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代,我最愛去外婆家。那是一個彝族的支系,人稱密岔的彝寨。只記得在粉白皂泥刷過的土房裡,包裹著頭巾的,繫著花圍腰的外婆和黃黃的包穀飯。外婆捨不得讓我們吃雜糧,總要借點米煮給她的外孫們吃。夜晚照亮的是松樹的明子。
三十幾年前,我的家鄉赤鷲在富民縣一直處於較為落後封閉的狀態,而龍潭村距離赤鷲鎮又有15公裡,是赤鷲最為偏遠的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村落。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村民種植的包穀,洋芋等傳統農作物只夠溫飽,貧困落後是長期以來貼在龍潭村上的標籤。龍潭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車子不通,村民用水用電沒有保障,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地方——富民縣赤鷲龍潭村!一個淳樸而又貧窮的山村。
2017年的一個冬天,我在富民縣城乘坐公交車,抬頭見到富民縣2017年度善行義舉榜,當讀到:李應芝,2015年全國勞動模範!我激動地跳起來,她就是我的舅母,時任龍潭村委會的黨支部書記!是她,讓我外婆家龍潭村變了樣!
我媽媽的堂弟媳也就是我的舅母李應芝,年齡長我不到十歲,是我心目中的女神!龍潭村的坐落在離螳螂川河谷五公裡開外的老黒山腰,一百多戶人家的村子,人均很少的一點兒水田只能沿螳螂川開墾。我們家在螳螂川邊和龍潭村隔岸。小時候,每到暑假,稻子快成熟了,生產隊要派出趕谷雀。我們岸這邊是一群孩子趕,而對岸的龍潭村就要把重任交給一個大人。清晨八九點鐘到傍晚五六點,對岸總有高亢的「哦!哦!哦!……」聲,一個甩著比鞭炮還響的鞭子,擺動著齊腰的長辮子,穿著紅衣服的身影,在一畦畦稻田間穿梭,每天不下二十公裡的來回守護這些珍貴的稻穀。這一道風景線一直在我心中縈繞,貯存心中至今。飄逸灑脫的身影就是後來成了我當民辦老師舅舅媳婦的李應芝。
我的舅母,小家能幹,集體示範,所以成為當之無愧的全國勞動模範。1979年舅舅和舅母結婚,那時舅舅還是村子裡的民辦老師。1980年舅舅考取昆明師範學校,1983年畢業後就到遠離家的赤鷲鄉中心校教書。從結婚那天開始,舅母就在龍潭村做農活,侍候身體不好的外公外婆,帶我表妹、表弟,成了一名留守婦女。她帶頭勤勞致富,種田、種地、種植核桃、板慄、養豬養雞,經濟收入遠遠超過了公職人員的舅舅,不僅供出了兩個大學生,讓家裡有了可觀的存款,還救濟了貧困鄉鄰,幫助了起房蓋屋的親朋。受助這些人家裡我的老家也是其中之一。
舅母自己是富裕了,可是看到生養自己的龍潭村因交通不通暢,多年困擾著龍潭村人民出行,心理不是滋味。不通車,村民要步行三個多小時到鄉上才能將農作物運出,再買回生產生活物資,一來一回光在路上便要花六七個小時。舅母擔任村婦女隊長時就在思考:修好路能通車,這才能走出貧困的第一步。到了賣烤菸的時候,為儘快修通公路,舅母和村民們背著烤菸,用鋤頭、鏟子,一邊走一邊修,這樣修通了公路。舅母還帶領大家義務修補因年久失修,破損不堪的龍潭村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龍潭公路。公路的基本通暢,使龍潭村開始邁出致富第一步。
2000年9月經選舉,我舅母成為村黨支部書記,一幹就是19年,至今仍然奔忙於這個崗位。19年前剛上任那天,龍潭村由於沒有及時繳納電費,全村斷電。為了儘快恢復通電,舅母拿出了當年家裡種植烤菸的收入和舅舅的工資,繳納了電費,讓全村村民重新用上了電。19年來,舅母發揮她的聰明才智,與其他村委會幹部帶領村民積極走上致富路。先是發展其特色種植產業。從2000年開始試種烤菸,從開始幾家的幾十畝發展到全村的近千畝規模,收入上萬元的家庭已普遍。種烤菸獲收益後,舅母又把核桃種植引進村裡,親自帶頭種植,挨家挨戶動員、指導。先後共爭取到20000棵核桃苗,如今老黑山下到村子前後3000畝的核桃園蔚為壯觀。致富同時不忘教育。
2002年,建蓋了龍潭小學,讓村裡的孩子都能在村子裡就接受一年級到四年級的教育,然後順利升入到鄉中心學校接受高年級的教育。2003年,她爭取到上級30萬元補助資金,經過兩年的親自義務投工投勞,終於修通擴寬並硬化了龍潭村通向鄉鎮的希望之路。2006年,帶領村民投工投勞3000多個建起一個150立方和一個500立方的蓄水池,更換了3.8公裡人畜飲水管道,徹底解決了人畜飲水及農田灌溉難題。2014年,又爭取到上級部門60餘萬元的資金支持,硬化村道3400米,方便了村民出行。19年來,在舅母李應芝的帶領下,龍潭村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人均純收入從原有的幾百元增至現在的四五千元,人均佔有糧食兩千公斤。僅2015年時統計,行動電話、摩託車、電視、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93%、72.5%、96.9%、98.7%,小康戶佔79.5%,「十星級文明戶」佔89.1%。這與舅母上任村支書一年時簡直時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年底鎮上開總結表彰會,其它村紅包裡是獎金,而舅母領著的紅包裡是欠條(電費、話費、夥食費等),那個晚上她偷偷流了一晚上的淚。回想過去,再看看現在:一個老黒山腰的彝寨,舊貌換新顏,每當夜晚來臨時,從岸這邊我家山頭上看,星星點點的燈光點綴成一朵玫瑰花,有山城的感覺,真美!隱隱約約傳來的彝家左腳舞曲,從寧靜的山村上空傳來,猶如天籟之音……舅母發自內心的笑了,龍潭村終於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我舅母40歲被選上做村支書,沒有自信,她僅有小學四年級的文化,連漢話都很難通順地講,更談不上使用先進的現代化手段來管理,獲取信息,帶領致富。可就是這樣諸多的不可能,在這個硬漢般的彝家婦女默默的韌性中實現了輝煌!肩負著重任的高尚與責任感的人必定是創造美的人,自己也是「美人」!舅母這個普通的彝家婦女,歲月和辛勞已讓她的容顏沒了「彝家一枝花」,可她粗糙的雙手,奔走的雙腳,卻換來了美好的鄉村景象。我的舅母李應芝就是這樣的「美人」:勤勞、儉樸、淳樸、善良、無私……她擁有樸素平常的外表卻是這樣的受村民愛戴:她是「昆明市農村稅費改革先進個人」和「昆明市優秀黨員」,榮獲「昆明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2009年,榮獲昆明市五一勞動獎章,2011年,榮獲「昆明市特等勞動模範」榮譽稱號,2014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雲南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最為讓我們家鄉人自豪的是:2015年,舅母李應芝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還著我彝家手繡的民族服裝,走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簡直成了我們富民歷史上的盛世,被大家當成喜訊佳話傳談至今。
如今我的舅母已年近六旬,仍每天主持著村委會的工作。她以她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睿智規劃著龍潭村委會的未來,這個彝家山寨更美好的明天將會到來!
微信號 : ZYFM789
郵箱:1850107734@qq.com
掌悅富民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