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剛上幼兒園,她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平時沒事在家的時候總是喜歡這裡碰,那裡推的,把自己的玩具撒一地,還喜歡去按開關,「按開關的時候發出噼啪噼啪的聲音,歡歡聽到了就咯咯咯的笑個不停。」上幼兒園了,還是跟以前一樣,老師一直反饋說:歡歡上課的時候很愛東張西望,而且喜歡走來走去,很難認真聽課;而且上課的時候很喜歡跟小朋友說話;中午睡覺也不睡,還跟隔壁床的小朋友聊天,紀律性很差。為此父母還特意給歡歡制定了很多的規矩,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看書的時候不能說話,看電視的時候不要走來走去大聲說話,但是這些對歡歡來說都是口頭說說而已,根本就起不到什麼作用;如果你管得嚴了,父母訓斥她幾句,她就悶悶不樂不開心了。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能看出來,如果為了給孩子建立紀律性而去限制孩子的自由,這樣會讓孩子感到束縛、不舒服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好的,反而還會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還會不利。
①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白一點:自由和紀律不是對立的,不要因為為了讓孩子遵守紀律就去限制孩子的自由。自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由也不是說就可以放縱,必須是在一定範圍規矩內的自由,比如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你可以自由的發揮,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做孩子想要擺弄的造型,但是記住在你做完這些之後一定要記得玩具歸位,(就是放回原來擺放的位置)這樣既培養了孩子收拾東西的好習慣,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整理自己的東西。一舉兩得。
②讓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建立自己該有的紀律。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一定要在特定時間和空間裡面才能讓孩子遵守紀律,比如上面的例子,父母要求歡歡在吃飯的時候一定不能說話,或者讓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不要太吵,不要拿著玩具到處亂跑,或者去戶外的時候不能到處的追打;或者強行的去規定孩子玩耍的時間,其實這樣都是在限制孩子的自由。有時候孩子安靜了並不代表孩子就守規矩了,有紀律了,只是孩子在父母的高壓下失去了該有的活潑和自由而已;而孩子是不喜歡這樣的規矩的,而孩子需要的規矩就是在自己的玩樂中,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下,遵守一定的規矩,而且這些規矩是孩子樂意去做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去接受這個紀律。家長的作用就是引導他們去理解這些紀律,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去理解這些抽象的東西。
③想要培養好孩子的紀律就必須要給孩子養成遵守秩序的好習慣。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社會秩序無處不在,比如平常時我們去商場買東西的時候需要排隊;買電影票的時候也需要排隊,在公共場合不能抽菸,看電影的時候不能大聲的說話;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在安靜的圖書館裡千萬不能追逐打鬧,大聲說話等等......所以從小我們就應該讓孩子懂得秩序的重要性,當碰到以上的場合的時候,首先我們要以身作則,然後在引導孩子讓孩子慢慢的去懂得這些秩序的重要性,平時在日常生活 中也要讓孩子養成收拾,歸總好自己東西的習慣。
相信通過以上的幾個方面的引導,孩子一定會在健康的狀態下慢慢的養成良好的紀律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個人成長環境的不同,性格上的差異,再加上年齡又小,每位家長肯定會碰到不同的問題和困難,如果你在這個過程遇到什麼問題,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