方了。
  • 醫聊| 生命的擁抱:海姆立克急救法
    醫聊 | 生命的擁抱:海姆立克急救法 2020-08-25 2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