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的7大支柱,你擁有多少?

2020-12-16 談心說理

自我意識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意願和技能。它包括價值觀、熱情、追求、環境、個性、反應和影響七大支柱,這些部分有些是內在的,有些則需要外界的反饋,而只有具備了洞察力,我們才能稱得上是「不惑」了。

-1- 洞察自我價值觀:明白自己最看重什麼

著名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在20歲的時候就給自己開列了十三項「美德」,每周關注一個,做的不好就打叉,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這些「美德」實際上就是富蘭克林價值觀的一部分,比如節制:食不過飽,飲不過量;緘默:避免無聊閒扯,言談需要有益等等。

簡單來說,價值觀就是你最看重什麼。價值觀通過確立一系列準則來指導我們如何度過一生,是喚醒自我意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儘管它的範圍十分繁雜,沒有必要去一個個窮舉,但實際上我們只要經常反思,生活中的很多決策、反應其實就是我們價值觀的體現,由此我們只需要深入思考自己行為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地追問自己就能慢慢讓真實的價值觀浮出水面。

-2- 洞察自我熱情:你喜歡什麼?

梭羅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明白自己的熱情所在,自己由衷熱愛之事,我們便找到了一塊能反覆啃咬的骨頭。明白你到底喜歡什麼,看起來似乎不難,但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沮喪地發現,原以為很喜歡的東西,過了幾天就沒激情了。到底是堅持下去還是追趕潮流?所以發現自己真正的喜好其實不那麼容易。

只有洞察了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熱愛什麼,你的內心才會有一個安穩的地方,不會被外面的喧囂打擾,不會因為潮流的瞬息萬變而搖擺不定,更加不會焦慮惶恐。

你可以自己反思一下,什麼事情你做起來非常入迷,在很多人生階段經常會反覆出現?即使中途中斷,但卻還是能夠時不時地撿起來?又或者你做這件事的時候內心總是充滿了熱情,迫不及待的希望再嘗試?不妨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寫出來,一定能夠找出一些規律。這個過程也許需要一天,也許是一個月,甚至是一年,知道最終找到為止。

-3- 洞察自我追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洞察自我追求並不是樹立一個高大上的人生目標然後拼命的努力達成。目標完成後總會有種空虛感,甚至會感到失望沮喪,真正的追求卻不一樣,從來不會有滿足的那一刻,追求更多的是「在路上」的一種經歷和體驗,這樣每天早上醒來我們就會動力十足。所以,即使你沒有令人羨慕的工作和職位,但只要清楚自己想經歷什麼,體驗什麼,就會感到渾身充滿力量。既然無所謂起點和終點,那麼就不會存在失落,每天的體驗才是最真實和最幸福的。

-4- 洞悉契合的環境:知道什麼環境最適合你

只有知道自己看重什麼、對什麼有熱情以及想在生活中經歷什麼,才能尋找到理想的環境。否則,你總是會困擾於到底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外界的問題。運氣好的你會遇到一個合適的地方,而運氣不好的話,要麼是無盡的自責,要麼就是在當下的環境中苦苦掙扎。

-5- 洞悉行為模式:明白你的性格

所謂性格就是一系列自動反應的程序集合,當遇到某種情況的時候,人們會本能地依照大腦中的程序做出反應。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也就是存儲了不同的行為模式,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給自己的性格貼上標籤,並在實踐中通過各種場景來去印證、修訂。

注意不要拿偶然事件去否定一個性格標籤,只有當這些行為模式重複出現的時候,我們才能把現存的性格標籤修訂為新的。所以這是一個不斷迭代優化的過程,更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過程。

弄清楚自己的性格有多重要呢?嗯,這就意味著你能夠預知自己的反應,並能夠進一步控制其中不可控的地方,甚至可以藉此洞悉他人的性格和反應,眼光準就是這麼煉成的。連你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怎麼好輕易地給別人下定論?

性格分析有各種類型,比如大五人格或者十六型人格等等。可以從簡單到複雜,逐漸逼近自己的真實性格。

-6- 洞察自我的反應:掌控自己的情緒

如果說洞察行為模式是發現普遍性的規律,那麼洞察自我反應則是一個實時性的洞察力。即當你在行為的時候,有另一個你在審視、監控著你自己的行為。也許你在另一個自己的監控之下會犯發火,會情緒失控,但另一個你卻可以告訴你是何時、何地因為什麼原因導致了你情緒失控,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過程。有城府的人不是不會憤怒,而是在憤怒的時候就有另一個人告訴自己,冷靜!

-7- 洞察自我影響力:知道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缺乏自我影響洞察力的人,總是很難覺察自己給別人帶來的影響。比如,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停車位佔兩個車位等等。他們的行為往往不會考慮到他人感受,更多會關注自己的利益。有些人是真的自私自利,但還有很多人壓根兒沒考慮別人的感受,雖然最終的結果都是妨礙了別人,但說這些人自私自利難免有失偏頗。

綜上,自我意識什麼時候覺醒都不算晚,覺醒了多少都無所謂,關鍵是要有喚起自我意識的決心。在這條路上行走起來可能非常艱苦,畢竟要深刻全面的審視自己,真相併不永遠都是那麼令人愉快,甚至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真正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少。不過,當你越多地審視內心,洞悉真實的自我,就會離幸福越來越接近。

「談心說理」一個靠譜的心理號,分享超準心理測試、實用的心理學常識,助你更多的了解自己。

相關焦點

  • 翻譯| 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科幻小說還是現實?
    從《黑客帝國》到《西部世界》,在科幻電影中,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似乎總是為人類帶來麻煩。那麼,現實世界裡,機器人會擁有自我意識嗎?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究竟是同伴還是敵人?本文作者從機器人自我意識研究的兩個著名實驗談起,將人與機器人的區別逐一講述,進而探討機器人擁有自我意識的可能性及其和人類的關係。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認識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幾個階段,幫助孩子擁有正確「自我意識」
    這其實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問題。當孩子的自我發展比較完善時,他們就會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獅子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吧,我們看到復仇故事的同時,也看到了辛巴是如何從一個幼小的膽怯的獅子成長為後面的獅子王,這其實是它自我意識的發展的過程,從非明晰到清晰良好。說到這很多家長會問"什麼是自我意識"?
  • 自我在,意識在?
    如果泛心論的某些版本是正確的,我們仍然會假設,要產生我們所擁有的體驗,需要形式複雜且整合的信息。對於特定的「『石頭意識』或『石頭及它觸到的五棵小草的意識』是否存在」這種問題,我們不必非要研究。這種對意識的描述是基於擬人化視角的,我們傾向於將孤立的事物看作獨立的意識主體——我、你、石頭、勺子。
  • 海賊王,惡魔果實的4種形態,可自我覺醒,還能擁有意識?
    在海賊王之中最神奇的道具就是惡魔果實,因為惡魔果實能力者可以擁有各種神奇的能力,甚至有隻要果實吃的好,實力就不用愁的說法。不過,你知道嗎?不僅可以擁有意識,而且還能自我覺醒?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吧!溫馨提示,記得全看完哦,不然你會錯過細節的,感謝大家,愛你們。
  • JOJO:擁有自我意識的強大替身,連替身使者都對他們十分忌憚
    愛動漫,聊動漫,歡迎大家觀看SJ依塵說動漫替身,是《JOJO的奇妙冒險》繼波紋後出現的又一大戰力設定,從第三部故事開始替身就取代了波紋的地位,成為JOJO中戰力的象徵,而擁有替身的人就被稱為替身使者,通常情況替身只會根據替身使者的指示行事,只有極少數擁有自我意識
  • 提高「自我意識」的20個問題
    我們可能曾經掙扎過,到底該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識,提高自我審視能力,從而更進一步地認識和提升自己。這篇文章原標題是Ask Yourself These 20 Questions to Improve Your Self-Awareness,作者是人氣成長類話題博主Darius Foroux。在文章中,Darius通過自我反思的20個清單問題,來跟你分享提高自我意識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 海賊王:4把擁有自我意識的刀劍,其中一把價值2個億
    有句話怎麼說的來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海賊王》的世界中,若想成為一名劍客,首先要擁有1把刀(劍),名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 讓孩子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從學前開始,有多少父母做到了?
    我沒有反駁爸爸,我像Y頭這麼大的時候,已經自己上學了。可是現在的社會環境,和我們小時候不一樣啊。我小時候街上都沒有多少車,最多的就是公交車、自行車。你在看現在的街上,到處都是私家車。聽新聞、看視頻,每天都有發生交通意外的事故,不是闖紅燈就是酒駕。再說現在的社會環境,每天都有尋人的消息,我真不放心讓孩子自己走啊。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一個個體逐漸走向思想成熟的必要。自我認識看似非常簡單,實則想要擁有是非常艱難的,在我們成年或沒有從家庭裡獨立出來之前,我們所有的思想都來源於父母和長輩。從我們一成年開始,就要先學會嘔吐,嘔吐原生家庭帶來的觀念,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通過觀察世界,觀察自己,會擁有對生命的不同認知與看法,先意識再覺醒,改變。
  • 從一個特殊案例看自我意識發展
    自我意識是什麼,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很多家長都不太明白,有些人可能還存在誤解。先作一下科普。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和精神狀態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與超我之間是矛盾的,自我是二者衝突的調節。這個理論比較玄,不好理解。筆者用自己的方式來解釋一下。
  • 有多少人忽略了「自我意識」的覺醒,你還是你嗎?
    商業社會主張「開放、創新與競爭」,於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與差異越來越大。節奏越快,差異越大,越不能迷失自己。商業社會生存法則第一條,自我意識的覺醒。只有認清自己,摒棄外界幹擾,以自己的目標為核心去規劃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才能立足於紛繁複雜的商業社會。快樂,且積極地活著。
  • 自我意識的發展
    所謂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看法和態度,包括對自己的存在以及與周圍人或物的關係的意識。你學會了嗎?2.5歲的紅紅還不會自己吃飯,可偏要自己吃飯;不會穿衣服,偏要自己穿。這反應幼兒( )的發展。
  • 意識照亮黑暗超越自我實現自我
    不管是扶貧還是造夢,不管是挖金還是收尾,他要求的不是「得道」,而是智慧,是意識,他給芮小丹丹的不是神話,而是一個認識的機會。為什麼豆豆安排芮小丹喝子彈自殺,是為了反映「覺悟」,生命不在乎生命的長短,而在於意識的早晚,因為聽了道,明早死是可以的。
  • 意識表現和自我認知
    考慮到人類大腦已經進化和正在進化的方式,意識很有可能同樣具有漸進性意識的一個普羅大眾的意思就是自我認知,但是,它是否充分描述了意識的真實本質呢?嬰兒,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他們的自我認知都是不同的,甚至那些活著的和去世的,他們也擁有非常不同的意識狀態。
  • 兒童創造·1 |「自我」的發現,「自我意識」的產生
    全文共1547字,閱讀大約需要5-7分鐘 蒙特梭利說過 兒童擁有某樣東西,是兒童熟悉和練習「我的」開始。至此,兒童開始界限的劃分,把渾然一體的自然生命,開始一點一點分離出來,同時開始分離這個物化的世界。兒童必須擁有,才能借著擁有的東西發展。擁有,不是為了擁有本身,而是為了剝離和獲得擁有東西背後的無形的東西。 我的東西是我的。
  • 孩子什麼時候產生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說白了,就是明白自己「我是誰?」,它是一種對自我的關注。它利於了解自閉症孩子的內心世界——TA們能明白自己是誰嗎?他們為什麼缺乏自我意識?他們的社會認知損害,是否與缺乏自我意識有關?孩子怎麼意識自己?小嬰兒是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呢?
  • 9歲,自我意識的覺醒
    一些過去沒有顯現出來的自我意識開始甦醒。九歲孩子突然會強烈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嶄新的感覺讓她與世界和他人有所距離。這樣的自我意識,其實在約2兩歲半時她曾經經歷過,現在再度出現程度更顯深刻,因為孩子的內心情感世界正開始發展。雖然每個孩子對脫離幼兒時期的甜蜜夢幻世界反應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反應:更加注意她周遭的環境。
  • 11.04 自我意識過剩
    緊接著又陷入長達10分鐘的恐懼和自責的情緒裡,不斷地想,我走了她半夜需要我怎麼辦,懷疑這個時候自己還停留在潛意識裡,自我意識還沒醒,潛意識裡我是不願和任何親密關係分開的,分離焦慮症發作了。對立的統一,用來形容這種關係。 強自我是消滅一切潛意識裡恐懼事物的唯一路徑,它不斷在意識裡佔據上風,也許就是一直自我主觀感很強的原因所在。
  • 你的自我價值是多少?
    你的自我價值是多少?您如何看待自己?您有時是否考慮您的履歷或教育背景,以了解僱主如何看待您並使用該標準?您的潛意識信念是否有可能決定著您所不知道的價值和自我價值?是否有某種情緒上的反應或想法使自己感到不值得,不足或不夠好而困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