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濁惡世才能產生出離心

2021-01-07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入世的人有兩類人:一類人是紅塵的凡人,另一類人是到世間印證,六根出淤泥而不染,持續顯發蓮花潔聖之德的「本願」;(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根雖扎在了穢土裡但顯發的卻是「中通外直」的潔尚德能。

往往不自覺地認為閉關隱修不管天下事,獨自享受自己的境相,在「凡人」看來深不可測,而明眼人看來這都是一個階段而已;往往「獨樂樂」就形成了聲聞之道,就是由外聲聞轉化成內聲聞,在寂靜處或靜坐當中,以清淨心而顯發的種種業相,這僅僅是往「聲聞成」的道上走,還未出三界;而且「身避心出」的狀態將來必然出偏,所以羅漢尚有七次人間往返,直到透的過為止。

少欲知足「中後不飲漿、但三衣」等等,都是讓我們在飲食起居當中做到「無心而住」,越回歸本源的基本受用越好,這叫逆流而上之行持。而說天書式的談玄說妙都是為了找自我存在感,次日醒來還是要面對日復一日的操勞,這也是我們大部分學佛人的常態。

對於凡人來講,透過六根產生的種種業相障礙被動地明白後才產生出離。「五濁惡世」的覺知一定是自己處在水深火熱的境遇當中,才能感覺人生世事無常;對於大智覺者而言,出離心不因境遇而改變,也就是本願不會因為種種享樂而迷失。對於凡人而言,只有撞到南牆頭破血流了才能由無明變有明,所以眾生總是業報過後明。

所有的有明無明之相以及所對之境緣沒有「對與錯」,當迷惑時,探究到底的過程就是求道和悟道;當確定了自己可行的道,才是悟後起修的開始,而評是評非、見是見非,就是使自己的知見越來越強,這才是最大的自我執著。

相關焦點

  • 出離心
    接下來,我們開始講出離心這個方面。我們剛剛前面講了菩提心,菩提心和出離心非常非常的重要,菩提心以前也講過很多很多遍了,今天就不講了,今天就講出離心。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傳了八萬四千個法門,每個法門要麼是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去修,要麼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去修。
  • 佛教為什麼對蓮花情有獨鍾?
    蓮花,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中經常看到的象徵物,可以說是佛教的教花。佛經中說,人間的蓮花最多數十瓣,天上的蓮花最多數百瓣,但淨土的蓮花卻在千瓣以上。大家熟悉的釋迦牟尼佛坐像和畫像,一般都是結跏趺坐在蓮花臺上;「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接引像一般是手持蓮臺垂手接引,講法的像則是結跏趺坐在蓮花臺上,雙手仰掌向上,掌中託著一個蓮臺;民間喜聞樂見的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聞名,也是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淨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花,還有天女散花,也是散的蓮花。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英國思想家洛克則提出了「白紙論」,認為人性本來空如白紙,根本不存在善惡問題;善與惡,都是後天因素、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那麼,佛教又是怎麼看待人性的呢?
  • 慈悲心的基礎是出離心
    我們必須要懂得、必須要清楚所有生命的痛苦,才能夠對這些生命有關愛、有慈悲心。所以我們如果不修出離心的話,不會有菩提心的。為什麼呢?出離心在修輪迴的痛苦,如果我們不懂,不覺得輪迴痛苦,我們認為這個輪迴當中所有的生命都很幸福,即然大家都這麼幸福,我為什麼還要修慈悲心呢?難道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用得著我們去修慈悲心嗎?
  • 一張生死輪迴圖說出的佛教世界觀
  • 東方新聊齋——佛教提倡,儒家拜祭的道教之神: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陰騭文》文化的內容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它與《太上感應篇》、《關帝覺世真經》都是道教勸人行善的善書。《文昌帝君陰騭文》是中國文化教人行善去惡的範本,它通過入世為基礎,講述了佛教「因果觀」體現了佛說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理念,勸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道理,行善得福的原因,從而讓世界達到一個理想的「和諧」環境。《文昌帝君陰騭文》教育人們:「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 《佛教倫理》| 不瞋之利益
    《佛教倫理》,東方出版社出版,圖書將採擷出的倫理思想資料依不同類別歸納為篇,篇下一般設章,章下一般設節。如篇中內容單一,則直接設節;遇有較短的內容,則將數種合為一篇。如章中類別較多,則以「之一、之二」等作標題順序區分。全書共有2016節。標題除極少數為原有的外,都是以資料的內涵編加。
  • 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簡介|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_鳳凰佛教
    在藏傳佛教裡,這是一個神聖的符號,代表了佛的化身。按照宗教儀軌秘密尋訪十世班禪轉世靈童的人員根據十世班禪大師的逝相以及觀湖、佔卜所得結論,得出轉世靈童誕生的大致方向,當他們得知有關堅贊諾布的傳聞後,開始進行核查、問試。
  • 佛教:有了這4種表現,是業障消除的徵兆,看看你有嗎?
    所以人一生的吉兇禍福也都源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在佛教中講得更為明了,種善因得善果,因果報應,絲毫不差。我們身語意如果造下惡業,就會形成一種無形的障礙,這就是佛教中常講的業障。業障就會障礙我們的命運,求財不得,看似很簡單能做到的事,卻總是多磨難。對於消除業障,比較方便容易做的事,莫過於放生誦經了。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真的知道嗎?看佛教是怎樣定義善惡行為的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真的知道嗎?看看佛教是怎樣定義善惡行為的佛教是如何定義善惡行為的呢?首先,在我們日常行事中,善的行為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和安樂。比如布施這種善行,既能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的貪心和吝嗇,使人格得到淨化,還能招感未來福報。
  • 拜觀世音菩薩,牢記這2點,功德不可思議!
    提起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的威名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人人最敬仰和尊重的佛菩薩之一。其實,菩薩本無性別之分,只是菩薩慈悲柔和的品性更符合女性形象,所以佛教在造像上逐漸以女性形象塑造觀音寶像,是為了更好地渡化人心。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化身,隨緣示現,眾生凡逢苦難,只要一心誦持觀音名號,菩薩即刻觀其音聲,示現救度。
  • 來自佛教的成語
    如「半路出家」一詞,就源自佛教日常用語。佛教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幼年離開家庭,削髮受戒,稱為「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後才離開家庭,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作為成語,」半路出家「現在常用來比喻本來沒有從事這一行,後來才改行從事這一行。「不看僧面看佛面」,這裡的佛最初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僧指佛陀住世時的弟子,後指僧團。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差別
    比如說平時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時你可以發慈悲心、出離心,這兩個是一點都不矛盾的。平時做一些世間的事情,雖然不是為了利益眾生,但我們也有辦法將它變成是利益眾生的事。  比如說吃一頓飯,是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呢?如果在不傷害眾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飯本身是無記法。
  • 十一世班禪出席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並用英語發言
    >>>點擊觀看開幕式視頻<<<    中新網無錫三月二十八日電 (記者 徐長安)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二十八日出席了在無錫開幕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並用英語在大會上發言。
  • 佛教的前生今世與未來——《自由與良序》前言
    佛教的前生今世與未來——《自由與良序——沙門佛學課》前言天佑是故,不能將佛教視為真空聖壇上的「標本」,而必要考慮到時空背景與教授因緣。唯有通過身體力行、親自實踐,並且結合史料,充分探究社會、經濟、文化等時空環境因素,同時斟酌佛教的完整發展歷程(包括產生、發展、傳播、流變),才能有較為全面與確切的掌握和了解。否則,貿然將某一「樣本」認定為佛教整體,那就難免以偏概全、管窺蠡測——是不符合緣起規律的。
  • 為什麼「嗔恨心」是佛教三毒中最重的?
    「貪、嗔、痴」被稱為「佛教三毒」,佛教認為六道眾生之所以淪入苦海,受諸煩惱、不得解脫,皆因後天習染三毒所致,所以我們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每個人都知道,生氣、埋怨、記恨不是件好事,但有時卻控制不住自己。
  • 離心脫水機在哪些情況下不出泥
    在離心脫水機正常運轉的情況下,相關設備正常運轉,但出現不出泥現象,濾液比較混濁,差速和扭矩也較高,無異響,無振動,高速和低速衝洗時扭距左右變化不大,亦出現過扭距忽高忽低的現象,再啟動時困難,無差速。此時,如不及時進行工藝調整,則離心脫水機可能會出現扭矩力不從心的現象(過高),恆扭矩控制模式下差速會進行跟蹤。一旦差速過大,很容易導致汙泥在脫水機內停留時間短、固環層薄;另一方面,轉速差越大,由於轉鼓與螺旋之間的相對運動增大,對液環層的擾動程度必然增大,固環層內部分被分離出來的汙泥會重新返至液環層,並有可能隨分離液流失。這種情況下會產生脫水機不出泥的現象。
  • 佛教處理人際關係的四大秘訣,學會了你基本不能和人產生矛盾
    佛教修持的根本中心就是戒、定、慧三學。生活禪既要體現戒律的精神,也要體現禪定的精神、智慧的精神。如果一個法門不能夠如實反映戒定慧三學,那這個法門就有問題;如果一個法門的內涵離開了戒定慧三學,那這個法門更是有問題。
  •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五無間罪」的判定標準還不一樣,小乘佛教中「五無間罪」指的是:殺害母親、殺害父親、殺害羅漢,分裂僧團、把佛打傷流血。大乘佛教中的「五無間罪」說的是:誹謗大乘佛教、妨礙出家人修行、破壞佛經和佛教建築、犯了小乘佛教「五逆」中任何一種、不相信業報還犯十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