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村傳》:在歷史理性和情感願望之間

2021-02-22 作家出版社

穿行於老屋與村莊百年的時空之中,

在濃鬱的鄉愁裡,

作者用醇熟細膩的文字敘說

村莊一代又一代人命運的起落、社會的變遷

以及正在消逝的風情風俗。

這是一部厚重又有思辯精神的村莊家譜。

新世紀以來的小說創作,從題材的角度說已經發生了結構性的重要變化,但是,鄉村題材仍然佔有極大的比重。我曾表達過這樣的看法:鄉村文明的危機或崩潰,並不意味著鄉土文學的終結。對這一危機或崩潰的反映,同樣可以成就偉大的作品,就像封建社會大廈將傾卻成就了《紅樓夢》一樣。鄉村文明的危機一方面來自新文明的擠壓,一方面也為正在構建的都市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和空間。鄉村文明講求秩序、平靜和詩意,是中國本土文化構建的文明;都市文化凸顯欲望、喧囂和時尚,是現代多種文明雜交的集散地或大賣場。無論我們對鄉村文明懷有怎樣複雜的情感,它仍然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脈裡。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仍在蓬勃生長的鄉村題材小說。

彭東明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坪上村傳》以傳記的方式書寫一個村莊的人與事,講述一個村莊的過去和現在,源於作家揮之難去的一個願望。在封面題記中,彭東明說:「我想我應該將半個多世紀以來村上的那些人和事記錄下來,也算是為這座村莊做一個雜亂無章的傳記。我在靜靜地梳理著那些風乾了的歲月。」這是彭東明創作《坪上村傳》的初衷。這個初衷隱含了彭東明重新發現坪上村秘密的欲望——生活,即便是親歷的,也同樣有一個再發現的過程。這也一如沈從文對湘西的書寫。如果沈從文沒有城市生活經驗,那個詩意的湘西是無從發現的。城市給我們以「挫敗感」或創傷記憶,這時,曾經的鄉村便被過濾為桃花源般的所在,前現代曾經有過的所有的問題被過濾掉了。另一方面,鄉村生活中的淳樸關係、真摯情感等,也確有其感人的一面。即便如此,彭東明也無意於對農耕文明的眷戀乃至重塑的立場,以憑弔的情感方式講述曾經的過去。他是站在今天的立場,以矛盾或悖論的心情面對正在轉型的社會現實,在日常生活和具體的人與事中發現其內在的矛盾和問題——承受這一切的是那些生活在現實中的普通人:村支書老萬、村民長貴和他的六個孩子、佬黑、窯匠鄭石貴、賀戲子和兒子豆子、陸師傅、彭跋、寡婦水蓮、李發、桂花以及彭家的幾輩老小,他們祖輩生活在坪上村。看到了他們,就看見了坪上村的今天,通過他們,也就與坪上村的歷史建立了聯繫。

作為作家和講述者,彭東明恰如一個希臘神話的「雅努斯」,一面向著過去,一面向著未來。他要做的,是呈現生活的真實面目而不是解決其中的問題——面對過去,他因文化記憶而「詩話」了鄉村,鄉村在「再結構」中漸行漸遠卻詩意盎然,這源於他已經有了「現代」的經驗,是「現代」照亮了他的鄉村記憶。這一點,他與他的湘籍文學前輩有譜系關係;面對未來,「現代」未必都是好的,但它無可阻擋。「現代」是未竟的方案,它還遠遠沒有完成「試錯」過程,那是全新的、有待於證實的未完成性。彭東明的誠懇就在於他沒有迴避個人身處其間的真實感受。他是一個來自鄉村的知識分子,他走出了鄉村,但鄉村記憶在「現代」的衝擊下反而凸顯出來,人們總是倚重已有的經驗,已有的經驗是可以把握的,一如村民長貴的一生,從生下來便可預知命運的最後;而「現代」是無從把握的,一如小六子,如果沒有「現代」的洗禮,那他的內心情感是無從喚醒的。於是,人們對未知的未來總是懷有先在的畏懼。《坪上村傳》無意中實現了兩種對話關係,一是同歷史的對話,一是同現實以及同類題材的對話。同歷史的對話,保有的是作家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情感,曾經擁有的過去並未漸行漸遠隨風飄散;同現實和同類題材的對話,是彭東明懷有的理性和誠懇的表述。一個十幾歲便離開村莊遠行的少年,38年的歲月足可以理解「現代」意味著什麼。對鄉村中國來說,「現代」就是讓奶奶和孫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就是孫子幫奶奶給菜園澆糞的承諾一再落空。

《坪上村傳》的形式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作者本人一直在小說之中,他是講述者,也是當事人。這身置其間的處理方式,強化了小說的「仿真性」,因此也更有真實性的力量。小說沒有大開大闔的情節,沒有別離的痛苦或歸來的欣喜若狂。不經意間,「前現代」逐漸成為歷史,「現代」則不期而至。荷香初中畢業輟學到深圳打工,遇到臺灣老闆,臺灣老闆為人正派,喪偶,大荷香38歲。向荷香求婚,荷香沒有猶豫便答應了,且接連給老闆生了兩個兒子。二妹菜香和名叫胖子的廚子談戀愛,未婚先孕,孩子生下來後,胖子到坪上村開餐館大獲成功。老三梅香來到深圳,先洗碗後陪酒,然後懷上了丁局長的孩子。丁承諾的結婚化為泡影,給梅香一筆錢,梅香將孩子丟給父母自己跑到雲南去了。老四菊香也來到了深圳,與一個溫州小夥子結婚後回到溫州,生活平靜。老五茶香喜歡讀書,父親長貴阻攔,荷香堅持讓茶香讀書,一直讀到美國留學。老弟老六幾次復讀沒有考上大學,堅決不考了,也隨大姐荷香到了深圳。固守傳統的長貴眼看家族「香火」就要斷送在老六這一輩,執意要求「我」去做老六的「工作」,結果卻是「我」被老六感動了。通過一件件具體的人與事,彭東明真實地表達了處在轉型時代的矛盾心態,於是,這個矛盾或悖論就具有了普遍性。

鄉村經驗或者前現代生活是自足、封閉的。土地將家族、親情以及各種利益關係捆綁在一起。家族有幾輩人便幾輩人生活在一起,其情感關係也因物質和精神的貧困而緊密:「記得,那年我離開村莊時,是一個清冷的有零星雪花飄落的早晨,彎彎曲曲的泥濘的村路上積著殘雪,我手裡提著一個網袋,袋裡裝著一身螞蟻子布做成的襯衣。這種布當時是自家在地裡種了棉花,自家紡成紗織成黑白相間的棉布。我不知道為什麼村裡人要將它叫作螞蟻子布。提著這一身用螞蟻子布做成的換洗衣衫,我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村莊,後面是我的老祖父、老祖母,祖父、祖母,父親和母親,還有我家的那條麻狗在為我送行。我走出去好遠,回過頭來,發現他們還站在坳口上,且不停地朝前招手,意思是要我莫再回頭。」這是前現代家族情感關係最生動的寫照。彭東明說:「我在這座小山村度過了整個童年和少年時光。這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莊上的人家普遍吃不飽飯,村莊留給我的是一個苦澀的童年,飢餓、寒冷、勞累,充滿了我的每一寸記憶。」即便如此,坪上村仍然魂牽夢繞。這就是作家的情感記憶。最後,他還是回到了坪上村的祖屋,當然那已經是修葺一新、今非昔比的老屋了。

記下那曾經的迷人風情,是彭東明的初衷之一。湖南作家有寫風情畫的傳統,從沈從文到古華、葉蔚林、何立偉等,雖然號稱「湘軍」,但文字卻如沅湘之水,溫婉秀麗萬種風情。描述這迷人的風情,彭東明是通過源遠流長的各種器物、婚喪嫁娶風俗等生活方式實現的。一個香包、一條馱帶、一個長命鎖、一隻瓦桶、幾塊皮影子、一根短棍、一把油紙傘或一曲童謠,坪上村的風情便迷人了。小說的思鄉之愁瀰漫四方,或哀婉或悽美或濃或淡,總因其想像的浪漫而充滿魅力。但是,這個鄉愁之美是只可想像不能經驗的。「現代」並沒有證明它有無與倫比的好,但是,現代是歷史理性的選擇,而鄉愁只是個人的情感願望。在歷史理性面前,個人的情感願望最終將無能為力。大概也正因為如此,彭東明才「風情萬種」地書寫了他的「坪上村傳」,他「害怕失去」的農耕文明迷人風情,最終還是要消失在那遙遠的地平線上。一如彭東明自述的那樣:「村莊四圍的矮山依舊,小溪和田野依舊,那飄蕩在田野上空的泥土氣息和稻子的清香也依然如故……然而,矮山腳下,那一棟棟土坯房卻不見了,現在已經變成了一棟棟貼著瓷片的樓房。人也陌生了,記憶裡的老人都已經不在了。記憶中的青壯年,現在都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如今的青壯年,我全然不認得了……田野上拖拉機、收割機的轟鳴聲,代替了往日黃牛和水牛的哞叫聲,溪邊的阡陌早已荒廢,水泥公路上『呼』進『呼』出的是汽車和摩託車……水庫裡的小木船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轟天轟地的機帆船。」彭東明人回到了老屋,但一切物是人非,他還是回不到那個「從前」了,這是「現代」給我們帶來的宿命。彭東明的不同,就在於他誠懇地書寫了他在歷史理性和情感願望之間的內心矛盾,是這一矛盾結構了這個貌似鬆散的長篇小說。也恰是這一矛盾,構成了小說的動人力量。現在,彭東明已經記錄下了坪上村的人與事,也記下了他記憶和想像中的「從前」,他在實現了自己內心願望的同時,也以文學的方式表達了我們面對歷史與現實的矛盾處境和心情;他提供了另一種書寫鄉村中國的文學樣式,那散淡如漫水般的文字,也延續了湖湘文學的現代傳統。因此,這是一本需要我們重視的長篇小說。

(來源於:《文藝報》2021年1月20日)

彭東明

湖南省平江縣人,199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歷任中共平江縣委副書記、《嶽陽日報》總編輯、嶽陽市文聯黨組書記;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共嶽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嶽陽市作家協會主席。1982年至今,共發表短篇小說、散文100餘篇、中篇小說38部、長篇小說3部、長篇報告文學6部。其中,中篇小說《故鄉》編入《1987中國小說年鑑·中篇小說卷》;第一部小說集《大日子·小日子》於1991年入選作家出版社「文學新星叢書」;中篇小說《秋天》改編成花鼓戲《秋天的花鼓》,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長篇小說《天邊的火燒雲》1999年獲湖南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在臺灣獲得2000年度「最受讀者歡迎獎」。

ISBN:978-7-5212-1178-8

作  者:彭東明

2020年12月

作家出版社

坪上村是作者的老家,作者十六歲離開這片村莊,村莊成了他整個人生的背景。在外漂泊三十八年後,他又回來修繕老屋。老屋是一座村莊的記憶,在濃鬱的鄉愁裡,坪上村的故事氤氳穿行於村莊百年的時空之中,敘說村莊上一代又一代人命運的起落、社會的變遷以及正在消逝的風情風俗…… 

相關焦點

  • 文縣橋頭鎮椿樹坪村第一書記馬元春
    隴南市菸草專賣局駐文縣橋頭鎮椿樹坪村第一書記馬元春在扶貧日記上寫道。「高、遠、邊、窮」,椿樹坪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由於長期交通不便,導致群眾思想意識保守、發展致富途徑少。馬元春還記得,2018年初次來到椿樹坪村,就被眼前的困境弄懵圈了:全村幾乎沒有一處平地,村內道路平均坡度超過40°。
  • 最好的教育:情感連接和理性引導
    因為我們都有著這般驚人的權力和責任,去教導孩子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如何成為溫和而成功的人。下面分享丹尼爾關於如何處理孩子的行為所帶來的挑戰,希望所有的家長可以共同努力,在該進行管教的時候,給孩子一致而有用的體驗。八個基本準則:1.管教是必不可少的。
  • 興仁硐坪村:薏仁米串起的致富路
    硐坪村的薏仁米籽粒小,色白,口感軟、糯、甘、甜,富含鋅、鐵、硒等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其中胺基酸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於其他地區品種,支鏈澱粉含量高達96%,具有較高的藥用和豐富的營養價值。這幾年,硐坪村很多村民依靠種植薏仁米,走向致富路。
  • 平和有個古村落埔坪村 是臺灣霧峰林家之本源
    埔坪村地處漳州市平和縣五寨鄉西部,與雲霄縣一山之隔,原是重點扶貧村、省定老區基點村、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現有5個自然村,11個村小組,645戶2329人,耕地面積1578畝,山地面積3700畝,林地2650畝。
  • 廣東坪圍村:一條村道的變遷
    不過說是「景區」也不錯,村子正打造以客家風情和水果採摘為特色的鄉村旅遊勝地,入村這段路,不失為一段美好的「預告」。「我們村的路,在整個河源是數一數二的。」坪圍村支書、致富帶頭人李遠通帶著自豪告訴記者。村幹部當了16年,路,每一天都縈繞於他的腦海。
  • 什麼才是理性的情感
    2018年了,九零後紛紛開始步入「中年」,零零後開始在各種平臺上大放光彩,看著舞臺上生活裡耀眼奪目的零零後們,九零後一邊感嘆著歲月不饒人,一邊又在苦惱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許多難題,除了工作,脫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情感問題。
  • 靖州太陽坪村:推進鄉村振興 建設美麗家園
    楊語博 攝紅網時刻3月19日訊(靖州分站記者 楊語博 陳俊名 通訊員 王純一 石順志)3月16日,湖南靖州縣太陽坪村太陽島上的油菜花、桃花、李花爭相盛開,來此賞花踏青的遊客絡繹不絕。遠遠望去,成片油菜花海像鋪上了一條金色的地毯,又像大自然撒了一地的金子。遊客徜徉在百花叢裡,濃濃的花香沁人心脾,優美的環境讓人心曠神怡。
  • 寧德後門坪村:敬祝「福安」,傳唱幸福畲歌
    「前兩天,我們村人山人海,大家穿上畲族的節日盛裝鳳凰裝,喜迎四方賓客。」後門坪村委會副主任雷水松說,村裡的「二月二」會親節吸引了村裡村外五六千人參加,成為一場畲族民俗特色文化大餐,會親對歌、奶娘踩罡、饅齋製作等活動吸「睛」無數。  赴京前,雷金玉用「網紅」祝福語表達心願——「村民『福安』,我『長樂』」。
  • 一心為民引好路——記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
    漸漸地,化解了兩個村民之間的隔閡。 在發展獼猴桃時,有的村民認為種了獼猴桃後就種不成其它的農作物了,很多老年人很是反對。王光國費勁周折爭取到獼猴桃樹苗免費的政策,但是發下去的樹苗有的還是不種,劉太春老人甚至直接把樹苗扔掉。王光國專門到超市裡買來獼猴桃,請大家品嘗,介紹營養價值和種植效益。「這些獼猴桃7塊錢一斤,它好吃而且營養豐富,銷路銷量很好。
  • 邯鄲涉縣消防挺進合漳鄉下坪村展開救援
    由於合漳鄉下坪村被洪水圍困,已經在抗洪一線戰鬥了3個晝夜的消防官兵肩負起了渡河救援的重任,歷時21個小時艱難跋涉,消防官兵最終抵達合漳鄉下坪村並展開救援。     河北新聞網訊(實習生李珊珊 通訊員聶翠嬋)7月22日,邯鄲消防涉縣中隊抗洪搶險工作仍在緊張的進行當中。
  • 會議|「理性與情感」:跨學科視野下的中西18世紀文化研究
    寬泛理解的18世紀一般被稱為「啟蒙時代」,同時被冠以「理性世紀」和「情感世紀」等稱號,也是中西發生政治、經濟和文化「大分歧」的時期,具有極其複雜的多元特性。對這個時期加以深入研究需要文學、歷史、政治經濟學、藝術史、中西交流研究等各專業協同互動,也需要聚焦不同語種和地域的學者共同開拓研究視野。
  • 大方縣瓢井鎮坪興社區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發展致富產業 辣椒紅...
    過去,坪興社區以傳統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低效農作物,農業結構單一,形不成規模也談不上產業,傳統的小農經濟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瓶頸,農業長期維持在自給自足階段,不但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增收致富的形勢也十分嚴峻。聚焦農村產業革命,坪興社區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探索興村富民之路。
  • 王晴佳:如何書寫歷史中的情感?
    ——將人與外部環境(即主體與客體)、事物與心靈、大腦與身體、理性和情感做二分法的處理。他們看到人的行為不但屬於理性的領域,也為情感的起伏所驅動;同時還注意到,人的情感(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雖然古已有之,但其行動上的表現和語言上的表述,均與處於一定時空中的社會文化產生了一種互動、制約的關係,因此情感有著歷史性。這一歷史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情感的表達在各個歷史時期有明顯不同;二是情感的構成和特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歷史的產物。
  • 二坊坪鎮佔家橋村開展創建百歲健康村活動
    紅網時刻慈利11月23日訊(通訊員 任相任)11月23日,二坊坪鎮佔家橋村創建「百歲健康村」正式啟動,佔家橋村200多名60歲以上老人參加了活動。活動中,二坊坪鎮佔家橋村文藝表演隊為參會老人表演了腰鼓、嗩吶、廣場舞、歌唱、小品等節目,老人們看了拍手稱讚,一片熱鬧。通過這次活動的開展,更加增添了鄰裡親情,愛老吾老的良好氛圍。二坊坪鎮黨委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支村兩委要高度重視老年人的生活,讓老人多多參與村集體活動,度過一個幸福祥和的晚年。
  • 陳新:簡論歷史理性與歷史敘事
    自覺、常識和效率分別對應於認識中的主體、經驗和表現,它們構成了歷史理性的基本要素。具有歷史理性的史學家,在其歷史敘事中,對於各類前提假設有著充分的自覺,並且擅長於運用現實經驗中獲得的常識和歷史經驗形成類比,也藉此將自我對於人事的普遍性認知有效地傳遞給讀者。
  • 文藝復興的「理性」與啟蒙運動的「理性」辨析
    文藝復興再現了古希臘羅馬文化,予以發展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如提倡追求幸福和物質享受,崇尚理性和科學,「宣稱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識是快樂的源泉』,『知識就是力量』」。        從文藝復興的內容看。從「文學三傑」、「美術三傑」到歐洲的拉伯雷、塞萬提斯等人的作品來看,無不體現了對人類社會和身邊自然世界強烈的求知慾。
  • 邢臺:邢臺縣前坪村洪水肆虐山下小村安然無恙
    白岸鄉前坪村,房子和路面並沒有大礙,暴雨並沒有給這個村莊留下太明顯的「印記」。7月29日,村支書鄭愛增說,是40多個攔水壩立下的功勞。  暴雨來了,他們早有準備  來到村西的後坪溝,記者看到,這些攔水壩已經被泥沙和石頭淹沒。說是壩,其實是高約2米用石頭砌的很堅實的矮牆。矮牆前面,堆一大堆石頭。
  • 高考作文評價怎樣關注情感與理性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楊繼利在《教育科學研究》2019年第5期發表《高考作文評價的情感向度與理性立場》一文提出,由於對情感與理性的內涵、價值以及相互關係缺乏清醒深入的認識與理解,高考作文可能會被「濫情」和「偽理性」糾纏
  • 藝術家要用情感和思想來表達對歷史的認識、感悟和思考
    沒有性格豐富飽滿的人物,沒有生命個體的悲歡離合,便不能打動人,所謂「歷史的精神」、「理想之光芒」便淪為空洞的說教。今次「五個一工程」中的一些作品之所以能在獲得政治肯定的同時,亦能贏得票房,就是努力擺正了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使主旋律及其創作更接近平常人的情感。
  • 桑植縣龍潭坪鎮:清風大講堂 為村「兩委」換屆送清風
    12月10日,桑植縣龍潭坪鎮十一次村級「兩委」換屆工作已經啟動,「兩委」換屆工作是事關基層和諧發展的一件政治大事,為嚴肅選風選紀,營造風清氣正的換屆氛圍,龍潭坪鎮紀委積極組織「清風大講堂」,貫徹學習換屆選舉「十不選」「八嚴禁」工作紀律,對換屆工作的違紀行為堅決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