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父母還健在,常回家看看。

2020-12-22 小武說情感

世界上有一種愛永遠都是最偉大無私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人生無常,趁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多打電話回家嘮嗑嘮嗑家常,有條件的就多回家看看已經越來越年邁的父母吧!因為時間不等人,陪伴父母的時間是陪一次少一次。

父母在慢慢變老

當前中國農村的現狀是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數量巨大而且難以解決,我自己目前也是這種情況,老家是個小縣城,沒有什麼工作可以養家餬口,只能外出打工,也成了這段時間比較火的『『空巢青年』』,這也是很多家庭的無奈。

最長情的陪伴

前段時間家裡的一通電話讓我頓時陷入崩潰,老媽因為肺炎加上發燒進院,去到醫院她整個人已經神志不清,怎麼叫她都不應。看到這情形我再也忍不住淚流滿面,心裡好怕不好的事情發生,好在經過幾天的治療病情好轉很多,這才讓我心裡的重擔得以放下一點。

人在病魔面前永遠都是不堪一擊,所以平時一定要多抽出時間來鍛鍊身體,增加對身體健康的投資。人除了生和死其它都是浮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父母身體很多都大不如前了,他們不再健步如飛,幹活時不再像以前那麼利索,白頭髮日益增多,皺紋不知什麼時候已經爬上眉梢,記性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好了。

對父母多包容點

所以,有空常回家看看吧!因為我們的父母已經在漸漸的老去。

相關焦點

  • 趁父母還健在 我還年輕
    趁父母還健在 我還年輕趁父母還健在,我還年輕,希望不要錯過這風華正茂……隨著時間流逝父母年齡越來越大,做兒女的應該知情,知報。知情,父母從小把我們養育,他們打我們很小就常說:「你們就是小樹,長直溜了那是有用的棟梁之才,稍微歪歪,就得敲打,直到敲打正當了,才能長成筆直健壯的樹。」也許就是這句話,我們變得如此堅強懂事。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隨時隨地感染著我們,沒有父母哪有今天的我們。知報,知道報答。就是懂得父母心思,從小懂事,不叛逆,不任性。
  • 怎樣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能等,再遠也常回家看看!
    人生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當父母還在,我們這些遠在他鄉的兒女,要每年回家看看父母,盡一份孝心!父親去世早!自從兒子兩歲半以後,我們全家每年放暑假都回去看看媽媽。每年快放暑假時,媽媽都翻著日曆盼著我們回去。
  • 放慢你的腳步,常回家看看
    到家後,父母都已熟睡,輕手輕腳地走到廚房,粽子、餃子、包子、芽豆等端午彈藥都已備好,只待天亮後,敞開肚皮一掃而空! 都說父母在,不遠遊。而我,恰是這句話的背叛者!不管多遠,兒女永遠是父母的牽掛。
  • 我爸常說:「你有空的話常回家看看」父親節快樂!你回家了嗎?
    「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養兒子不要養兩個,不然等父母上了年紀的時候,兩個兒子就像輪流著照顧官馬(古時候當官的戰馬,有專門的士兵輪流照料)一樣,去輪流照顧父母,比如大兒子家裡待一年,小兒子家裡待一年。所以千萬別養三個兒子,如果有三個兒子的話到時候都不願意侍奉老人,就會弄得父母像無家可歸一樣。
  • 父母老了,常回家看看吧!
    小妹在武漢,離家也不近,但和遠在廣東的大妹相比要近太多了,所以小妹會儘量多回家看父母。父母再三再四要求,人家也不願回去,還打心眼裡煩的很,嫌老家條件差,不夠舒適。逢年過節的只是給點錢了事了,但是依然改變不了老爸心裡最寵愛她。這是我們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 各方熱議「常回家看看」入法
    因此,新老年法草案內容格外引人關注,尤其是草案中將子女應「常回家看看」的內容寫入條文,更是引來多方熱議。強調「要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民政部副巡視員吳明透露,本次修訂有三大亮點:子女「常回家看看」已寫入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社區護理、保障房優先安排等內容,並將「社會照料」獨立成章;草案還規定「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為8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
  • 這世間上最大的幸福,莫過於人老了父母還健在
    我認為這世間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家庭和諧美滿,特別是人老了父母還健在。給大家說個真實的小故事,我母親有個長壽的奶奶,也就是我的太姥姥。我記事兒時太姥姥都快百歲了,耳不聾眼不花,腿腳利落,每天晚飯還喝二兩白酒,一直到去世都沒中斷過。
  • 「常回家看看」:精神贍養比物質更重要
    「常回家看看」:精神贍養比物質更重要時間:2020-09-16 18:02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這首耳熟能詳的《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中國人對於回家這一個詞的渴望,如歌詞中唱的一樣,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父母更期待的是子女的精神贍養
  • 「常回家看看」好判難執行 探望父母多少次算多?
    插圖王金輝「常回家看看」 好判難執行探望父母 多少次算多?自《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實施以來,因「常回家看看」被寫入法律,老年人據此維權的案件數量逐漸增多。首案老人訴求女兒常回家看看法院判決每月看望一次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父母起訴子女單純要求負擔贍養費的案件數量在減少,精神訴求所佔比重在不斷提高。
  • 珍惜父母健在的每一寸時光
    不過那時候,沒覺得這東北名菜有多好吃,總覺得菜葉還好吃些,但是白菜幫特難吃。有時候媽媽會在鍋周圍貼上一圈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黑色的地瓜麵餅子,條件好的家庭呢,貼白面的。白面屬細糧,非常稀罕,細糧做的飯食名字也洋氣,叫鍋貼。 晚上,熬地瓜幹,或熬生地瓜,有時候用清水煮,啥也不放。大多數要放上餅面子,撒上鹽。
  • 「常回家看看」靠道德還是靠法律?
    作者 田方  原標題 法律能強制「常回家看看」嗎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 陳紅疑定居國外自曝下月回國演出 網友:常回家看看變常回家賺賺
    陳紅疑定居國外自曝下月回國演出 網友:常回家看看變常回家賺賺;《常回家看看》歌手陳紅回國演出被網友抵制,她到底發生什麼了?本文文字原創首發,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哈嘍小夥伴們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來聊聊老歌手陳紅,說起陳紅,應該沒有幾個人不認識的吧,畢竟,她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紅遍了大江南北,這首歌的紅,因為作曲作詞都是深入人心,深的民意,能夠引起網友的共鳴,這才是最大的亮點,然而,是陳紅成就了《常回家看看》,也是這首歌成就了陳紅!
  • 孝順父母,不能等!
    父母在世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好好善待,總是忙於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自己的父母,那麼,等父母都離我們而去的時候,就算我們想補救,想彌補,也沒有機會了……要知道,生命無常,沒有來日方長。人吶,千萬不要等失去了之後,才懂得去珍惜。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句句精闢)
    唯一能做到只有趁父母還在我們身邊,常回家看看,陪他們拉拉家常,一起吃頓家常便飯,珍惜在一起的時光,讓每一個日子都染上溫暖的記憶。因為只有在父母身邊,我們才能可以做個單純快樂的孩子。父母不需要我們有多大成就,能夠成人,能夠自食其力,他們就放心了。
  • 八旬老人狀告女兒,要求判決「常回家看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房琳 閭斌 通訊員 趙富林 姚德鑫作為子女,本該常回家看望父母,近日,盧氏縣87歲的楊大爺就因此事,將自己的長女楊某告上法庭,只要求判決女兒能「常回家看看」。原來,現年87歲的楊大爺育有3個子女,其中現年56歲的楊某系其長女。
  • 「常回家看看」有點難:探親假成空談?
    「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的同時,我國也規定了單位應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探親假」出臺32年緣何「遇冷」?「常回家看看」何時不再「霧裡看花」?有假不敢請,父母陷「空巢」「每年就春節回家呆幾天,平時一個人在家,很冷清,生病也只能自己照顧自己。」談起兒子的假期,廣西南寧的韋春樹臉上充滿了無奈。
  • 中秋國慶你會去看爸媽嗎 趁假期陪陪老人吧【2】
    原標題:中秋國慶你會去看爸媽嗎 趁假期陪陪老人吧  律師:常回家看看需靠自覺  據了解,在一些北歐國家的法律中,都有關於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的要求,規定了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應當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和次數。
  • "常回家看看"與"刪除10天育嬰假"
    在草案形成過程中有較大爭議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條款,寫進了草案(6月27日《新京報》)。  從某種角度上,這兩部法規在精神上有相互駁斥之處。一方面《條例》擔心「10天育嬰假」會不利於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以慰藉居家老人,但問題是,「常回家看看」首先就涉及到一個假期問題,如果大家都只能通過請假甚至辭職去實現「常回家看看」,這不但讓「常回家看看」成了無水之源,恐怕連家裡的老人都不得安心吧?更何況,員工在經濟形勢普遍不景氣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會不會也「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呢?
  • 常回家看看成法定義務 網友吐槽探親假無法落實
    從今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在起草之初就引發巨大爭議的「常回家看看」相關條款在網上再掀熱議。眾多網友集體吐槽,認為在要求子女回家探望父母的同時,企業單位也必須保障員工的探親休假權。
  • 還是常回家看看?
    馬上就到國慶節了,工作了快一年了的小夥伴們馬上就可以放國慶假了,很多的小夥伴也許早就開始約朋友或愛人或一家三口去旅遊,也許有些小夥伴會回家看看,必竟有好幾個月都沒有回家看看了。我們來說說是應該去旅遊還是常回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