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易誤診的疾病是它,我國竟然有約800萬該患者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醫學界報導組 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收錄於話題#協和糖尿病與內分泌轉化醫學論壇1個

*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通過建立有效的分子篩查機制,可以使部分患者獲得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你可能不知道

我國約有800萬人患這種糖尿病

但是80%的患者被誤診為1型或2型糖尿病

70%的患者沒有得到正確有效的治療

它就是單基因糖尿病

你有診斷過這樣的患者嗎?

你知道他們的臨床表現有何不同嗎?

2020年12月18日,北京協和糖尿病與內分泌轉化醫學論壇暨代謝性骨病高級研修班上,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肖新華教授講解了單基因糖尿病的診治。

單基因糖尿病:一個被誤診的疾病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糖尿病的病因學分型,其中特殊類型糖尿病中包括胰島β細胞功能基因缺陷、胰島素作用的基因異常等8種亞型,隨著人們對糖尿病的認識越來越深,這兩種亞型中又發現了多個新型糖尿病,2019年這兩種亞型糖尿病被WHO更新歸類為單基因糖尿病。

單基因糖尿病被正式命名。

單基因糖尿病是指在β細胞發育、功能或胰島素信號通路中起關鍵作用的單個基因突變導致的異質性疾病。它可在家系內以常染色體顯性、隱性或非孟德爾方式進行遺傳,可分為很多類型,主要包括以下4種:

青少年發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

新生兒糖尿病(NDM)

糖尿病相關的遺傳症候群

單基因胰島素抵抗症候群

單基因糖尿病約佔所有糖尿病的1%-5%,在我國大概有800萬人患有單基因糖尿病,它的治療方法要依據發病機制,通過基因檢測分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而它不易與1型或2型糖尿病相鑑別(圖1),極易誤診、漏診,約80%單基因糖尿病患者都被誤診為1型或2型糖尿病,近70%單基因糖尿病患者沒有得到正確有效的治療方案。以下,介紹單基因糖尿病的4種分類。

圖1 單基因糖尿病易被誤診、漏診

MODY臨床異質性強,

需要結合其他特點診斷

MODY的實質是由一組改變胰島β細胞功能的基因變異導致的糖尿病,發病年齡不再局限於青少年,成人中也有MODY的發生。目前已知的MODY亞型有14種。不同MODY分型臨床表現不同。我國研究結果顯示臨床上最常見的是MODY2、3。

MODY和常見的1型或2型糖尿病表型相似,難以鑑別,易誤診。2012牛津大學研究曾經發現,45歲前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中,有5%屬於MODY,約80%都沒有正確診斷為單基因糖尿病。

那麼到底如何診斷MODY?經典的診斷標準為:

MODY的特徵是25歲之前發病;

連續兩代都有糖尿病存在;

β細胞自身抗體不存在以及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保持;

血清C肽水平>200pmol/L。

但該診斷標準也存在誤區,尤其是年齡問題。牛津大學研究發現,45歲前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中,有5%屬於MODY,且從被確診為糖尿病到被正確診斷,平均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MODY的臨床異質性強,需要綜合考量,可以結合以下特點:

家族史;

發病年齡10-50歲,通常<25歲;

非胰島素依賴性;

沒有自身抗體;

無胰島素抵抗的證據。

臨床上,若1型/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以下情況,還需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避免誤診、漏診(圖2)。

圖2 1型/2型糖尿病有這些情況應注意

基因突變導致新生兒糖尿病

新生兒糖尿病指出生後6個月內發生的糖尿病,但也有關於6個月後發病的新生兒糖尿病報導。新生兒糖尿病發生率約為1/1000000。胰島自身抗體常為陰性,且大多存在宮內發育遲緩及胰腺外病變。

新生兒糖尿病可分為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45%)、暫時性新生兒糖尿病(45%)以及以新生兒糖尿病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症候群,如Wolcott-Rallison症候群(10%)。

目前已發現20餘種基因突變可導致新生兒糖尿病。常見基因突變有:

暫時性新生兒糖尿病(染色體6q24區印跡異常);

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ATP敏感鉀通道的編碼基因KCNJ11和ABCC8激活突變及INS基因突變)。

易被誤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和酮症酸中毒的類型

糖尿病相關的遺傳症候群包括Wolfram症候群和線粒體糖尿病。

1

Wolfram症候群(WFS)

WFS也稱為尿崩症、糖尿病、視神經萎縮、耳聾症候群。屬於常染色體隱形遺傳。常首先表現為非自身免疫性、胰島素缺乏性糖尿病,平均發病年齡為6歲。

患者通常在診斷糖尿病的4年後出現視力喪失,常被誤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此若患者在16歲之前出現糖尿病和進行性視神經萎縮,要高度考慮此種糖尿病。

90%以上的Wolfram症候群為WFS1基因純合突變所致。近年來又發現了與WFS相關的第二個致病基因,CISD2。其突變導致的WFS不會出現尿崩症,而是表現為出血傾向,消化性潰瘍。

2

線粒體糖尿病

最常見的線粒體糖尿病由是m.3243A>G突變所致。此類患者通常起病較隱匿,約20%患者為急性起病,可合併酮症酸中毒。

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感音神經性耳聾和母系家族史,應高度懷疑這一診斷。

線粒體糖尿病早期對口服降糖藥物有反應,起病數月或數年後需依賴胰島素。對此類患者,使用二甲雙胍可通過影響線粒體功能誘髮乳酸酸中毒,應避免使用二甲雙胍。

單基因胰島素抵抗症候群有多種表現

嚴重的胰島素抵抗相關亞型有原發性胰島素信號通路缺陷、脂肪組織異常、複雜症候群。

肖新華教授以脂肪營養不良為例進行擴展,他指出,脂肪營養不良是一組全身或部分皮下脂肪組織缺乏,從而導致脂肪在肝臟、骨骼肌等部位異位沉積的臨床症候群。脂肪營養不良糖尿病主要表現為:

嚴重胰島素抵抗:黑棘皮症、IGT/DM、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樣改變;

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黃色瘤;

嚴重脂肪肝、肝硬化。

小 結

單基因糖尿病是一種具有遺傳異質性和臨床表現異質性的症候群,這一疾病在國內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有約80%的糖尿病患者被漏診、誤診。

實際上,通過建立有效的分子篩查機制,可以使部分患者獲得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同時,加強對單基因糖尿病的研究對胰島素分泌的分子網絡調節機制的認識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對未來糖尿病治療新靶點的開發與挖掘也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專家簡介

肖新華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博士後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尿病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糖尿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常委兼營養學組組長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副理事長

中央保健會診專家

參與多部學術專著的編寫,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及綜述300餘篇,其中發表在PNAS,Diabetes Care和Metabolism等在內的SCI文章90餘篇

主持申請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

現兼任《中華糖尿病雜誌》副總編輯、《Diabetes 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er》、《Chinese Medical Journal》英文版編委以及《內科急危重雜誌》和《國際糖尿病》等雜誌編委

任國家科技獎評審專家,國家自然基金評審專家,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專家。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

本文來源丨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報導作者丨醫學界報導組-大頭蝦

報導專家丨肖新華教授

責任編輯丨泡芙

原創聲明

本文原創,轉載需聯繫授權

-End-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型糖尿病患者有這5個表現,可能被誤診了
    LADA患病率比想像的要高 我國多中心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中,18歲以上LADA患病率為6.1%,30歲以上為5.9%;北方地區高於南方。 與其他國家比較,LADA在中國的患病率較高。我國LADA患病率高於經典1型糖尿病,而且往往被忽視和誤診。
  • 我國抑鬱症患者約有9500萬 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人數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全球約有3億多人患有抑鬱症。2019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6.8%,約有9500萬患者,抑鬱障礙及焦慮障礙居各類精神障礙疾病的前兩位。 「快樂感缺失,是抑鬱患者最典型的核心症狀。而很多含蓄內斂的東方人,卻羞於就醫、拒絕規範治療,只因怕被認為是『玻璃心』、『抗壓能力差』。」
  • 很多眩暈患者被誤診為頸椎病和腦供血不足
    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長安眩暈論壇上,專家指出,眩暈涉及神經內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多個學科,我國目前對眩暈類疾病的診治水平較低,很多患者被誤診為頸椎病和腦供血不足。   在論壇上,陝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三科主任醫師李銳介紹,眩暈性疾病是一類多發病、常見病,整個人群中有眩暈和頭暈症狀的患者多達4.9%,老年人中這個比例更高,佔20~30%。以此推算,我省眩暈或頭暈症狀的患者超過280萬人。
  • 腹痛腹瀉便血,這個病易誤診漏診
    誤診原因分析IC誤診多和如下因素有關:1疾病早期表現不典型最先出現腹瀉伴噁心、嘔吐,早期無腹痛、便血,易誤診為急性胃腸炎;出現黑便,易誤診為消化道潰瘍伴出血;肛門觸痛並指套血染,易誤診為肛裂;腹痛加近期體重降低,易誤診為結腸惡性腫瘤……上述情況的出現均與患者早期表現不典型有關
  • 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7成血糖未達標
    在25日由諾華製藥(中國)在滬主辦的「糖尿病早期疾病管理溝通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潘長玉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陳璐璐教授共同強調:血糖達標是控制糖尿病進展以及預防併發症的關鍵,但在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達標率僅約為30%,其中很多患者使用二甲雙胍單藥治療一段時間後,血糖控制仍然不佳。
  • 糖尿病患者自我認知的重要性
    #遠離糖尿病#最新進展,研究公布了中國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以及糖尿病前期的數據。結果顯示:糖尿病成人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的比率約為35.7%。糖尿病患者人數超1億,成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糖尿病是我國的主要的疾病負擔,也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和經濟壓力。然而,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自我管理。
  • 5個腦梗患者中,就有1個是因為它,監測它預防致命疾病
    5個腦梗患者中,就有1個是因為它,監測它預防致命疾病 2020-10-02 0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易瘦體質」可能是糖尿病?十幾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糖尿病患者?|...
    如果是,那麼你有可能得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典型症狀就是「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別以為這病遠在天邊,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發布的數據,2017年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就達到了1.14億,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
  • 糖尿病不是大人的專利,孩子有這些行為,很可能是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各年齡均可發病,小至出生後3個月,但以5~7歲和10~13歲二組年齡多見,患病率男女無性別差異。我國兒童糖尿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0.6。特點是血糖較高,病情波動較大,易發生酮症酸中毒,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一旦終止胰島素治療則會威脅生命。患兒通常起病較急,將近1/3的患兒等到出現了酮症酸中毒昏迷才第一次到醫院就診。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兒童在患病初期症狀不典型而易導致被誤診誤治。
  • CT、核磁檢查結果正常 87%患者首診被誤診 你不知道的一種疼痛
    前者為特發性,不合併任何器質性疾病;而後者繼發於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各種風溼性疾病,也可繼發於甲狀腺功能低下、噁心腫瘤等非風溼性疾病。「臨床中這類患者確實很多,並且誤診率居高不下。由於醫患普遍缺乏對該跨學科疾病的認識,患者反覆奔走於各個科室卻不能獲得對症治療,不但疼痛持續,甚至常常因誤診而加重病情,個人經濟負擔和社會負擔沉重。」
  • 空腹血糖或餐後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嗎?醫生:很多人被誤診為糖尿病
    其實,除了糖尿病以外,臨床上還有許多情況會導致血糖升高,以下這些情況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容易被誤診為糖尿病的幾種高血糖1.急性感染當身體被病毒或細菌感染時,體內會產生一系列的炎症反應,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機體內的升糖激素也會隨之分泌增加,在部分人群中可能會導致血糖的暫時性升高,當感染痊癒後血糖可恢復正常,所以如果測血糖時發現血糖異常,要先看看自己是否有感冒發熱或者細菌感染性疾病。2.
  • 罕見病離你有多遠 預防:加強對新生兒疾病篩查
    罕見病患者的處境如何呢?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並探訪了幾位罕見病患者。少女成瓷娃娃 身材矮易骨折在安溪湖頭鎮湯頭村,今年20歲的陳亞敏先天患有成骨不全症,民間俗稱瓷娃娃。她身高只有70釐米,體重20斤,雙手和雙腳都已嚴重變形扭曲,細小猶如嬰兒的手腳,一旦摔倒,很有可能就骨折。
  • 妊娠糖尿病 十個孕婦裡面就有一個中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多發生在孕24-28周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孕媽媽獨有的一種疾病很多孕婦在產檢時會發現,平時正常的血糖值會突然變高,但自己並沒有明顯不適;也有一些孕婦空腹血糖檢查正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妊娠期糖尿病很容易誤診。
  • 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狀 該如何治療
    糖尿病是我國常見的一種疾病,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那麼糖尿病早起有哪些症狀呢?該如何治療?其實,糖尿病引起體重略減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部分水分從尿液中排出;二是排尿頻繁也會帶走一些熱量。  4、虛弱和飢餓感  高血糖意味著身體調節血糖出現了問題,如果吃了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精米和白面),胰島素會升高,引起血糖迅速下降。這會使人感到虛弱,進而渴望獲取更多碳水化合物,導致惡性循環。
  • 直腸癌被誤診為腹瀉治療一年,竟然只因為一個手指兒的事!
    丁香園網站戰友hlht分享了一個誤診為糖尿病腹瀉長達一年時間的病例:這名67歲女性患者有糖尿病,因為腹瀉在當地多家三甲醫院內科治療近一年時間,但一直沒有治癒當初為何誤為是糖尿病腹瀉?糖尿病患者後期有可能發生併發症,其中腹瀉是常見併發症之一,這是因為患者未及時治療或血糖控制得不好,長期高血糖引起植物神經功能損害,繼而造成胃腸運動功能障礙,使腸蠕動失常、腸道內細菌異常繁殖、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從而發生腹瀉。
  • 糖尿病的治療方式-幹細胞療法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統計,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4.15億糖尿病患者,另有3.18億成年人處於糖耐量異常狀態,而糖耐量異常的人群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很高。
  • 這種「藏」在肚子裡的疾病,最容易被誤診!
    在美國,成人及兒童的發病率約為 2.8/10 000。在英國,兒童中的發病率僅為 0.9/10 000。 由於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極為罕見,症狀、體徵沒有特殊之處,檢查、化驗尚未有簡單易行的「金標準」,所以,在我國這種病的誤診率也相當高。
  • 「銅娃娃」得的是什麼病:易被誤診的遺傳性罕見病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附屬醫院,有2000多名和小芳一樣的患者,他們被稱為「銅娃娃」。「銅娃娃」學名肝豆狀核變性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性疾病。發病後極易引起肝臟功能和腦部損傷。一個孩子患病,就代表著將被病魔終身糾纏,只能靠藥物維持,每一天都是與生命的博弈。由於病情罕見,在初期容易被誤診,一旦出現明顯症狀就難以消除。
  • 遠離眼疾:糖尿病患者至少半年檢查一次眼底
    目前,我國約有一千萬弱視患兒,由於缺乏規範的醫療普查系統,家長缺乏基本認識,極易造成延誤診斷和不當治療,患兒視覺發育受到嚴重阻礙,最終導致不可逆轉的視功能損害。視覺發育的關鍵期是從出生幾個月到6歲左右,因此,抓住這個最佳的視覺發育「黃金時期」,進行早期治療是治癒斜視弱視,獲得完善視功能的有效手段。
  • 為什麼直腸癌最容易被誤診為痔瘡?
    傳播醫學知識 | 做正規的科普痔瘡的種種危害,其實痔瘡最大危害莫過於它的存在更容易造成其他疾病的誤診,從而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期。那麼,常見的哪些疾病容易被誤診為痔瘡?京東譽美醫院肛腸科王洪軍主任認為,臨床上直腸癌、脫肛、肛裂、肛乳頭肥大、直腸息肉、肛門瘙癢症、肛竇炎等肛腸疾患易誤診為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