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新空間:世界軍事革命五百年啟示錄》:近代史的鏡鑑

2020-12-15 中國財富網官方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血與火寫成的、落後挨打的歷史,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大背景裡觀察,中國近代史的實質也是一部社會變革和軍事變革的失敗史。

世界近代史從1500年開端,具體地說是以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為標誌性事件。這個500年裡,世界從農業時代、進入資本主義工業時代,又在20世紀末進入資訊時代。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軍事領域連續發生了六次革命:分別是海權熱兵器時代;鐵路、半機械化時代;陸海空一體機械化時代;核武器時代;空權信息化時代,和今天的太空、網絡複合時代。

500多年的世界近代史中,中國政權經歷了三次更迭:從明朝到清朝、到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500多年中,六次軍事革命,中國只趕上了一次: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核武器革命。

由於屢次在軍事革命中落伍,所以,以農耕民族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在世界近代史的500多年中,受到的打擊和蹂躪最多。本來遊牧民族的輝煌,因為火器的初興在十四世紀已經暗淡下去;但在中國,一個以遊牧為生的少數民族的滿族,居然又演出了最後一幕。接著,中華民族又遭受了已經進化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歐洲的血腥屠殺和慘烈洗劫,接著又是後來居上的日本的滅絕性的屠戮和掃蕩。

中華民族領先世界1800年的歷史被徹底終結。

中華民族的人口被大量消滅。

中華民族積累了千百年的財富被掠奪一空:1820年的時候,中國GDP佔世界1/3,1949年新中國建立的時候,中國已接近赤貧。

中國和世界大部分地區一樣,先是被迫,後來是自覺接受了英語為世界通用語言;接受了西元曆法(稱公元),放棄了自己的黃曆;接受了禮拜的作息制度;接受了基督教一夫一妻制;接受了西醫,以及太多「西」的東西。

已成文明碎片的伊斯蘭教地區,一些極端勢力正以其殘忍的殺戮視頻,通過網絡放大形成心理恐怖,進行著最後的抵抗。

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被摧殘得慘不忍睹,直至今日,還在提建立文化自信的問題。就連古老得像月亮一樣的春節,似乎也在華燈初上般的聖誕節絢爛閃耀下,顯得黯然失色。

中山裝、唐裝都不再是正裝。西服徵服各界,軍裝都不例外。民眾生活習慣、城市建築,軍隊武器裝備乃至作戰理論都有明顯而嚴重的西方化的趨勢。

一切都是因為中國沒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落在世界軍事革命的後面,而遭致的後果。

武力的「力」似乎可怕,但文化的「化」更可怕。

由此,中國人記住了「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也記住了孫子兵法的第一句:兵者,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本文節選自《決勝新空間》)

《決勝新空間:世界軍事革命五百年啟示錄》

戴旭 著

ISBN:978-7-5166-5027-1

定價:58.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2013年中國近代史論文目錄
    (美)唐納德•休斯著、耿曉明譯.歷史研究,3「社會生態史學」的啟示與反思——讀安富步、深尾葉子編《「滿洲」的成立——森林的耗盡與近代空間的形成》.梁敏玲.近代史研究,4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史百年研究述評.華偉、華強.軍事歷史研究,4再論馬克思關於太平天國的評價問題.李穎.廣西社會科學,9太平天國文獻俗字研究述評.王建軍、楊奔.廣西社會科學,2
  • 為什麼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對世界影響太大
    所謂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資產階級提出的綱領、口號下進行戰鬥的。那麼,英國為什麼是第一個開始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其實,這是英國發展的必然性結果。15世紀晚期開始的都鐸王朝,讓英國逐步發展為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新教國家。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近代史研究也進入一個新階段。起始於延安的中國近代史解釋體系佔據主導地位,並日益完善與體系化。並非如此,它告訴人們,在新的生產力出現之前,在代表新興生產力的社會力量出現之前,舊式農民革命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結論。 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臺標誌著中國革命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然而,新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具有二十多年局部執政經驗,尤其重要的是,經過長期爭論和著力建構,它已擁有相當成熟的意識形態。此時,對於中國歷史,尤其是對於中國近代史,革命領袖有綱領性論述,黨內史學家也已經初步建立了嶄新的敘述框架。新中國成立之後,歷史學界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對「舊史家」進行思想改造,把歷史認識統一到唯物史觀上來,與此同時,儘快完善中國近代史體系,並貫穿於教育和研究工作。
  •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清末「振興工商」研究 鄭起東1901年1月,清廷在西安發布上諭,宣布決心「刷新政事」。從1903年4月起,清政府以新設商部為契機,以「振興工商」為目標,在此後數年中陸續採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些法規,構成它的所謂「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試對清政府的「振興工商」作一初步探索。
  • 唐啟華:北洋視角與近代史研究
    北洋視角與近代史研究唐啟華     臺海兩岸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均深受革命黨視角影響,近年來,有學者試圖以「現代化範式」作為替代的可能選擇,卻因其濃厚的美國化色彩受到學界質疑。北洋視角過去長期被革命史觀遮蔽,當務之急,應是刊布北洋史料,保留北洋視角,為北洋研究奠定檔案史料的基礎。     臺海兩岸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受革命黨視角影響很深,常以1911年辛亥革命、1925-1927年大革命及1949年作為重要分水嶺,著重革命的原因及影響,強調歷史發展中的斷裂與變化。
  • 電影《決勝時刻》:宏大革命敘事的藝術突破
    作品通過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激蕩人心的故事,把人們的思緒一下子帶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讓人們倍感中國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真誠地熱愛我們的黨、熱愛我們的國家、熱愛我們的軍隊、熱愛我們的人民,也更加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王建朗 | 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文革」結束後,隨著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進行,引發了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中國社會開始發生巨大變化。研究者思想的解放和思維方式的改變給中國近代史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在一個開放的世界中,人們的觀察視野更為開闊。評判歷史事件、評判歷史人物的標準,不再是書本上曾經怎麼說,也不再是偉人曾經怎麼說。歷史學不再是闡釋流行的政治話語的工具,其科學性得到了確認。
  • 專家:人工智慧是推動新一輪軍事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人民網北京10月25日電 (羋金)10月24日至26日,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和中國國際戰略學會聯合舉辦第8屆北京香山論壇。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所所長、教授朱啟超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此次香山論壇討論「人工智慧與戰爭形態演變」,抓住了重要時代主題,回應了重大安全關切,體現了論壇責任擔當。
  • 王建朗:2016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
    作者簡介:王建朗,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文章來源《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6期。文章注釋刪除,如需查看請閱原刊。 雖然不知道每年有多少種中國近代史論著出版,但這必定是一個龐大的數字。1939 年12 月前後,雙方爆發了史稱「晉西事變」的嚴重軍事衝突,打響了抗戰期間國共軍事衝突的第一槍。
  • 【常識積累】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所以定義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是因為這一時期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所以革命性質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3)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鴉片戰爭的失敗,太平天國的打擊,為維護清政府統治,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技術。2)最根本指導思想:「自強」「求富」(口號)。指導思想:師夷長技,中體西用3)主要內容: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
  •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十年後,他協助曾國藩、李鴻章辦理洋務,接觸到較先進的軍工生產和科技,對外部世界有了進一步了解。中日《馬關條約》形成問題研究 崔 丕中日《馬關條約》是日本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的形成過程集中和突出地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外交所追求的目的和本質。
  • 《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我軍所以能在軍事上連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戰略上宏觀指導的正確。其中集兵江北──奪取中原又是非常成功的一例。本文擬對此作一探討。《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第一冊讀後 汪敬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劉明逵同志編纂的《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最近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這是編者三十年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一項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早在五十年代,劉明逵同志就開始了中國工人階級歷史資料的搜集。積三十年的辛勤勞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中國近代史的三重面向
    歷史是客觀而嚴肅的,但觀察歷史的視角卻可以豐富多彩,下面筆者試從不同的史觀角度,談談對於中國近代史的認識與思考。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以救國與革命為主要線索,「革命史觀」是言之成理的學術觀點,這也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最流行的觀點。革命史觀產生於革命年代,最先由毛澤東提出,即從現實革命鬥爭的需要出發,從革命者的立場與視野來研究和品評以往革命鬥爭史中的事件與人物的一種歷史觀。
  •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世界近代史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世界近代史 一、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巨變 1.文藝復興 14―到―16世紀,許多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發掘和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傳統,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現了人類不斷追求進步的本性,一時成為風潮和時尚,這一思想文化運動被稱為
  • 世界公認的近代史上的十位偉人,看看你都認識嗎(下)
    他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蘇聯總理)。列寧是他參加共產主義運動後的化名,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並與俄國革命相結合形成列寧主義,是他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是他結合馬克思主義,並根據俄國革命情況最終形成「馬列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 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同時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和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 《歷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與方法再檢討
    儘管在構建這一敘事體系過程中,無論是林增平的《中國近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1979年第2版),還是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第4冊(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版、1979年第2版)和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第4冊(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抑或十年「文革」之後出版的一些中國近代史教材,如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史》編寫小組編《中國近代史》、苑書義等編《中國近代史新編》、吳雁南主編
  • 劉廣京 | 三十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趨勢
    自五十年代起改學中國史,側重近代史,對三十年來美國學者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比較熟悉。美國關於中國近代史出版的書很多,本文只能概括論述,並簡略介紹某些重要作品的內容。要了解三十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趨勢,先要知道美國學術界關於中國史三十年前就已經存在的基礎。
  • 2016年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會議信息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50人4月16-17日南京中共歷史進程中的蘇維埃革命研討會秉持中共近百年史的長時段視野,站在蘇維埃革命之中或者其外,從前後內外來考察蘇維埃革命,進一步擴展和深化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和蘇維埃革命史的研究。
  • 2019年歷史學考研必考名解、簡答論述之世界近代史!!
    新模範軍法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頒布的軍事變革法案,該法案於1645年1月頒布,主要內容:建立一支編制為2.2萬人的軍隊,其中1/3為騎兵,其餘為步兵;確定從國家預算中撥發軍費每月為4.5萬英鎊;規定軍隊實行統一指揮、統一紀律條令;軍服劃一;實行強迫募兵原則,以保證軍隊的補充來源。它的實行是英國軍事史上的一個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