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的三重面向

2021-03-04 中國國家歷史

文│南京師範大學2016級學科歷史研究生

中國國家歷史新媒體·特約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中國近代社會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在閉關自守了幾百年後,西方先進文明的強勢入侵,舊有體制和思想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經濟基礎的動搖必然導致上層建築的崩塌,這一切都給這個古老的帝國帶來了危機,同時也有機遇。如何認識和分析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一直都是學界關注的熱點。歷史是客觀而嚴肅的,但觀察歷史的視角卻可以豐富多彩,下面筆者試從不同的史觀角度,談談對於中國近代史的認識與思考。

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以救國與革命為主要線索,「革命史觀」是言之成理的學術觀點,這也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最流行的觀點。革命史觀產生於革命年代,最先由毛澤東提出,即從現實革命鬥爭的需要出發,從革命者的立場與視野來研究和品評以往革命鬥爭史中的事件與人物的一種歷史觀。革命史觀的研究重點或視野大都是同現實中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國內統治階級的鬥爭密切相關之近代人事,亦即近代歷史中的革命史部分—舊民主主義革命史,而不是內容豐富的近代通史。革命史觀認為人民群眾為歷史的主體,反帝反封建的暴力鬥爭為主要活動形式。著名清史學者蕭一山就曾坦率地承認:「我是主張民族革命史觀的,尤其講中國近代史,必須以它為骨幹,為核心。因為它民族革命整個支配了中國近代社會,一切都是依它為樞紐而變動的。我們為什麼革命?因為帝國主義者壓迫我們,不得自由,不得平等,無論是政治上、經濟上或文化上。抵抗是人類的天性,我們能不努力自救麼?」胡繩所著的《從鴉片中戰爭到五四運動》中也將近代中國的歷史看作是一部革命的歷史。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隨著英帝國主義的入侵,列強打開我國國門,使舊中國從封閉獨立到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淵,並送來各種不平等條約和恥辱。為了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實現國家富強,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探索。

農民階級先後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勢力,其中太平天國運動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給外來侵略以沉重打擊,是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夢想,同時,伴隨著列強的侵略,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民族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擔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運動,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從而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之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使馬克思主義的學說進入我國,並得以傳播,促進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共產黨擔負反帝反封建的使命領導人民打倒軍閥、開闢「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敗國民黨反動派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近代以來第一次反帝鬥爭的完全勝利,推翻了帝國主義、官僚主義、封建主義三座大山,使中國走上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抗爭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鬥爭史。

近代的中國是需要革命的,試想當年,餓殍千裡,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中,和平改良已經無力改變社會現狀,歷史的實踐也向我們指出,只有革命的道路才會創建一個嶄新的中國。  所以,只有革命!才能達到從實質上改變生產關係、推動當時的社會向前發展的目的。

近代中國110年的歷史始終存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民族不獨立,要求在外國侵略壓迫下解放;二是社會生產落後的情況下,如何使中國近代化。這兩個問題貫穿在中國近代史發展的方方面面。民族獨立從根本上說是要解決生產關係的問題;近代化從根本上是要解決生產力問題。所謂近代化,是由傳統的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向近代工業生產方式變遷的歷史進程。近代化是社會結構整體變遷,它以工業化為動力,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是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具體內涵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進程,即從人治到法制化、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內容;經濟上的工業化進程,即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自然經濟到市場化等內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大眾化進程;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即城市化。

中國近代史學科的拓荒者劉大年先生曾經說過,「近代世界的基本特點不是別的,就是工業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近代化。適應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就是中國社會能否走向近代化。近代中國沒有實現西方那樣的近代化,但它憑自己的力量打開了走進近代化世界的大門。」蔣廷黻認為,近代中國的悲劇,肇因於嘉慶、道光年間的中國還處於中古世界:一是科學不如人,當時西方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二是西方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中國的工農業還維持著中古時期模樣;三是西方民族觀念已發達,中國仍死守著家族和家鄉觀念。所以近代中國的根本問題就是走出中古,走向近代化。

△嘉慶帝畫像

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被迫打開大門,在隨後一次又一次的外國侵略、西方文化的衝擊之下,近代中國以屈辱的姿態開始邁開學習西方的步伐。19世紀60~90年代以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首的洋務派開始尋求物質層次的變革發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中國近代化由此而開端;之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維新變法、以及以孫中山等人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辛亥革命都是學習、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旨在中國進行制度層次的變革;其後新文化運動的爆發以民主與科學為號召,旨在中國進行思想層次上的變革,中國在學習西方的進程中逐層深入,不斷發展。在政治上,近代中國在西方衝擊之下由最初的頑固守舊的封建制度逐步轉變包涵一定的民主因素,至辛亥革命後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在促進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經濟上,一方面近代以來小農經濟受到衝擊並逐漸解體;另一方面,洋務運動籌辦第一批近代企業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以曲折發展。在思想文化上,從早期開眼開世界,西方新思想在社會上起了啟蒙作用,新文化運動使得西方的資產階級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促進了中國文化的近代化。

正如蔣廷黻所認為,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不是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的,而是從鴉片戰爭西方開始侵略中國之後就提出的問題,是由外侮所激發的救國之道。近代化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中國近代化就是在與外部世界交往中,學習西方,擺脫中國的落後狀態,全面地走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變革之路,完成民族復興的使命。我們認為從近代化的角度研究中國近代史有它獨特的優勢與合理的訴求。

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從分散到整體發展的過程;把每個地區或民族的歷史納入到相互聯繫的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進程當中,強調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之間的密切聯繫;尊重各地區各民族文明,文明具有多樣性。認為人類社會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歷史。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中國擁有廣大的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的近代史是指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而近代中國的百年歷史,是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歷史,是中國從被動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到向西方學習,主動融入世界、追趕世界潮流的曲折歷程。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政治上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經濟上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思想上尊崇儒家思想,採取愚民政策,總而言之,中國向世界關上了大門。英國通過鴉片戰爭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此後,中國被迫融入世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然,先進的中國人試圖改變被侵略的現狀,積極向西方學習,先有林則徐,魏源等人開眼看世界,認識到要「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以此為主張開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技術,後又康有為、梁啓超等人開展戊戌變法,孫中山等人發起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創立民國,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後有陳獨秀等人掀起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在這一百多年間,中國的民族工業不斷發展,軍事、教育等領域實現了近代化。總而言之,中國在努力地融入世界。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較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英、法、美等為了爭奪更多的資本,先後發動了對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淪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當然工業革命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繫,受西方資本主義的誘導,中國的近代化企業開始在沿海地區興起,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艱難起步。伴隨著工業革命,西方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開始了,為了攫取更多的原料產地以及市場開始將目光放到亞非等地區。古老的大清帝國在資本主義的浪潮襲來時選擇了閉關鎖國、閉目塞聽。滿族統治者出於「天朝上國」的自尊心不思進取仍舊沉醉在美夢中,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隨著耶穌會的傳教士來華,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科學技術紛紛湧入,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古老的東方文明。

古老的中國經歷了「洪荒之天下,一變為文明之天下」,再由「封建之天下,一變為郡縣之天下」,現在則正在經歷「華夷隔絕之天下一變為中外聯屬之天下」 。鴉片戰爭喚醒了仍沉浸在天朝幻夢中的士大夫,打破了統治階層四方唯我獨尊的自尊心,他們看到了來自於西方「炮艦」的威力。先進的西方最先對古老中國的衝擊就體現在文化上,中國這樣一個傳統儒學佔主導地位,文化傳統中惰性與封閉因素濃厚的社會結構中,觀念意識的開放與現代化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有很深的「夷夏之防」,認為夷夏種族不同,先天就有優劣之分。除了「華夏」之外其他的部族和國家都是「夷狄。這體現了一種封閉的觀念,這種心態下的中國是不利於接受西學的。鴉片戰爭的爆發打破了中國一直自居「天朝上國」的優越感。而「中體西用」論打破了傳統「華夷之辨」的世界觀,並不得不承認這些「蠻夷」有比自己先進的地方。開始認識到了「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 洋務派的「中體西用」論主要用意是強調「西用」即借鑑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是為傳播西藝來維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統治。雖說其主要目的在「西用」,但是根本上來說其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制洋器」都是服務於「中體」這一根基的。有益於維護「中體」的則大加推廣,反之不然。

通過鴉片戰爭的失敗,士大夫們認為英國之所以勝於中國一在其船隻堅固二是因其火器精巧,因此中國的首要任務在於學習西方的器物。「中體西用」的發軔者馮桂芬也認為要對西方事物呈重視態度:「今國家以夷務為第一要政,而剿賊次之。何也?賊可滅,夷不可滅也。一夷滅,百夷不俱滅也……此夷衰,彼夷勝,夷務仍自若。然則馭夷之道,可不講呼?」 鴉片戰爭後出現了第一批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們看是意識到西方的「堅船利炮」的作用,不得不正視中西在器物方面的差異,並希望向其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1900年列強為實現瓜分中國的計劃,聯合發動了侵略戰爭,致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產階級展開救亡圖存的系列鬥爭,維新思想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也由此產生,中國的近代化更加艱難地向前發展。

△康有為與梁啓超

中國近代被侵略的歷史告訴我們,弱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只有自身強大,才能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迎接面前的挑戰。所以,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努力向西方學習,壯大自身,進而實現民族獨立、國家獨立、富強。

總而言之,中國近代不僅僅是一部革命史,布滿了侵略與反侵略的血和淚;是一部近代化史,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歷程;也是一部全球史,邁出了禁錮的圈子,不斷地融入世界。更重要的是,西方資本主義侵略給我國帶來挑戰,更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在這個轉折的關口,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精英,不同的階級、階層、黨派,每一個群體,都尋求著機會,不斷地向前邁進,把握機遇,不斷推動中國朝著向世界化、現代化、全球化邁進。

南京師範大學2016級學科歷史研究生:姚雪霏、陳思嘉、高清鈺、糜靜雯、孫佳、孫倩、張文潔、周彩峰、周維婷

★ 中國是新的敵人?這個世界,還會安靜嗎?

全世界被灌輸著一個概念:中國是新的敵人。「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 辣椒傳入中國之前,川菜最初的口味是什麼?

辣椒傳入中國之前,川菜最初的口味是什麼?身處中國腹地的四川人究竟是在什麼時候才開始接觸、栽培以及食用辣椒的?為什麼這個小小的外來植物會如此深刻地改變川菜,而川菜的辣又是如何影響四川人的文化認同及日常生活的?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QQ群: 460382533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高士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主編、研究員
  • 他之前,中國沒有近代史
    在中國,有這樣一本書,不論學校,不論專業,只要是大學生,必須要學的一本書,它就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而且也是研究生考試必考的書目之一。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中國幾乎還沒有近代史這一概念,直到1938年,蔣廷黻(fu)完成了《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史學研究中才有了近代史這一分支。
  • 劉大年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54年以後,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文化大革命」中被作為走資派批判,下放勞動。1978年恢復工作,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以後,他離開近代史研究所的實際領導崗位,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孫中山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
  •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編者的話施堅雅先生研究中國農村市場結構、功能及其變遷的重要著作《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最初作為一篇長文的三個部分分別發表於1964年11月至1965年5月的《亞洲研究雜誌》第24卷第1期至第3期,其單行本於1993年由亞洲研究學會出版
  • 中國近代史主要參考資料及其簡介
    分冊陸續出版,第一冊(內容為1840-1864階段,為全書的第一編)於1978年出版;第二、三冊(內容為1864-1901階段,為全書第二編)於1984年出版;第三編自為1901-1911階段的內容。從分期上可看出明顯地是採用了三個高潮說。這套書是在郭沫若同志主編的《中國史稿》第四冊(中國近代史的一冊)的基礎上擴編而成的。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一、「文革」前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70年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一框架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第一,中國近代史開端於1940年鴉片戰爭;第二,中國近代史下限為1919年五四運動;第三,這80年歷史以太平天國、戊戌維新和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
  • 陳旭麓:以「新陳代謝」理解中國近代史
    正是因為如此,陳旭麓在青年學生中有巨大的吸引力,每年招收研究生,報考人數總是大大超過招生數字,有些人甚至是二次三次報考他的專業。  【朋友圈】  在華師大學子的印象裡,曾有一道美麗風景,就是陳旭麓、馮契、劉佛年三位教授在麗娃河邊一道散步、聊天和喝酒。1950年代,華東師範大學在大夏大學原址組建成立,馮契在劉陳兩人勸說下正式到華師大工作,家也搬了進去。
  • 張龍平:從《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說起
    大陸、臺灣、香港的57位學者共同撰寫的《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日前在大陸出版。該書從計劃提出到定稿完成歷時5年之久,是在兩岸關係前8年和平紅利之下兩岸文化交流的產物。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島內「原民史觀」、「臺灣史觀」抬頭,「去中國化」沉渣泛起,因此,有必要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大局來理解《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這一框架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中國近代史開端於1840年鴉片戰爭;第二,中國近代史下限為1919年五四運動;第三,這80而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中國近代史下限,則有不同意見,不少學者主張將下限劃至1949年。胡繩首倡的「三次革命高潮」說成為中國近代史主流話語體系的核心,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影響既深且廣,由此構建起一個純粹的革命史體系。
  • 我校與臺灣中華大學聯合組織的2020「中國近代史實境教學」活動...
    12月25日中午,我校與臺灣中華大學聯合組織的2020「中國近代史實境教學」活動舉行了線上結業儀式。兩校50餘名師生代表相聚雲端、暢談收穫、共敘友情,結業儀式由中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師鍾益禾主持。至此,歷時兩個半月的2020「中國近代史實境教學」活動圓滿落幕。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本中心是一個面向國內外學術界,開展有關中國近代社會史學術研究活動、進行海內外學術交流的非實體學術組織。本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代社會史、社會文化史,在相關領域有幾位積有成就的專家學者。
  • 近代史研究所編制外行政管理崗位人員招聘啟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制外行政管理崗位人員招聘啟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國家級專業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機構,主要研究1840—1949年間的中國歷史,內容涉及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領域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歷史。
  • 《歷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與方法再檢討
    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革命史範式進一步完善,形成「一條主線」、「兩個過程」、「三次高潮」、「八大事件」的歷史敘事體系。所謂「一條主線」,即以階級鬥爭為主線,強調階級鬥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所謂「兩個過程」,也即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所說:「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
  • 2011年中國近代史論文目錄(中外關係)
    近代史研究,5中外條約關係的醞釀及趨向.李育民.湘潭大學學報,2近代中國海關制度變遷的解構和解釋——基於制度職能定位與制度安排變遷的視角.熊金武.東嶽論叢,2晚清三位西方女傳教士對中國的解讀——兼談性別與傳教.周彥.廣西民族大學學報,5「商人型傳教士」的新型宗教: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滇西北的早期活動(1846—1865).
  • 2020中考:初中歷史《中國近代史易錯易混50條》
    歷史本身就是一個知識點比較豐富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大家對於很多知識都比較容易產生混淆,而這些大家容易混淆的點就是考試的重難點,為了大家的中考歷史能夠順利完成
  • 中國近代史大事件年表(附考點)!家有初中生,建議列印收藏一份
    中國近代史大事件年表(附考點)!家有初中生,建議列印收藏一份初中歷史從知識點難度來看,主要會分為三個部分,而中國近代史就是其中之一。其實相信很多老一輩的人談到近代史都會非常傷心,因為這是一部充滿了災難和屈辱的歷史,但是同時也誕生了許多的偉人,他們帶領著中國實現民族解放、打倒了封建帝國主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因此學習近代史也是為了讓現在的同學,記住這段屈辱並拼搏向上的過程。
  • 仲偉民教授南開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範式問題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沈丹凝)「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的了解往往是從這樣一句話開始。它出現在教科書和考試答案中,是一種最「標準」的表達。但這真的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唯一範式嗎?
  • 南開王先明教授著作《中國近代史(1840-1949)》修訂版出版
    日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王先明教授撰寫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新編21世紀史學系列教材」修訂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教材儘可能吸納近四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或史學理論研究方面成熟的新成果。新時期學術視野開闊、理論方法多元、「新成果」層出不窮,新論迭出之下,被學界相對認同的、成熟的成果卻是可數的。該教材一方面吸取了學界認可的成熟的新成果內容;另一方面又尊重中國近代史既有的結構和框架。據悉,《中國近代史(1840-1949)》初版於2011年,出版後曾三次印刷發行,獲得師生認可和好評。
  • 《中國近代史》中文稿技術規範
    (三)論文集論文注釋順序:作者、論文名稱、編者、圖書名稱、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頁碼      如:姜濤:「中國近代城市體系的變動」,李長莉、左玉河主編:《近代中國的城市與鄉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6頁。
  • 王建朗 | 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二)開闊視野  完善近代史學科體系在以往以革命史為主線的近代史研究中,近代史上延續不斷的戰爭與革命被視為歷史發展的主線。這就出現了三個傾向:在革命階級與統治階級方面,偏重於研究革命者,對統治階級的研究比較薄弱;在革命與改良的選擇上,注重研究革命,輕視改良;在農民革命與近代化努力中,忽視對近代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