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意願和技能。它包括價值觀、熱情、追求、環境、個性、反應和影響七大支柱,這些部分有些是內在的,有些則需要外界的反饋,而只有具備了洞察力,我們才能稱得上是「不惑」了。
-1- 洞察自我價值觀:明白自己最看重什麼
著名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在20歲的時候就給自己開列了十三項「美德」,每周關注一個,做的不好就打叉,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這些「美德」實際上就是富蘭克林價值觀的一部分,比如節制:食不過飽,飲不過量;緘默:避免無聊閒扯,言談需要有益等等。
簡單來說,價值觀就是你最看重什麼。價值觀通過確立一系列準則來指導我們如何度過一生,是喚醒自我意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儘管它的範圍十分繁雜,沒有必要去一個個窮舉,但實際上我們只要經常反思,生活中的很多決策、反應其實就是我們價值觀的體現,由此我們只需要深入思考自己行為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地追問自己就能慢慢讓真實的價值觀浮出水面。
-2- 洞察自我熱情:你喜歡什麼?
梭羅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明白自己的熱情所在,自己由衷熱愛之事,我們便找到了一塊能反覆啃咬的骨頭。明白你到底喜歡什麼,看起來似乎不難,但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沮喪地發現,原以為很喜歡的東西,過了幾天就沒激情了。到底是堅持下去還是追趕潮流?所以發現自己真正的喜好其實不那麼容易。
只有洞察了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熱愛什麼,你的內心才會有一個安穩的地方,不會被外面的喧囂打擾,不會因為潮流的瞬息萬變而搖擺不定,更加不會焦慮惶恐。
你可以自己反思一下,什麼事情你做起來非常入迷,在很多人生階段經常會反覆出現?即使中途中斷,但卻還是能夠時不時地撿起來?又或者你做這件事的時候內心總是充滿了熱情,迫不及待的希望再嘗試?不妨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寫出來,一定能夠找出一些規律。這個過程也許需要一天,也許是一個月,甚至是一年,知道最終找到為止。
-3- 洞察自我追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洞察自我追求並不是樹立一個高大上的人生目標然後拼命的努力達成。目標完成後總會有種空虛感,甚至會感到失望沮喪,真正的追求卻不一樣,從來不會有滿足的那一刻,追求更多的是「在路上」的一種經歷和體驗,這樣每天早上醒來我們就會動力十足。所以,即使你沒有令人羨慕的工作和職位,但只要清楚自己想經歷什麼,體驗什麼,就會感到渾身充滿力量。既然無所謂起點和終點,那麼就不會存在失落,每天的體驗才是最真實和最幸福的。
-4- 洞悉契合的環境:知道什麼環境最適合你
只有知道自己看重什麼、對什麼有熱情以及想在生活中經歷什麼,才能尋找到理想的環境。否則,你總是會困擾於到底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外界的問題。運氣好的你會遇到一個合適的地方,而運氣不好的話,要麼是無盡的自責,要麼就是在當下的環境中苦苦掙扎。
-5- 洞悉行為模式:明白你的性格
所謂性格就是一系列自動反應的程序集合,當遇到某種情況的時候,人們會本能地依照大腦中的程序做出反應。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也就是存儲了不同的行為模式,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給自己的性格貼上標籤,並在實踐中通過各種場景來去印證、修訂。
注意不要拿偶然事件去否定一個性格標籤,只有當這些行為模式重複出現的時候,我們才能把現存的性格標籤修訂為新的。所以這是一個不斷迭代優化的過程,更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過程。
弄清楚自己的性格有多重要呢?嗯,這就意味著你能夠預知自己的反應,並能夠進一步控制其中不可控的地方,甚至可以藉此洞悉他人的性格和反應,眼光準就是這麼煉成的。連你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怎麼好輕易地給別人下定論?
性格分析有各種類型,比如大五人格或者十六型人格等等。可以從簡單到複雜,逐漸逼近自己的真實性格。
-6- 洞察自我的反應:掌控自己的情緒
如果說洞察行為模式是發現普遍性的規律,那麼洞察自我反應則是一個實時性的洞察力。即當你在行為的時候,有另一個你在審視、監控著你自己的行為。也許你在另一個自己的監控之下會犯發火,會情緒失控,但另一個你卻可以告訴你是何時、何地因為什麼原因導致了你情緒失控,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過程。有城府的人不是不會憤怒,而是在憤怒的時候就有另一個人告訴自己,冷靜!
-7- 洞察自我影響力:知道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缺乏自我影響洞察力的人,總是很難覺察自己給別人帶來的影響。比如,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停車位佔兩個車位等等。他們的行為往往不會考慮到他人感受,更多會關注自己的利益。有些人是真的自私自利,但還有很多人壓根兒沒考慮別人的感受,雖然最終的結果都是妨礙了別人,但說這些人自私自利難免有失偏頗。
綜上,自我意識什麼時候覺醒都不算晚,覺醒了多少都無所謂,關鍵是要有喚起自我意識的決心。在這條路上行走起來可能非常艱苦,畢竟要深刻全面的審視自己,真相併不永遠都是那麼令人愉快,甚至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真正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少。不過,當你越多地審視內心,洞悉真實的自我,就會離幸福越來越接近。
「談心說理」一個靠譜的心理號,分享超準心理測試、實用的心理學常識,助你更多的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