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6月天,又是一輪畢業人。按照往年的形勢,多數高校畢業生這時候都有了意向,再過一兩個星期,北京各大高校的畢業生籤約將達到一個小小的高潮。那麼北京的幾所重點高校,清華、北大、人大中文系畢業班的學生們,近來都有什麼動向,又將去向何方呢?他們中間,將來還有沒有從事文學的呢?為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清華:天生我材必有用
就像所有孩子有出息的家長一樣,人文學院的黃國營老師對人很客氣,但說到清華中文系學生的畢業分配時,他一再為難地說:「我不太清楚,真的不太清楚。」清華中文系已經畢業三四個班了,每年30個人左右,其中70-80%的學生都保送讀研究生了,其餘的學生也都自己早早就把工作找好了,學校只要最後辦手續。「他們從來不找我們,我們也不管他們,反正不用我們操心。」黃老師說。
清華中文系專業相對分散,有文學、新聞傳播,還有計算機語言學等,每個專業就幾個人,課程設置和一般院校中文系也不太一樣,除了一般的漢語言文學外,還有大量理科課程,可以說是文理兼通。清華中文系有人能保送到中科院的各個研究所讀研,這是別的高校中文系學生無法想像的。一個清華中文系學生驕傲地說,他們的電腦水平一點不比計算機系的差,如果到電腦公司,完全能搞技術。事實上,他本人就在新浪兼了一年多的職,做軟體漢化工作。而計算機系的學生不如中文系學生會寫東西、有文採。因為是複合型人才,社會需求很大,學生常常出現被「搶」現象。 從採訪情況看,在三大高校中,清華的分配形勢毫無疑義是最好的。據介紹,每年來清華要人的單位稍晚一點就沒戲。去年也是這個時候,駐港部隊來清華要記者,結果居然沒人應聘。今年也有好幾個報社和出版社來要人,都無功而返。一個同學向記者透露,他們今年除了十二三個保送推薦讀研的,其他相當一些人手裡都有接收函了,至少也有比較有把握的意向,但都還想等等,看有沒有更好的。他自己就有兩個接收函,一個是外地一家大型報業集團,一個是外資企業,而他對自己的考研成績很有信心。他隔壁宿舍有個同學,現在實際上已經在上班拿工資了,這個同學從大二下半年就開始在那個公司打工,工作早就是鐵板釘釘的了。 這位同學說,清華中文系的學生一般不願搞純粹文字工作,往年也有去出版社和報社的,但要麼是搞技術或理工性質的工作,要麼搞不長久。他們願意從事一些能發展自己專長的、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也有的同學不那麼在乎體制內的分配,先隨便找個單位掛著,在中關村自己創業,有眉目了再跳出來全心全意幹,前幾屆的同學中,已經有自己辦公司的了。當然,他們還是更願意去外企,因為公平、規範、發展前景好。他的一個師兄工作三年後,現在已經調到哥本哈根本部了。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果說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努力方向是留在北京的話,清華人的奮鬥目標已經是「做一個國際人」了。
北大:天涯別處無芳草
北京大學中文系今年共有81人畢業,其中保送讀研究生的34人,餘下的47人正積極找工作,其中包括幾個放棄讀研的,因為他們對本專業不感興趣,覺得還不如工作幾年後,再考一個有發展的專業。還有4個學生正在聯繫出國。
據了解,北大中文系共三個專業,其中中國文學專業人數最多,有47人,保送讀研16個,漢語言文學專業22人,保送12人,古典文獻專業12人,保送6人。另有同學幾門專業課都沒過,學位是肯定拿不到了,如果補考及格,還能有畢業證書,但這種情況,學校是不給派遣的。其餘的都在找工作。以往年的情況看,去報社和出版社的居多。
一個同學介紹說,今年情況有些不一樣,以前學生還能想得開,認為北京太擠,還不如去地方發展空間大,而且以後也能考回來,可守可攻。但現在同學好像更想留在北京了,有的就這麼一個心眼留京,甚至不惜大大降低條件,委曲求全,而一些很不錯的外地單位,如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等今年來北大中文系要人,同學都不報名。這個同學說,如果他不是保送的話,寧可去廣州闖一闖。他說現在同學都挺忙的,找工作的不用說了,要讀研究生的就得著力把畢業論文做好,爭取發表,並確定研究方向。總之,現在就得行動起來。
很多人都知道大學生臨到畢業時是怎樣武裝自己的,男生買西裝,女生化妝,交通費、通訊費、作簡歷的費用、人才交流中心買門票、筆試面試報名費,還有部分「意思意思」的花費,都不在少數,但有同學告訴記者,其實找工作還是「功夫在平時」。找工作幾大要素是:關係、勤跑多信息、(學校)牌子、專業、個人能力、機遇、經濟支持等。多數外地同學都沒有強有力的關係,所以在同等條件下,收集的信息越多,機遇越多。另外,有工作經歷的,有各種本本證證的,獎勵多榮譽多的,相對機會還是多些。
北大的學生現在拿到接收函的還不是很多,一個原因是很多單位的指標還沒下來。但看起來學生還是樂觀的,記者傳呼一個學生時,他很快回了電話,說人正在四川採訪人大會議,工作還沒定,但有意向,對於去新聞單位、政府部門還是企業,他本人不怎麼挑剔,最主要是看以後有沒有發展前途。都說北大學生狂,其實就記者採訪到的幾個學生看來,他們都還是很謹慎的,都一再囑咐不要透露姓名。「我知道的情況都告訴你,但我不想承擔責任。」他說,「而且我工作還沒定,什麼話也不能說死了。」也許找工作的現實多少消磨了他們少不更事的輕狂和傲氣?
至於問到以後會不會從事文學創作,大多數同學都不以為然地笑笑。記者在北大採訪時收集到了一個有趣的新校園民謠,說:「一流文字寫論文——賣思想,二流文字搞策劃——賣腦(點)子,三流文字寫小說——賣技巧,末流文字寫劇本——賣力氣。」可見他們對文學評價不高。
人大:為伊消得人憔悴
據說在北京文科高校中,北大生畢業去向不如人大。有的用人單位擺著北大的學生不要,就要人大的,因為北大生太傲,整天恨不得當領導的領導,而人大的學生比較「懂事」,知道人情世故,辦事有分寸。實際上,北大人沒那麼傲,那麼人大的情況又如何呢?
不難看出,人大學生很忙,晚上九點半,四個男生宿舍和一個女生宿舍的電話都還沒有人接。十點半,才接通第一個電話,這個姓孫的同學告訴記者,工作還沒有最後定,有幾個意向,一個是電視臺,但不完全在體制內,保障差一些,還有一個出版社,但待遇差,沒有房子,工作後出版利潤任務也很重。還在猶豫。他說同學之間平時絕不交流找工作情況,但一般來說,晚上睡得好,白天吃飯香的,就是情況比較樂觀的,一般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問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他猶豫了一下說,請「朋友」吃飯去了。
學生與外界的聯繫渠道都是什麼呢?一個女生說,集體的方式是:有來學校要人的、參加人才招聘會,特別是畢業生專場。個人的渠道就多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唄。有的通過家裡親戚、父母的熟人,得撕下臉皮,多遠多疏的人都得找,反正聊勝於無,「死馬當作活馬醫」唄。有的通過關係好的老師找人,有的是找已經工作了的學兄學姐或老鄉,但他們大多數沒權,也就是提供些信息和經驗建議罷了。也有的讀書時就在外頭打工、兼職,也能認識一些人。她回來晚是因為工作沒眉目,心裡煩,到師大一個老鄉那兒聊天去了。「你不知道,畢業這一年真不是人過的日子。還有課沒完,可根本就沒人聽,畢業論文也沒心思寫,整天神神道道的。以前是又要準備考研,又不能誤了找工作,現在考研成績還沒出來,所有的單位都說還沒定,再等等,等得你心裡特沒底,虛得慌,我覺得都快被拖死了。怪不得別人都說畢業是對所有因素的綜合考察,包括意志力、耐力、心理素質、經濟能力、人際關係……煩死了!」她承認,自己期待值過高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但水漲船高,自己也不能太差了。
中文系負責分配工作的王林英老師介紹說,今年中文系有42個畢業生,已經確定保送讀研究生的13人,估計還有5到6人能考上研究生。今年總的來說分派形勢稍好,因為「三高」(高科技等,就是指在中關村工作的)、三資、教育、公園等職位不再佔用普通留京指標,所以學生的就業空間相對大一些。人大學生與其他學校的相比,一向更熱衷於去政府部門,今年報考公務員的也不少,估計又是北京高校之最,往年就曾有人分到國務院辦公廳、外交部等,今年形勢還不明朗,但已經有人接到中宣部的面試通知。不過這兩年,國家招考公務員總體數量壓縮,實際上去新聞出版部門的還是多一些。有的同學已經拿到接收函了,具體數量不清楚,但都還沒有籤約,目前只有一個籍貫青海的同學與四川長虹籤了。王老師主張稍晚些再籤約,因為以後可能會有更好的單位。而毀約是要賠錢的,而且也影響學校聲譽。
總的來說,三所學校中文系學生求職時比較集中關注的要素是:個人興趣愛好,以後的發展空間,是否在體制內,目前的住房、工資待遇,籤約期限長短(以後可能考研或跳槽)等。他們也許還有一點理想主義,但無疑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期待,讓我們祝願他們都能從心所欲,在社會上找到他們的位置——他們合適的,和合適他們的位置。(文/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