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前就培養好孩子的這些紀律和秩序,你的孩子入學後會更優秀

2020-08-28 涵哥學教育

很多家長一直苦惱自己的孩子上課總是不認真,學習成績不好,好玩好動感覺管不了了,究其原因其實是在他幼兒時期你沒有給他建立良好的紀律和秩序。


歡歡剛上幼兒園,她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平時沒事在家的時候總是喜歡這裡碰,那裡推的,把自己的玩具撒一地,還喜歡去按開關,「按開關的時候發出噼啪噼啪的聲音,歡歡聽到了就咯咯咯的笑個不停。」上幼兒園了,還是跟以前一樣,老師一直反饋說:歡歡上課的時候很愛東張西望,而且喜歡走來走去,很難認真聽課;而且上課的時候很喜歡跟小朋友說話;中午睡覺也不睡,還跟隔壁床的小朋友聊天,紀律性很差。為此父母還特意給歡歡制定了很多的規矩,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看書的時候不能說話,看電視的時候不要走來走去大聲說話,但是這些對歡歡來說都是口頭說說而已,根本就起不到什麼作用;如果你管得嚴了,父母訓斥她幾句,她就悶悶不樂不開心了。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能看出來,如果為了給孩子建立紀律性而去限制孩子的自由,這樣會讓孩子感到束縛、不舒服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好的,反而還會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還會不利。

那要怎樣去建立孩子的紀律性呢?

①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白一點:自由和紀律不是對立的,不要因為為了讓孩子遵守紀律就去限制孩子的自由。自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由也不是說就可以放縱,必須是在一定範圍規矩內的自由,比如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你可以自由的發揮,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做孩子想要擺弄的造型,但是記住在你做完這些之後一定要記得玩具歸位,(就是放回原來擺放的位置)這樣既培養了孩子收拾東西的好習慣,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整理自己的東西。一舉兩得。

②讓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建立自己該有的紀律。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一定要在特定時間和空間裡面才能讓孩子遵守紀律,比如上面的例子,父母要求歡歡在吃飯的時候一定不能說話,或者讓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不要太吵,不要拿著玩具到處亂跑,或者去戶外的時候不能到處的追打;或者強行的去規定孩子玩耍的時間,其實這樣都是在限制孩子的自由。有時候孩子安靜了並不代表孩子就守規矩了,有紀律了,只是孩子在父母的高壓下失去了該有的活潑和自由而已;而孩子是不喜歡這樣的規矩的,而孩子需要的規矩就是在自己的玩樂中,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下,遵守一定的規矩,而且這些規矩是孩子樂意去做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去接受這個紀律。家長的作用就是引導他們去理解這些紀律,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去理解這些抽象的東西。


③想要培養好孩子的紀律就必須要給孩子養成遵守秩序的好習慣。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社會秩序無處不在,比如平常時我們去商場買東西的時候需要排隊;買電影票的時候也需要排隊,在公共場合不能抽菸,看電影的時候不能大聲的說話;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在安靜的圖書館裡千萬不能追逐打鬧,大聲說話等等......所以從小我們就應該讓孩子懂得秩序的重要性,當碰到以上的場合的時候,首先我們要以身作則,然後在引導孩子讓孩子慢慢的去懂得這些秩序的重要性,平時在日常生活 中也要讓孩子養成收拾,歸總好自己東西的習慣。


相信通過以上的幾個方面的引導,孩子一定會在健康的狀態下慢慢的養成良好的紀律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個人成長環境的不同,性格上的差異,再加上年齡又小,每位家長肯定會碰到不同的問題和困難,如果你在這個過程遇到什麼問題,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孩子2歲前是秩序建立的關鍵期,家長若正確引導,孩子長大更優秀
    孩子2歲前是秩序建立的關鍵期,家長若正確引導,孩子長大更優秀孩子在2歲之前,真的是怎麼看怎麼可愛,軟軟糯糯的,但是一到了兩歲馬上就變身「小魔王」,要是家裡人不按照他的想法做的話就會發脾氣,而且還會經常說不。
  • 井然有序的生活需要孩子創造,培養孩子遵守秩序的五點建議
    幼兒園裡小朋友多,打飯有次序,玩滑梯也要排隊,如果孩子什麼都想要搶第一,就會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寵溺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他有先後次序的意識。對於好吃的東西,父母要先讓家裡的老人吃,然後再給孩子,這也是在教孩子懂得「長幼有序」好品德。當然,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參與接待客人,這樣他會明白凡事要讓客人優先。
  • 幼兒園老師坦言: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入學後,這些方面更優秀
    導讀:幼兒園老師坦言: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入學後,這些方面更優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幼兒園老師坦言: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入學後,這些方面更優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最寫實的就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時長找不到合適的教育方式,嚴厲一點怕孩子受傷,寬鬆一點,又怕孩子被寵壞了。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就這個問題,和其他嘉賓一起,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李玫瑾認為家長應該在孩子6歲前鬥勇,在孩子12歲之後鬥智。
  • 孩子早上學和晚上學哪個好?讓孩子晚一年去,孩子會更幸福
    孩子出生晚了幾個月,但是差別很大。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如果能體會到新生兒和6歲嬰兒的巨大差異,就不難理解5歲半和6歲孩子的區別。雖然這種差異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減少,但他5歲半不懂的傻問題,可能在他6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兒科醫生了。
  • 在孩子5歲前,「逼」他養成這3個習慣,將來才會更優秀
    鄰居是一位北大退休的老教授,這位老教授對育兒方面非常重視,而正巧我也是一位育兒師,所以我經常會和這位老教授一起聊一些關於育兒方面的知識,有一次我們交談的時候,談到孩子習慣方面的問題,而這位老教授告訴我:5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將來才會更優秀!
  • 5個妙招教你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5個妙招教你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東西不能亂動,一放錯就哭鬧?5個妙招教你培養孩子的秩序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幾天前我去了朋友家。我朋友的孩子快五歲了。
  • 科學育兒|如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板有眼,有始有終,把自己照顧得妥妥噹噹;而有的孩子卻丟三落四,總要老師、父母跟在後面操心。這便是常見的「秩序感強」和「秩序感弱」的表現。今天我們來聊一下如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 2歲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不給孩子立規矩,今後很難改正
    昨天她和我說她覺得她沒有把她的孩子教好,孩子現在已經八歲了,但是對於空間的擺放順序和一些生活習慣上的時間順序沒有一點概念。孩子總是不知道要先幹什麼後幹什麼,生活上一團糟,這讓我很擔心她以後的自理能力。我告訴她:「那是因為你錯過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 3歲是習慣培養的關鍵期,讓孩子學會這些,未來會更優秀
    一、目標感在孩子三歲之前的這個階段,正是培養目標感最好的時候,家長們千萬不要忽視,好的目標感可以讓孩子做起事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擁有目標感,比如孩子喜歡畫畫,那就讓孩子多看看知名畫家們的作品,好從中找到學習的地方。
  • 3歲前就該培養孩子了
    毋庸置疑,每一位家長都想把自家寶寶培養的很優秀,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培養孩子之前,我們應該注意到一些基本的知識。想讓孩子變得優秀,應該從小抓起,而不是什麼時候想起來才付諸行動。其實,3歲前就該培養孩子了。1.給孩子以陪伴三歲前的孩子正是成長快速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孩子也更需要家長的陪伴。初來這個陌生的世界,腦海一片空白,對一切都是陌生的,這其中甚至包括孩子自己。
  • 帶娃須知道,孩子6歲前,這樣培養思維邏輯能力,他會更優秀
    孩子6歲前幫助孩子幼兒啟蒙,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將會越來越優秀!幼兒啟蒙,主要以思維邏輯為主,這會讓孩子終身受益,而且這個階段是孩子思維與邏輯能力發展的關鍵時間,大部分能力都是從這開始的。尤其這個階段的孩子大腦處於還沒有完全定型的階段,可塑性非常高。
  • 優秀父母是孩子能力培養的領路人
    操作能力就是操縱、製作和運動的能力。如我們平時所說的動手能力、體育運動能力等。社交能力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組織管理能力、語言感染力等。幼兒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期。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假定人17歲智力發展水平為100%,那麼50%的智力發展是在4歲前完成的。到8歲時,智力發展達到80%,剩下的20%是在8---17歲之間完成的。
  • 3歲前開始培養優秀寶寶,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每一位家長都想把自家寶寶培養的很優秀,但是在培養孩子之前,我們應該注意到:想讓孩子變得優秀,應該從小抓起,而不是什麼時候想起來才付諸行動。其實,在孩子三歲前,是培養的好時機。1.給孩子以陪伴三歲前的孩子正是成長快速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孩子也更需要家長的陪伴。初來這個陌生的世界,腦海一片空白,對一切都是陌生的,這其中甚至包括孩子自己。
  • 清華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
    "三歲看到老,七歲定終身",雖然這句話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它想表達的就是小時候的一些習慣,對長大以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父母在家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以後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清華大教授的忠告:能在孩子6~8歲前養成4種習慣,將一生優秀!
  • 養育 | 孩子說不聽、教不動怎麼辦?——從紀律到自律,孩子的規則教育如何做?
    他在《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一書中提到,一個擁有優異天賦的15歲男孩,因不受管理、喜歡喝酒,對什麼事都懶散,面臨再度留級的命運,班哈德建議他去讀最嚴格的傳統英式寄宿學校1年。在寄宿學校,男孩面對的是紀律與秩序至上,師長權威和學生共治擁有無可爭議的地位。在這樣的環境裡,男孩從停止喝酒到成為越野跑者,成績開始提升,最後順利高中畢業。
  • 孩子三歲半前,父母要培養他這些技能,你都教了沒
    導語:孩子三歲半前,父母要培養他這些技能,你都教了沒文/笑雪梅梅家的孩子馬上三整歲,按照老家的算法,虛歲就已經四歲了,眼看著到了秋天就該上幼兒園了,可是這孩子到現在吃飯還得大人喂,喝水也得大人哄著喝,要麼把水杯裡放上一塊水果引誘著喝水
  • 兒童之家:讓孩子熱愛紀律,熱愛學習,並愛上讀書和寫字
    在這個實踐革新性教育理念的幼兒園裡,來自當地貧民家庭的孩子們,從疑惑和自卑中走了出來,逐漸變得陽光自信,嚴於自律,而且更有自尊。當然,孩子在學習與紀律方面,還有更大的變化,這也是各位家長和老師所關注的。
  • 兒童十六個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為什麼6歲前要給孩子定規矩?
    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身後一定有個不懂教育的慫家長,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懂規矩?今天的系列文章《兒童十六個敏感期之——秩序敏感期》也許可以給你一點啟發。整理孩子的房間時,孩子會要求媽媽把常用的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過馬路時,必須要媽媽牽著手才肯走;吃飯時一定要用自己的飯碗……這些都是為什麼呢?答案是,孩子們的秩序敏感期悄然而至了。這些都是孩子在體驗、建立秩序感的過程。
  • 紀律:當你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5個該做的和不該做的
    當你的孩子頂嘴或乾脆拒絕你的要求時,你會感到沮喪嗎?很多時候,孩子們的行為發展都是基於他們所處的環境,一個聰明的家長要認清哪些是不該做的,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回到紀律上來水平。他指出,那些能與孩子相處並表現出同情心的父母是優秀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