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更挑戰賽#
關注細節,把握要領,是糖尿病預防和控制的關鍵。對於咱們同胞而言,應該了解,在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餐後血糖異常的出現,早於空腹血糖異常;而且,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接近50%,僅出現餐後血糖升高。有關研究證實,餐後血糖對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的貢獻很大。因此,找到相關因素,正確應用技巧,就能幫助控制血糖,延緩病情發展。
餐後血糖升高的第1個相關因素,是餐前血糖水平。餐前血糖,能夠反映胰島功能的狀態。如果餐前血糖升高,進食後的情況就像水漲船高,必然會引起餐後血糖進一步升高。只有個別情況,才會出現空腹血糖較高,而餐後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解決的第1個難關,是將空腹血糖控制在達標範圍。
餐後血糖升高的第2個相關因素,是進食數量和結構。吃進去的東西越多,血糖也會升高更多;此外,就是食物升糖指數的影響。升糖指數較高的食物,會使餐後血糖升得快,降得也快;因此,飲食安排的原則是將升糖指數高的食物與升糖指數低的食物混合,比如,在雜糧中加入少許瘦肉和蔬菜,做成肉粥。
餐後血糖升高的第3個相關因素,是食物溫度和進餐細節。食物的溫度越高,升糖速度越快;吃飯速度越快,血糖升高越明顯。有研究表明,進餐時間5分鐘與20分鐘相比,餐後血糖值相差40%;還有研究表明,食物中的鹽分過多,會影響腸道的鈉糖泵機制,使糖的吸收加快,造成餐後血糖升高。此外,吃東西的順序也會影響餐後血糖水平。
餐後血糖升高的第4個相關因素,是機體對糖的處理能力。其中,第1個環節是胰島素水平和胰島素抵抗情況,藥物治療方案的不同,會帶來很大影響。比如,速效胰島素類似物,對於餐後血糖的調節就更加顯著;第2個環節是消化吸收能力,如果患有慢性胃炎或者胃輕癱,就會改變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此外,糖苷酶抑制劑,可以抑制澱粉類食物向葡萄糖轉化,延緩消化吸收速度,改變機體對食物的處理能力。
餐後血糖升高的第5個相關因素,是身體活動情況。研究表明,如果餐後45分鐘左右,開始運動,對於控制餐後血糖有明顯的幫助。如果有午休習慣,吃完中午飯,就抓緊睡覺,會造成下午時段的餐後血糖水平升高。對於這類患者,可以考慮將午餐的食物分成2份,比如午飯少吃主食,下午4點後再吃少量水果或食物。這樣可以保證必要的營養素攝入,也能幫助控制血糖。
多項研究表明,改變吃飯習慣,可以幫助有效控制餐後血糖,其中,有2個實用技巧,第1是先吃魚或肉,再吃主食,有助於緩解胃排空,改善餐後血糖;第2是先吃蔬菜,再吃主食,膳食纖維能夠抑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的吸收,長期堅持,還可以影響腸道微生物菌群的組成,對於改善餐後血糖和控制體重,都具有幫助作用。總的原則是先吃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把碳水化合物放在最後吃。進餐順序的改變,主要影響胰高血糖素樣肽-1,簡稱GLP-1,這種物質是由迴腸內分泌細胞釋放的1種腦腸肽,會對營養物質的攝入做出反應,抑制胃排空,減少腸蠕動。改變吃東西的順序,可以增加GLP-1的分泌,從而控制餐後血糖,長期堅持,還可以幫助減輕體重。這種簡單易行的技巧的效果,已經獲得多項研究的證實,不妨一試。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