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倫鑄錢遺址考古發現新莽時期面值最大貨幣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西安1月13日電 (記者 田進)記者13日從2019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匯報會上了解到,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考古發現了漢代和新莽時期的國家造幣中心,還發現了新莽時期面值最大貨幣。

據介紹,漢武帝以後上林三官專鑄五銖錢,鍾官為首。鍾官為當時的國家造幣中心和貨幣發行中心。此次發掘的鍾官遺址位於陝西西鹹新區兆倫村一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建鋒介紹,兆倫遺址由兩部分組成。北部為一個規模巨大的環壕遺蹟,西、南、北三面壕溝與東面蒼龍河故道,圍成一個十萬平方米左右的區域,是遺址的核心區域,裡面發現了房址、窯址、灰坑等遺蹟,用於鑄造錢幣的錢範殘塊,包含西漢及王莽時期流通過的十幾種錢幣的錢範,判斷這裡可能是鍾官鑄錢工場的主要操作區域。

經過多年發掘,在這裡發現了鑄錢的原材料、工具、建築材料、鐵器、銅器等,都是鑄錢可能用到的工具。

張建鋒說,結合考古發現的實物,研究發現鍾官鑄錢用到的材料有銅渣和銅塊,製作範時會使用骨尺和烘範窯,鑄錢的工具要用到坩堝、熔爐、鼓風管,稱量使用的工具則有銅砝碼和鐵砝碼。

據統計,遺址內發現的貨幣有五銖錢、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中泉三十、契刀、「一刀平五千」等多種貨幣,這些錢大多在西漢後期和新莽時期並列使用。

「一刀平五千」刀幣,是王莽篡漢後鑄造的貨幣,又稱「錯刀」,銅質。正面圓錢方孔上下有篆文「一刀」,用黃金鑲入錯平;下部篆文「平五千」。意思是一枚「錯刀」可兌換5000枚五銖錢,「一刀平五千」中的「平」意為「值」。張建鋒說,「這種刀幣在當時是除黃金以外面值最大的貨幣。」(完)

相關焦點

  • 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發現新莽時期面值最大貨幣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趙爭耀)西漢武帝以後,上林三官專鑄五銖錢,鍾官為首。鍾官作為當時的國家造幣中心和貨幣發行中心,幾乎掌控著整個帝國的經濟命脈。1月13日,記者從2019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匯報會上獲悉,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考古不僅發現了漢代和新莽時期的國家造幣中心,還發現了新莽時期面值最大貨幣「一刀平五千」。
  • 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發現漢代和新莽時期國家造幣中心
    1月13日,記者從2019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匯報會上獲悉,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考古不僅發現了漢代和新莽時期的國家造幣中心,還發現了新莽時期面值最大貨幣。鍾官鑄錢數以億萬西漢武帝以後,上林三官專鑄五銖錢,鍾官為首。
  • 王莽鑄「大錯」的地方被發現了
    其實,「大錯」一語雙關,也是指一種古代流通的刀型貨幣。歷史上,代漢的王莽曾因鑄「大錯」之幣,導致新莽政權經濟崩潰,一個任性舉動鑄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錯。一晃兩千年過去了,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西鹹新區一帶,終於找到了新莽時期鑄錢的遺址。
  • 觀點| 解讀西漢長安城地區鑄錢遺址與上林鑄錢三官
    (一)兆倫村鑄錢遺址  位於陝西戶縣(今西安鄠邑區)兆倫村,東北距漢長安城約25公裡,西南距戶縣城11公裡。錢範主要分布於兆倫村東北部新河及蚰蜒河兩岸,在兆倫村內及石橋村東部發現窯址。  (二)上林三官在何處  前述漢長安城及其周圍地區發現的四處主要鑄錢遺址,其鑄錢時間均在西漢中晚期(漢武帝至西漢末)。兆倫村鑄錢遺址時間更早一些,可早至西漢早期,但大量鑄錢仍集中於西漢中晚期。從發現的陶背範及陶範模看,各遺址在鑄造技術及所鑄產品方面,雖有些微差異,但共性是主要的。
  • 武漢盤龍城發現大規模鑄銅遺址 系夏商都城之外首次發現
    「盤龍城遺址聯合考古項目」聯合考古隊近日披露,盤龍城發現了大規模鑄銅遺址,系在夏商都城之外首次發現,這一重大發現將改變學界主流觀點。為了進一步發掘出盤龍城遺址的功能與性質,武漢大學、芝加哥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近日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開始了新一輪合作。
  • 江蘇鎮江吳國鑄銅遺址角逐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江蘇鎮江吳國鑄銅遺址角逐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發布時間:2017-04-05 17:33:08.0國際在線       4月12日,2016年度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將在北京揭曉。
  • 山西運城鹽池發現北宋時期鑄錢母錢
    山西運城鹽池發現北宋時期鑄錢母錢) "← →"翻頁 近日,山西運城兩名鹽文化愛好者景曉雄、張小別,在位於運城城南的鹽池拍攝鳥類時無意中發現一些古代鑄錢用的鑄錢母錢
  • 日本貨幣史:「皇朝十二錢」的大貶值與停鑄
    :「皇朝十二錢」時期(8世紀初至10世紀末);實物商品貨幣時期(10世紀末至12世紀中期);「渡來錢」時期(12世紀中期至16世紀中期)。其中,承和昌寶,是日本貨幣史首次鑄造的年號錢(將天皇的年號刻在錢幣上,作為錢幣命名的方式),此後新鑄的六種銅錢,也均是年號錢。圖片來源: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958年之後,日本皇室朝廷停鑄了銅錢;並且此後約600年裡,日本官方都沒有再鑄造過本土金屬鑄幣(無論是皇室統治時期,還是幕府統治時期),一直到16世紀中期以甲州金貨為代表的金銀鑄幣出現。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的考古發現[1]。石峁城址的發現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雲南發現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圖)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這是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方面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論證,近日在劍川縣公開向媒體宣布的。
  • 重大考古發現!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濟南考古又有重大發現。7月24日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濟南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古城遺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一下子將濟南城區古城的歷史提前了大約1700年。同時發現的唐代遺址、遺物亦證明唐代此地繁華,證實了「王舍人鎮」名字的來歷。
  • 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遺址
    日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是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專家認為,海門口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將有助於我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也是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 滕州崗上遺址考古勘探發現(目前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張知寒教授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鎮陳崗村東北500 米,2019年,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55年由著名墨學研究專家、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知寒」教授考古發現,徹底否定了長期在我國史學界流行的
  • 文物大省名不虛傳:山西又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於2020年5月5日下午揭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成功入圍,這是山西第16次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度評選。西吳壁遺址是夏商時期的煉銅遺址,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夏商時期的大型煉銅遺址。
  • 陝西考古遺址新發現:西安遠古時期或有野生鱷魚出沒
    2017年1月11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2016年鎬京遺址考古發掘收穫,遺址中間一灰坑裡發現的12塊鱷魚骨板,為這樣一幅水澤汪國景象提供了佐證。灰坑裡首次發現鱷魚骨板鎬京遺址是西周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位於現在的西安市長安區西北。鎬京遺址發掘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開始,2012年至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其連續進行考古發掘。
  •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召開。開幕式上公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入選。這是城壩遺址被授予2016-2017年度全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後獲得的又一重磅獎項。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今天(1月10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其中,廣東省英德市青塘遺址入選。
  • 湖南考古發現:洞庭湖區域現多處史前文化遺址
    湖南新聞網長沙1月9日電(記者 鄧霞)「常德唐林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將西洞庭地區的文明史推進到4000年前。」該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王良智近日在2016湖南考古匯報會上表示,唐林遺址文化因素特點鮮明,包含宋元時期、商周時期和石家河文化時期三個階段的文化堆積。  發現於2010年的唐林遺址位於湖南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祝豐鎮唐林村,周圍河網、池塘、湖泊密布,水系發達。
  • 文章選登|從出土錢範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鑄錢工藝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錢範;鑄錢工藝 【摘 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鑄錢工藝史上十分重要的時期,遺留下了種類豐富的錢範,有平板豎式銅母範、平板豎式石子範、疊鑄銅母範、疊鑄泥子範等,通過對錢範的研究,可以確定這一時期的鑄錢工藝既有平板豎式鑄錢法,也有疊鑄錢法,並在北朝晚期孕育出了新的鑄錢工藝
  • 考古重大進展!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城址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蚌埠日報全媒體消息,日前,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了解到,在前段考古工作的基礎上,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人員在遺址範圍內發現了龍山文化城址。據悉,為響應「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的啟動,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蚌埠禹會村遺址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進行了解剖發掘,獲得了大批陶質、石質和骨質文物,發現了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時代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的城址,是目前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