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不少美味都是誕生於一個個「意料之外」:蓮子糖水煮到水幹而得的蓮蓉、不小心把生蠔煮糊所熬成的蠔油……就連我們的粵菜入門必修技能之一的幹炒牛河,也有著這樣的「意外」色彩。
這期我們講述的是廣東特色菜「幹炒牛河」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廣州的食肆大概分三種經營方式,一種是酒樓、一種是茶樓,一種是俗稱「二釐館」粉面檔,「河粉」就是夾雜著「麵條」而成為「二釐館」的大眾產品。
幹炒牛河是廣東菜色的一種,以芽菜、河粉、牛肉等炒成。在廣州、香港以至海外的粵菜酒家、香港的茶餐廳,幹炒牛河幾乎成為必備的菜色。
幹炒牛河的主要材料河粉,又稱沙河粉,源自廣州沙河鎮。通常煮法是放湯,或炒制。炒制則分為加入茨汁的溼炒,和不加茨汁的幹炒。幹炒牛河的製法是先把嫩牛肉炒至半熟。然後下油,炒香芽菜及洋蔥,下河粉快炒,加入醬油及熟油,最後放入牛肉炒勻。幹炒牛河講究「鑊氣」,必須猛火快炒。要炒勻之餘,手勢不能太快,不然粉會碎掉。油的分量亦必須準確控制,不然會出油不好吃。因此幹炒牛河被認為是考驗廣東廚師炒菜技術的一大測試,手藝好壞一試便知。
「河粉」廣州一味地物美價廉的食品,由於它是由米漿製成,長期以來,不是用「湯粉」的形式出現,就是用芡「溼炒」的方法處理,至於用「幹炒」的方法,那是後來的事,而且還有一段心酸的往事。
那是一九八三年的事,本有堪稱「食在廣州」,卻被日寇打破而變得百業凋零,有一個叫許彬的商人只好結束了酒樓的生意,在楊巷路經營「粥粉面」檔。因為炒粉都是用「溼炒」打芡的方法處理,有一天,生粉剛好用完,許彬要去日偽區購買,誰知日偽設卡不放行,買不成。
此時,有一名漢奸卻在店內要吃炒粉,許彬父親說沒有生粉炒不成,結果漢奸意為許彬父親是在戲耍他,竟然掏出槍威脅,執意要吃,許彬正好回來,見狀許彬便去廚房,加豆芽將河粉炒好,再扒上嫩油至熟的牛肉,應付了那漢奸,。誰知那漢奸吃後大快朵頤,以後每晚都來光顧。
抗日戰爭結束後,這種廉價的小吃便開始登上「大雅之堂」
好了,今天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後續故事請持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