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否有這樣的表現呢?
經常和父母頂嘴,總喜歡和家長唱對臺戲;
一言不合就對父母發脾氣;
破壞性行為增加,生氣時摔東西;
以自我為中心,經常跟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
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出現在孩子2-3歲的時候;6-8歲是孩子第二叛逆期;12-18歲為第三叛逆期,即我們經常所說的青春叛逆期。
不同的叛逆期,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發展,心理髮育特點亦有所不同。所以父母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
1. 自我意識增強,「不」字當先
嘟嘟兩歲半了,也像其他寶寶一樣開啟了寶寶叛逆期,一做什麼事情就是「不」字開頭。
之前做什麼事情還算比較老實,但是現在一讓吃飯就說「我不要,我不吃飯」,洗澡、睡覺都是「不,就不」。「不」字已經成了孩子的口頭禪,弄得家裡人一個個心力交瘁。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爆發,不願意去聽從家長的安排。所以經常跟父母對著幹,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完全就是「針尖對麥芒」了。不管對錯,它都要懟回去,用語言和行動不斷地跟家長「較勁」。
2. 物權意識強烈,總說「我的」
當寶寶進入物權敏感期的時候,對自己的東西就不太樂意分享,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很強烈的保護意識,有時候碰都不願意讓別人碰。
就像家長給孩子收拾東西的時候,孩子可能突然就發脾氣、哭鬧起來,甚至對著家長拳打腳踢。
還有出去玩的時候,帶的玩具就算自己不玩也不讓別的小朋友碰一下,經常會因為這些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總愛說「這是我的,你不準碰」。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會經常給孩子貼上「自私、不懂事」的標籤。但是孩子只是單純的想獨自擁有這些「寶貝」而已。
這個時期,家長不要「逼」著孩子分享。有物權意識是好事,家長積極引導即可。
3. 強迫症心理
這個時期的孩子想讓事情隨著自己的心意走,如果想好的秩序被打破,就會變得很生氣,脾氣暴躁。
比如上電梯的時候沒有讓自己按電梯,吃飯時沒看到自己想要的飯菜等等都會讓孩子哭鬧個不停。
這是寶寶叛逆期的一種偏執,一種強迫症的心理。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會令孩子的情緒爆發。
1. 讓孩子做選擇題,不給娃說「不」的機會
用選擇題來代替讓孩子做判斷題,
比如「你不要再摔東西了好不好?」「過來吃飯」,「去讓爸爸幫你洗澡?」面對這種情況,叛逆期的寶寶往往會回答你一個「不」字。
但是當你留給孩子有選擇餘地的時候,寶寶往往更加容易接受。試試換種說法,這樣說:「要洗澡了,是你先還是我先呢」,「今天穿裙子還是褲子呢?
讓孩子做選擇既能杜絕孩子說「不」,又能讓寶寶感受到家長對他的尊重。既然孩子有自主意識,那就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決定的空間。
2. 激將法,利用孩子競爭心理
小孩子思想簡單但又比較好強,你讓他做什麼他總想跟你對著幹,但是一比什麼,他又爭強好勝,想得第一。激將法對叛逆期寶寶是很適用的。
例如:我們比比誰先把飯吃完;看我們誰先躺倒床上;看我們誰先睡著。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好用。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競爭心理,用激將法讓孩子自主自願的去做事。
3. 面對孩子無理取鬧不妥協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什麼時候能滿足孩子要求,什麼時候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商量,什麼時候對孩子堅決說「不」。
面對孩子無理取鬧、不合理要求,堅決拒絕,不要孩子一哭一鬧就妥協,切勿給孩子開先例。
父母有原則有底線,不僅是對孩子的負責,也是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4.教孩子學會表達
孩子的叛逆行為並非都是無理取鬧,有時候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出現哭泣、大吵大鬧以及各種各樣的不良行為。這是孩子表達自己的方式。
家長可以用語言、物品和行為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你是不是想要出去玩?」「你是不是想要吃蘋果?」。
除此之外,繪本也是幫助孩子學會表達的一個很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