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天才」是如何泯滅的

2021-02-19 易水茶室2017

      在離開給予我養分的大學校園兩個月之後,我也成為了一名施加養分的園丁,並且正式的進入了我即將辛勤勞作很長一段時間的園地--永川區萱花中學。在這裡,我遇見了很多個性鮮明的學生,也在不斷的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將我所學習的教育知識與之結合。

      在學生中,最先讓我留下印象並且思考頗多的是一名講普通話的、個子小小的白白淨淨的男孩。他叫小曾,一雙靈動有神的大眼睛更是讓每位老師都覺得他聰明,機靈,是個有靈氣的孩子。

      為了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學校在入學報到的當天就開展了軍訓。發軍訓服,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強調著裝要求等一系列的事情緊鑼密鼓地開展著,每張臉龐上都有著滿滿的期待。在我詢問到大家是否明白要求時,小曾用最洪亮的聲音回答到「我明白了!」.而在下午的集合場上,這個看起來十分機靈的孩子卻是唯一一位穿著涼鞋短褲的學生。並且在反覆單獨向他強調了好幾次之後,換了一雙新的拖鞋。這讓我十分疑惑:為什麼這個孩子連這麼一件小事都沒做到呢?

      而小曾在開課之後的表現更是讓所有人跌破眼鏡。在一堂上課不到十分鐘的數學課上,小曾突然站起來大聲向老師叫嚷著:「我要上廁所。我要去上廁所!」老師詢問到:「你今天身體不舒服嗎?肚子疼?」「不是的。下課的時候廁所人又多又髒,我不喜歡。但現在上課了,我突然就想去了。我現在馬上就要去,必須去!」而在得到老師無奈的允許後,小曾又開始滿教室跑著要衛生紙,完全不在意上課。

       像這樣沒頭沒腦的事情發生多了之後,我開始慢慢的產生了一個質疑:這個孩子真的聰明嗎?還是說他連自己的基本行為規範都難以遵守?這種情況是一直都存在嗎?還是在進入中學之後才這樣?帶著這些疑惑,我在第一次家長會後提出單獨與孩子媽媽進行交流。小曾媽媽走到我辦公室,剛剛坐下就說了句:「我不是孩子的親媽媽。我是後來才跟他爸爸在一起的。我對他不太了解。」

      這句話讓我們的交流一下子變得無法進行。我不知道該怎樣繼續提出我的疑惑,因為面前的這位母親似乎也並不能替我解決困惑。所以,我只好問到:「那孩子的爸爸怎麼沒來開家長會呢?」「他工作忙,我平時跟家的時間更多,孩子很多時候也是我在管。但.」小曾媽媽突然就面露難色不再繼續說下去。

        「怎麼呢?」

       「我們和孩子的爺爺奶奶在一起。老人家對我管孩子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所以我其實也不太好管。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別人說的話總是會多了些雜了些。」

        我突然就明白了孩子為什麼在學校裡是這種表現情況。在家裡,是爺爺奶奶寵著的寶貝孫兒,有任何要求都是立即滿足,有任何不如意也是小心地哄著,十幾歲都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從小以自我為中心為捧在手心上長大的孩子,難免在進入中學階段,面對學業壓力和班規校規時有些逆反心理,不願意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在和小曾媽媽交流後幾天,我就接到了孩子爺爺打來的電話,提出希望和我面對面的交流一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難道是媽媽向爺爺奶奶反應了孩子的學校裡的異常行為,引起了老人們的注意?

       但在我見到爺爺後,我才發現老人家這次來不是來跟我溝通問題,而是想來糾正我對孩子的「錯誤認知」。在辦公室坐定之後,小曾爺爺驕傲地說到:「我們家小曾那是個天才!小學老師就這樣說過,即使上課不聽作業不做,也照樣可以考高分的。我們小曾不需要老師太多的管教,只要他能讀完初中,就肯定是可以考上好的學校的.」一番交流下來,我幾乎確定了孩子在校異常行為的部分原因是由於爺爺奶奶長期的溺愛。而在之後多次違反課堂紀律(考試不交卷,上課亂叫嚷,課堂時間到處遊逛,用自來水洗本子洗書.)的教導中,我更是逐漸明白了孩子為何在學校表現得如此特立獨行?

      從小父母離異的小曾因為家庭原因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聰明機靈,是爺爺奶奶的心頭好,從小都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情就可以不做。即使是在上學之後,有需要完成的作業和讀書任務也是一樣,不願意做就可以不做。身邊的爺爺奶奶也是鼓勵教育為主,從不會指出他一丁點的不好。進入青少年時期後,小曾更是知道爺爺奶奶是維護自己的。所以漸漸地,這個孩子就有了多重身份:在爺爺奶奶跟前是聽話乖巧有能力的「小天才」,在繼母面前是有自己想法的「青少年」,而在學校不適應集體生活和繁重學習任務的他則變成了課堂上隨心所欲,對要求和規則置若罔聞,不能遵守校紀校規的「問題兒童」。在之後多次的階段性測試、以及平時的課堂上,小曾也都一直表現出跟不上同學們的進度、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尤其是語文英語等需要積累落實的文字類科目。

      在整體的教育環境和要求下,每位正常合格的中學生都應該具備吃苦耐勞,拼搏向上的品質。並且在每個班的大班額教學中,每個老師需要更多考慮到的必定是班級中的大多數,而小曾所希望和適合的有求必應、有求必應的完全個性化交流在課堂上是十分難以達到的。在課後的時間中,爺爺奶奶的溺愛也並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和時間規劃的能力。長此以往,這個孩子先天所擁有的才智也必定會由於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慢慢被無知所取代。

      在這一年多的教學經歷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聰明,他們機靈,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非常令人驚嘆,但他們卻往往不是每次測試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我學習自我規劃的能力,這才是天賦泯滅最大的原因。

      「天才」這個詞實在是太模糊,不好界定,也不好把握,更不好培養,嚴格地說,天才根本就不是培養出來的。說它模糊,是因為它的內涵太寬泛了!可以說天才的要素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如果發展得當,每一個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成為天才,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寬泛使得它難以準確地界定,也很難精準地培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天才一詞的意義,更多地具有鼓勵的意義,或者說是通過這樣的讚譽,使得個體得到激勵,從而更大地激發起這些個體內在的潛能。關於這一特點,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有過專門的研究,如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人們常說,」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這是在強調努力對於人的發展的必要性。這也是說明,就算你知道你是一個某方面的天才,但是如果不努力,你的天分也是很難發揮出來的,更不要說達到相當的優秀。更讓人惱心的是,就算是我們非常努力了,也未必能夠發揮我們的潛力,這是因為努力與發展並非正比,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因素。
      從當家長或者是老師的角度來看,相信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的能力與潛質是對的,但是如何幫助實現這些潛質,使這些潛質自由與充分的發展則並非一件易事。它不光依賴於我們的自信,更需要我們持久的期待與現實的正確引導,當然,良好的習慣更能夠幫助孩子成長。

點評專家:易連雲教授,海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海南師範大學學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發展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情景喜劇《天才進化論》爆笑引爆學生暑期檔
    《天才進化論》媒體首映式主創及出品單位合影導演張馨元、製片劉睿、主演毛圓君作客北京文藝廣播7月19日,系列情景喜劇《天才進化論》在炎炎夏日中火爆上映。妙趣橫生議藝考 且看個性學生與麻辣教師如何對招在龐大的高考生群體中,最具爭議也最具關注點的當屬藝考生。同樣懷揣理想與抱負的他們,卻往往被貼上了叛逆、另類等標籤,並成為大眾津津樂談的首要熱點話題。但藝考路上的艱辛與挑戰,卻只有藝考生自己才能體會。因此,《天才進化論》將首集故事鎖定在了藝考上。
  • 資訊理論創始人香農:天才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天才一詞可能被大家用爛了,但是幾乎沒有人能配得上與克勞德·香農一樣天才的名號。然而,這種天賦背後藏著一個不易被人察覺的驅動因素 – 也就是他處理問題的方式。他不僅會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尋找答案,還系統性地發明出一套方法論來幫助自己看到認知範圍之外的東西。
  • 首部教育題材網劇《天才進化論》高考日開機
    作為首部關注教育題材的網絡劇,《天才進化論》在開機前即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該劇由「開心麻花」系列知名演員沈騰、青年演員墨陽、兒童節目主持人「櫻桃姐姐」茅原君及童星關曉彤等人共同出演。並邀請曾參拍《舌尖上的中國》的劉睿擔當該劇製作人。整部網劇將以情景喜劇的形式描述孩子與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學校,並探究現代教育的個性化解決之道。
  • 倍安敏人性的泯滅
    倍安敏毒奶粉事件讓更多的家庭充滿了恐懼與不安,到底是什麼泯滅了他們的良知,我也一樣為人母,憎恨這種事情,很多家庭不懂得如何選擇奶粉,將自己全部的信任壓給了醫生給了奶粉店裡的推銷員,10月懷胎,集千萬疼痛與一身的生下孩子,希望自己寶寶健康成長是所有媽媽對孩子的一生期許,經過多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還未忘懷又一毒奶粉問題出現,奶粉食品安全問題再次傷了千萬媽媽的心,該怎麼選擇奶粉?
  • 魏江:讓創業者最少少走5-10年彎路的「天才創業論」!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魏江自己總結創造的一套創業理論體系,我稱之為「天才創業論」!「天才創業論」理論體系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因為在2019年我去深圳1號創業公社做項目的調研(我是創業公社專家庫的專家成員之一),然後我和其他幾位專家和公社的幾位企業會員在一起交流「創業」這個話題,關於創業成敗的是與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於是,當時我就簡單的分享了關於我的「天才創業論」理論。
  • 把天才變成庸才的幾種簡單方法
    教育可以把一個野蠻人變為文明人,可以把一個兇殘的人變為一個人道主義者。由教育完成的這些功能,使一個生物人變成了一個社會人。這都是教育正常的、基本的功能。但是還有一種教育,非但不能使人聰明,反而使受教育者越來越愚昧。即使是「天才」,這種教育也能讓他們變為「庸才」。
  • 人工智慧之父論教育,跨界天才有何高見
    在《創造性思維》,副標題「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論教育」這本書中,馬文以6篇長文講述了他對於教育的獨特見解。書中不乏有很多新穎的觀點,雖然是數學、計算機、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馬文的6篇文章並不是使用的晦澀難懂的語言,反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將自己的觀點和盤託出。
  • 你的孩子是天才嗎?如何培養天才少年?
    如何培養,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培養天才的過程始於童年時代或青少年時代早期;第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陪他一起訓練。最後,但也是最重要的,花大量的時間,讓孩子真的熱愛這門學科,這樣就可以達到目標。一般,天才的養成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但這並不是終點。培養天才要經歷哪幾個階段呢?
  • 天才中的天才,領略全能天才大師的魅力
    一、天才的大腦總是充滿詩意,數學神童求解問題的思維與眾不同少年天才之稱的馮諾依曼在3歲的時候就能記住不少數字,如他會記住電話本其中一頁的內容,然後背誦出上面的人名和電話號碼。讀者諸君可以思考一下,如何用幾何級數求解此題?假設狗第一次遇到B時用時為t,則狗和B共走了10公裡。得和式5t+10t=10,解得t=2/3小時。從而,狗跑了10*2/3=20/3公裡,而A和B的距離為10-2/3*(5+5)=10/3公裡。這時狗從B處折返奔向A。
  • 【 沆瀣一氣 】【 泯滅 】怎麼讀?
    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英文翻譯to act in collusion (idiom); in cahoots with; villains will look after one another泯滅 [ mǐn miè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單擊下表中藍色的詞組會彈出相應的拼音
  • 散文《唯教育之心不可泯滅》—杜思雨 3035號
    唯教育之心不可泯滅文/杜思雨   圖/網絡
  • 「天才」兒童如何養成的?那些被稱為天才的孩子,都擁有特別的童年
    作家魯迅曾被人稱為天才,而這位棄醫從文、以筆桿子影響了一代人的"天才"作家,這樣評價天才:"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誠然,大多數被人稱為天才的人,都承認成長環境的影響和人的影響,沒有適當的環境,無法成為天才。
  • 《天才少女》:看美國隊長埃文斯如何教育天才兒童
    《天才少女》是一部關於如何教育天才兒童的電影,由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與可愛童星麥肯娜·格瑞絲共同演繹。影片中講述了一家三代三個天才女孩的故事,引發人們思考兒童教育的問題。01電影中有三個天才女孩,一個是七歲的瑪麗,一個是瑪麗的媽媽黛安,還有一個則是瑪麗的外婆伊芙琳。
  • 下定決心做虎狼,拿破崙的皇位說明書——《君主論》
    君主論我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還沒有哪個版本像我們這個簡單清晰的版本一樣,讓聰明的讀者充分理解這位天才的深刻、謹慎和遠見。正如阿爾加羅蒂(Algarotti)所說:「他對政治和國家事務,正如牛頓在物理學和自然奧秘上那樣具有深刻的洞見。」
  • 《天才假象》書評|掌聲為誰而起
    《天才假象》像一部成功學著作,還像一本個性化的「勵志書」。有三句關於「天才」、「成功」的話耳熟能詳:1.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2.「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就是擔心失敗,寧可保持「天才」、「神童」的榮譽,拒絕接受挑戰,比較容易有挫敗感;「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就是你認為幾乎所有的事物都與努力有關,而不是與智商有關,有這樣思維模式的人,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樂於接受挑戰。比如如何面對失敗。
  • 馬英九時代高官:蔡當局良心泯滅,政權崩潰前兆已現
    @銳看臺灣報導 在馬英九執政時擔任過臺灣「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的尹啟銘,今天在臺灣中時電子報導發表評論文章稱,已被權力、利益薰心的民進黨當局「無視天道、無畏天理、良心泯滅」,已出現的政權崩潰前兆。
  • 天才約翰納什:不瘋魔不成活,窮盡一生與命運博弈的天才
    「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加繆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電影《美麗心靈》的主角約翰納什無疑是萬眾挑一的數學天才。作為唯二獲得獎學金進入普林斯頓的大學的天才,擁有逆天智商的他也一生都被精神病折磨,甚至無法辨別現實與幻境。影片講述的就是約翰納什——偉大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21歲時就發表了關於博弈論的學術論文,提出了納什均衡,對經濟學的發展做出顯著貢獻。
  • 天才少女沒有上過學,10歲考上大學,最後只能選擇這樣的職業
    天才少年有很多種,比如是學習上的和藝術上的,但是天才並不是人為能夠培養的,因為天才跟神童不一樣,神童可以通過填鴨式的教育就可以造就,而天才在科學上的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有科學家表明智商達到160以上就是天才,但實際上我們見到的很多天才並沒有達到這個要求,他們只是在覺醒中超越了極限,才被稱為天才
  • 如何成為天才銷售員的頂層思維
    我們統稱這類人為銷售天才。大多數人認為銷售這個工作必須得是性格外向,極其健談的人才是最合適的,因為他們可以誇誇其談,口若懸河,談及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兩個小時不重樣。羨慕的同時卻沒有辦法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甚至更有甚至去參加銷售技能提升的培訓課程,三天兩夜或是短期突擊,結果也是課上熱血沸騰,課後依然沒有變化。難道銷售能力強,真的是天生的嗎?答案當然不是。
  • 7部高分天才電影,天才與瘋子只在一線之間
    8部高分天才電影,天才與瘋子只在一線之間 第一部:貓鼠遊戲 豆瓣:8.8 弗蘭克(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Leonardo DiCaprio飾)是FBI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通緝犯。他的犯罪手段神通廣大,偽裝身份的能力超乎常人,全美各地幾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