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蘭花、梔子花…73歲阿婆留住老上海的味道,竟是為了…

2020-12-22 騰訊網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

這句吳儂軟語的叫賣

是多少老上海人的回憶

但如今在整個上海

堅持賣白蘭花的

只剩下十幾個人了

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

可能是上海最後一代的賣花人

每月收入不到兩千元

黃浦區淮海中路,73歲的徐忠意在電話亭旁支了一個攤賣白蘭花,兩朵白蘭花是一個掛墜,七八朵茉莉花紮成一個手串。這條街來往的人很多,但願意在徐阿婆攤位駐足的人不多。

早上十點,收拾好今天要賣的花,徐阿婆下樓了。白蘭花一串3元,茉莉花一串5元,不管是誰來買花價格都如此。

徐阿婆說自己不漲價,她相信薄利多銷。買花的人多時老兩口每月收入能有兩千多塊錢,但七八月天氣熱,即使早出晚歸,每月也只能賺到一千多塊。

租住6㎡閣樓30年

徐忠意和丈夫莫成林都是紹興人,上世紀70年代,夫妻倆從農村來到上海打工,租借在淮海中路老弄堂中的一個閣樓裡,坡度近乎直角,狹窄又逼仄,廚房是公用的,每天還要下樓倒痰盂。

徐忠意和莫成林在這個六平米的閣樓生活了近三十年,兩張鋪著涼蓆的木板床,還有一個老式電視。他們很少吃葷菜,大多都是米麵和素菜,隨身帶的斜挎包用了十幾年,打了四個補丁也沒捨得換。

賣花是經濟支柱

說起賣花,徐阿婆也是偶然。當時發現路邊白蘭花生意很好,,她輾轉找到進貨老闆的電話。第一次試售,花很快就賣完了,然後她也就堅持做下來了。

這幾年,買花的人越來越少,可能年輕人覺得白蘭花略顯土氣,不願意戴在胸前。但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上海人,還是會偶爾來買上一兩朵。

但讓徐阿婆頭疼的是,自己的房租已經從每月15元漲到了1000元。前不久,颱風過境上海,屋子因為暴雨也一直在漏水,但早上天氣放晴,賣花的生意一刻也不能耽誤。

盛夏賣花,最要緊是保鮮,冰箱是這個簡陋的房子裡最重要的家電,進貨後花要第一時間加工並放在保鮮層。賣貨前,再拿出冰水墊在花籃下。

老伴兒媳都患癌

治療費天文數字

最初來上海打工,徐阿婆為兩個兒子拼命攢錢,兒子娶妻生子後他們的生活稍有改善。

四年前,老伴莫成林被查出了食道癌,為了不影響賣花,他特意選擇在冬天做手術。但一來一去,醫藥費已花了40萬,他們還背了不少外債

雪上加霜的是,50歲的二兒媳婦最近也被查出來患有癌症。徐阿婆省吃儉用,從牙縫裡攢出了一萬多元給兒媳婦看病。「我對兒子說,只要有媽媽在,就不要怕。」

也許明年不再來

據說,在整個上海還在堅持賣白蘭花的,只有十幾個人了,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選擇出來賣花是因為生計所迫,賣一年是一年。

每天都在淮海中路重慶中路立交橋上賣花的丁阿婆說,今年是最後一年了,因為女兒剛結婚,明年就要去幫忙帶孩子了。

跟她一起在附近擺攤的周阿婆今年也沒來,上半年因為疫情被困在了湖南老家,索性就不再回上海了。賣花辛苦,又賺不到什麼錢

徐阿婆和老伴說,他們在紹興上餘已經沒有地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老兩口的歸宿是回家而不是上海。

已經是8月了

今年的花期還有兩個月

阿婆們都要賣完這一季再說

明年,也許就不再來

......

不少網友都表示

"看到過這個阿婆"

"白蘭花是上海夏天的味道"

路上看到的話

小坊也想買上一朵呢

坊友們

你們買過白蘭花、梔子花嗎?

對它有什麼記憶?

歡迎留言告訴小坊

來源:看看新聞Knews(記者:賴瑗、劉寬漾)

編輯:慢吞吞、錢晶晶(實習)

相關焦點

  • 梔子花、白蘭花,蘇州吆喝聲裡的盛夏光年
    過去每到夏天,蘇州街頭就會出現許多賣花姑娘,拿著精緻小巧的竹籃邊走邊吆喝「梔子花、白蘭花」,遠遠的就能聽到那軟糯的口音與濃鬱的花香。可能是時代變了,現如今在大街小巷叫賣的更多的是上了年紀的阿婆,包著頭巾,挎著的竹籃里舖著一層蠟染的方巾,裡面藏著香氣襲人的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
  • 白蘭花與申城的纏綿故事,最後的賣花阿婆在星空下講給你聽
    81歲的王阿婆熟練地翻起隨身小推車上的泡沫箱蓋子,掏出幾個方形收納盒並逐一打開,嬌嫩纖長的白蘭花從包裹著的溼毛巾裡探出腦袋,散發出一縷縷清香——「王阿婆花攤」又營業了。只不過這一次,花攤頭一回跨越浦江,從淮海中路思南路路口來到浦東東方路上的九六廣場。王阿婆並不孤單,她的身邊還有69歲的丁阿婆、65歲的馬阿婆和陸阿婆、62歲的李阿婆。
  • 尋找上海夏日99種清涼 白蘭花依舊香花露水能提神 -花露水 棒冰...
    白蘭花:那股子清香還在  (回憶)「梔子花……白蘭花……5分洋鈿買一朵……」,這是上海夏季街頭讓人熟悉的聲音,雖然隔得時間久了,但在老上海的記憶裡,從來沒有被抹去。  記憶力,賣梔子花和白蘭花的,都是笑臉盈盈的上海阿婆。把白蘭花放到鼻子前,使勁地用鼻子一抽,一股子清香,剎那間就通了五臟六腑。
  • 白蘭花背後的神秘供應鏈
    阿姨們以增加收入或「解厭氣」為動力,在上海街頭年復一年地賣著白蘭花。不過你可曾想過,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的事業背後,還有一條完美供應鏈在支撐。在上海人的印象裡,白蘭花似乎是從蘇州過來的。如果你這樣以為,那麼你錯了。
  • 奶茶阿姨「單身宣言」,蘭花阿婆「永失我愛」,鏡頭記錄上海故事
    這些你我身邊的「小人物」,成了抖音帳號「上海人物故事」的大主角。帳號「主人」,25歲的陳真是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研二學生,個子嬌小的陳真閒暇時背著攝影器材滿上海跑,用鏡頭為平凡人、為這濃濃煙火氣留下影像詩。
  • 上海79歲阿婆,路邊賣「油墩子」替兒子還債
    幾日前,看到這樣一則消息,上海一位79歲的阿婆,路邊賣小吃替兒子還債,看到新聞的第一眼,瞬間被鎖定,主要是高齡的阿婆,本該是頤養天年的時間,卻為了兒子的債,依舊從事著辛苦的勞動,一時間網上評論飛滿天,各種觀點
  • 偷師學來烹飪秘訣 79歲阿婆口述老蘇州私房菜譜
    傳統醬方、蘇式叉燒、荷葉八寶鴨、田螺塞肉、白什盤……提起這些特色蘇幫菜,79歲的蘇州阿婆如數家珍。  阿婆私房菜譜重出江湖  傳授傳統蘇幫菜秘訣  4月20日蘇州雙塔街道百步街社區舉行了《老蘇州私房菜譜》的首發儀式,100本菜譜吸引了許多醉心美食的市民趕來領取。  陳巧珍老人在首發現場專程帶來一道穀雨時令菜「糖醋小黃魚」給大家品嘗,「酸甜適宜」的蘇州味道引來無數點讚。
  • 養盆「白蘭花」,花的香氣充滿草屋,花瓣串成,掛在「時尚」上
    如果誰能脖子上戴著一串白蘭花,那真是村裡「最美」的幼崽,村裡有好幾個白蘭花長得很高,五六個小夥伴爬上樹,什麼都沒有,特別是到了長江,有些老太太想像一下,市場上賣的是白蘭花,兩毛錢,紅繩子串,現在很漂亮。
  • 73歲阿婆46年換了22臺心臟起搏器:活下來不容易,感謝醫院
    (原標題:73歲阿婆46年換了22臺心臟起搏器:活下來不容易,感謝醫院)
  • 河北名小吃,怎樣留住老味道
    河北小吃需要留住老味道,又需要在堅守與創新間作出選擇。  對許多老石家莊人而言,中華名小吃「紅星包子」無疑是一種堪稱「城市記憶」的老味道。  「正是這些來自老顧客的懷念,讓飯店覺得一定要盡力留住這種老味道。」劉慶海說,石飲紅星包子創始於1969年,時至今日,除了和面環節引入了軋面機,其餘環節仍保留了傳統的手工工藝。  真材實料加精工細做,是幾乎所有傳統小吃留住老味道的必要條件。但有時候,一種小吃的興衰,還不僅僅是小吃傳承人自己「練好內功」就能左右的。
  • 80歲上海阿婆賣油墩子為兒還債!全上海都在擴散……
    前不久,  「阿婆賣油墩子為兒還債」消息傳遍,  42°C的高溫天,  魔菌來到阿婆的攤頭,  看到了眼前的這一幕……  79歲高齡的阿婆, 耄耋之年,本該安享晚年, 卻頂著高溫堅持出攤!87歲的老伴則在一旁打下手。
  • 北方的「小南國」 石家莊裡老上海的風情味道
    北方的「小南國」 石家莊裡老上海的風情味道 小南國,地道的老上海風情味道。品每一道菜,都能品出那上海摩登繁華的一份精緻與典雅,或是聽著阿婆喃喃講述那歷史久遠的上海故事,或是感受上海灘那曾經的繁華舊夢……這原汁原味的老上海味道即將於年底「登陸」咱省會石家莊了,無需遠行,只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地地道道的上海菜餚,將北方人豪放的熱情專注於南方特有的精緻味道,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冬日風情。
  • 上海阿婆養大的朱軍龍,歷盡艱難成為上海人,如今他們過得怎麼樣
    上海阿婆收養了一個洗不白的黑小孩,為一個上海戶口幾乎跑斷了腿"哇,哇……"一個嬰兒的孱弱的啼哭聲引起了朱阿婆的注意。她尋著聲音來到路邊的綠化帶中,竟然是一個赤身裸體,全身黝黑且面滿痱子的孩子。朱阿婆馬上將這孩子從草地上抱起來,顧不上買菜便將他抱回了家。回到家阿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孩子進行清洗,"太髒了。"阿婆一邊洗還一邊念叨。
  • 老阿婆火鍋瀘州店成當地最受歡迎火鍋品牌
    而老阿婆火鍋.1978瀘州加盟店將門店地址選在這個「地頭蛇」旁邊,不得不說,是一次非常大的冒險,也是對該品牌自身極大的挑戰。如果真要探討老阿婆火鍋.1978火爆人氣的秘訣,不外乎以下三點:味道正宗,菜品豐富有創意,品質感極強。老阿婆火鍋.1978,以古法秘制的純菜籽油火鍋鍋底為主打特色,提倡做「全家人都能吃的火鍋」,具有味醇香濃、好吃不上火的川派老火鍋特性。
  • 像這樣真正的老上海,已經不多見了
    在劇中,昔日的金家大小姐金婉瑩和女傭盧水娟,從窈窕少女,變成了兩位上海阿婆。她們演繹了半個世紀的情誼與恩怨,也演繹了上海這座城、三代人的沉浮歲月。 如果說《金家花園》整部戲所呈現的就是上海的氣韻,那麼歌聲就是上海氣韻中的一縷幽香,跟隨歷史的河流,千迴百轉,餘音不絕。
  • ​上海十大女壽星第2位就在靜安!她的長壽秘訣竟是……
    ​上海十大女壽星第2位就在靜安! 在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公布的上海百歲壽星排行榜上,家住在靜安區江寧路街道的吳志成阿婆排行上海十大女壽星中第二位。
  • 舌尖上的上海記憶,《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
    8月4日下午,《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式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發布會上,滬上知名作家、美食家、本書作者沈嘉祿先生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們介紹道自己創作的初心:「這是一次尋根,一次致敬,一次匯報。」沿襲前作的風格,《上海老味道續集》中選取了知名老上海風味小吃、平民菜餚、時令美食和本幫菜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其中也包括了豫園的多家餐飲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