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19日訊鋦碗、藤編、銀匠、箍桶、畫糖人……許多傳統手工藝,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工藝的變遷,正慢慢淡出我們的生活。
祖傳手藝,是我們文化寶庫裡的瑰寶,也是許多人兒時溫馨的記憶。衢州日報人文周刊推出「尋找行將消逝的老行當」專欄,希望通過對漸行漸遠老行當的記錄,再次引起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關注。歡迎您的參與,提供線索,提供圖文,電子郵箱:qzrbns@tom.com。
只要天晴,經過衢州市區縣學塘邊,路人們就能看到做手工棕刷的徐松君。她賣棕刷的小攤就設在家門口,白牆上掛著的蓑衣、鬥笠,很容易吸引你的視線。
徐松君的攤子就是一張小凳子,這個小凳子也是她的工作檯。她邊做棕刷,邊回答著絡繹不絕前來買刷客人的各種問題。正午的太陽暖暖地照在頭髮有些花白的徐松君頭頂。45歲的徐松君,做棕刷的手藝是從母親手裡學的。徐松君說,80歲的母親在衢州有些名氣,上了年紀的「老衢州」大部分都在母親手上買過棕刷,都認識母親。早些年,衢州上下街老房子還沒拆的時候,市區下街和縣學街一帶有很多做刷子的小店,母親也是其中一員。如今,衢州市區還在做刷子的人不多了。
徐松君的小攤子。
制刷子的每個步驟都是純手工的。
徐松君做的棕刷有四五種,除傳統的洗衣服和洗鞋子的棕刷外,她還研製出了刷蓆子的棕刷,專門拋光用的棕刷等等。徐松君做的棕刷,材料都是用天然的山棕、松木,很耐用很環保,刷子的銷路一直不錯。
做棕刷用的粗棕,一棵樹上沒多少產量,每次採購原材料,徐松君都自己去衢江區雲溪鄉農村裡一家一戶地收。在收集材料時,徐松君發現有村民會做蓑衣,她便收購了一些,掛在自己的小攤上。沒想到這些蓑衣也非常受歡迎,經常有酒店老闆、裝修新家的客人訂購。
徐松君打算將棕製品的環保產品繼續推廣,她還印了專業訂製各類棕製品的名片放在小攤子上。徐松君說,只要她賣的東西受歡迎,她會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