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ka,Umaka,Umaka~!
Umaka,是博多方言「好吃」的意思,當我們吃到美味可口的博多鍋,就可以地道地說:Umaka!
博多鍋,其實就是牛腸鍋。常見的做法是,在砂鍋裡整齊的碼放牛小腸、高麗菜(洋白菜)、豆腐,特別重要的是,在最上面一層要放上韭菜。韭菜與牛腸是絕配,中和了其油膩感,使火鍋鮮美、順口。
牛腸鍋的日文為「もつ鍋」,為福岡地區的鄉土料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流傳至今,逐漸成為博多名物,每家店的配料不一定相同,但韭菜和牛腸是絕對必備。
湯汁為醬油、鹹味、味增三種,數味增最為濃鬱。吃的時候,先喝一口湯,再吃煮的軟嫩的蔬菜,最後還可以下一碗麵或米飯,將美味從頭吃到底的感覺。
相信看到這,有心的朋友會有一個疑問,到底是「福岡」還是「博多」?
如果你去過福岡市,一定會發現JR(電車站)站名卻叫博多(HAKATA)站,為什麼會有兩個名字呢?其實,福岡自古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門戶城市。
早在中國東漢光武帝時期,日本九州地區還遍布著眾多的國家,其中有一個叫做奴國的小國,就是如今的博多地區,與漢朝保有藩屬國與宗主國的關係。後漢書中記載,刻有「漢倭奴國王」的「金制古印」在江戶時代被一農民發現。
由於福岡獨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國、朝鮮從海陸到日本最近的港口,所以城東邊,有著自古以來就跟中國貿易頻繁的商業街道「博多」。
到西元1601年福岡城建城之時,當時掌管福岡地區的筑前國福岡藩主「黑田長政」將此城命名為帶來福氣的山丘「福岡」。福岡城地區作為政治中心,自然附近的街道也蓬勃發展,聚集了居民及商家發展為城下町。
進入明治時代,福岡市地區到底該以「福岡市」還是「博多市」命名就引起了一番爭論。當時的市議會表決也戲劇性的相同票數,經由福岡地區出身的議長裁決,定名為「福岡市」。
讓出市名寶座的「博多」,當時在日本國內是比福岡還知名的地名,因此在建構位於博多地區的福岡市 JR 車站時,就以博多為名。不過在美食界,博多可是當仁不讓的,博多拉麵、博多鍋...
美食、故事都說了,沒有酒搭配怎麼行!那麼,九州有什麼代表性的佳釀嗎?
九州鹿兒島的薩摩地區特產山芋,著名的「黃金貫」品種就出自此地。因此,當地出產的芋燒酎是知名的美酒。
這款紫芋燒酎來自薩摩無雙株式會社,主材的是產自鹿兒島的紫薯,濃厚的酒體帶有紫薯獨有的芳香,味道比芋燒更細膩且帶有微微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