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人與湖南人改寫中國近代史

2020-12-16 高考網

  [內容摘要] 進入中國近代史後,祖籍廣東嘉應州的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與曾國藩湘軍鎮壓,維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狀況;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與譚嗣同的維新變法失敗,失去用改良的辦法推進中國近代化;祖籍廣東嘉應州的孫中山與黃興共同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創立民主共和,建立起中華民國;毛澤東與梅州葉劍英等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社會主義,並推進到改革開放;未來湖南籍的馬英九將和大陸人民一起高舉出生於臺灣、祖籍廣東梅州的丘逢甲的旗幟,推進中華民族實現和平統一。

  [關鍵詞] 廣東 嘉應 梅州 湖南 近代史

  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是由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思想諸因素的合力所成,並又互相影響著。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進入近代史後,都是由廣東梅州人與湖南人改寫了中國的近代史。何出此言?且慢述來。先是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與曾國藩湘軍鎮壓,維護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狀況;接著是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與譚嗣同的維新變法失敗,失去了用改良的辦法推進中國近代化;再是孫中山與黃興共同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創立民主共和,建立起中華民國;再就是毛澤東與葉劍英等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社會主義,並推進到改革開放;未來則是湖南籍的馬英九和大陸人民一起高舉出生在臺灣、祖籍在廣東梅州的丘逢甲的旗幟,推進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

  一、洪秀全與曾國藩

  清朝湘軍首領曾國藩、左宗棠在剿滅太平天國起義軍後,給清廷的奏報中說:「太平軍起於嘉應,滅於嘉應。」何謂「嘉應」?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廣東總督鄂彌達向朝廷奏報,將惠州府興寧、長樂二縣,潮州府程鄉、平遠、鎮平三縣,建置嘉應州,直隸廣東布政司,稱之為「嘉應五屬」,翌年三月準置,也就是說,嘉應州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設置。嘉慶十二年(1807)又升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又復為嘉應州,仍領程鄉、興寧、長樂、平遠、鎮平五縣。嘉應州即是今天梅州市的絕大部分地區。太平天國起義基本上是嘉應州客家人的起義。天王洪秀全祖籍就是在嘉應州程鄉縣(今梅縣)石坑鄉磜下村。據《洪氏族譜》載:洪秀全的高祖父洪英綸隨父親洪松三由嘉應州石坑遷至花縣福源水,再遷至官祿布村。南王馮雲山、東王楊秀清、翼王石達開、幹王洪仁玕、遵王賴文光、洪秀全妻弟賴漢英等,其祖籍都是在嘉應州。而太平天國軍隊將領中,嘉應州人氏還不少。如顧王吳如孝、匡王賴文鴻、心王侯觀勝、江南文將帥李文炳等均是。太平天國最後覆滅又是在嘉應州,1866年太平軍殘部康王汪海洋戰死在嘉應州,偕王譚體元在嘉應州城南黃沙嶂被曾國藩部將鮑超追趕,最後跳崖犧牲,太平天國完全落幕。

  洪秀全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向西方世界尋求真理要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先進人物。毛澤東說:「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都作了不懈努力,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出世前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一派先進人物。」洪秀全把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國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拜上帝教」,上帝就是天父,他是上帝親生的兒子,排行老二,而耶穌則是哥哥,排行老大。他寫的《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都是闡述拜上帝教教義的。拜上帝教信仰的宗旨是:「天下總一家,凡間皆兄弟」;「天下多男子,儘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儘是姊妹之群」;「天生天養和為貴,各自相安享太平」;「教人真心拜上帝有福享,迷信鬼神落地獄」。一句話,天下人人生而平等。1853年洪秀全攻下南京建都改為天京後,頒布了太平天國的根本大法《天朝田畝制度》。洪仁玕在香港潛心研究西方文化制度,寫出《資政新編》,篇中著眼中國社會內部經濟發展狀況,借鑑歐美國家的經驗,提出了一個「近代化」的方案。1858年來到天京,呈送給天王,要求施行。這個「近代化」方案的八大內容:一是把發展機械製造業放在優先地位;二是開發礦業,大興「寶藏」;三是大興「車馬」、「舟楫」之列;四是「興銀行」、發紙幣;五是大力推行僱傭勞動制度;六是保護專利,鼓勵發明創造;七是力主向世界開放;八是實行與經濟轉換相適應的社會變革。對中國實施「近代化」方案的四項措施:1.加強中央領導權,反對「結盟聯黨」,搞宗派,鬧分裂;2.提倡移風易俗,革除纏腳、養鳥鬥蟀、金玉粉飾等腐敗風氣;3.提出實行新的社會經濟改革和獨立平等的外交原則;4.確立新的刑法制度,強調以教育為主,對頑固不改的才用刑。儘管洪秀全、洪仁玕給中國近代化描繪了美好的藍圖,由於太平天國內部的腐化、訌變和殘殺,再加上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和清軍的鎮壓,這個中國「近代化」方案未能得以實施。

  太平軍北伐天津,進逼北京,眼看清廷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清軍的八旗和綠營均不堪一擊。這時,曾國藩由地方湖南團練演變而成的湘軍,在鎮壓太平軍起義發揮了重要作用。1854年太平軍襲攻湖南靖港獲得很大勝利,曾國藩於沮喪憂憤之餘,兩次投水自盡,皆被屬員救起,狼狽逃回長沙。1856年曾國藩被太平軍困於南昌,1858年在九江湖口西岸的梅家洲戰役中,曾國藩的坐舟被太平軍俘獲,曾國藩憤不欲生,又要投河自盡,被左右勸阻,狼狽避入羅澤南陸營。因太平軍發生「天京內訌」,湘軍1856年攻佔武漢,1861年湖南益陽人胡林翼所率湘軍佔據安慶,1864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陷天京,太平天國宣告失敗。

  由洪仁坤(秀全)、洪仁玕(謙益)昆仲領導的太平天國失敗,啟示著中國進入近代史後:人人共同平等的世界潮流的「洪」水從中國南海經廣東登陸,要衝擊亞洲 「坤」地上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等級學說。作為洪秀全個人,確實是成功的,因為他得到了「利(禾)益」、渴足了「奶(乃)水」的「人王(全)」。作為洪仁玕個人,確實是失敗的,因為他的理論再先進,雖被洪秀全封為「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並授予總理太平天國軍政大權,他是「幹」著「王」的國事,但因整個天朝己發生內訌,再加上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者們認為他「打江山沒有功勞」,他的「言」論能否使人們「兼」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產生懷疑,失敗則勢在必然,「天國」的破滅也勢在必然,近代化夢想的破滅同樣勢在必然。

  而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等領導的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同樣昭示著中國進入近代史後:「曾」經發生過可以將「國」家「翻」開新的歷史一頁的時刻:那就是「 草人」、草民只要學習「番」人重視以「水」為象徵的經濟建設,都可以成「王」的。如曾氏兄弟未完成其《討粵匪檄》的宿願,可能梅州客家話就成了全國的普通話了。當曾氏兄弟完成了《討粵匪檄》的宿願後,亦可舉兵稱帝,恢復漢家天下。湘軍、淮軍、友人、部屬都有此意,曾國藩曾思想矛盾鬥爭,權衡利弊,最後書寫 「依天照梅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以明心志。其實曾國藩的心志,就是中國傳統的宋、明、清的理學和心學的傳承。曾國藩崇尚的是「物皆有對」、「萬事萬理皆成兩片」、「非兩不立」、「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思想觀念決定了曾國藩要成為封建時代的「功臣」安享侯爵之位。同時也是大清王朝命不該絕,留待以後的廣東梅州人與湖南人去推翻罷了!

  二、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與譚嗣同

  即使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丁日昌(廣東梅州豐順縣人)、張之洞等開展了「洋務運動」,從經濟領域進行近代化的行動,也是要保留清朝愛覺新羅這一家族的統治前提下,企圖變封建主義為資本主義、變貧弱為富強的行動。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經濟領域裡進行的改革開放行動。如果只從經濟領域裡進行改革開放,不從政治領域裡進行改革開放,不但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不能成功,連政治領域的執政地位也會動搖。

  中國人的忍辱負重能力是很強的,為了進行「洋務運動」,忍受著西方列強英、俄、德、法、美、意、比等國在中國領土上瓜分勢力範圍,直到1895年甲午戰爭,竟然被自己的學生小日本打敗了,中國精英這才醒悟過來,非得變法維新進行政治改革不可。康有為先後寫了《大同書》、《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書,為變法維新製造輿論。康有為的目標是建立「太平世」:這是一個無私產、無階級、無家族、無邦國、無帝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他在廣州租借梅州丘逢甲的「丘氏書室」設立「萬木草堂」,培訓變法維新的骨幹,梁啓超就是其中之一。而嘉應州(梅州)的黃遵憲駐日期間編寫《日本國志》一書,向國人詳細介紹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作為戊戌變法的參照。日本從政治改革著手,再加上「大海之田」和「脫亞入歐」的口號,從陸地文明快速邁向海洋文明,從而使日本迅速崛起,於是甲午戰爭便把中國打敗了。戊戌變法要有理論,要有樣板,還要有人才。黃遵憲任湖南按察使期間與梁啓超、譚嗣同等一起創辦時務學堂,為戊戌維新變法培訓骨幹人才。

  湖南瀏陽的譚嗣同是戊戌維新變法中,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重要人物,也是戊戌維新變法流血犧牲的第一人。他所著的《仁學》一書,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極其猛烈的抨擊,指出中國:「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然則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譚嗣同與光緒皇帝進行變法,手中沒有槍桿子,康有為、譚嗣同商議勸新軍首領袁世凱舉行兵變,殺榮祿,保光緒。而袁世凱當面欺騙譚嗣同說:「誅榮祿如殺一狗耳!」轉而馬上向榮祿告密,榮祿又面告慈禧,慈禧囚禁光緒於中南海瀛臺,下令捕殺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啓超出逃,譚嗣同獻身:「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並於獄中詩壁一首:「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時年僅33歲。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作《戊戌政變記》,附錄《湖南廣東情形》一文中指出,即使中國滅亡,只要湖南廣東兩省仍存,仍能復興中國。

  日本於1868年進行明治維新,大獲全勝;而30年後1898年中國實行戊戌維新,僅100天便慘遭失敗。中日的維新,其核心都是「君主立憲」。日本的「 君主立憲」成功,終至國富民強;而中國的「君主立憲」失敗,導致億萬生靈塗炭。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實際上是統治集團中封建頑固勢力大大超過維新改良的勢力。戊戌變法後的80年,即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的改革開放,有似於戊戌維新的改良變法。今天回過頭去品味戊戌變法中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譚嗣同與光緒的名字,其所蘊含的意味值得國人思考。康有為,字廣廈,號更生,人稱南海先生。世界的先進思想是從南海傳入到中國的,一個健康有為的中國人,要把廣東和華夏的屋宇維修裝飾好,中華古老的民族才能長期更生。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梁涼同音,涼冰同義。梁早年開啟維新,晚年則超越自己,不談政治,專心學術。梁卓立如行,然而無論是搞政治,還是做學問,始終不渝地「任公」:國家不是「君相之私產」,而是「國民之公器」;要「育新民」、「興民權」、「設議院」、「君主立憲」。黃遵憲,字公度。中國人是黃種人,一定要嚴格遵守憲法,君主立了憲,就要嚴格執行憲法,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天下為公 」、「天下度公」。在近現代,「憲法」一詞通常是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意義上使用。馬克思恩格斯則認為:憲法是「法律的法律」。當今社會普遍認為:憲法就是規定民主制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集中表現各種政治力量對比關係,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國家根本大法。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出生湖南潭州的譚嗣同,承「嗣」了「西」方先進「言」論最「早」傳入廣東,再傳入內地,改革了不同孔孟倫常的言說,編寫成《仁學》冊書,並以身體力行主司。同時又承「嗣」了中國的相同傳統,要奮鬥就會有犧牲,要變法就得有流血。光緒皇帝,開啟了兩千多年來封建專制社會從未有過的走向「光」明的序幕,可惜給慈禧的陰暗勢力扼殺了。以上是對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譚嗣同與光緒的名字,作些牽強附會的解釋,以博眾人一笑,在哂笑聲中能得到某些啟迪,是亦足矣!

  三、孫中山與黃興

  既然清廷統治者不願意實行和平的「君主立憲」,於是又有廣東梅州人孫中山與湖南人黃興推翻清廷的辛亥革命。孫中山曾稱「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己要做 「洪秀全第二」。正如同一般人只知道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一樣,人們只知道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其實,孫中山也和洪秀全一樣,其祖籍都在嘉應州(今梅州),洪秀全的祖籍在嘉應州程鄉縣,孫中山的祖籍在嘉應州長樂縣(今五華縣)。孫中山先祖孫友松從福建省長汀縣河田村遷入廣東省,其所走的路線是由汀江坐船順流而下至三河埧,再溯梅江而上,至寧江再上溯琴江,在長樂的琴江都上正約居住(原屬五華縣忠埧,後劃紫金縣忠埧)。孫友松偕弟孫友義是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入粵,歷時150年左右,明隆慶三年(1569)才設置永安縣,長樂縣琴江都上正約劃歸永安縣,後因福建省有永安縣,而改為紫金縣。從孫友松遷入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忠埧,至康熙中葉孫連昌遷香山縣,歷經十二世有350多年時間,孫氏對於當地的開發無疑做出了重大貢獻。請看羅香林的《國父家世源流考》所記。

  始祖考友松百三十三郎,妣駱孺人八十娘。友松公與弟友義公,於明永樂間自閩遷粵東永安上鎮約,即今紫金縣忠埧居住。生四子:長敬忠,次惠忠,三勸忠,四榮忠。二世祖考敬忠公,分住忠埧上排祠堂,即今孫屋排。生二子:長永久,次永良。三世祖考永良公,妣吳孺人,生一子:懷文。四世祖考懷文公,妣湯孺人,生一子:鳳宗。五世祖考鳳宗公,妣葉孺人,生一子:明亯。六世祖考明亯公,妣宋孺人,生一子:仕伯。七世祖考仕伯公,生二子:長躍宗,次紹宗。八世祖考紹宗公,妣古孺人、何孺人,生一子:乃和。九世祖考乃和公,妣林孺人,生一子:宗榮。十世祖考宗榮公,妣葉孺人,生三子:長鼎茂,次鼎標,三鼎山。十一世祖鼎標公,妣葉孺人,生三子:長連盛,次連昌,三連橋。十二世祖連昌公,妣陳孺人。公生康熙八年,卒雍正六年。於康熙中葉,遷居增城,繼遷中山縣湧口村,開基立業。生一子:迥千。十三世祖考迥千公,妣譚孺人,公生康熙四十年,卒乾隆十七年。生一子:殿朝。十四世祖殿朝公,妣林孺人,公生乾隆十年,卒乾隆五十八年。於乾隆中葉,再遷翠亨鄉開基。生一子:恆輝。十五世祖考恆輝公,妣程孺人,公生乾隆三十二年,卒嘉慶六年。生一子:敬賢。十六世祖考敬賢公,妣黃孺人,公生乾隆五十三年,卒道光二十九年。生三子:長達成,次學成,三觀成。十七世祖考達成公,妣楊孺人,公生嘉慶十八年,卒光緒十四年。生三子:長德彰,名眉,字壽屏;次德祐;三德明,即國父,名文,字逸仙,號中山。十八世祖考文公,夫人盧氏、宋氏。國父生同治五年,卒民國十四年。 盧夫人生子:科,字哲生。

  孫中山先祖十二代人在嘉應州長樂縣忠埧孫屋排居住,這個村又叫公館村。改名的原因是,明末清初入粵十一世孫鼎標追隨鍾丁先起義抗清,興建一所武術館,對族人進行武術訓練,從事反清復明、保家衛鄉的場所,所以稱「公館」。據當地人傳:「當鍾丁先起義抗清時,公館背孫屋排,有孫大食公隨同起義,以勇敢善戰,為鍾氏所重,嘗於一日陞官三級。時人乃稱公館為連陞館。大食公以饒有氣力,而食量甚大,故人皆稱之為孫大食焉。其後大食公以兵敗散走,忠埧遂無復其人後裔,其人原名,亦為後人所失記雲。」這位「孫大食公」,是孫鼎標,還是其三子連盛、連昌、連橋中的一人呢?因為反清復明起義的失敗,鍾丁先削髮為僧,其後裔俱往四川。而孫鼎標的兒子孫連昌也逼不得已遷走增城,繼遷香山縣湧口村。孫中山先祖在長樂縣反清復明起義雖失敗,但卻引發後來推翻封建帝制的鬥爭。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廣東客家人洪秀全在嶺南揭竿起義,直搗南京,建立起太平天國,又極大地激勵了孫中山,所以年幼的孫中山,決心要做洪秀全第二。及到後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只是推翻清廷的封建統治,而是終結了幾千年的 封建 君主專制制度;孫中山建立起的中華民國,不只是終結了中國「父傳子」落後政治制度,而是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制的國家。

  如果說孫中山是革命理論家,那末黃興則是革命實幹家。孫中山的《革命方略》、《建國方略》以及「三民主義」和「行易知難」等政治思想皆是近代史革命的重要指南。黃興,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辛亥革命時期,時人多稱其為黃克強。黃興與孫中山常被以「孫黃」並稱。1905年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孫黃」被推舉為同盟會總理和庶務(協理),嘉應州人氏謝良牧為會計部部長。1907年夏黃興到越南河內,與孫中山一起策劃在南方起義;9月黃興先後發動並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12月發動鎮南關起義。1908年3月,黃興等人又由越南進入廣西,率領200餘人在欽州、廉州、上思起義。之後黃興又發動雲南河口等起義,都遭失敗。1909年秋受孫中山之託,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於次年春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起義再次失敗。1911年初在香港成立領導起義的總機關統籌部,黃興任部長,4月27日(三月二十九)發動黃花崗起義,他率敢死隊百餘人猛攻兩廣總督衙門,72位革命黨人英勇犧牲,黃興右手受傷斷去兩指。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於28日趕到武漢,被任命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率民軍在漢陽前線與清軍奮戰二十餘日。11月27日漢陽失陷後,轉赴上海。南京光復後,獨立各省代表會議先舉他為大元帥,後改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他均未赴任。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黃興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袁世凱竊取政權後,臨時政府北遷,黃興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編南方各軍。1913年 7月任討袁軍總司令,「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1914年2月,黃興在東京郊外創辦了軍事學校「浩然廬」,為「三次革命」培養軍事幹部;孫黃二人在日本友人的贊助下,籌辦了「政法學校」,為「三次革命」培養文職幹部。1916年10月31日,黃興在上海積癆成疾去世,年僅42歲,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

  革命過程中有三次「倒孫」事件發生,黃興始終站在孫中山這邊。第一次「倒孫」事件發生於1907年3月4日,當時章太炎、張繼、陶成章等人就潮州、惠州等地起義失敗和孫中山分配贈款一事,要求罷免孫中山同盟會總理職務,改選黃興為總理。黃興決然表示,「革命為黨眾生死問題,而非個人名位問題,孫總理德高望重, 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誤會,而傾心擁護,且免陷興於不義。」第二次「倒孫」事件發生在1909年秋天,同盟會會員陶成章和李燮和等人代表七省同志在南洋起草所謂的《孫文罪狀》,要求開會改選同盟會總理。黃興竭力抵制,還寫信為孫中山辯誣,並親臨南洋平息那裡的反孫情緒,又一次舉起了友善的旗幟,來化解同志間的矛盾。第三次「倒孫」事件發生於1914年7月,黃興乘船赴美國考察,在舊金山接到一些人的來信,挑撥他和孫中山的關係,慫恿他另行組黨。黃興氣憤地回答:「黨只有國民黨,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黃興還以太平天國失敗教訓告誡黨人:「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互爭權利,終至失敗。我們要引為鑑戒。肯自我犧牲的人才能從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像黃興那樣獻身於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湖南籍的英烈還有蔡鍔、宋教仁等。

  四、毛澤東與葉劍英

  如果說,孫中山是在中國把起義稱之為革命第一人的話,那末毛澤東則是奪取革命勝利後又繼續革命的第一人。毛澤東的革命和繼續革命活動,有一大批湖南人和廣東人參與,改寫了中國近現代史。一大批至今人們仍然熟悉的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林伯渠、謝覺哉、賀龍、彭德懷、羅榮桓、李立三、羅章龍、胡耀邦、程潛、劉斐、陶峙嶽、陶鑄、王震、王首道、蔡和森、蔡暢、李富春、李達、李燭塵、李維漢、李鐵映、羅亦農、何長工、鄧中夏、鄧力群、粟裕、滕代遠、廖漢生、譚政、譚震林、蕭克、蕭勁光、黃克誠、歐陽欽、楊勇、楊得志、彭公達、彭珮雲、蘇振華、耿飇、宋任窮、周谷城、周揚、周立波、周光召、朱鎔基、毛致用、成思危、賀國強等。世人差不多都懷疑,難道毛澤東的革命是否就是湖南人的革命?

  如同廣東孫中山的革命,沒有湖南黃興等人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一樣,湖南毛澤東的革命,沒有廣東「一朱兩葉」等人的參加,那也是不可想像的。「一朱」是指祖籍在廣東的朱德。朱德的祖籍在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縣。他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開宗明義告知世人:「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韶關市乳源縣東坪鎮梯下朱家隴村居住了二百多年的朱德祖先朱仕耀,於清朝「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在清康熙53年(公元1714年)離開祖居地東坪鎮梯下朱家隴村,攜帶家眷沿著西京古道北上經湖南、湖北而移居至四川的。四川儀隴縣檔案館館藏清同治十年所編《朱氏宗譜》,詳實地記載朱氏始祖朱聰、朱萬父子從明成化年間自福建遷往廣東,在韶關乳源縣龍溪楓樹坪、梯下朱家隴定居二百多年後,至清康熙53年朱仕耀「攜帶家眷移居四川」,初定居於四川順慶府廣安縣龍臺寺李家巖,後再遷至儀隴縣馬鞍場琳瑯寨。朱仕耀與 林氏夫人有四個兒子,即開先、滿先、蘭先、文先。今在儀隴縣的朱氏族人,是朱仕耀第四子朱文先的後裔,即朱德的祖先。共和國的首位元帥朱德和毛澤東的關係,1928年起外國報紙和國民政府的報導都稱之為「朱毛」。毛澤東也曾說過:「他(朱德)是豬,我是豬身上的毛。」張國燾要朱德反毛澤東,他幽默地說:「朱毛、朱毛,人家外國人都以為朱毛是一個人,哪有朱反對毛的?」朱德1976年去逝,小他8歲的毛澤東同年也追隨而去。

  「兩葉」就是指葉挺和葉劍英。葉挺,廣東惠州惠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傑出的軍事家。毛澤東曾當面稱他是「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1924年赴蘇聯東方勞動大學與軍事學校學習,1925年回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二十四師師長、十一軍軍長。1927年先後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抗戰時任新四軍軍長。1941年皖南事變被非法逮捕,先後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1946年中共中央堅決要求,始獲自由,出獄後即電中共中央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3月7日經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 自重慶飛返延安,途中於山西省興縣黑茶山飛機失事遇難。如能活到評軍銜之際,絕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中前排之列。

  葉劍英,廣東梅州梅縣人,不但跟隨毛澤東革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中的一員,並且將毛澤東身後的事業推向前進,將中國近代史又翻開新的一頁。毛澤東送給葉劍英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毛澤東借呂端評價葉劍英,主要是指他能夠在大關節處看清要害,做事情從大局出發,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葉劍英「呂端大事不糊塗」表現有這些事情:1922年陳炯明叛變,他挺身而出,率部保衛蒙難廣州的孫中山。1926年北伐軍打下南昌,蔣介石讓他做其嫡系第一軍第一師師長,葉劍英予以拒絕。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他通電反蔣,並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年7月,在中共中央秘密策劃南昌起義的緊要關頭,葉劍英獲知汪精衛、張發奎將誘騙賀龍、葉挺上廬山,加以逮捕以阻撓起義的消息,便火速下山同賀、葉商量對策,保證了「八·一」南昌起義順利進行。12月12日又和葉挺、張太雷等舉行廣州起義。在井岡山時期,朱德為軍長,毛澤東為政委,原是廣東梅縣的朱雲卿為參謀長,朱犧牲後葉劍英便長期做我軍的參謀工作。1935年長徵途中,將張國燾密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的電報報告毛澤東,保證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按原計劃北上。抗日戰爭時期,在蔣介石召集的全國參謀長會議上,他「單刀赴會」,更有「舌戰群儒」之舉。「文革」初面對陳伯達、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搞亂黨、國家和軍隊的局面,葉劍英等老同志拍案而起,「大鬧懷仁堂」。九一三事件後,葉先是配合周恩來,後又襄贊鄧小平,經受黨內艱難政治局勢的考驗。

  葉劍英「諸葛一生唯謹慎」表現的情形:毛澤東彌留之際,有一個讓人尋味不盡的細節。1976年9月8日在京政治局委員分組與他告別。毛澤東此時頭腦還清醒。當葉劍英走近床前時,他動了動手臂,葉劍英未察覺。葉劍英告別完走到病房門口時,毛澤東吃力地以手示意,讓工作人員招呼他回來。毛澤東睜開雙眼,嘴唇微微張動,似乎有話要說,但只能用一隻手緊緊握住葉的手。葉劍英後來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主席一定要交待什麼事情,為什麼特意招呼我回去呢?這一情景不就是歷史上三國時期蜀先主劉備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的再現麼?這位被毛澤東讚譽為「諸葛一生唯謹慎」的葉劍英,的確也像孔明那樣忠心地輔佐毛澤東選定的接班人華國鋒,並於10月6日沒用一顆子彈、沒流一滴血粉碎「四人幫」,結束了中國曆時十年的「文革」,以劍膽英姿將中華大國的歷史翻開新鋒的一頁。華國鋒長期在湖南毛澤東的家鄉工作,生活時間比其出生地山西還要長,身心皆融入湖南了。葉劍英輔佐華國鋒期間,時人稱之為「好花還須綠葉扶」。為了加快革命向改革的轉換,加快社會主義民主的進程,葉劍英向中央力主舉薦的兩人就是鄧小平和胡耀邦。當這位「解放了思想、解放了人」的湖南人胡耀邦當上中共中央總書記,開放改革事業走上正軌後,葉劍英也安然地走了。

  五、馬英九與丘逢甲

  史者,事也,記言記事也就是史。歷史是經歷過的語言和事情,昨天所經歷過的語言和事情也就成了歷史,而歷史是由古代而近代而現代的。一代人為30年,因此凡300年前的為古代史;當下追溯30年的為現代史;界乎於30年至300年間的為近代史。歷史是不會中斷的,每一天歷史都會不斷地翻開新的一頁。歷史也是相連續的,近代史是要推到現代史,既然由廣東梅州人與湖南人改寫了中國的近代史,難道也會由廣東梅州人與湖南人改寫中國的現代史麼?歷史又是這樣令人詭異的。

  首先中華民族的每個成員要明確,現當下中國的歷史任務是什麼?那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和平統一。中國大陸和臺灣分割治理的局面尚未終結,分而治之60年的狀況,無論如何在21世紀要儘快結束。當下臺灣地區的領導人馬英九,是湖南衡山縣籍人氏,他1950年7月13日在香港出生,有人說稱「英九」的名字,源於其出生地香港:即「英國殖民地」和「九龍」合稱。而其本人則說「英」是族譜排行,「九」表示九州,取南宋陸遊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寄託希望國家統一的感情。馬英九的名字是由父親起的,還是聽其父馬鶴凌說:除了「英」的確來自族譜外,「九」則意「九思九如」,希望他「德行九思,形體九如」。「九思九如」出自《論語·季氏》和《詩經·小雅 ·天保》,九思,指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九如,指如山,如阜,如崗,如陵,如川之至,如月之恆, 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完全寄託了父輩對這個馬家獨子日後成為中華傳統龍的希望。中華民族實現和平統一,既要寄希望於臺灣人民身上,也要寄希望於臺灣領導人身上;既要寄希望於大陸人民身上,也寄希望於大陸領導人身上。馬英九就職演說時,「願意在此誠懇的呼籲:兩岸不論在臺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臺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英九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我們真誠關心大陸十三億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大道,為兩岸關係的長遠和平發展,創造雙贏的歷史條件。」有人說,中華民族實現和平統一,需要湖南籍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等共同努力,還有點靠譜的話,那末與去逝百年的丘逢甲扯上關係,那真是莫名奇妙了!

  其實不然,在歷史複雜的臺灣問題上,維護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的旗幟上,寫著兩位英雄的名字:一位是抗荷護臺英雄鄭成功,一位是抗日守臺志士丘逢甲。丘逢甲,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梅州蕉嶺縣),1864年12月26日誕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村。1889年考中進士,欽點為工部虞衡司主事,四品京堂。丘逢甲無意仕途,回臺灣執教鞭,先後擔任臺中宏文書院、臺南羅山書院、嘉義崇文書院主講。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丘逢甲以「抗倭守土」相號召,組織一支號稱160營的臺灣義軍,其為統領。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後,丘逢甲聯合臺灣紳士,多次血書給朝廷,要求廢約抗戰。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在日記中載:「得臺灣門人俞明震、丘逢甲電,字字血淚,使我無面目立於人世矣!」在呼天不應的情況下,丘逢甲倡議成立「臺灣民主國」。1895年5月22日臺灣民主國成立,國號永清,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事後致電朝廷:「臺灣士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表示臺灣永遠不離開祖國。不久日軍登臺,臺北淪陷,丘又與臺灣軍民在新竹一帶與日寇浴血奮戰二十餘晝夜,寡不敵眾,直至「餉絕彈盡,死傷過重」才被逼後撤。此後又在臺中一帶轉戰月餘,復「 又大敗,全軍盡喪,逢甲僅以身遁」。最後,部將謝道隆勸其內渡,徐圖收復。丘逢甲深知大勢已去,不得已於1895年7月底告別親友離臺內渡,船抵泉州,東望痛哭,嘔血幾死。丘逢甲回到祖籍地廣東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深感要抗擊列強的入侵,必須改變國弱民愚的狀況,「欲強中國,必以興起人才為先,欲興起人才,必以廣開學堂為本。」由是在粵東創辦新學、族學,培育人才。丘逢甲積極支持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戊戌變法,後又支持孫中山革命,1911年在南京組建中央臨時政府會上,當選為中央參議院議員。1912年2月15日病逝於梅州家鄉,臨終留下遺囑:「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綜觀丘逢甲的一生,在他的旗幟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鮮明的六個大字:「統一、民主、教育」。應該說,維護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的丘逢甲這面旗幟,既能團結中國共產黨,也能團結中國國民黨,還能團結臺灣民進黨等,總之,能夠團結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同胞。讓我們高舉起丘逢甲這面旗幟,儘早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

  廣東梅州,粵之東北。粵之東北,猶國之東北。東北方位,為時間之序、空間之始。廣東湖南,古之楚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制終結,果信於楚!

  參考文獻:

  1、《洪秀全傳》宋紹青著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6年

  2、《談談「太平軍起於嘉應滅於嘉應」》丘立才 《客聯》1997年4期

  3、《康有為政論集》湯志鈞編 中華書局出版 1981年

  4、《飲冰室文集》梁啓超 吳松等點校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5、《孫中山全傳》 李凡著 北京出版社 1991年

  6、《葉劍英在1976》範碩著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0年

  7、《國父家世源流考匯述》謝福建編著 臺灣獅谷出版有限公司 1983年

  8、《戊戌政變記》梁啓超著 中華書局出版 1954年

  9、《嶺雲海日行蹤》湯國雲編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0、《丘逢甲評傳》(修訂本) 徐博東 黃志平著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3年

相關焦點

  • 倘若明朝不亡,是否會成世界強國改寫近代史?專家:這是必然
    美國作家菲利普·迪克寫過一本叫做《高城堡裡的人》的小說,其背景是一個架空的世界——二戰中同盟國戰敗,美國被日本和德國瓜分。這當然不是現實的歷史,但是也給了人們另一條考慮的思路。如果把這種思路放到我國歷史上來看,倘若明朝不亡,是否會成世界強國改寫近代史?專家表示:可以說,這是必然。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會議討論規則 (1)每場先由報告人報告論文,再由評論人(每場兩位)評議,之後進行自由討論,最後報告人回應。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高士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主編、研究員
  • 劉大年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劉大年(1915年8月-1999年12月),湖南華容縣人。六歲入小學,大部分時間念私塾。1929-1931年,家鄉成為湘鄂西蘇區的一部分,他尚未成年,便參加了少年先鋒隊,擔任總隊長和鄉蘇維埃文書。1936年肄業於長沙湖南國學專修學校。
  • 2013年中國近代史論文目錄
    整理人:李然  武文娟近代史研究編輯部供稿,馬維潔編輯 一、總論、專題2009—2011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王建朗.近代史研究,3明末、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中國現代化及其歷史啟示——以市民社會為視角.楊巧蓉.東嶽論叢
  • ...日報專訪《梅州:球鄉築夢》作者楊宏海:踢足球是梅州人的一種天賦
    「踢足球是梅州人的一種天賦」「我覺得踢足球是梅州人的一種天賦,是先天的基因。」談起踢足球,楊宏海深有感觸。在少年時代,他住得離梅城東較場很近,經常去觀看踢足球。當時東較場裡看踢足球那人山人海的畫面,讓他至今記憶猶新,特別是足球英雄——梅縣足球隊守門員「西陂利」出場時的情景更是難忘。
  • 陳旭麓:以「新陳代謝」理解中國近代史
    陳旭麓晚年建構的以「新陳代謝」命意的近代史體系最能見出他「治史的眼睛」和「思辨」的特色。陳旭麓論從史出,用「新陳代謝」這一自然現象說明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闡釋其中新舊、中西、古今之間的急劇轉換,推翻了舊的僵化的範式,構建了一套嶄新的中國近代史體系和理論分析框架,無數研究歷史、熱愛歷史的後來者受其滋養。
  • 筍粄的外形與客家蘿蔔粄相似,入口爽滑,是梅州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筍粄是廣東梅州大埔小吃中最典型的帶有濃厚中原飲食文化烙印的一道風味小吃。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埔美食之一,它的外形與客家蘿蔔粄相似,入口爽滑,口感香糯十足,是梅州人記憶中的老味道!客家族群長期在遷移中漂泊,對吃雖然不十分講究,但他們根深蒂固、始終如一地延續中原飲食習慣,很久以前,逢年過節都要包餃子,但南方沒有種植小麥,弄不到包餃子的麵粉,聰明的大埔人就把當地種植的山芋、薯類製成澱粉作為「餃皮」,然後用當地的竹筍、香菇、木耳等加以肉料製作餡,最後製成形似「餃子」的粄,因裡面包餡料主要是竹筍,人們就稱它為筍粄,是大埔客家人賀歲的食品,後來逐漸發展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晚清與民國時期已有若干各具特色的中國近代史通史著作與專題著作面世。系統地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近代史,則緣於延安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大力推動。中國共產黨為了更好地推動社會革命,需要釐清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需要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近代史作出自己的解說。
  • 改寫動力火車《背叛情歌》
    改寫動力火車《背叛情歌》寫於2007年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這20人又分為兩類,一類為「解放前即已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近代史,出版有專門著述的」,包括陳伯達、胡喬木、范文瀾、田家英、胡繩、黎澍、劉大年、何幹之、葉蠖生、李新、胡華、廖蓋隆,共12人;一類為中國史學傳統「厚古薄今」,當代人治當代史不被認可。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央研究院在史學領域只有歷史語言研究所,該所未將近代史列入研究範圍。
  • 他之前,中國沒有近代史
    在中國,有這樣一本書,不論學校,不論專業,只要是大學生,必須要學的一本書,它就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而且也是研究生考試必考的書目之一。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中國幾乎還沒有近代史這一概念,直到1938年,蔣廷黻(fu)完成了《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史學研究中才有了近代史這一分支。
  • 中國最能吃辣的城市,比湖南四川人還要厲害,連燉湯都要放辣椒
    在中國要說能吃辣,肯定少不了四川和湖南人。四川主要是麻辣,重點在麻,讓你舌頭受不了,辣真的是很一般。而湖南就是純辣,讓你全身上下都冒汗,連女人都是火辣辣的。但是有一個城市能吃辣程度,簡直讓人驚訝。第一次去江西朋友家,竟然燉湯裡面還放辣椒。
  • 廣東一座有名的客家城市,大部分人是說客家話,是廣東客家大本營
    廣東是中國客家人最多的省份之一,客家人口超過2500萬,客家人在廣東分布是比較廣的,大部分城市都有客家人,不過,主要分布在廣東梅州、河源、惠州、韶關一帶。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就連移民城市深圳的原住民也是客家人,現在客家人也多,當然,肯定不是最多,廣東客家人最多的城市是梅州。
  • 2011年中國近代史論文目錄(中外關係)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版),6辛亥革命前後湖南人的日本觀.周建樹、李少軍.湖南社會科學,6略論道鹹同時期中國近代外交體制的誕生.柳嶽武.廣東社會科學,5從中德關係看考察政治大臣出洋——以德國考察和德國的對清政策為中心.小池求.社會科學研究,2清末德國膠州高密撤兵考論.王澤京.
  • 王建朗 | 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李時嶽在1980年第1期《歷史研究》發表《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一文,提出了中國近代史演變過程中農民戰爭、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四個階段」論(稍後被稱為「四個階梯」論)。這四個階段構成了近代中國歷史前進的基本脈絡,阻止了中國向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方向沉淪。這一觀點獲得了不少人支持,也引起了反對者的質疑。
  • 中國大學生成功改寫向心力定律
    愛因斯坦窮極一生想要找到能夠描述宇宙的完美公式,但未能遂願,尋找規律的統一性是物理學的根本任務之一,現在中國的兩名本科生及其導師有了新進展。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本科生胡樑棟、連丁坤和他們的導師劉全慧,11月28日在《歐洲物理雜誌C輯》(粒子與場論)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改變了人們以往對向心力的認識,改寫了向心力定律。
  • 張龍平:從《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說起
    大陸、臺灣、香港的57位學者共同撰寫的《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日前在大陸出版。該書從計劃提出到定稿完成歷時5年之久,是在兩岸關係前8年和平紅利之下兩岸文化交流的產物。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島內「原民史觀」、「臺灣史觀」抬頭,「去中國化」沉渣泛起,因此,有必要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大局來理解《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 初三歷史複習資料:中國近代史
    初三歷史複習資料:中國近代史綜合複習(一)侵略與反抗 一、鴉片戰爭(1840.6——1842.8)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變中國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2、林則徐禁菸原因: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1)鴉片走私,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中國的貧弱;(2)鴉片摧殘吸食者體質。 措施:派人暗記密查,緝拿煙販;強迫外商交出鴉片;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 3、虎門銷煙及意義:1839.6.3,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 中國近代史主要參考資料及其簡介
    這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指導較早寫出的中國近代史著作之一。他的這本《中國近代史》,成為多年以來學習中國代歷史的必讀書。許多基本觀點為大家所吸取。這部書的特色是:觀點鮮明,文字準確而生動,譬如,對人物常有畫龍點睛的描繪性評價,像說「林則徐是滿清時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用一句話概括出了林則徐的時代脈博和歷史作用。對複雜的歷史事件,也多有扼要的概括。
  • 湖南大學兩本科生改寫向心力定律 成果發表在歐洲物理雜誌
    愛因斯坦窮極一生想要找到能夠描述宇宙的完美公式,但未能遂願,尋找規律的統一性是物理學的根本任務之一,現在中國的兩名本科生及其導師有了新進展。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本科生胡樑棟、連丁坤和他們的導師劉全慧,11月28日在《歐洲物理雜誌C輯》(粒子與場論)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改變了人們以往對向心力的認識,改寫了向心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