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中,最先讓我留下印象並且思考頗多的是一名講普通話的、個子小小的白白淨淨的男孩。他叫小曾,一雙靈動有神的大眼睛更是讓每位老師都覺得他聰明,機靈,是個有靈氣的孩子。
為了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學校在入學報到的當天就開展了軍訓。發軍訓服,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強調著裝要求等一系列的事情緊鑼密鼓地開展著,每張臉龐上都有著滿滿的期待。在我詢問到大家是否明白要求時,小曾用最洪亮的聲音回答到「我明白了!」.而在下午的集合場上,這個看起來十分機靈的孩子卻是唯一一位穿著涼鞋短褲的學生。並且在反覆單獨向他強調了好幾次之後,換了一雙新的拖鞋。這讓我十分疑惑:為什麼這個孩子連這麼一件小事都沒做到呢?
而小曾在開課之後的表現更是讓所有人跌破眼鏡。在一堂上課不到十分鐘的數學課上,小曾突然站起來大聲向老師叫嚷著:「我要上廁所。我要去上廁所!」老師詢問到:「你今天身體不舒服嗎?肚子疼?」「不是的。下課的時候廁所人又多又髒,我不喜歡。但現在上課了,我突然就想去了。我現在馬上就要去,必須去!」而在得到老師無奈的允許後,小曾又開始滿教室跑著要衛生紙,完全不在意上課。
像這樣沒頭沒腦的事情發生多了之後,我開始慢慢的產生了一個質疑:這個孩子真的聰明嗎?還是說他連自己的基本行為規範都難以遵守?這種情況是一直都存在嗎?還是在進入中學之後才這樣?帶著這些疑惑,我在第一次家長會後提出單獨與孩子媽媽進行交流。小曾媽媽走到我辦公室,剛剛坐下就說了句:「我不是孩子的親媽媽。我是後來才跟他爸爸在一起的。我對他不太了解。」
這句話讓我們的交流一下子變得無法進行。我不知道該怎樣繼續提出我的疑惑,因為面前的這位母親似乎也並不能替我解決困惑。所以,我只好問到:「那孩子的爸爸怎麼沒來開家長會呢?」「他工作忙,我平時跟家的時間更多,孩子很多時候也是我在管。但.」小曾媽媽突然就面露難色不再繼續說下去。
「怎麼呢?」
「我們和孩子的爺爺奶奶在一起。老人家對我管孩子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所以我其實也不太好管。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別人說的話總是會多了些雜了些。」
我突然就明白了孩子為什麼在學校裡是這種表現情況。在家裡,是爺爺奶奶寵著的寶貝孫兒,有任何要求都是立即滿足,有任何不如意也是小心地哄著,十幾歲都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從小以自我為中心為捧在手心上長大的孩子,難免在進入中學階段,面對學業壓力和班規校規時有些逆反心理,不願意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在和小曾媽媽交流後幾天,我就接到了孩子爺爺打來的電話,提出希望和我面對面的交流一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難道是媽媽向爺爺奶奶反應了孩子的學校裡的異常行為,引起了老人們的注意?
但在我見到爺爺後,我才發現老人家這次來不是來跟我溝通問題,而是想來糾正我對孩子的「錯誤認知」。在辦公室坐定之後,小曾爺爺驕傲地說到:「我們家小曾那是個天才!小學老師就這樣說過,即使上課不聽作業不做,也照樣可以考高分的。我們小曾不需要老師太多的管教,只要他能讀完初中,就肯定是可以考上好的學校的.」一番交流下來,我幾乎確定了孩子在校異常行為的部分原因是由於爺爺奶奶長期的溺愛。而在之後多次違反課堂紀律(考試不交卷,上課亂叫嚷,課堂時間到處遊逛,用自來水洗本子洗書.)的教導中,我更是逐漸明白了孩子為何在學校表現得如此特立獨行?
從小父母離異的小曾因為家庭原因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聰明機靈,是爺爺奶奶的心頭好,從小都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情就可以不做。即使是在上學之後,有需要完成的作業和讀書任務也是一樣,不願意做就可以不做。身邊的爺爺奶奶也是鼓勵教育為主,從不會指出他一丁點的不好。進入青少年時期後,小曾更是知道爺爺奶奶是維護自己的。所以漸漸地,這個孩子就有了多重身份:在爺爺奶奶跟前是聽話乖巧有能力的「小天才」,在繼母面前是有自己想法的「青少年」,而在學校不適應集體生活和繁重學習任務的他則變成了課堂上隨心所欲,對要求和規則置若罔聞,不能遵守校紀校規的「問題兒童」。在之後多次的階段性測試、以及平時的課堂上,小曾也都一直表現出跟不上同學們的進度、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尤其是語文英語等需要積累落實的文字類科目。
在整體的教育環境和要求下,每位正常合格的中學生都應該具備吃苦耐勞,拼搏向上的品質。並且在每個班的大班額教學中,每個老師需要更多考慮到的必定是班級中的大多數,而小曾所希望和適合的有求必應、有求必應的完全個性化交流在課堂上是十分難以達到的。在課後的時間中,爺爺奶奶的溺愛也並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和時間規劃的能力。長此以往,這個孩子先天所擁有的才智也必定會由於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慢慢被無知所取代。
在這一年多的教學經歷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聰明,他們機靈,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非常令人驚嘆,但他們卻往往不是每次測試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我學習自我規劃的能力,這才是天賦泯滅最大的原因。
「天才」這個詞實在是太模糊,不好界定,也不好把握,更不好培養,嚴格地說,天才根本就不是培養出來的。說它模糊,是因為它的內涵太寬泛了!可以說天才的要素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如果發展得當,每一個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成為天才,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寬泛使得它難以準確地界定,也很難精準地培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天才一詞的意義,更多地具有鼓勵的意義,或者說是通過這樣的讚譽,使得個體得到激勵,從而更大地激發起這些個體內在的潛能。關於這一特點,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有過專門的研究,如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