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潮州,有這麼一種民俗文化叫「普渡」!

2020-12-18 潮州墨沫

1、普渡的意義

「普渡」是潮州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普渡是佛教名詞,即普渡眾生。普渡儀式,可繁可簡,是一種祭祀禮儀,以祈福解厄為目的。活動以卜杯擇日,連四天,有迎神、起醮、拜星君、拜懺、禁壇、施孤、辭神等十多名目。其祈求的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

潮州的先祖們認為:人亡故之後是存在靈魂,靈魂同在世的人們一樣需要供養有子孫後代的靈魂自然有子孫後代造墓享受祭拜,沒有認主的就成為孤魂野鬼,只能四處遊蕩。

無主之鬼沒有春冬兩季的後代供奉,沒有生死兩忌的後代記念,死無葬身之地更沒有人清明掃墓了,多可憐;戰亂移民中看到多少慘遭滅門的同胞,何其不幸何其不公;無主鬼皆冤魂,潮州先人同情之而不是懼怕之,故借佛教名稱普渡,隆重安撫之。普渡,就是對孤魂遊魄的施祭,也稱為施孤。有些大的村寨還要專門搭建施孤臺(棚),用以專門放置供品,另有彩臺紙塑青面獠牙鬼王像,用以維護搶孤秩序。之所以要維護秩序,是因為所有鬼魂忍受一年飢餓,只有今天才可以飽食,全部都要上到施孤臺上搶奪,難免發生混亂。

這一民俗影響到了潮人生活文化。比如說形容一個人因為貪心,最終沒有所得的「放掉面桃去搶餅」便是來自這民俗,還可以借用搶不到孤來罵一個人窩囊程度的「你做鬼也爬不上孤臺」,這句話在潮州話中是相當惡毒的。搶孤、施孤、孤爺、做鬼爬不上孤棚,都早已融入潮州俗諺之中。

施孤,向孤苦無依的鬼魂施捨也。施孤最能體現安撫之意。無主鬼魂叫失孤,施捨以安撫,普渡其脫離惡鬼界,往生極樂或早投胎做人。閻王爺判為惡鬼下地獄,潮人卻認為冤死不公,必欲以我凡人之力安撫普渡之!

2、話說普渡

潮州「普渡」多有施孤普渡之俗,以盡行善之意,延續至今。

這個節日,一般認為是根據佛經上的「目連救母」故事演化而來的,其典出自《大藏經》:釋迦牟尼十弟子之一的目連尊者被地藏王度出家後,其母卻為人歹毒,恣意非為,誹僧謗佛。王在一怒之下,將她打進地獄受苦,又將她放進餓鬼群中,不給她吃東西。當目連得知她的母親正在第六殿受倒懸之罰後,立即盛飯給母親吃。但飯剛到口,立即變成熾熱的灰炭,燒得嘴巴起大燎泡。目連不解,跑去問佛祖。佛祖說她母親生前罪孽深重,罪惡萬端,該受此罪。如要解救她,除非目連廣行好事,賑濟貧苦。目連尊教行事,其母方才得食。於是這種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道光《金門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裡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施孤普渡,為一些陽間沒有親屬祭拜的孤魂進行施祭,使其儘早投胎轉生,以盡行善之意。

潮州的施孤普渡,往往不限定在七月半當天;不過這一日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飯、紙錢、紙紮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念經、主祭。這一天,人們往往在街頭巷口搭起法師座和祭孤堂,設起普渡壇。普渡壇中央懸掛著「盂蘭盆會」的橫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孤棚前都立有一紙糊的青面獠牙鬼王(也稱為孤王)。據說是過去施孤時,各方餓鬼雲集,互相搶食,秩序混亂,觀音大士想加以制止,可誰也不理他。結果他只好變成鬼王,展威彈壓,處理了一些欺凌弱者的惡鬼,才恢復秩序。因此後來每次施孤時,就一定要糊孤王鎮壇。

祭孤臺上立著幾塊靈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這是召喚各方沒有主兒的「餓鬼」前來受祭。為了怕施食時「小鬼」搶不過「大鬼」,還特設「兒童男女孤魂之位」的靈牌。抗日戰爭勝利後,人們還增添了一塊「抗戰陣亡將士」的靈位,招請那些為保家衛國,防禦外敵入侵而犧牲的戰士。

在壇前邊擺有上下兩層桌子:上桌放一個鬥燈,下桌放神像、香爐之類。鬥燈內放白米、古劍、銅鏡、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壇前還特設一排長桌,以供民眾擺牲之用。每家每戶在路邊擺上桌子椅子凳子,或者就著路邊現有的墩子,隨後從家中拿出供品紛紛擺在上面。供品有龍眼、菠蘿、水蜜桃等當季水果,有三牲粿品,有香芋、麵包以及錢紙、三角彩旗等等,或用箶盛著,或用筐裝著,還有些供品放不下就塞在箶和筐之間的空隙中,看上去或高或低連成一片,可謂是豐富無比。

據記載,清代潮陽縣祭孤時,還出現買犁耙、水車、家具,甚至買下窮家女孩子,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撤下,買不起家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之現象。搶孤者有將織成漏鬥形狀的網袋,用竹圈將口張開,裝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拋下的東西。

主事者分別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黃、綠、紅各種顏色的三角紙旗,並寫上「盂蘭勝會」、「甘露門開」等字形,以作紀念。善男信女手中紛紛都握著一大把點燃著的香,騰起團團煙霧。每個婦女都到了一處十字路口,不約而同地朝四個方位跪拜,整把香整把香地跪拜,很快起身把香分出幾根沿道就地插在路邊,隔不遠就要插一根。剛開始沿路插香點斷斷續續,並沒有那麼密集,不一會兒幾乎整條道路旁邊都插滿香。薄煙嫋嫋升起,悄悄擴散在空中,像引路的信使,香芯安靜地焚燒,那微妙的忽亮忽暗表達著忽有忽無的風。她們就這樣一路回到剛剛出發的那個街道巷口,同樣的,四方跪拜後把剩下的香拿到供品那裡,每一個供品上都要插上香。

祭品上遍插香火,拜後將香火插滿溝邊路旁,含有遍濟四方之意思。這些香火是祭祀「孤爺」(孤魂野鬼的美稱)的,不允許小孩亂拿。因此,常有大人嚇唬小孩說:「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子。」但常有一些調皮的小孩則不管大人的話,而大把大把地將香火拔走,用以製作玩物。

3、普渡的其他民俗活動

(1)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念咒,使其入迷。咒云:「觀音渺渺在海中,法身去到普陀山。腳踏蓮花千百瓣,手(扌克)楊柳來娶童。銅(口禾)硬硬鑄成鑼,鐵(口禾)硬硬打成刀。童姐硬硬阿娘娶,阿娘娶 童來踢跎(遊玩)。去到六角亭,六角亭下香花瑩,六角亭下著捧手,深深 捧手拜神明。去到奈河東,腳鬆手亦松。去到奈河橋,腳搖手亦搖。橋頂叫娘娘勿聽,橋下叫娘娘快行。去到花園花園中,去到魂樹引魂人。

「當發現神巫昏昏似睡時,即念「一步催,二步催,催童姐,腳行路,手放開; 一步吼,二步吼,吼童姐,腳行路,嘴開口。」於是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媒體,人們可以通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

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這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讓其清醒復原。

這種民俗顯然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民間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請神巫」拖死鬼「,民 間有不少巫婆便是以此為謀生手段的。

(2)演戲助興

昔時,潮州等地鄉民乘普渡的機會,宰殺牲畜,同時請戲班來演劇助興,頗為熱鬧。清光緒《潮陽縣誌》云:「(中元)醵金演劇,鄉俗尤甚。」可見,清代潮陽鄉村中元節演戲很盛。不過中元節演戲多是演給有錢人看的,無錢人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談何有心賞戲呢?故有民謠曰:「有錢來看戲,無食去搶孤」。

中元節演戲與平時遊神時節演戲相比也顯得較為冷冷清清。這是因為神仙畢竟是高人一等,而鬼是會使人害怕的,所以盂蘭勝會的演劇,沒有酬神演劇那麼熱鬧。

(3)遊燈

舊俗,潮安等地中元節此日午後,小孩子忙著趕製鯉魚燈,他們要模仿上元(元宵)節遊燈,做一個小小的遊樂。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是簡單的小鯉魚燈了。年小的要大人代制,年紀稍大的則能夠自運匠手;有些人別具心裁,經精作巧制出來的鯉魚燈,極為美觀;有些人先用番薯雕成魚形,或者是飛禽走獸的形狀,再染彩上各種顏色,維妙維肖;有些人先用面塊搓成形上色後也極為好看,綴一彩旗香燭,火光美麗可觀,也算是一種美術品;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用麻骨製成燈架,糊以透明蠟紙,內點明蠟燭,也算作提燈。

此外,還有一種叫燈球的,普通是用荊棘所生的刺重子(跟樸子差不多),插上紙旗香火,從子心穿著一條幾尺長的韌繩,可以任意的提起來,擺動盤旋,叫做擺燈球。當擺旋時,火花成為聯串的長條,在眼光上起到變幻的作用。

每當傍晚人們到戶外時,便可看到小孩子們的鯉魚燈、雕魚燈、紙燈、燈球,覺得四處紅光片片,燭火耀彩。特別是燈球的紙旗,擺起來索索作響,點綴靜夜的熱鬧,也有一番情趣。

不過,七月十五早給人們認為是鬼節,故這一夜,不準孩子在附近遊玩至深夜,而且要早點睡覺。這樣,在遊燈戲樂上,不免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然而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民國沈敏《潮州年節風俗談》)。

蔡澤民的《潮州風情錄》還提到一種燃放「水燈」的習俗,就是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裡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用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裡,意在引領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當法師高坐祭臺之上,敲響引鍾,帶領座下一幫僧眾誦念經文後,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

「焰口」傳說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頭細如針孔,常出口噴火焰。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頭放開擴大,才能咽得下食物。潮州城中放焰口時,還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公裡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裡,用意為引領四面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這稱之為放「水燈」。故清嘉慶《澄海縣誌》云:「(中元節)至晚營齋於焰口施食,放水燈照冥」。

(4)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大人一般會讓孩子把供品上剩下的香拿去「布田」。孩子們便會在石縫間、花叢裡、牆縫中,甚至水泥路面上臨時用易拉罐做的「香爐」,都要插上滿滿的香,沒有一個地方會省略。很有插秧的意味,借用這種儀式讓孤爺們保佑年年的豐收。於是,孩子們常喜歡悄悄跑到別家門口偷割「稻穀」,並常因此引起家長們的爭吵和動武。清乾隆《普寧縣誌》載該縣中元節「至夜插香列燭於路」、「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揚花季節,此俗或許是農民祭稻穀之神,或許是祈鬼靈以助農事。

(5)果實許願

舊社會私人的樹木果實常被盜摘。於是,有些人便別出心裁,在果樹上貼上「施孤聖果」之類的標誌,許願將樹上的果實為施孤之用,這樣便沒有人再敢盜摘了。據說盜摘的,鬼神便會出來交涉,那些盜摘果實吃的人,不免有生病之危險。這樣,這果樹倒因迷信而得到保障。不過也有例外,若逢著那些比鬼還兇———「鬼都不怕」之人,他是不認告示的。有些老賊就專門要光顧這些聖物鬼物,這樣老賊也就成了破除迷信者。

時間的車輪不斷向前,沒有緣由也不問緣由,無情地碾磨掉歷史痕跡,無論曾是如何了得的「才子佳人」,還是曾如何威震一方的「軍官將領」,或許曾也享受過子孫的祭拜但時間又無意中將一切線索打亂,統統都成了「無祀孤魂」。

普渡生離死別,普渡心念邪惡,普渡魑魅魍魎,普渡鬼怪妖魔。普渡的對象是與己無關的孤魂野鬼,使其至少可以在今日果腹安撫。普渡這一民俗似乎體現著釋、道、儒三教和地方俗信之間融合的影子。普渡傳遞的是人間的善意,任何事物與時間相比總是顯得經受不住,時間的無情在於它的永恆地向前,不念過往。不過人世間最大的善意就是念過往,還曾想到這些受餓的鬼魂。

但如今,中元節很多迷信活動在潮州已成為歷史陳跡,施孤普渡活動也簡化,而盂蘭勝會在潮人聚集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港澳等地仍很盛行,這與旅外潮人重視紀念客死他鄉的鄉親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關係。

其實,不只中元,許多傳統節日都在發生著變化,有的淡化,有的更濃鬱,而有的則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涵。每一種習俗都是一塊塊跳動的文化胎記,記錄著這個時代的鮮活情感,在傳承中變化,在變化中傳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成為歷史……

相關焦點

  • 高清:揭秘臺灣中原普渡民俗活動——大士爺文化祭
    高清:揭秘臺灣中原普渡民俗活動——大士爺文化祭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3年09月02日09:35     人民網嘉義9月2日電 (記者 王平)為期3天的嘉義縣民雄大士爺文化祭,是臺灣四大中元普渡民俗活動之一。
  • 揭秘臺灣中原普渡民俗活動 大士爺文化祭
    廟方為大士爺披上七層神衣,準備請大士爺出廟監察普渡儀式。據介紹,神衣是大陸服裝廠所制,每件價值2萬元新臺幣。(人民網記者王平攝)     人民網嘉義(2013年)9月2日電 (記者 王平)為期3天的嘉義縣民雄大士爺文化祭,是臺灣四大中元普渡民俗活動之一。8月30日是大士爺文化祭最後一天,紙紮大士爺披神衣出巡,並在眾人的祈福聲中火化升天。民雄是嘉義人口最多的鄉鎮,大士爺廟創建於清嘉慶二年,迄今有300多年歷史,主祀觀世音菩薩。
  • 潮州:「潮文化」哪家強?答案就在這裡
    「潮文化」哪家強?潮州是「潮文化」發祥地,獨具特色、獨樹一幟、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就是潮州有別於其他城市的特色、核心競爭力所在。 首創於清代初年,原名為糯米湯圓,是一種類似元宵的小吃,主要有綠沙、紅豆沙、芋泥和芝麻糖四種餡,軟滑順喉,帶有清香。
  • 有一種粿,叫做潮州阿嬤做的紅桃粿
    潮州胭脂紅的「人間壽桃」紅桃粿,俗稱「紅殼桃」,也有叫「壽桃粿」,時下年輕人也經常喚之為「糯米飯桃」,莫名有了幾分洋氣。紅桃粿的外形跟西遊記孫悟空在天宮吃的蟠桃有幾分相似,象徵福壽綿長,所以一般時年八節就被擺上神臺仙桌作為供品,求個平安。
  • 廣東不愛講普通話的3個城市,一個是潮州,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近年來,各城市在經濟發展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強,例如,在廣東這個城市裡,廣東內部有很多發展潛力很強的城市,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個語言是廣東話,今天介紹一下最不擅長廣東話的城市。首先想介紹的城市叫江門,江門在廣東珠江三角洲西部,江門這個城市的歷史很長,那個歷史文化的詳細情況現在也被證明了,其中一個最能證明的例子就是很多有江門原籍的港澳臺灣人和華僑,在江門這個地區,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語言都有說本地方言即廣東話的習慣,通話區之一。
  • 【活動預告】潮州古城所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潮州歌謠是以潮州方言為載體流行於廣東潮州,汕頭,揭陽,汕尾中部及海外潮人聚居地的民間口頭文學。 潮州歌謠大量使用古語詞,土語詞和外來詞,具有古樸典雅,鄉土氣息及海洋文化韻味濃鬱的風格特徵,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語言價值,民俗價值和教育價值。
  • 通訊:廣東潮州小學生學習手拉壺文化
    中新社汕頭11月14日電 題:廣東潮州小學生學習手拉壺文化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潮州是中國工藝美術之都,文化底蘊深厚。在很多傳統技藝日漸式微之時,潮州傳統手拉朱泥壺(下稱「手拉壺」)技藝走出了一條傳承新路子,通過公益培訓班等形式讓更多年輕一輩接觸、了解、傳承這一傳統技藝。中國工美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瑞端14日告訴記者,「多彩非遺文化傳承——潮州市楓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系列活動」第一期「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公益培訓班吸引了不少小學員,其中最小的年僅10歲。
  • 廣東潮州,鳳凰單叢茶火了,但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攝影:黃奕英說到鳳凰單叢茶,它還有個典故你們是否有聽過?單叢茶裡邊還有個品種叫鴨屎,有朋友說了,哎,您不是腦子進水了吧?怎麼泡一壺鴨子拉的屎喝呀!一聽您這就外行了,老茶客都知道,我說的這個鴨屎可不是鴨子拉的屎,而是產自廣東潮州鳳凰山的鳳凰單叢茶的一個品種--鴨屎香。鴨屎香的母樹現在就長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鳳凰鎮鳳溪管區下坪坑頭村,樹齡逾百年。這個茶樹品種的葉片大,顏色深綠,茶農管它叫大烏葉,怎麼又叫成「鴨屎香」這麼個怪名字了呢,這裡邊還真有個故事。
  • 廣東潮州小學生學習手拉壺文化
    潮州是中國工藝美術之都,文化底蘊深厚。在很多傳統技藝日漸式微之時,潮州傳統手拉朱泥壺(下稱「手拉壺」)技藝走出了一條傳承新路子,通過公益培訓班等形式讓更多年輕一輩接觸、了解、傳承這一傳統技藝。中國工美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瑞端14日告訴記者,「多彩非遺文化傳承——潮州市楓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系列活動」第一期「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公益培訓班吸引了不少小學員,其中最小的年僅10歲。張瑞端稱,希望通過公益培訓班帶動更多人學習手拉壺製作。「我有信心讓學員通過幾個月的學習,就能獨立完成一個手拉朱泥壺的製作。」
  • 探索「文化+旅遊」新模式 廣東潮州讓非遺「活」起來
    關注「文化潮州」 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 關注 廣東的潮州文化歷史悠久,以潮州話、潮州菜、潮州木雕、潮州民居等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響深遠,留下了眾多文物瑰寶,成為粵東地區文物古蹟最為密集的地方。
  • 傳人間之大美,絢麗多彩的廣東剪紙文化!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 廣東潮州十大著名景點,你知道幾個?
    廣東潮州十大著名景點,你知道幾個?潮州,位於廣東省最東端,處於韓江中下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她山川秀麗,人傑地靈,名勝古蹟星羅棋布,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下面就為你敘述潮州十大旅遊景點,一起來了解下吧。
  • 在潮州,有一條低調的「巷子」,你知道是哪裡嗎?
    高鐵開通之後,潮州高鐵遊成為了廣東省內遊的一條熱門的旅遊線路,周末,節假日乘坐高鐵到潮州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潮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其地域雖然不是很大,但卻有著為數眾多的歷史遺蹟。潮州廣濟橋這些景點確實是潮州旅遊文化名城的縮影,也是潮州的一張名片。
  • 廣東首批旅遊風情小鎮公示,潮州鳳凰鎮入列
    鳳凰十大特色美食,包括有鳳凰糟肉、鳳凰浮豆乾、鳳凰畲鵝粉、梔粽、石橄欖湯、鳳凰香黃瓜、南姜鴨、鳳凰白切雞、鳳凰米粉、鳳凰冬筍湯。 先來說一種讓人垂涎三尺,又酥又香的小吃——浮豆乾。浮豆乾是潮汕口語,寫成書面語是油炸豆乾。
  • 潮州:陋習破 鄉風正(移風易俗氣象新)
    近日,在廣東澄海萊蕪海域,伴著三聲汽笛長鳴,來自潮州的66個家庭將先人骨灰撒入浩瀚大海,以這種莊重、環保的方式向逝者告別。此次集體海葬活動,是自2011年潮州市開展海葬活動以來參加家庭最多的一次,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推動,海葬作為一種文明節儉的殯葬方式逐漸被潮州民眾認可。
  • 廣東潮州3大主要旅遊景點遊記:廣濟橋、開元寺、潮州韓文公祠
    浮橋的兩端通過鏈條固定在梁橋的巖石橋墩上,這些鏈條隨水位的變化而變化,巖石橋墩都有一個石梯供行人上下浮動。浮橋可以打開和關閉,封閉式橋梁可與兩側梁橋連接,開敞式橋梁可以通過大型船舶和快速洩洪。廣濟橋的欄杆造型簡單,梁橋部分是一種常見的橫杆石欄杆,有立柱和水平扶手。
  • 廣東潮州手拉壺大師張瑞端:歷時12載創作12生肖壺賀歲
    陳啟任 攝中新網潮州1月6日電 題:廣東潮州手拉壺大師張瑞端:砥礪12年創作12生肖壺賀歲中新網記者 陳啟任農曆豬年將至,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潮州手拉壺大師張瑞端近日推出《聰者豬》生肖手拉壺賀歲,並在第十三屆深圳冬季文博會斬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 國內「最美」的斷橋,不在杭州西湖而是廣東潮州,夜景太贊了
    說到斷橋,由於大家最初考慮的杭州西湖斷橋、當時的《新白女傳說》熱映電影,以及近年來旅行的推進,西湖斷橋可能幾乎廣為人知, 作為西湖十景之一,也是遊客來杭州必打卡的旅遊勝地,每逢假日斷橋幾乎不漏水, 今天鴨帶大家來的是另一座真正的「斷橋」,位於廣東省低調的地級市潮州, 它的名字叫廣濟橋
  • 潮州文旅市場加速復甦,歷史文化遊徑受青睞
    端午小長假,潮州文旅市場再升溫,期間全市共接待旅遊人數29.13萬人,收入1.89億元。據悉,在落實疫情防控和假日文化旅遊工作「雙統籌」基礎上,此前「春暖花開潮州有約」潮州文旅行業大型宣傳系列活動發放的惠民門票和消費券,促進文旅消費潛力釋放,市民遊客出遊興致高漲。
  • 「品讀嶺南樂行廣東」獲表揚,孩子妙筆生花《潮州好》羊晚發表
    而韓愈跟廣東潮州也有很深的淵源。為了解韓愈在潮州發生的故事,體驗潮汕文化,8月4日-7日,18名《羊城晚報》學生記者走進潮汕地區,開啟潮汕文化研學之旅。這次潮州行,讓我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他有了深刻的認識,讓我明白「不虛南謫八千裡,贏得江山都姓韓」絕非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