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巨匠
不要問我心裡有沒有你,我的余光中都是你。
這是余光中寫給妻子範我存的情詩,妻子的小名,叫咪咪。
余光中是享譽整個華人世界的文壇巨匠。文學大師梁實秋曾評價他: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而余光中自己在詩裡這樣說:
「我的血管是黃河的支流,中國是我的中國。」
很多人文章裡經常引用的「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正是余光中最早這樣翻譯的。
逃亡
余光中9歲那年,家鄉南京不幸遭遇大屠殺,他隨母親逃亡的時候,被日軍超過,他們落在了淪陷區。日本前線的軍隊超過了余光中和母親,他們來不及逃。
剛巧有個佛寺,他和母親便躲進了大雄寶殿。佛像前有個香案,他們就躲在香案的垂簾裡,能否活下去,只能聽天由命了。
幸好,那些日本兵是信佛的,日本兵們進入大雄寶殿,拜了佛像。余光中和母親就在香案下,受了他們的跪拜。第二天,日本兵離開佛寺,他們得以保命,往反方向繼續逃。
少年時期的余光中,一直在動蕩中求生存,卻考上了五所大學,同時考上了金陵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和北京大學,卻因為母親的阻攔,選擇了離家較近的金陵大學。
初相識
余光中的母親和範我存的母親是遠方姐妹。17歲那年,余光中與13歲的範我存第一次見面,互生好感。
不久之後,範我存收到了余光中寄來的一份文學刊物。
那是他和幾個同學合辦的,上面刊登了余光中翻譯的拜倫的作品。這份單張刊物在學校附近的書店寄售,當然一份也沒銷掉。
範我存看了之後卻對余光中甚是崇拜。
由於余光中太害羞,沒有問範我存的大名,只知道她小名叫咪咪,就把收信人寫成「範咪咪」。後來,余光中一直叫她「咪咪」。
從那時起,範我存對余光中好感倍增,既欣賞余光中的為人,也為他的文採傾倒。
再相遇
由於時局動蕩,1950年,余光中一家輾轉來到臺灣,余光中開始多方打聽表妹的消息,讓他異常興奮的是,表妹一家居然也來到了臺灣!
範我存從小體弱多病,患了肺病被迫輟學在家。余光中便經常來到表妹家,給她鼓勵,她的病居然奇蹟般的好了起來。
兩顆心越靠越近,卻遭到了雙方父母的互相嫌棄,餘家嫌棄範我存身子弱,學歷低,範家嫌棄余光中是個書呆子,只知道寫詩。
余光中從沒想過放棄,他曾用一把小刀,在廈門街自家院子裡的楓樹上,刻下「YLM」三個字母,Y代表余光中,L代表代表愛,M代表咪咪,骨子裡的浪漫真是無時無刻不顯現。
好在,有情人終成眷屬。
1956年,這對相戀已久的戀人終於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在部隊服務的青年余光中,決定翻譯《梵谷傳》,他每天在信紙上寫下譯文,寄給在校任教的範我存,正面是翻譯稿,反面是他寫給範我存的情詩,範我存把譯稿謄寫在紙上,把情詩記在心裡。
就這樣,經過300多天的努力,他們共同完成了這部30多萬字的譯文,而出版社收到的,則是範我存謄寫的那一份。
六十餘年,他們恩愛如初,幾乎從未吵過架。
余光中和範我存的神仙愛情既浪漫,又感人。
結語
余光中手執「璀璨五彩筆」,為中國的文學留下了濃妝重彩的一筆。
他的浪漫,在詩詞裡,在作品裡,在文字裡,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有人低頭趕路,有人抬頭看天。有人心系詩和遠方,帶我們領略別樣的風採。
重溫余光中的詩,還是那麼美: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