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好鄉村教育,是我國社會發展、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振興鄉村教育,鄉村教師是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近年來,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不斷進展,鄉村教師待遇整體上得到改善,但在教學質量、教育創新等方面,與城市仍存在較大差距,一些偏遠和貧困地區教師「招不來、留不住、用不好」的現象突出,鄉村教育「軟環境」建設仍面臨困境。
鄉村教師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為了聯動多方主體助力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攜手民盟中央社會服務部、21世紀教育研究院,於8月18日在北京舉行「麥田守望者:鄉村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研討會,著名學者、教育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匯聚一堂,從各自的經驗和視角出發,通過主題發言、高峰對話等形式,就鄉村教師發展、鄉村學校的變革與展望、科技如何促進鄉村教育發展等熱點議題展開多維視角的分享與討論,沉澱指導實踐的解決方案,共同賦能鄉村教師,推動鄉村教育更好地發展。研討會在央視頻、新浪新聞、騰訊新聞等平臺面向公眾同步直播。
「農村教育要想真正好起來的話,農村老師必須要先好起來。」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在致辭中表示,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網絡教育水平再高,也沒法達到陪伴的目的。有血有肉、有情懷、有水平的老師陪著孩子成長絕對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鄉村,因為很多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鄉村老師對孩子人生發展的作用非常大。一個鄉村老師水平的提高,會讓幾十、甚至上百個農村孩子受益,且具有可持續性。這就是新東方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鄉村教師培訓的原因,也是此次研討會舉辦的初衷。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發現全班50名學生有一半學生不會拼讀,很多學生甚至完全不認識國際音標,當時心情十分複雜。」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縣九三管理局第一中學英語教師尹葆祺通過現場連線,講述了一位青年教師在邊遠地區10年的教學實踐中的所見所感所思。尹葆祺反映,學生基礎差、學校硬體設施相對落後、教師教學方法滯後、家長和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是他面臨的主要困境和挑戰,儘管如此,他紮根一線的信念依然堅定,希望把在外學到的知識與孩子們分享,「我會堅守這裡,繼續把這件小事做下去」,同時期待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和培訓機會。
尹葆祺代表了中國鄉村教師隊伍中一個最廣泛而特別的群體——新生代鄉村教師。他們在中國快速轉型、高速崛起過程中成長起來,在接受高等教育後,又返回鄉村任教,給鄉村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新蓉)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新蓉以特崗教師為例,從家庭出身、年齡、學歷、婚戀情況、生活滿意度及幸福感、職業認同、就業路徑、地域融入等方方面面,全景式呈現了新生代教師的特徵。他們學歷較高,女性居多,多出身於農村,多有留守經歷,作為第一代完成離土、離鄉、離農戶以及角色轉變的教師,新生代鄉村教師身上呈現出很強的城市性特徵,在居住地點、子女教育、擇偶與婚戀、網絡消費等各方面,有著和城市青年趨同的態度和行為。工作方面,他們面臨著教學資源匱乏、教學條件差、基本功欠缺、語言溝通障礙等挑戰,但整體來看,新生代鄉村教師對於教育的功效感更為堅定和自信,他們相信教育的力量,近八成鄉村教師同意「總的來說,我是一個幸福的人」。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長、雲南興隆美麗小學首任校長康健)
隨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長、雲南興隆美麗小學首任校長康健,從鄉村教育的現狀、變革路徑及未來展望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自己對鄉村教育的實踐與研究。他認為,對於現在的鄉村孩子來說,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保證他們能夠擁有健康、文明、有尊嚴的生活,鄉村的孩子們應該同樣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他們有權利享受文明的生活。改變鄉村教育,必須從辦好每一所學校做起,且要走內涵發展的路,讓最優秀的人才到最前沿的地方,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把師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進而改變鄉村教育的現狀,提升鄉村教育的質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
談及備受熱會關注的「寒門學子與教育公平」話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對於寒門學子而言,社會更多關注的是「分數公平」,分數公平只是結果公平,而起點和過程並不公平,把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放在同一條跑道上競爭,並沒有真正考慮農村孩子的現實需要。他認為,要想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須給農村孩子完整的基礎教育,保證他們享有接受藝術、體育等素質教育的機會,避免成為應試能力強而綜合素養低的「小鎮做題家」。此外,要改變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改良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真實評價以及健全綜合評價,不能讓鄉村教育置於城市教育的評價體系之下。真正解決鄉村教育問題,核心是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是有情感的,是有靈魂的,如果只是用技術手段代替線下教育的話,今後教育就會被機器人所替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教育項目官員裴伯庸)
獲得高質量的教育是鄉村學生改善生活、改變命運的前提,也是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教育項目官員裴伯庸在「鄉村教師與可持續發展」主題發言中介紹,2015年,聯合國通過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第4項就是「優質教育」。目前全球有2.62億失學兒童和青年,7.5億文盲,加劇了貧困和邊緣化問題。而教師是確保教育公平、教育機會和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力量之一,許多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影響是其他學校相關因素(班級規模、服務、設施或領導能力等)的2-3倍。然而教師的培訓、招募和保留、教師地位以及工作條件等依然充滿挑戰。
由於新冠疫情,全世界165個國家約有6300萬中小學教師受到學校關閉的影響,這種前所未有的情況給老師、學生和家庭帶來了巨大壓力,在此背景下,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還要增加對學生心理支持的需求。裴伯庸呼籲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對教職人員進行持續關懷,保證教師崗位和工資,以及健康、安全和福祉,同時呼籲為教師提供心理支持,並把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師中長期發展計劃。
因疫情而火熱的在線教育,為保障 「停課不停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全民網課」暴露出的城鄉教育公平問題也不容忽視。高峰對話環節,民盟中央副主席、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徐輝,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新蓉以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就疫情下在線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科技與教育均衡、鄉村教育未來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民盟中央副主席、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徐輝)
「鄉村教師的成長決定了鄉村教育未來的發展,鄉村教育的發展決定了國家未來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徐輝首先表示,要解決鄉村教育問題,首先要靠國家的力量,因為教育具有公益、公共性,因此一定要由政府主導;而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教育的多樣化特徵,要求社會力量發揮重要的作用;第三要發揮專業的力量,不同特色教育思想的湧現能夠對教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貢獻。只有各方聯合起來,才能真正推動鄉村教育向前發展。
(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
鍾秉林也認為,鄉村教育的治本關鍵是提高鄉村教師水平。科技對於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非常重要,但教育最終還是需要教師去接收、組織、引導,只有提升鄉村教師整體素養,特別是信息素養,才能使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更好地顯現。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
楊東平表示,要充分認識到線上教育、遠程教育所具有的未來性。儘管這次突如其來的線上操練,絕大多數還是屬於「課堂搬家」,但經過這次操練,很多沒有從事過線上教育的老師、學校開始進入這一領域,有意識地運用線上教學資源,意義非常重大。他認為,真正有效的教育模式是線上和線下的結合,下一步老師有可能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結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進行創新,推動教育的升級、變革。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新蓉)
鄭新蓉補充道,在開展線上教育過程中,要特別關注教師的體驗。她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老師特別不喜歡上網課,這可能和其線上教學體驗不佳有關。「老師會把在線教育的體驗傳遞給學生,如果教師一往情深地推動,一定會帶給學生改變。」因此,要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好的培訓、指導和鞭策,從而提升網絡教學的效果。
作為鄉村教育的積極實踐者,俞敏洪肯定了科技對於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價值,同時也認為「人」的作用不容忽視,未來新東方公益將兩條線並行,「第一條線是通過現代科技把優質教育內容輸送給鄉村學生和老師。第二條線是集中全國城市裡最優秀的資源對鄉村老師進行培訓。」並未來將在後者投入更多資源。
(2020年「燭光行動——新東方教師社會責任行」正式啟動)
在俞敏洪的推動下,新東方一直積極投身鄉村教育,通過多種舉措輸出資金、師資與技術,改善鄉村教學的硬、軟體,尤其關注鄉村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2008年,新東方與民盟中央共同發起了「燭光行動——新東方教師社會責任行」活動,過去12年間,新東方500多名優秀教師志願者,奔赴全國30多個省市,對3萬多名鄉村教師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學培訓,帶去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百萬農村孩子因此受益。
本次教師成長與發展研討會的成功召開,也為2020年「燭光行動——新東方教師社會責任行」拉開了序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培訓活動將在線上進行,8月19日~23日,新東方將邀請五位名師面向廣大鄉村教師開展直播授課,同時,還面向全體鄉村教師免費提供新東方中小學全科師訓課程,幫助鄉村教師全方位提升教學技能和專業素養、梳理職業規劃、增強職業榮譽感和信心,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教師成長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