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買房子除了關心房屋售價,一般還要打聽一下物管費;除了體驗一下樣板房,還要感受一下物管服務。待一切心中有數,才會拍板決定。可以說,物業管理水平成了影響購房「拍板」的相當重要的因素。那麼,物業管理究竟有什麼價值?也許有人說答案很簡單,你看萬科、龍湖嘛,他們的物管「逗是不錯」,買他們的房子放心,住起來舒服,買了就會漲價。
也許像我們這樣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上的人,對房子的感受比較深。我們從童年、少年到成年後參加工作,受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大多居住環境較差,面積小不說,連廁所等基本生活配套都極度缺乏。那時候,恐怕大多數人對房子的夢想就是有自己的一間臥室、一個廁所,最好還有一個書房,不用與家人擠房間、和鄰居搶廁所、有一個讀書學習的地方。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主持推行房改政策,宣告福利房時代的終結和商品房時代的到來。民眾壓抑了很久的對房子的渴望釋放了出來,只要條件許可,一定去買一套有客廳、有臥室、有廁所、有廚房、有陽臺、有景觀、有物業管理的小區房。稍微年長一點的人都記得重慶當時最有名的幾個小區——南方花園、加州花園和錦繡山莊。
住在這些小區的人都顯得比較「牛」,除了三室兩廳或者兩室兩廳外,進門有保安敬禮,路上有保潔清掃,路燈壞了有維修師傅修理,物管公司還經常搞點活動,發點小禮物。生活起來又方便又有「面子」。那個時期,買房、換房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住得舒服一點。那時的物業管理核心價值就是為業主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心理滿足。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重服務輕管理、重服務輕經營、重形式輕實質,物管公司比的是哪家保安帥、服裝漂亮、服務態度好、業主關係好,不計成本地投入,提供了遠超成本的「超值服務」。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人民市場意識的覺醒,投資理財觀念日益強化,到現在人們買房、換房的目的除了追求住得舒服外,更關心房子買了以後價格能不能上漲、上漲空間有多大,甚至相當一部分人買房就是投資性的,追求增值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物業管理的價值就是為業主創造物業的保值增值空間,同時減少業主持有物業的成本。
如何做到既可以創造保值增值空間,又可以減少業主持有物業的成本呢?
筆者曾經在香港參觀過一個大型的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看到地面、牆面、扶梯、電梯、發電機、配電設備等硬體設施,給人感覺都是新嶄嶄的。當問到這裡的物管經理,整個物業投入使用多少年?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已經整整二十年了!更讓我吃驚的是它的租金比同地段同類物業高30%,轉讓價格比同地段同類新建物業都高。而且物管經營收益也比較高,除了入戶維修不收費外,公共設施經營收益還會按比例回饋業主,根本不會出現物管收入虧損、需要業主補貼的情況。
如此可見,有兩個途徑可以實現物管現階段的價值:
一是抓好物業本身的管理,把該管的東西管好。從本質來說,物管公司與業主之間是委託與被委託的契約關係,標的就是道路、景觀、設施、設備等小區共有財產。業主把這些共有財產委託給物管公司管理,要求物管公司管好,不能讓共有財產受損失,更要讓它保值增值,這是物業管理最核心的任務。
物業管理這個「舶來品」的英文原是Property Management,現在行業中把物業管理改稱物業服務其實是不妥當的,這實際上恰恰背離了物業管理公司的實質任務。同時,一個物業管理公司的核心價值也體現在對共有設施設備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上,只有具備專業的人才、規範的制度、先進的工具,才能達成這個目的,這也是物業管理公司、物管從業人員贏得同行和社會尊重的最重要之處。
只有足夠專業才具有社會分工的不可替代性;因為具有不可替代性,才有社會價值;因為有價值,所以這個行業或公司才重要。二是抓好物業經營工作,首先不虧損,其次有利潤。對業主而言,物業管理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在房屋銷售期間有開發支撐提供了多少「超值服務」,一旦開發商結束「供養」都需要業主來「埋單」,沒有一個業主願意接受一個虧損的物管公司,天天想著為它的虧損「補洞」。
究其實質而言,業主和物管公司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經濟關係,業主付錢,物管公司提供服務,要讓業主真正滿意就是讓他放心「消費」,不能提心弔膽地享受服務。
目前,開發商在前期為了銷售提供「超值服務」確實是一種普遍現象,但物管公司遲早且必須加強自身的經營能力,通過拓展經營思路,採取多種方式,做好物業經營。通過物業經營,避免物管公司虧損,逐步盈利,實現物業保值增值的目的,不增加業主持有物業的負擔。由此可以確定物管公司經營的基本路線是:以物業的管理為基礎、物業的經營為開拓手段,通過物業服務「錦上添花」,以此實現物業管理的良性持續發展。
更多物業知識關注微信公眾號物業邦圈及微信公眾號物業集結號學習物業知識。
點擊連結搶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