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映潮《伯牙絕弦》教學實錄

2021-02-10 包鋼九中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好,同學們,上課!

學生起立問好。

師:看得出來,同學們都很高興,我們就高高興興地學習。這節課,我們學習文言文、文言故事——《伯牙絕弦》。好,同學們讀一讀故事簡介。

(大屏幕出示)

故事簡介

「伯牙絕弦」是兩千多年前的關於「知音」的傳說。伯牙彈琴,鍾子期聽得懂他寄托在曲調中的心情。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知音,於是破琴斷弦,終身不再彈琴。

學生們自己讀。

師:我聽見了,讀得不好聽,情要如境,把自己的感情帶到朗讀裡來。(教師示範讀一句)再來讀一次,讀——

學生齊讀。

師:這就好聽了。好,再來讀一讀對伯牙的介紹,讀——

(大屏幕出示)

人物簡介

伯牙,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技藝高超,善彈七弦的古琴。

學生齊讀。

師:還有一個人物,鍾子期——

(大屏幕出示)

人物簡介

鍾子期,春秋楚國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鬥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

學生齊讀。

師:一位是音樂家,一位是砍柴的人,故事就在這兩個人之間發生,一直很有傳奇的味道。我們的學習任務是:(大屏幕出示)美文吟讀——語言品味。開始我們的學習環節,我們要做三件事,一起說——認讀,

(大屏幕出示)

學習活動一:認讀

學習活動二:吟誦

學習活動三:體味

學生齊讀:認讀,吟誦,體味。

師:好,先請同學讀一遍課文,伯牙絕弦,讀——

學生齊讀。

學習活動一:認讀

師:好的,開始我們的認讀活動。我們要細細地認讀這樣一些地方。

(大屏幕出示)

善鼓琴:

志在高山: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鍾子期必得之:

謂:

知音:

乃破琴絕弦:

終身不復鼓:

師:現在,把時間給大家,你就自己根據課文內容,根據你的理解來說這些內容的意思,如,「善鼓琴」,擅長彈奏琴啊。好,說起來吧,各自說起來,大聲地說。

學生各自說。

師:我們來看教學資料。

(大屏幕出示)

善鼓琴:善,擅長;鼓,彈。擅長彈琴。

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高峻啊好像泰山一樣。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妙啊,浩大啊好像長江黃河。

伯牙所念:伯牙心裡所想的。

鍾子期必得之:鍾子期一定能感覺得到。

謂:認為,以為。

知音:真正了解、懂得自己的人。

乃破琴絕弦:於是摔破琴,弄斷所有的弦。

終身不復鼓:復,再,重新。終身再也不彈琴。

學生齊讀。

師:讀得好,現在就拿起筆,把你認為最需要批註在課文上的內容寫下來。(學生一邊記教師一邊說)比如,「鍾子期必得之」的「得」,你就不要把它說成是「得到」,它的意思是「得到」,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就是「懂得」、「了解」、「感覺」。「知音」一詞是一定要理解的,真正了解、懂得自己的人才叫知音。

學生安靜批註。

師:好的,我們來了解一下「知音」兩個字的含義。為什麼說真正了解、懂得自己的人叫知音呢?而不是其他的說法呢?原來,所謂知音,就是鍾子期能夠聽得懂伯牙琴聲裡面含有的內心情感,知音,聲音,這是一個典故,保傳下來,就是內心能夠很有相通地方的人,有深切了解的人就叫知音。「知音」一詞就是從這裡來的。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一個故事的大意。

(大屏幕出示)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時,心之所向在高山,鍾子期說:「好啊,我仿佛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意在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我仿佛看見了浩大的江河!」伯牙彈琴時心裡想的,鍾子期一定能知道。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壞,把琴弦都割斷,一生不再彈琴。

學生齊讀。

師:這是多麼珍視友誼的故事啊!好,現在我們開始第二環節的學習。

學習活動二:吟誦

師:剛才大家的朗讀我已經聽見了,我認為還要進行幾次的訓練,我們的朗讀就更高妙了。

一吟在「節奏」

師:第一次訓練就是「節奏」,大家的節奏剛才朗讀的時候還有一點小問題,就是平均用力,那麼我們根據節奏來讀一讀就不同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節奏就分開了,「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節奏劃分開,情感就出來了。好吧,試一試吧。

(大屏幕出示)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生齊讀。

師:難點在哪裡呢?「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這就讀清楚了,來吧,試讀這一句,子期死,讀——

學生再讀這一句。

師:剛才這一句還是有一點趕,「伯牙——謂——世——再無知音」,看,分得多清楚啊,再來讀一遍,子期死,讀——

學生再讀。

師:這就好多了,再來一次,全文朗讀,伯牙善鼓琴——

學生齊讀全文。

二吟在「抑揚」

師:好,繼續優化我們的朗讀,再來讀,第二次讀就注意「抑揚」,「揚」的地方是讚美,「抑」的地方是悲痛。我們先來讀「善哉」的句子,揚起來,鍾子期曰,讀——

學生齊讀「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教師做上揚手勢,「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一詞教師和學生齊讀。

師:「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語調深沉),抑下去了吧,來,子期死,讀——

學生齊讀這一句。

師:沉鬱的語調,深沉的感情。好,讀出這個故事的「抑揚」,伯牙善鼓琴,讀——

學生齊讀全文。「善哉」教師做上抬手勢,「子期死」教師做下按手勢。「終身不復鼓」教師跟讀。

師:朗讀,有一個秘訣,就是要有控制力,「抑」和「揚」都屬於控制力的內容。好,剛才讀得好,繼續——三吟在「層次」。

三吟在「層次」

師:這個故事裡面是有一處停頓比較長的時間的,在哪裡停呢?我們就要思考,想一想吧,哪個地方需要比較長的停頓?可以舉手說話。

生1:在「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之後,因為之前是講兩個人如何配合的事情,之後是子期死後,伯牙所做的事情。

師:人活著的時候和人死之後的時候,很明顯的層次。所以在「子期死」之前有很長的停頓。我們來試一試,這樣就把故事讀清楚了,就表明了你讀懂了故事的結構、層次、內容。

(大屏幕出示)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這是兩個故事,人活著的時候是怎樣的知音;人死去了,另外一個又表現怎樣,應該怎樣讀呢,「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停一下,然後再是「子期死」,這個就讀清楚了。好,試一下,注意控制力,伯牙善鼓琴——

學生齊讀課文。

師:有了那麼一點味道,但是還是沒有控制好,過一會兒我們就在背誦的時候來訓練自己的控制力,四吟在「背誦」。

四吟在「背誦」

師:看,一吟在「節奏」,二吟在「抑揚」,三吟在「層次」,四吟在「背誦」。每一位同學現在要開始背誦,這一定要把層次在自行練習時讀清楚,請同學們自由的背讀,開始吧!

學生背讀課文。

師:同學們是不是在預習完就開始背誦了?我聽出來了,同學們習慣於快樂的學習,但是不習慣體味深沉的感情,所以我們的朗讀在「深沉」二字上不夠,特別是「子期死」這個地方我們「沉」不下來。注意啊,我們來背,層次要表達出來,情感也要表達出來,伯牙善鼓琴,背——

學生齊背課文(教師適時手勢)。

師:哎,給咱們全班同學每位同學一個表揚。好,繼續我們第三個活動的學習——

學習活動三:體味

(大屏幕出示)

話題:根據課文內容闡釋「知音」的含義。

師:體味,這個時候就要動筆,闡釋一件很有趣的事,根據課文內容闡釋「知音」的含義。比如你要分析一個地方,然後指出來——這就是「知音」啊!懂了嗎?你要分析一個地方,然後告訴我們——這就是「知音」。好,手上的筆拿起來,開始在書上寫。

學生靜思默寫後師生交流對話。

師:好吧,我們開始闡釋,舉手說話。你先來,謝謝你——

生2:我認為從「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句話可以看出是「知音」,子期死後伯牙就再也沒有知音了,所以他們是非常好的知音關係。

師:說的好,他說的很好,但是他有弱點,在哪裡呢?他說了兩個地方,但是闡釋了一個地方,我們就說一處就闡釋一處,你的話題就很集中,表達就很明晰,好,謝謝你。好,請你來——

生3:「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認為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才能叫「知音」。

師:也說的很好,但是你的弱點在哪裡呢?「必得之」這三個字要闡釋啊,把這三個字闡釋清楚了,這個句子裡深刻的含義就懂了,然後你再說——哦,這就是「知音」的含義啊,就更深刻。你要說嗎?好,謝謝你——

生4:我覺得「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這句話可以看出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因為只有知音才能看出來伯牙的心裡所想。

師:恩,是聽出來,伯牙所想的那種嚮往寄托在他的琴聲上,鍾子期聽得出來,這就是「知音」啊,好,謝謝。這就叫根據課文內容來品析、來闡釋,把課文讀熟、讀美。繼續說,請你來——

生5:我可以從「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伯牙他心裡所想的,鍾子期肯定能知道,一個真正能聽懂內心聲音的人才能叫自己的「知音」。

師:是啊,「必得之」的「必」你就說清楚了,肯定能夠了解,能夠感受,一定能夠知道。再來,哪一位?還要說話,好,再說嗎——

生6:「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伯牙覺得他的知己死了,再沒有人能聽得懂他說的話了,也沒有人聽得懂他談的琴了,所以他就把琴弦割斷,再也不彈琴。

師:對,這四個字多有表現力啊,「破琴絕弦」,琴,摔了,弦,割斷,再也不彈琴,這其實是很悲壯的寫照,為什麼?因為知音不在。所以「破琴絕弦」就表現了「知音」兩個字的力量,說得好,哪一位再來?光讀不行,一定要學會分析,好,謝謝你——

生7:我覺得「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知音難覓,所以伯牙只有一個知音能夠聽得懂他的琴聲,所以「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說的好,伯牙認為全世界上也沒有聽得懂他琴聲的人,所以這個時候伯牙的心裡一定是十分的悲傷,失去了知音。好——

生8:我覺得這句話還能體現出伯牙為了子期能放棄自己最心愛的琴,這也是很難得的。

師:「終身不復鼓」啊,這個詞用的是很有力度的,不是說一會兒不彈琴,幾天不彈琴,是終身不再彈琴,就是來紀念他這位最好最好的知音朋友。

生9:「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句話可以看出來伯牙與鍾子期心靈相通。

師:心有靈犀。好,謝謝大家的闡釋,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像這樣的闡釋應該是說幾句話,提出問題,然後分析一下,最後表達你的觀點,大家做的很好。我們來看,慢慢地讀起來,伯牙善鼓琴,讀——

(大屏幕出示)

1.「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總領全文,寫他們心有靈犀。這就是「知音」。

學生齊讀。

師:把「總領全文」批註在書上,它是整個故事的概說,然後後面就細細地寫如何擅長彈琴,如何善於理解的。一開始就寫他們心有靈犀了,所以這就是「知音」啊。再讀——

(大屏幕出示)

2.「志在高山」表現伯牙的志向之崇高,鍾子期在琴聲中體會到了他的志向之高。可謂「知音」。

學生齊讀。

師:這是選擇的第一個材料,來表現總說領起全文的那句話的內容,就把「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給具體化了,好,旁批——具體的材料之一,不就把「知音」寫清楚了嗎?這個「志在高山」可以解釋兩重意思,第一就是彈琴的時候想到了高山,再一種解釋就是彈琴的時候把心中的理想寄托在與高山有關的曲調上。好,再來讀——

(大屏幕出示)

3.「志在流水」表現伯牙的志向遼遠,鍾子期在琴聲中體會到了他志向之浩大。可謂「知音」。

學生齊讀。

師:好,這應該旁批哪幾個字呢?我就不說了,你們應該知道了吧。我還要落實一下,到底批了哪幾個字?(生回答)對了,具體的材料之二啊,聰明啊!好,再來讀——

(大屏幕出示)

4.「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寫出了兩人靈魂深處的精神契合,這才是「知音」。

學生齊讀。

師:這是照應第一句話,寫上「照應前文」,小小的一篇文章,很講究啊,繼續讀——

(大屏幕出示)

5.「破琴絕弦」表現伯牙痛失子期後那震撼人心的悲痛之情。這是在表現「知音」。

學生齊讀。

師:這個材料就是單獨的從伯牙的角度來表現「知音」的,是「震撼人心的悲痛之情」。繼續讀——

(大屏幕出示)

6.「終身不復鼓」表現了失去知音後的痛苦,更體現了「知音難覓」的古典情懷。

學生齊讀。

師:為什麼說是「古典情懷」呢,現在我們有時候感慨「知音難覓」啊,其實就是折射了古典的、經久不衰的流傳下來的情懷,我們中國人是很講究「知音」二字分量的。好,把「古典情懷」旁批在課文的尾部。這個故事就是寫的純潔的友誼,就是寫的珍視友誼那樣的一種「古典情懷」。啊,最後一句話——

(大屏幕出示)

神往和渴求充滿高尚友誼的知音,是一種純潔而神聖的情操。《伯牙絕弦》中的「高山流水」和「知音」早已成為中國文化人的一種獨有的精神基因。

好,讀一遍——

學生齊讀。

師:最後一詞讀書筆記——「高山流水」和「知音」都是典故,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精美的典故。「典」,「古典」的「典」,有時候有人說「高山流水」啊,你就要知道只是說的古典的情懷,說的就是「知音」。好,謝謝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d:?'%em��G�>g:windowtext;mso-pattern:solid white;text-autospace:ideograph-other'>我堅持讀書且多年如一日地做讀書筆記。有同事問我,你是怎樣堅持下來的?我說:每天做一點吧,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時候,要像運動員那樣,揮一揮緊握的拳,鼓勵自己。

 

5.同學們想,寫,說,活動熱烈,很有激情,好句不斷。

 

如語言的「仿用」與表達。以《紙船》的教學為例。

 

教學環節三:語言學用,抒發情感(10分鐘左右)

 

1.教師: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知道了詩的第三節運用了第三人稱抒情的方式,還運用了美麗奇特的想像。下面我們來仿用這種語言模式,自選內容寫一段小詩。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這段小詩可以獻給你感謝的人,如爸爸,媽媽,老師,邊防軍人,航天飛行員,孤獨的小女孩,足球隊員,北極探險隊員,非常勤奮的人,非常貧困的人……

 

這段小詩可以表達思念,表達問候,表達安慰,表達尊敬,表達關心,表達想念,表達熱愛,表達同情,表達牽掛,表達敬佩,表達鼓勵,表達讚頌……甚至還可以點示一種哲理。

 

2.同學們寫作,朗讀,修改,交流,如:

 

中國足球隊員,倘若你們夢中看見一座大力神獎盃,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永遠支持你們的球迷用熱淚鑄就的,

 

金光燦燦,滿載著我們的鼓勵與期盼。

 

 

朋友,假如你窗前飄過最後一片花瓣,

 

請切切不要嘆息落花的無情。

 

這是美麗的春姑娘來向你告別的,

 

笑語聲聲,是說每一季節都值得熱愛與珍惜。

 

 

盲人小朋友,倘若你在夢中看見一片蔚藍的天空,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關愛你的人為你撐開的,

 

晴空萬裡,是在告訴你心中要永遠憧憬著溫暖與光明。

 

 

老師,假如你桌上有一盆芬芳的康乃馨,

 

請不要驚訝她的突然出現。

 

這是你深愛著的學生親手栽培的,

 

春夏秋冬,願她帶著他們的崇敬與思念同您相伴。

 

這樣的讀寫活動,這樣的活動效果,是不能單純用「語言學習」幾個字來進行評價的。這當中已經自然地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感染了。

 

經常進行這樣的思考,經常進行這樣的實踐,我們就能夠在自覺、自然的基礎上做到:自如。

 

快捷切入,省力省時

 

——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14)

 

下面是《故宮博物院》的一種教學思路:

 

1.師生共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文意把握」,進行「要點概括」。

 

2.教師將教學視點引向課文第11段,建議同學們認真研讀課文,進行探究與交流,從結構上和內容上說明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研討的結論是:從結構上說,這一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上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說明內容的小結,又引出下文對乾清宮等內容的說明,既呼應前文第2段,又照應後文第16段。從內容上說,它既簡說了故宮建築群的巧妙布局,又概述了全文主要的說明對象。

 

3.選擇課文精段進行品析。

 

這個教學思路運用了一種藝術的快捷手法,那就是「切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很快地「切」到課文第11段。

 

這裡所謂「切入」,就是有意識地突出某一部分、某一類別、某一重點的教學內容,直接地、利索地將教學內容「切」進課文的重點部分或關鍵部分。而有意識地淡化、弱化某些教學內容,從而省力省時,讓教學的線路簡潔,讓教學的關鍵突出。

 

這裡所謂「切入」,就是藝術地「選點」,就是有選擇地有方向地進入課文。運用「切入」的教材處理手法,既要注意前有鋪墊——先要整體地理解一下課文,更要注意後有深化——「切入」的目的是強化「切」進的這個地方的教學。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教學思路設計就可以表現出上述特點:

 

1.導入。

 

2.速讀課文(做到前有鋪墊):整體了解課文,討論——作者在哪三個典型環境中表現了魯提轄的性格特點?(魯提轄在酒樓,魯提轄在客店,魯提轄在肉鋪。)

 

3.切入課文:現在我們重點品讀「魯提轄在肉鋪」這一塊……

 

4.精細品讀(做到後有深化):①分角色朗讀;②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與層次;③理解這一部分的描寫手法;④重點品讀對「三拳」的描寫。

 

5.拓展延伸:以「有趣有味的『三』」為話題,尋讀、提煉課文中的「三」,介紹、交流課外知識中的「三」。

 

換一個說法,所謂「切入」,就是很有力度地將我們引向課文的深處。這種手法,在閱讀教學中有著多角度的運用。

 

如,我們可以單刀直入由某個角度直接切入到課文內容的尋讀活動中,帶動同學們對課文細細理解。

 

《月亮上的足跡》教例:

 

師:同學們,「月亮上的足跡」的含義就是「人類登上了月球」,但它的表達卻是多麼的生動形象,像這樣「同一含義的不同表達」,在課文中俯首可得呢。

 

同學們尋得:拜訪了月球;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裡程碑;

 

一個偉大的時刻;踏上探索月球的徵程;人類進行的距離最遙遠的一次旅行;人類偉大的一步;人類探索太空的裡程碑;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來這裡做一次和平的旅行;人類的足跡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於是教學從語言品味方面順利地切入了課文。

 

如,我們可以通過探究式提問的方式直接切入到「詩詞五首」之類的課文,有目的地進行我們所選中的內容的教學。

 

《詩五首》教例:

 

師:今天我們學習《詩五首》,請同學們讀一讀本課中《歸園田居》、《過故人莊》、《錢塘湖春行》、《書湖陰先生壁》、《遊山西村》這五首詩,看哪兩首詩的內容相近。

 

生:《過故人莊》、《遊山西村》這兩首詩都是寫到鄉村訪友作客,這兩首詩的內容相近。

 

師:咱們今天就與這兩位詩人同行吧。

 

於是教學從課文組合的角度很快地切入了課文。

 

如,我們可以通過選點品讀的方式直接切入到課文的重點內容,必要時可以切入一次,再切入一次。

 

《孔乙己》教例:

 

師:大家從課文中找例子,說一說孔乙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生: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是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的人,是一個對人說話滿口之乎者也的人,是一個好喝懶做、偷偷摸摸、經常挨打的人,是一個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個酒客,是一個「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的人……

 

師:「孔乙己與『酒』」是本課表現人物的重要角度。現在讓我們進入課文,品一品孔乙己平時到酒店喝酒的情節內容。(第一次切入)

 

(師生活動)(教師過渡)

 

師:現在讓我們再進入課文,品一品孔乙己最後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節內容。(第二次切入)

 

(師生活動)(教師小結)

 

於是教學用多次切入的手法引導學生進行了選點品讀。

 

語言學用,句段讀寫

 

——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15)

 

課文《登上地球之巔》有這樣一個句子仿寫的練習設計:

 

下面是課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注意觀察夜色,試著仿寫幾句。

 

1. 5月24日 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雲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2.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頂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4.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的頭頂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鬥……

 

類似的讀寫訓練要求,在課標教材人教版初中語文中大約有七十處。

 

如此大量的練習設計,無疑是在啟發我們:語文學習,有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視點——句段讀寫,語言學用。

 

句段讀寫,語言學用,就是學用課文中的句式,學用課文中段落的表達技巧,通過這種運動量比較大的讀寫實踐活動,達到既閱讀課文、又進行語言表達基本功訓練的目的。

 

閱讀設計「句段讀寫」的活動,有兩個前提或者說兩個必要條件。

 

第一,教師必須對課文「披沙揀金」,去發現,去提煉。

 

據筆者對教材的分析,不論哪一套教材,我們都可以從中提煉出二千個左右的常用雅詞,五十個左右的常用句式,五十個左右的常用段式,還有多種多樣的文章結構模式等等。這些都是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的寶貝。

 

為此教師必須進行艱苦的閱讀。教師的這種閱讀分析必須是個性化的,有創意的,否則發現不了「真金」。如下面的「同一含義,正反表達」的寫段模式,可謂美極,可謂極有學用價值:

 

如果不是秋風將樹葉吹落梢頭,那片片葉子不是要被嚴冬所撕碎嗎?如果不是秋風把果實卸下高枝,那果實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嗎?如果不是秋風將種子吹下莖稈,那種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凍僵嗎?是秋風,把葉子介紹給根須,使它找到了延續生命的母體;是秋風,把種子藏進了厚實的泥土,使它有了一個萌生春天的溫床;是秋風,把果實領進了一個個溫存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

 

第二,活動的內容要與課文的閱讀理解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如下面的教學設想:

 

課文:《我的信念》。

 

學習內容:感受人物,學用語言。

 

活動創意:在讀、說、寫中走近瑪麗·居裡。

 

教學過程:

 

1.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內容。

 

2.進入課文情境,再朗讀課文,小組討論,「說概括的話」——圍繞「課文表達了瑪麗·居裡怎樣的信念」作概括性發言。

 

3.自由選讀課文,就課文內容「說了解的話」——用「瑪麗·居裡是一個……人」的句式自由說話。

 

4.自由選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說感受的話」——用「瑪麗·居裡……的信念(或精神、品格)是一種……」的句式自由說話。

 

5.段落寫作,「說評贊的話」——學用下面的段式,根據老師的建議進行寫作:

 

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裡休息數周。我注視著我的女兒們所養的蠶正在結繭,這使我感興趣。望著這些蠶執著地、勤奮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們非常相似。像它們一樣,我總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著我——正如蠶被鞭策著去結繭一般。

 

教師:這個段的寫法與寫作思路,可用三個字來概括:引(運用一個比喻)——聯(聯繫這個比喻寫人)——結(再扣住這個比喻作結)。

 

建議同學們這樣來寫——結合全文內容、結合作者的「信念」和精神,選擇自己體會較深的一點,運用這種段落模式,換用比喻、換用人稱寫一段話來表現瑪麗·居裡。

 

6.學生進行寫作,進行課堂交流。如: 居裡 夫人說:生活對於任何一個男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使我想到了頑強屹立的松樹。 居裡 夫人勤奮地工作著,她像青松一樣堅強,致力於科學研究,堅守著自己的崗位。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有一種信念在激勵著她——正如「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信念激勵著頑強的松樹一般。

 

7.教師再建議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用這種寫法與思路,寫一段話表現自己的思想、行為或品德。……

 

捕捉要言,提取信息

相關焦點

  • 高山流水明知音——《伯牙絕弦》教學實錄
    生2:伯牙絕弦師:「弦」不好讀,再來試試。全班同學一起讀吧。生: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師:是啊,身為琴仙的伯牙為什麼再也不彈琴了呢?讓我們到文中去尋找答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自讀提示。(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結合課文下的注釋,在組內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5、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課文)6、師:這裡面有兩個字需要注意,哉,語氣詞,表示感嘆;兮,也是語氣詞,相當於「啊」。
  • 感受毀滅,也追尋亮色 ——《伯牙絕弦》教學解讀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篇幅很短,容量很大,可謂字字珠璣。文章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 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點擊播放及暫停語音  伯牙絕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 《伯牙絕弦》真題示範
    《伯牙絕弦》一、導入師:上課,同學們好,請坐。師:那今天呢,老師同樣是要帶領大家來學習一篇有關於友誼的故事,它就是《伯牙絕弦》。(板書:伯牙絕弦)師:看著這個標題,你們有著怎樣的疑惑嗎?師:哦,你說伯牙是誰?絕又是什麼意思?師:哦,你說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 讓語文向美而行(二)||最美相知,最痛別離——《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伯牙絕弦》選自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第八組。
  • 《伯牙絕弦》這篇文言文,我是這樣上的。最後得了一等獎
    文|蒙林養心書齋 去年冬天,因為參加一個比賽,我與《伯牙絕弦》便有了一段「感情史」……初見:師命難違《伯牙絕弦》這一課,我曾數次聽過別人執教,所以對這篇課文我不算陌生。說實話,對於這樣一篇古文我沒有特別強烈的興趣,那種眼前一亮、由衷喜愛的一見鍾情的感覺一丁點都沒有。我曾經想過退縮,要不就換題目,可又一想,這裡暗含著我師傅的良苦用心,我不能不識抬舉。唉,師命不可違,師恩不能負,我只能認真對待。可以說,我與《伯牙絕弦》的交往多少含有包辦婚姻的意思。
  • 設疑感知音,對比悟魅力 ——《伯牙絕弦》重難點突破
    【教學設想】「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本篇文言文共有77個字,精短凝練,其中蘊含的知音文化以及藝術魅力卻是令人概嘆不已。因此,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感悟藝術魅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根據文本特徵和教學重難點,以語氣詞「哉」「兮」為抓手,引導學生讀好文言文;以重點句為賞析點,感受二人互為知音的深厚情誼;以二人身份的關鍵詞為切入點,通過想像伯牙琴技,猜測子期身份,引導學生感悟藝術超越一切的魅力。【教學過程】一、了解樂器,引出課題1、出示樂器圖片,了解民族樂器。
  • 學習了餘映潮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近日,我陸續觀看學習了餘映潮老師的《湖心亭看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陋室銘》等課堂教學實錄,收穫多多,感觸多多。第一、教學設計不玄虛。餘映潮老師的課堂教學,板書簡簡單單,課件簡簡單單。可見他在備課設計時非常重視教學方法的設計,體現了一位大師的智慧和藝術。而我們的備課和教案設計,往往重在備知識,繁瑣而詳盡,唯恐遺漏了哪一個知識點。導致備課和教學設計頭重腳輕,主次顛倒。第二、課堂線條不複雜。
  • 伯牙絕弦,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鍾子期 伯牙在小學六年級,有一篇課文,名為《伯牙絕弦》(課文內容請自行背誦或搜索),「高山流水覓知音」就是由此而來伯牙和鍾子期的相關記載最早見於《列子》,此書和《老子》《論語》等出自同時代。說完背景,咱們再看看題目,這篇課文的題目裡不只有兩位主人公,還有一個重要物件—琴弦。
  • 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古箏版 讓伯牙摔琴絕弦痛失知音的古曲
    傳說琴師伯牙由次在荒山野地彈琴,鍾子期作為樵夫,竟然可以聽懂琴曲是在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呼:「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趙書睿演奏後來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彈琴,才有了高山流水。 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係。
  • 【第2期】《伯牙鼓琴》教學實錄
    伯牙破琴絕弦。師:自己讀一讀,你發現了什麼?生:人物的後面一般要停頓。師:劃出節奏,試著讀讀。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鍾子期/曰鍾子期/又曰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師: 我們再來看一組句子,試著讀讀,你發現了什麼?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並背誦
  • 餘映潮教例評析100例42|提倡課堂智能練習
    提倡課堂智能練習——《口技》教例評析[教例簡述]這是餘映潮老師的一個教例
  • 子期謂伯牙:你的世界其實我不懂
    我們可以推理:伯牙在彈奏時,以憶念高山流水的形象,藉助瑤琴這個媒介,以其嫻熟高超的琴藝來表達,其實就是試圖以琴聲為媒介還原高山流水之景。所謂「音樂意象」,指的是整個音樂作品所表現出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它在欣賞者心中喚起的意象或意境。
  • 餘映潮老師《三峽》教學實錄與點評
    (屏幕顯示:酈道元《三峽》 執教:餘映潮)師:看咱們今天的學習任務,四個任務。(屏幕顯示:識字、朗讀、聽記、欣賞)師:談到識字的問題,咱們也應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樂趣的識字方法。絕怪柏 :yǎn,極高的山峰。清榮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師:注意「巖」字,這裡指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一般說山上的大石頭叫巖,這裡指山峰。帶「山」旁的字能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三峽景物方面的魅力,繼續來:帶「氵」旁的字和它們的意思,讀。
  • 銅川市教研室範莉讀餘映潮著作有感:做語文教學的有心人丨周末閱讀
    閱讀《餘映潮閱讀教學藝術五十講》是在七年前,為了參加陝西省教學能手大賽,提升自己的現場教學能力而為之。近日,我再次拜讀這本書,是基於個人工作角色的轉換,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研究水平而深入學習。閱讀同一本著作,懷著不一樣的目的,帶來不一般的收穫。
  • 特級教師|餘映潮:《藤野先生》教學實錄
    一、教學設計:1、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因此教學中,我以討論交流為主,「還政於民」適時引導,這樣學生會更易接受。  二、課堂實錄  (一)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師: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與他人的因素,而老師又是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大家所熟悉的魯迅先生也是這樣.
  • 搭建有效支架 精準閱讀教學
    本次培訓的主題是「搭建有效支架,精準閱讀教學」。來自豐士小學名優種子團的三位老師向前來參加培訓的老師展示了三堂獨具特色的閱讀課。     杜鎵晴老師組織三4班的孩子們學習了《搭船的鳥》一課。因為本課是習作單元的一篇課文,所以杜老師的課自始至終圍繞著習作單元的主要目標展開——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