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7米、擁有雙向車道的主村道成了坪圍村的一道風景。(鄭楊 攝)
頭一次來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直到汽車駛入村委會,記者才意識到剛剛走過的竟然是一條村道!
這條蜿蜒長達7公裡的村道,有著寬闊的雙向車道。路兩旁整齊的木柵欄後,搖曳生姿的翠竹、火紅的勒杜鵑掩映下,不時有白牆灰瓦的客家民居映入眼帘——怎麼看這都不像貧困村的村道,倒像是進入了森林公園風景區。不過說是「景區」也不錯,村子正打造以客家風情和水果採摘為特色的鄉村旅遊勝地,入村這段路,不失為一段美好的「預告」。
「我們村的路,在整個河源是數一數二的。」坪圍村支書、致富帶頭人李遠通帶著自豪告訴記者。
村幹部當了16年,路,每一天都縈繞於他的腦海。如今站在村子中心,環顧著歷經艱辛修成的四通八達的大小村道,展望著建設中的「鵬城旅遊大道」即將帶來的如織的客流,路的故事,他有太多要講。
李遠通對過去窘迫生活的記憶,大半來自於村裡的路。「以前的『路』實在就是人走出來的。」他記得幼時穿著用麵粉口袋改制的衣服,跳來跳去穿過田間坑窪的黃泥路去上學。每到雨天,一腳下去能帶起十斤重的泥。郵局的人雨天進村送報紙,半個自行車軲轆都陷在泥裡。拖拉機收甘蔗遇上雨天,更是寸步難行。
坪圍村原來的入村道路。(資料圖片)
走在這樣的路上如何能謀生計、謀富裕?改革開放後,村裡的年輕人一批批往外走。李遠通和他們一樣,前往深圳、東莞等地打工、做生意。直到2000年,他才帶著賺到的錢,回到心中一直牽掛著的鄉間小道。
窮則思變。在外面見過世面的李遠通深知,路通才能財通。2003年,村裡開始修第一條水泥路——從205國道貫通入村的主村道。當時身為村裡計生專幹的李遠通,主動承擔起了工程總指揮的責任。一次次到交通和移民部門爭取資金,找鄉賢募捐,一天天奔波於工地現場……直到2005年,在他當選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後第四個月,這條2.93公裡長的路終於在全村人的熱切期待中貫通。
通了路,村子豁然打開了一片致富的新天地。當年起,李遠通接連從深圳、惠州等地引入了福源果場、東興旺農場、藍天中醫藥公司種植基地。隨著一車車皇帝柑、中草藥從村道運往外面的世界,村集體收入靠著地租翻了幾番,村民也靠著務工充實了錢包。「那時到果場做工非常火爆,80塊錢一天,很多五六十歲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從來沒賺過那麼多錢,都開心得不得了!」李遠通回憶。
2012年,坪圍村提出要打造「水果村」,發展鄉村旅遊。看著不足4米寬的村道,李遠通又犯了愁:水果產量和客流量雙雙增大,一卡車皇帝柑堵在路上,其他小車都沒法通過。恰在當年,廣東省發改、交通、民政部門聯合發了文,開展農村道路基礎設施提升立項。
以「腿勤快」著稱的李遠通得知後大喜,當月便5次趕到一百多公裡外的廣州,去省交通廳要項目。「驚險」的是,就在項目差不多談妥時,省裡有關負責人看到李遠通拿出的立項報告,大吃一驚:「原來你是村裡的?不行!我們的項目針對的最少也得是鎮層面。」但最終,李遠通為民謀福的一片赤誠之心打動了他們,補助高達315萬元的坪圍村道路改造工程獲立項。
2017年,這條按縣道標準建設的村道正式通車,李遠通把它叫做「旅遊大道」。7米寬的雙向車道、22公分厚的路面,為坪圍村「體驗式」水果經濟的發展鋪開了坦途。讓全村人津津樂道的是,去年村裡舉辦水果採摘節,一天之內數千人湧入,停車場、籃球場、文化廣場……凡能停車的地方都停滿了車,「旅遊大道」順利抗下來了!並且,正是因為這條坪圍才有的大路,整個河源市2018年的農民豐收節都選定在坪圍舉辦,「水果村」由此名聲大振。
村民騎摩託車駛過坪圍村寬闊的村道。(鄭楊 攝)
就在記者蹲點之時,另一條旅遊大道——貫穿坪圍等4個貧困村的「鵬城旅遊大道」正準備在坪圍村動工。
坪圍村的村道整潔寬闊。(鄭楊 攝)
李遠通告訴記者,這條由區、鎮兩級政府合力謀劃的觀光旅遊大道,將把沿線5個村子的溫泉酒店、紅色旅遊、農業採摘等優勢旅遊資源串珠成鏈,留住遠道而來的客人。「有了鵬城大道,我們幾個貧困村的旅遊更有競爭力和生命力了。未來的路還長,相信一定會鵬程萬裡!」他滿懷期待地說。
村支書李遠通站在埔前鎮五村連片開發規劃圖前,指著已開建的鵬城旅遊大道,暢談村子的美好未來。(鄭楊 攝)
(經濟日報 記者:鄭楊 責編:渠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