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鴉片戰爭爆發後,魏源義憤填膺,於公元1842年寫成《海國圖志》:「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那麼他到達目的了麼?
美國作家菲利普·迪克寫過一本叫做《高城堡裡的人》的小說,其背景是一個架空的世界——二戰中同盟國戰敗,美國被日本和德國瓜分。這當然不是現實的歷史,但是也給了人們另一條考慮的思路。如果把這種思路放到我國歷史上來看,倘若明朝不亡,是否會成世界強國改寫近代史?專家表示:可以說,這是必然。
01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這72年是中國最為衰弱落後的時期。從皇帝到平民百姓,大部分中國人如同一潭死水,拒絕改變,拒絕新事物。
然而在明朝時期,許多官員、文人的心態其實非常開放的。當時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他於明萬曆年間到大中國傳教,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寫道:很多人對於他和他所傳播的教義非常感興趣,很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來訪或者來信,向他了解西方的社會和宗教。
以前大家一直認為,明朝時期和清朝一樣,人們都很排外,但是從利瑪竇的記錄來看並非如此,在他書中至少直接提到了137個有名有姓的人,但是與他交往或者打過交道的人肯定只會更多。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利瑪竇到達江西之後,在給另外一位神父所寫的信件裡說到,很多文人和官員都爭相與他打交道,這種情況令他十分興奮。
大家可能會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外國人少見。但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很多學子向利瑪竇提出請他傳授西方學問。白鹿洞書院的院長章潢還專門邀請他去書院講學,江西的樂安王、建安王還曾邀請利瑪竇做客。許多人爭相拜訪利瑪竇,其中對數學和倫理科學感興趣的人特別多。但是對於利瑪竇來說,非常遺憾的一點是,大家對他所想要宣傳的天主教卻並不以為然。
02
明朝人不但不拒絕西學,而且對其充滿極大的好奇心,這一點還體現在翻譯和印刷上。利瑪竇所攜帶的世界地圖在北京反覆印刷10次以上,而且皇帝還專門令人按照利瑪竇呈獻的地圖刻板重新印刷。利瑪竇所著的哲理書《交友論》也曾被多次印刷。除了利瑪竇以外,還有一位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所翻譯的《職方外紀》也廣受歡迎,在這本書提到了許多歐洲國家,還包括了烏克蘭、斯堪地那維亞、希臘等國。
在明朝時期,中國與歐洲在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方面並沒有顯著差異。其實即便是有差距,只要保持著一顆進取學習的心,差距也並不可怕。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朝曾和西班牙、荷蘭等殖民者交戰,當時的廣東海道副使汪鋐第一個提出「師夷制夷」,以葡萄牙火炮打敗了葡萄牙艦隊。
當時的科學家徐光啟也曾給崇禎皇帝上奏,提出必須熟悉對方的知識才能超越對方。這明顯是一種非常開放的態度,並且對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03
那麼,如果明朝延續下來,19世紀末的中西方差距是否會有所好轉呢?科技確實是決定因素之一,但卻不是全部。如果能保持好奇心和競爭的心態,那麼一個國家肯定不會太落後。中國地域寬廣,體量龐大,如果摒棄掉狂妄自大學習他國先進經驗,那麼任何國家想要入侵中國都不會太容易。
在前文中提到的《海國圖志》,這套書曾於1854年在日本翻刻,當時的日本文人對之非常追捧,爭相購讀。此書對於日本來說,介紹和傳播了詳細的西方列國情況,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的維新運動。然而令作者失望的是,這套書在中國卻幾乎無人問津。由此可見,如果清朝時期,中國人能夠像明朝時一樣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熱情和接納的心態,可能我國的近代史就不是現在看到的樣子了。
結語
但假設也只能是假設。其實清朝所面對的問題,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歷史的車輪必然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一旦落後就必然倒在這個車輪之下。
參考資料:
《利瑪竇中國札記》
《海國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