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明朝不亡,是否會成世界強國改寫近代史?專家:這是必然

2020-12-18 趣觀歷史

引言

鴉片戰爭爆發後,魏源義憤填膺,於公元1842年寫成《海國圖志》:「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那麼他到達目的了麼?

美國作家菲利普·迪克寫過一本叫做《高城堡裡的人》的小說,其背景是一個架空的世界——二戰中同盟國戰敗,美國被日本和德國瓜分。這當然不是現實的歷史,但是也給了人們另一條考慮的思路。如果把這種思路放到我國歷史上來看,倘若明朝不亡,是否會成世界強國改寫近代史?專家表示:可以說,這是必然。

▲第一次鴉片戰爭蠟像

01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這72年是中國最為衰弱落後的時期。從皇帝到平民百姓,大部分中國人如同一潭死水,拒絕改變,拒絕新事物。

然而在明朝時期,許多官員、文人的心態其實非常開放的。當時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他於明萬曆年間到大中國傳教,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寫道:很多人對於他和他所傳播的教義非常感興趣,很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來訪或者來信,向他了解西方的社會和宗教。

▲著儒裝的利瑪竇與明朝官員

以前大家一直認為,明朝時期和清朝一樣,人們都很排外,但是從利瑪竇的記錄來看並非如此,在他書中至少直接提到了137個有名有姓的人,但是與他交往或者打過交道的人肯定只會更多。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利瑪竇到達江西之後,在給另外一位神父所寫的信件裡說到,很多文人和官員都爭相與他打交道,這種情況令他十分興奮。

大家可能會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外國人少見。但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很多學子向利瑪竇提出請他傳授西方學問。白鹿洞書院的院長章潢還專門邀請他去書院講學,江西的樂安王、建安王還曾邀請利瑪竇做客。許多人爭相拜訪利瑪竇,其中對數學和倫理科學感興趣的人特別多。但是對於利瑪竇來說,非常遺憾的一點是,大家對他所想要宣傳的天主教卻並不以為然。

▲利瑪竇畫像

02

明朝人不但不拒絕西學,而且對其充滿極大的好奇心,這一點還體現在翻譯和印刷上。利瑪竇所攜帶的世界地圖在北京反覆印刷10次以上,而且皇帝還專門令人按照利瑪竇呈獻的地圖刻板重新印刷。利瑪竇所著的哲理書《交友論》也曾被多次印刷。除了利瑪竇以外,還有一位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所翻譯的《職方外紀》也廣受歡迎,在這本書提到了許多歐洲國家,還包括了烏克蘭、斯堪地那維亞、希臘等國。

在明朝時期,中國與歐洲在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方面並沒有顯著差異。其實即便是有差距,只要保持著一顆進取學習的心,差距也並不可怕。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朝曾和西班牙、荷蘭等殖民者交戰,當時的廣東海道副使汪鋐第一個提出「師夷制夷」,以葡萄牙火炮打敗了葡萄牙艦隊。

▲屯門海戰復原場景

當時的科學家徐光啟也曾給崇禎皇帝上奏,提出必須熟悉對方的知識才能超越對方。這明顯是一種非常開放的態度,並且對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03

那麼,如果明朝延續下來,19世紀末的中西方差距是否會有所好轉呢?科技確實是決定因素之一,但卻不是全部。如果能保持好奇心和競爭的心態,那麼一個國家肯定不會太落後。中國地域寬廣,體量龐大,如果摒棄掉狂妄自大學習他國先進經驗,那麼任何國家想要入侵中國都不會太容易。

▲《海國圖志》書影

在前文中提到的《海國圖志》,這套書曾於1854年在日本翻刻,當時的日本文人對之非常追捧,爭相購讀。此書對於日本來說,介紹和傳播了詳細的西方列國情況,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的維新運動。然而令作者失望的是,這套書在中國卻幾乎無人問津。由此可見,如果清朝時期,中國人能夠像明朝時一樣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熱情和接納的心態,可能我國的近代史就不是現在看到的樣子了。

結語

但假設也只能是假設。其實清朝所面對的問題,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歷史的車輪必然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一旦落後就必然倒在這個車輪之下。

參考資料:

《利瑪竇中國札記》

《海國圖志》

相關焦點

  • 明朝不亡,現在中國會只剩漢地十八省嗎?
    很多都說明朝中後期只有漢地十八省,而清朝建立以後開疆拓土,正式將內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東北納入中國疆域,儘管清朝後期中國喪失了大片土地,但是還是做了很多貢獻,畢竟比明朝末年還是增加了近一倍的土地 。
  • 廣東梅州人與湖南人改寫中國近代史
    [關鍵詞] 廣東 嘉應 梅州 湖南 近代史  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是由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思想諸因素的合力所成,並又互相影響著。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進入近代史後,都是由廣東梅州人與湖南人改寫了中國的近代史。何出此言?且慢述來。
  • 西班牙不可小覷的野心:計劃用兩萬軍隊徵服明朝
    明朝那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那種不屈和責任感讓我輩身上熱血沸騰。這個朝代曾經創造過非凡的盛世,表現出萬國來朝的強大。 在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在大明睥睨世界的時候,西方海上霸主西班牙資助哥倫布開闢新航路,歷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
  • 一位律師花4000元買一張地圖,英國專家:世界航海史或將改寫
    而幾十年之後,另外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沿著前輩開拓出來的海路,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向世界證明地球是圓的。 上面這段歷史被稱為「航海大發現」,是現在歷史課程必須學習的知識,可在上海古玩市場的地攤上,一張古老的地圖神秘浮現,因此遷出了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有可能將改寫世界航海史……
  • 伊拉克挖到幾個破罐子,卻轟動世界,專家:中國歷史或將被改寫
    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些技術發明,是要領先於世界幾百年的。在醫學方面也是這樣,古代名醫華佗,在當時就被譽為可以活死人肉白骨的神醫。古代是沒有麻醉藥物的,所以人們在接受一些大型的手術,比如關公的刮骨療毒,需要經歷巨大的痛苦,這就激發著大家尋找一些可以減輕痛苦的辦法。
  • 李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這一重大決策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高度契合,符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科技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主要標誌。科技創新既是「硬實力」,又是「軟實力」;既是支撐當前市場競爭的「近實力」,又是增強國家長遠發展能力的「遠實力」。鄧小平同志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習近平同志強調,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 專家評《船政學堂》:一部船政史 半部中國近代史
    然而區區一所船政學堂,又怎能修補得了大清帝國這艘早已千瘡百孔的破船?清朝多次厲行「海禁」政策,在關上追趕世界潮流大門的同時,也拱手讓出了關乎國運的制海權。甲午一戰,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不僅由於國力的衰落、清政府政治上的軟弱無能和軍事上的消極避戰,更源於封建制度的病入膏肓與舉國民眾的昏睡麻木。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亡不可思議
    而接替明朝的清廷,由於異族統治的原因,在思想和體制上進一步僵化,也就為全面落後於西方世界而埋下了伏筆。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這一起事件,最終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那麼在明朝滅亡的時候,世界各國又在幹什麼呢?
  • 《決勝新空間:世界軍事革命五百年啟示錄》:近代史的鏡鑑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血與火寫成的、落後挨打的歷史,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大背景裡觀察,中國近代史的實質也是一部社會變革和軍事變革的失敗史。世界近代史從1500年開端,具體地說是以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為標誌性事件。這個500年裡,世界從農業時代、進入資本主義工業時代,又在20世紀末進入資訊時代。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軍事領域連續發生了六次革命:分別是海權熱兵器時代;鐵路、半機械化時代;陸海空一體機械化時代;核武器時代;空權信息化時代,和今天的太空、網絡複合時代。500多年的世界近代史中,中國政權經歷了三次更迭:從明朝到清朝、到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 假設崇禎帝能夠當機立斷遷都南京,明朝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暫且不論崇禎帝功過是非,因為這已經成為事實,大明朝在他手裡完了,相信他在煤山自縊而亡的剎那,恐怕想的也是愧對列祖列宗吧!如果時光倒流,回到當年,崇禎帝忍辱負重,聽從大臣的建議,遷都金陵,相信歷史必定會改寫,至少,大明的國祚,不會是僅僅兩百多年。
  • 改寫動力火車《背叛情歌》
    前言:高中一年級開學,歷史課就是學習中國近代史,我想著中國近代史的不堪,忽然浮現一首歌,歌詞很容易改造,連曲調也很配,於是改寫歌詞,給學生一聽你問我這世界古老的國度在哪裡我把答案指向華夏神州落在你心底如果在歷史長河逆向行駛
  • 部隊採石炸出明朝古墓,墓中一物改寫中國歷史
    中國的朝代發展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年間,直到清政府開始腐敗,沒落,西方大國用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才有了近代史的開端。這其中,每一段歷史都會被記錄下來,這就有了史官這個官職。最開始,朝代的歷史是由民間有學識的人所記錄的,直到後來唐太宗進行體制改革,官吏修改史書的政策才慢慢建立下來。
  • 閱讀莎士比亞|死而不亡者
    死而不亡者文/徐鑫林說來非常慚愧,家喻戶曉的經典,從小就聽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一個中文系的學生,竟然沒有讀過這樣好的作品,直到老師給我們安排了任務,才去圖書館借來閱讀。其實第一遍看不太懂,粗略瀏覽了一番。直到看第二遍,父親亡魂出來那一刻,就被情節深深吸引了。
  • 退位大哥多年,過去中國四次成為世界強國,卻被美國趕超
    「我已不做大哥好多年」這句歌詞用來描述中國很得當,為何這樣說呢?在中國的歷史上不難發現中國曾經的輝煌是他國難以比擬的,過去中國曾四次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但是最後卻被美國趕超,你知道這是為何嗎?兩千年的西漢時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朝鮮、越南等國統統被西漢降服,各國也紛紛歸順於中國,當時西漢所擁有的面積大約在611萬平方公裡,這僅僅是陸地面積,人口已經達到6000萬。就連著名的絲綢之路也是發源於此,歐亞地區的經濟被中國貫通,而長安作為中國的第一大城市,也是無比繁華,甚至遠遠勝過當時的羅馬!
  • 如果明朝持續鄭和下西洋的政策,中國會不會成為資本主義強國?
    鄭和每到一地,首先要向當地的土著首領國王宣讀明朝皇帝的詔諭,代表明朝皇帝賞賜給他們錦綺紗羅及金幣等物品,並接受當地貢品。還有一個可能的目的是就是尋找在「靖難之役」中消失的建文帝朱允炆。但七次鄭和大航海行動確實給中國帶來了不少的實惠的內容:促進海岸周邊國家的政治交流,將文化,經濟傳播開來。
  • 劉大年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毛澤東看了這篇文章,認為文中說的世界歷史發展中心應該是世界人民革命鬥爭的主要潮流所在的地方,講得很對;但對於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提了一個問題:照這麼講,剝削階級的歷史人物還是沒有什麼作用囉?這說明那時史學論著上對剝削階級的歷史人物的研究和評價存有簡單化偏向。1965年5月,他應邀出席巴基斯坦第十五屆歷史學會,提供的論文叫《亞洲歷史評價問題》,受到與會者歡迎。
  • 倘若時光能緩,是否故人不散!倘若故人重逢,是否別來無恙?
    今天迷你迷你小月要講的是:「倘若時光能緩,是否故人不散!倘若故人重逢,是否別來無恙?」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又站在這山頂上,那和煦的風,輕撫我的臉頰,這般柔情似水的溫柔又是那麼熟悉。放眼望去,花似去年花,草似去年草,人卻不似去年人。與你分開的日子,有四年有餘。今天是我們的紀念日,我又來到與你相約的地點。
  • 明朝文盲皇帝朱由校,因喜歡研究木匠活,被後世唾罵400多年
    現代社會上,大家普遍都接受了義務教育,倘若突然出現一個文盲,必然會受到大家的側目。儘管中國的掃盲工作已經進行了多年,但是在偏遠地區仍然有一些人,並沒有將送孩子上學的概念,所以導致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沒上過學的孩子。在今天的社會上,如果說文盲受到大家的側目,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的話,那麼在中國的古代社會,文盲簡直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 《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記錄私人生活,展現歷史肌理
    11月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主辦的《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發布暨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鳳凰出版社等高校和機構的四十餘位代表出席會議。
  • 世界近代史複習提綱:宗教改革
    世界近代史複習提綱:宗教改革 2012-11-21 17:4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