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良辰美景,一起來蘇大感受崑曲藝術的獨特魅力。
中國江蘇網6月26日訊 央視一號演播廳內,燈光炫目,在南美巴西風格的鋼琴伴奏下,24位身著白底藍花旗袍的美麗姑娘懷抱琵琶,向世界演繹一個蘇州評彈版的《茉莉花》。
根據湯森路透公司《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簡稱ESI)2017年5月最新數據顯示,蘇州大學有8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23位,全國地方高校首位;其中材料科學、化學2個學科同時進入全球前1‰。國內擁有2個及以上ESI前1‰學科的高校僅有19所,蘇大也成為江蘇省內同時擁有2個學科進ESI前1‰的三所高校之一。
在2017自然指數排行榜上,蘇州大學位居中國大陸高校第11位,全球高校第84位。
在2017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中,蘇州大學位居中國大陸高校第13位。
這些第三方評價直接體現了蘇州大學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
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1計劃」首批入選高校和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蘇州大學搶抓國家「雙一流」和江蘇省高水平大學建設發展機遇,始終將「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校訓精神作為育人指引,將「學術至上、學以致用、培養模範公民」凝練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全面深化內涵建設,努力推動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人才強校,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
「希望你們在所在的研究領域內堅定地走下去,並且從中收穫樂趣。」5月21日,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麥可科斯特利茨教授從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手中接過聘書,佩戴上蘇州大學校徽,成為蘇州大學首位講席教授,並為師生們上了一堂精彩的學術研究課。受聘後,他將領銜組建「蘇州大學高等研究院」,以講席教授的身份參與到教學科研等各方面的工作中。這是蘇州大學開始實施高端人才匯聚工程取得的又一項重大進展。
「人才資源是學校發展的核心資源,沒有一流的人才,就沒有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大學,高層次人才資源的匯聚直接帶動了學科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說。
2007年以來,蘇州大學遵循國際標準,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努力構築創新人才高地。學校先後引進包括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等高端一流人才在內的各類人才1300多名,其中海外歸國人員佔到了32%。
蘇州大學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圍繞重大項目和學科前沿研究凝聚學術隊伍,形成一批優秀創新團隊,以此帶動一批重點學科、優勢學科進入國內一流行列,走出了一條通過科研創新團隊培育人才的路子。一大批海內外高水平人才匯聚蘇大,不僅帶來了與國際接軌的育才理念和前沿科技,高水平的師資和科研力量也為高水平學生的培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促進了科研反哺教學。
多措並舉,培養卓越型人才
「能在校內跨專業學習已經很幸運,還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主動學習的勁頭就更大了!」從小酷愛醫學的2014級張瀟穎同學,在選修了醫學部周泉生、王建榮兩位特聘教授的「新生研討課」——《幹細胞與腫瘤》後,利用課餘時間進入實驗室體驗科研全過程,並在教授的鼓勵指導下,自主設計了研究項目,並與同學聯合申報獲得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資助。因為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還順利通過了學校的轉專業選拔考試,成功地轉入醫學部生物科學類專業繼續學習。
2013年底,蘇州大學開始全面啟動「新生研討課」作為「通識教育課程平臺」的選修課程。至今,學校已立項建設涉及各個學科的170餘門新生研討課。一批院士、名師、教授走進本科新生課堂,幫助新生開拓學術視野。
作為江蘇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蘇州大學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探索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納米科學技術學院被列為全國首批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特區;蘇大還設立了定位於專業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的敬文書院,和在「第一課堂」開展博雅教育的唐文治書院。
在近日舉辦的「2016江蘇省大學生年度人物暨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上,敬文書院2013級會計學專業毛惠同學獲得了 「2016江蘇省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我的室友來自物聯網工程、英語專業,平日裡文理思維的碰撞為我提供了很多靈感。書院的第二外語課程、領導力培育課程、語商培養課程、中英文演講比賽、敬文講堂極大程度上拓寬了我的知識面和眼界,也讓我感受到了通識教育的魅力所在。」得益於敬文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大學四年中,毛惠申請到了哈佛大學學習項目,獲得了亞太青年模擬APEC大賽冠軍,參加了義大利 「世界教室」青年論壇,並作為中國青年代表之一,隨習近平主席赴菲律賓出訪了APEC峰會。
為了將「創新基因」植入到專業教育中,蘇州大學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了微課、新生研討課、翻轉課堂、互動式教學、課程化考核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學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已達40多門。在6月初剛剛結束的第十五屆江蘇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暨「挑戰杯」全國競賽江蘇省選拔賽決賽中,蘇州大學獲得2個特等獎、1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另外還有3件作品直接進入全國決賽。
春風化雨,譜寫立德樹人新篇章
蘇州刺繡、崑曲評彈、書法繪畫……在蘇州大學傳統文化工作坊,以學生社團課外活動的形式定期聘請校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海內外專家學者走進校園,講解和傳授中國傳統文化,200多場講座為中外大學生奉上了一頓頓文化大餐。自2013年成立以來,蘇大傳統文化工作坊已有10門課程納入到全校的公選課學分體系,吸引了15000多名師生參與活動。
立足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廣大師生在文化自覺中堅守蘇大精神,在追求創新中發展蘇大傳統。蘇州大學不僅有著積澱深厚美麗校園,更是全力為廣大學子創造豐富醇厚的軟環境。學校通過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引領和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蘇大的學生不僅應具有良好的科學人文素養,具備全球性視野與胸襟,更應是富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
在蘇州大學,師生都對一個溫暖而寓意深刻的名字——「惠寒」耳熟能詳。1911年,東吳大學學生利用課餘在蘇州為寒門子弟創辦了一所惠寒小學,從此,「惠寒」成為學校百年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如今師生公益活動最有號召力的品牌。截至目前,學校先後有5萬餘名師生、300餘支團隊積極參與,自發捐贈200餘萬元「惠寒」基金,足跡遍布16個省的23個區市,共建「惠寒」學校25所,1500餘名貧困兒童獲得蘇大「惠寒」獎助學金,5000多名留守貧困兒童獲益。「接力惠寒行動」成為該校學子踐行愛心行動的口號。學生在獻出愛心的同時,也收穫了成長。
像「百年惠寒」這樣的校園文化品牌項目在蘇州大學還有很多:持續23年的王曉軍精神文明獎評選,舉辦20餘年的「讀書節」活動,堅持十多年的「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等。近年來,蘇大連續兩年獲得教育部「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範項目與特色項目,連續多年摘得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一等獎。
學校還以學生社團為抓手,全校200多個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活動,「東吳大學生藝術團」「東吳劇社」「東吳辯論社」等社團在校內外都獲得了普遍讚譽。東吳大學生藝術團連續多年在國家漢辦的邀請下,赴美國、奧地利等國家的孔子學院演出,並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號召,到柬埔寨、寮國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劉金光 姚 臻
新聞熱線:025-58683733;58683772;58683703
主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 主編:莊傳偉 執行主編:張艾情 版面統籌:徐燕霖 策劃助理: 裘麗 李靜 曾智 張霏霏 何珊 丁一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