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母是個彝村女勞模

2021-02-18 掌悅富民


孩提時代,我最愛去外婆家。那是一個彝族的支系,人稱密岔的彝寨。只記得在粉白皂泥刷過的土房裡,包裹著頭巾的,繫著花圍腰的外婆和黃黃的包穀飯。外婆捨不得讓我們吃雜糧,總要借點米煮給她的外孫們吃。夜晚照亮的是松樹的明子。

三十幾年前,我的家鄉赤鷲在富民縣一直處於較為落後封閉的狀態,而龍潭村距離赤鷲鎮又有15公裡,是赤鷲最為偏遠的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村落。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村民種植的包穀,洋芋等傳統農作物只夠溫飽,貧困落後是長期以來貼在龍潭村上的標籤。龍潭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車子不通,村民用水用電沒有保障,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地方——富民縣赤鷲龍潭村!一個淳樸而又貧窮的山村。

2017年的一個冬天,我在富民縣城乘坐公交車,抬頭見到富民縣2017年度善行義舉榜,當讀到:李應芝,2015年全國勞動模範!我激動地跳起來,她就是我的舅母,時任龍潭村委會的黨支部書記!是她,讓我外婆家龍潭村變了樣!

我媽媽的堂弟媳也就是我的舅母李應芝,年齡長我不到十歲,是我心目中的女神!龍潭村的坐落在離螳螂川河谷五公裡開外的老黒山腰,一百多戶人家的村子,人均很少的一點兒水田只能沿螳螂川開墾。我們家在螳螂川邊和龍潭村隔岸。小時候,每到暑假,稻子快成熟了,生產隊要派出趕谷雀。我們岸這邊是一群孩子趕,而對岸的龍潭村就要把重任交給一個大人。清晨八九點鐘到傍晚五六點,對岸總有高亢的「哦!哦!哦!……」聲,一個甩著比鞭炮還響的鞭子,擺動著齊腰的長辮子,穿著紅衣服的身影,在一畦畦稻田間穿梭,每天不下二十公裡的來回守護這些珍貴的稻穀。這一道風景線一直在我心中縈繞,貯存心中至今。飄逸灑脫的身影就是後來成了我當民辦老師舅舅媳婦的李應芝。

我的舅母,小家能幹,集體示範,所以成為當之無愧的全國勞動模範。1979年舅舅和舅母結婚,那時舅舅還是村子裡的民辦老師。1980年舅舅考取昆明師範學校,1983年畢業後就到遠離家的赤鷲鄉中心校教書。從結婚那天開始,舅母就在龍潭村做農活,侍候身體不好的外公外婆,帶我表妹、表弟,成了一名留守婦女。她帶頭勤勞致富,種田、種地、種植核桃、板慄、養豬養雞,經濟收入遠遠超過了公職人員的舅舅,不僅供出了兩個大學生,讓家裡有了可觀的存款,還救濟了貧困鄉鄰,幫助了起房蓋屋的親朋。受助這些人家裡我的老家也是其中之一。

舅母自己是富裕了,可是看到生養自己的龍潭村因交通不通暢,多年困擾著龍潭村人民出行,心理不是滋味。不通車,村民要步行三個多小時到鄉上才能將農作物運出,再買回生產生活物資,一來一回光在路上便要花六七個小時。舅母擔任村婦女隊長時就在思考:修好路能通車,這才能走出貧困的第一步。到了賣烤菸的時候,為儘快修通公路,舅母和村民們背著烤菸,用鋤頭、鏟子,一邊走一邊修,這樣修通了公路。舅母還帶領大家義務修補因年久失修,破損不堪的龍潭村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龍潭公路。公路的基本通暢,使龍潭村開始邁出致富第一步。

2000年9月經選舉,我舅母成為村黨支部書記,一幹就是19年,至今仍然奔忙於這個崗位。19年前剛上任那天,龍潭村由於沒有及時繳納電費,全村斷電。為了儘快恢復通電,舅母拿出了當年家裡種植烤菸的收入和舅舅的工資,繳納了電費,讓全村村民重新用上了電。19年來,舅母發揮她的聰明才智,與其他村委會幹部帶領村民積極走上致富路。先是發展其特色種植產業。從2000年開始試種烤菸,從開始幾家的幾十畝發展到全村的近千畝規模,收入上萬元的家庭已普遍。種烤菸獲收益後,舅母又把核桃種植引進村裡,親自帶頭種植,挨家挨戶動員、指導。先後共爭取到20000棵核桃苗,如今老黑山下到村子前後3000畝的核桃園蔚為壯觀。致富同時不忘教育。

2002年,建蓋了龍潭小學,讓村裡的孩子都能在村子裡就接受一年級到四年級的教育,然後順利升入到鄉中心學校接受高年級的教育。2003年,她爭取到上級30萬元補助資金,經過兩年的親自義務投工投勞,終於修通擴寬並硬化了龍潭村通向鄉鎮的希望之路。2006年,帶領村民投工投勞3000多個建起一個150立方和一個500立方的蓄水池,更換了3.8公裡人畜飲水管道,徹底解決了人畜飲水及農田灌溉難題。2014年,又爭取到上級部門60餘萬元的資金支持,硬化村道3400米,方便了村民出行。19年來,在舅母李應芝的帶領下,龍潭村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人均純收入從原有的幾百元增至現在的四五千元,人均佔有糧食兩千公斤。僅2015年時統計,行動電話、摩託車、電視、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93%、72.5%、96.9%、98.7%,小康戶佔79.5%,「十星級文明戶」佔89.1%。這與舅母上任村支書一年時簡直時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年底鎮上開總結表彰會,其它村紅包裡是獎金,而舅母領著的紅包裡是欠條(電費、話費、夥食費等),那個晚上她偷偷流了一晚上的淚。回想過去,再看看現在:一個老黒山腰的彝寨,舊貌換新顏,每當夜晚來臨時,從岸這邊我家山頭上看,星星點點的燈光點綴成一朵玫瑰花,有山城的感覺,真美!隱隱約約傳來的彝家左腳舞曲,從寧靜的山村上空傳來,猶如天籟之音……舅母發自內心的笑了,龍潭村終於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我舅母40歲被選上做村支書,沒有自信,她僅有小學四年級的文化,連漢話都很難通順地講,更談不上使用先進的現代化手段來管理,獲取信息,帶領致富。可就是這樣諸多的不可能,在這個硬漢般的彝家婦女默默的韌性中實現了輝煌!肩負著重任的高尚與責任感的人必定是創造美的人,自己也是「美人」!舅母這個普通的彝家婦女,歲月和辛勞已讓她的容顏沒了「彝家一枝花」,可她粗糙的雙手,奔走的雙腳,卻換來了美好的鄉村景象。我的舅母李應芝就是這樣的「美人」:勤勞、儉樸、淳樸、善良、無私……她擁有樸素平常的外表卻是這樣的受村民愛戴:她是「昆明市農村稅費改革先進個人」和「昆明市優秀黨員」,榮獲「昆明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2009年,榮獲昆明市五一勞動獎章,2011年,榮獲「昆明市特等勞動模範」榮譽稱號,2014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雲南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最為讓我們家鄉人自豪的是:2015年,舅母李應芝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還著我彝家手繡的民族服裝,走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簡直成了我們富民歷史上的盛世,被大家當成喜訊佳話傳談至今。

如今我的舅母已年近六旬,仍每天主持著村委會的工作。她以她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睿智規劃著龍潭村委會的未來,這個彝家山寨更美好的明天將會到來!

微信號 : ZYFM789

郵箱:1850107734@qq.com

掌悅富民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樂山市彝區「一村一幼」建設案例
    到2017年底,在彝區286個行政村中建設完成295個「一村一幼」,在園幼兒達9947人,基本實現了彝區學齡幼兒入園全覆蓋的目標。  (三)落實三個責任齊抓共管。  1.落實黨委的領導責任。市、縣(區)黨委都成立了「一村一幼」建設工作領導機構,各級黨委主要領導把「一村一幼」建設工作作為助推彝區脫(扶)貧攻堅的「一把手」工程,做到了組織健全,領導到位,責任落實,動力強勁。
  • 「楚雄鄉村遊」走進紫溪彝村,遊彝園、品彝韻、尋鄉趣
    楚雄歷史文化悠久、彝族風情濃鬱、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良好,以楚雄市紫溪彝村、南華咪依嚕風情谷、永仁方山諸葛營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村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鄉村旅遊點,以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獨特的魅力,成為眾多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楚雄市紫溪鎮紫溪彝村,有著「中國第一彝村」的美譽。
  • 楚雄紫溪彝村:二十載兩搬遷 搬出美好新生活
    楚雄州楚雄市紫溪鎮紫溪彝村,一個只有84戶人家的移民搬遷小村,依託丘陵地貌、錯落有致的建築和村中的小水庫,建成了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名村,短短數年間,通過開辦農家樂,走上了強村富民之路。
  • 雲南楚雄紫溪彝村:鄉村旅遊促發展 彝族村落奔小康
    原標題:雲南楚雄紫溪彝村:鄉村旅遊促發展 彝族村落奔小康 美麗的紫溪彝村。新華網 普凡攝   雲南省楚雄市紫溪彝村距離楚雄市城區12公裡的紫溪山腳下,全村共有84戶365人,彝族人口佔93%,是傳統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彝族村寨。
  • 旌陽區法院援彝駐村幫扶幹部工作周年記
    旌陽區法院援彝駐村幫扶幹部工作周年記 2019年08月14日 19:41:02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德陽8月14日訊 2018年7月,為積極響應省、市、區委及上級法院號召,經院黨組選派,旌陽區法院幹警楊永勝、白一樂來到位於大涼山腹地的越西縣,開啟了對口援彝新徵程。
  • 許洪蘭:行走在彝寨的駐村第一書記
    許洪蘭先後榮獲2017年涼山彝族自治州「三八紅旗手」、全州2016年度優秀駐村第一書記、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甘洛縣優秀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全省公安機關「十大最美警察提名獎」 等榮譽稱號。  像蜜蜂飛進花叢,全身心投入精準扶貧第一線  2015年8月,34歲的許洪蘭被任命為甘洛縣石海鄉甘東村駐村第一書記。
  • 集中辦學,託起彝區學生新希望
    昭覺縣的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經過學前教育的彝區農村孩子在進入小學後,沒有了「語言關」的障礙,基本上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201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大小涼山彝區啟動實施「一村一幼」計劃,彝區農村孩子學前教育在大小涼山全面展開。
  • 峨山這些很有特色的彝寨你去過幾個?
    峨山縣的8個鄉鎮 (街道) 76個村 (社區) 錯落在1972平方公裡的綠水青山間,其中不乏未被現代文明席捲的彝族村落,在塵世喧囂無所不至的今天依然靜靜隱匿在山林河水邊上,它們如詩如畫,靜謐自若,獨自按照一代代彝家人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緩慢運轉,與周邊的水光山色,花鳥蟲魚融為一體,舒緩著每一個遊客的身心,潤澤著每一顆進入彝寨的靈魂,令人心神嚮往。
  • 探訪呷古彝繡村:阿媽針線忙,娃娃睡得香|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⑩
    吃過午飯,找個陰涼處美美地打上個盹真是再好不過。而在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彝繡工坊裡,繡娘們依然在全神貫注地紡線穿針。最幸福的還是孩子,他們或是依偎在媽媽、婆婆的懷中,或是緊貼在她們的後背上,安心、香甜地睡著。30歲的吉克妹美木就把自己9個月大的女兒背在背上,一邊忙著刺繡。她正在襪子上繡花,現在每天能繡5雙,每雙能掙15元。
  • 巍山麥作:美麗彝村展新姿
    □特約記者 陸向榮 通訊員 畢波近年來,巍山縣馬鞍山鄉三鶴村委會麥作村搶抓機遇,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堅持以支部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項目驅動等方式,合力打造美麗宜居新彝村。黨員帶動促發展勇擔責任保落實麥作村有22名共產黨員,每一名黨員以服務群眾為己任,在每一項工作中把黨員身份亮出來,根據自身特點結合需要做到了人員到崗、責任到崗,讓農村黨員有位有為,促進作用發揮。
  • 探訪呷古彝繡村:阿媽針線忙,娃娃睡得香|督戰未摘帽貧困縣⑩
    吃過午飯,找個陰涼處美美地打上個盹真是再好不過。而在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彝繡工坊裡,繡娘們依然在全神貫注地紡線穿針。最幸福的還是孩子,他們或是依偎在媽媽、婆婆的懷中,或是緊貼在她們的後背上,安心、香甜地睡著。30歲的吉克妹美木就把自己9個月大的女兒背在背上,一邊忙著刺繡。
  • 峨山:進入彝寨的靈魂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雲南省峨山縣共有8個鄉鎮 (街道) 76個村 (社區) 錯落在1972平方公裡的綠水青山間,其中不乏未被現代文明席捲的彝族村落,在塵世喧囂無所不至的今天依然靜靜隱匿在山林河水邊上,它們如詩如畫,靜謐自若,獨自按照一代代彝家人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緩慢運轉,與周邊的水光山色,花鳥蟲魚融為一體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涼山州昭覺縣:彝寨兒女的脫貧「三部曲」
    在懸崖村村民們「下山」半年後,11月17日,包括昭覺縣在內的7個縣退出國家級貧困縣,涼山全州脫貧「摘帽」。如今,越來越多的昭覺人通過發展農業種植和學前教育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彝寨兒女們奏響了具有涼山特色的脫貧「三部曲」。
  • 徐匯區舉行勞模工匠先進表彰暨勞模事跡報告會
    >一是要崇尚勞動,弘揚勞模精神。徐匯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表彰會上的講話精神和李強書記在市勞模表彰會上的講話精神,把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挖掘好、保護好、發揚好、傳承好,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蔚然成風。
  • 平度勞模受表彰,看看都有誰?
    張杰強調,要力促爭先創優,在崗位上激情幹事、敢於擔當、大膽作為,切實當好排頭兵;全市上下要學習勞模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增強創優意識,想到窮盡、幹到極致,追求一流的工作水平,幹出一流的工作業績。要力促改革創新,學習勞模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自覺擔負改革使命,強化改革擔當;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發展。
  • 舅母娘的方言土話
    舅母娘的方言黃梅話作者:王耀輝「浩餵」(我兒子叫王浩)她摟過我四歲大的孩子:「帶伢好吉(聰明),長得真乃個呢(哪個呢),帶個話(這個話)不是鬥個(這樣)說勒。你女吶要是說客(嫁給他)就梭裡梭撇吶。進屋看到母和舅母娘要叫啊,客帶(他們)地就是鬥個,意個裡申(婦女)幾蹊蹺。戳日臘枝吶(她媳婦名)髖伢(生小孩),我企送粥米,赫(還)說叫我引伢。哈晝夜吶就管(趕)回來,莫玩到斷黑丟,嘎吶(過一下)就會鬼捉來丟。
  • 星辰文藝 | 朱順平:揭秘陳家橋的「勞模傳承」
    目前,寧鄉市僅有6名全國勞動模範,35名湖南省勞動模範,而全市29個鄉鎮、街道共有278個村、社區。一個村同時擁有全國勞模、湖南省勞模,並且為同一年評選上的,這在寧鄉絕無僅有,即便到長沙市、湖南省、甚至到全國,這也屬鳳毛麟角。  陳家橋,究竟是怎樣一個村子,在一年的時間內同時產生了一名全國勞模和一名湖南省勞模。我猜想,那裡一定有不一樣的傳承,不一樣的歷史人文。
  • 涼山州7個退出貧困縣群眾迎來脫貧後第一個彝歷新年——脫貧感恩黨...
    在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居民載歌載舞慶祝彝歷新年。記者 王雲 攝「300斤!」近日,記者來到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伸出3個手指比劃著,回答記者今年過年豬有多重的問題。11月19日,吉好也求一家已早早在西昌和昭覺灑拉地坡鄉購置了牛奶、水果等年貨。20日,還殺了一頭300斤的豬,準備開開心心過個彝歷新年。
  • 【致敬】徐匯區舉行勞模工匠先進表彰暨勞模事跡報告會
    ▲點擊觀看2020年徐匯區勞模主題宣傳片12月11日上午,徐匯區舉行勞模工匠先進表彰暨勞模事跡報告會
  • 賈寶玉燙傷,王子騰夫人前來探望,他為什麼會說「好歹別叫舅母進來」?
    王子騰夫人操辦生日,本就只為請賈母、王夫人,結果只來了小姑子薛姨媽和甥男甥女,沒辦法第二天還得跑過來給賈母問安。恰逢賈寶玉燙了臉,屬於巧合。王家老兄妹四個,不斷想賈家與王家(薛家已經是王家附庸)聯姻,背後大有壯大王家侵吞賈家之勢,證明四大家族內部也有矛盾和競爭。而賈母不去王子騰夫人生日宴,可能並不只恰好生病那樣簡單。  閒言少敘,賈寶玉燙了臉,姊妹們都聚在他房中探望。聽丫頭們說「舅太太來了」。眾人都馬上趕過去。  王子騰夫人,對李紈來說,是丈夫的舅母,她的舅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