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
這句吳儂軟語的叫賣
是多少老上海人的回憶
但如今在整個上海
堅持賣白蘭花的
只剩下十幾個人了
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
可能是上海最後一代的賣花人
每月收入不到兩千元
黃浦區淮海中路,73歲的徐忠意在電話亭旁支了一個攤賣白蘭花,兩朵白蘭花是一個掛墜,七八朵茉莉花紮成一個手串。這條街來往的人很多,但願意在徐阿婆攤位駐足的人不多。
早上十點,收拾好今天要賣的花,徐阿婆下樓了。白蘭花一串3元,茉莉花一串5元,不管是誰來買花價格都如此。
徐阿婆說自己不漲價,她相信薄利多銷。買花的人多時,老兩口每月收入能有兩千多塊錢,但七八月天氣熱,即使早出晚歸,每月也只能賺到一千多塊。
租住6㎡閣樓30年
徐忠意和丈夫莫成林都是紹興人,上世紀70年代,夫妻倆從農村來到上海打工,租借在淮海中路老弄堂中的一個閣樓裡,坡度近乎直角,狹窄又逼仄,廚房是公用的,每天還要下樓倒痰盂。
徐忠意和莫成林在這個六平米的閣樓生活了近三十年,兩張鋪著涼蓆的木板床,還有一個老式電視。他們很少吃葷菜,大多都是米麵和素菜,隨身帶的斜挎包用了十幾年,打了四個補丁也沒捨得換。
賣花是經濟支柱
說起賣花,徐阿婆也是偶然。當時發現路邊白蘭花生意很好,,她輾轉找到進貨老闆的電話。第一次試售,花很快就賣完了,然後她也就堅持做下來了。
這幾年,買花的人越來越少,可能年輕人覺得白蘭花略顯土氣,不願意戴在胸前。但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上海人,還是會偶爾來買上一兩朵。
但讓徐阿婆頭疼的是,自己的房租已經從每月15元漲到了1000元。前不久,颱風過境上海,屋子因為暴雨也一直在漏水,但早上天氣放晴,賣花的生意一刻也不能耽誤。
盛夏賣花,最要緊是保鮮,冰箱是這個簡陋的房子裡最重要的家電,進貨後花要第一時間加工並放在保鮮層。賣貨前,再拿出冰水墊在花籃下。
老伴兒媳都患癌
治療費天文數字
最初來上海打工,徐阿婆為兩個兒子拼命攢錢,兒子娶妻生子後他們的生活稍有改善。
四年前,老伴莫成林被查出了食道癌,為了不影響賣花,他特意選擇在冬天做手術。但一來一去,醫藥費已花了40萬,他們還背了不少外債。
雪上加霜的是,50歲的二兒媳婦最近也被查出來患有癌症。徐阿婆省吃儉用,從牙縫裡攢出了一萬多元給兒媳婦看病。「我對兒子說,只要有媽媽在,就不要怕。」
也許明年不再來
據說,在整個上海還在堅持賣白蘭花的,只有十幾個人了,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選擇出來賣花是因為生計所迫,賣一年是一年。
每天都在淮海中路重慶中路立交橋上賣花的丁阿婆說,今年是最後一年了,因為女兒剛結婚,明年就要去幫忙帶孩子了。
跟她一起在附近擺攤的周阿婆今年也沒來,上半年因為疫情被困在了湖南老家,索性就不再回上海了。賣花辛苦,又賺不到什麼錢。
徐阿婆和老伴說,他們在紹興上餘已經沒有地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老兩口的歸宿是回家而不是上海。
已經是8月了
今年的花期還有兩個月
阿婆們都要賣完這一季再說
明年,也許就不再來
......
不少網友都表示
"看到過這個阿婆"
"白蘭花是上海夏天的味道"
路上看到的話
小坊也想買上一朵呢
坊友們
你們買過白蘭花、梔子花嗎?
對它有什麼記憶?
歡迎留言告訴小坊
來源:看看新聞Knews(記者:賴瑗、劉寬漾)
編輯:慢吞吞、錢晶晶(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