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著重探討命理學中的一個主要分支:「紫微鬥數」。希望通過本人對紫微鬥數加以辨析,並將得到的一些省悟和觀點加以總結。既希望對神秘文化中紫微鬥數這個領域的一些誤區加以剖析,還希望提倡「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包括對於本人)。更希望在研究前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使得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既不失傳,更能發展。
近年來,研究和應用紫微鬥數的人士越來越多,但研究和學習「四柱推命術」(即「子平術」)的人更多。在整理歷年來研究命理學筆記和資料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相比命理學的其他分支而言,紫微鬥數號稱「天下第-神數」是有道理的。
紫微鬥數用到了很多元素:命盤、十二宮、一百一十一顆星曜、十天幹、十二地支、五行屬性、六親、四化、格局、三方四正、相夾、大限、小限、流年、流月、流日等。在元素眾多這一點上可以與之相比的只有另一種神數:「鐵板神數」。這是命理學的其他分支無法比擬的。當然,這兩種神數各自的元素不同,方法自然是迥異的。所謂元素,類似於現代數學中的「參數」。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方程式)的未知數和參數越多,也就越複雜。
命理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四柱推命術」(即「子平術」)。它是宋代徐大升根據唐代李虛中和五代末徐子平的理論和經驗歸納整理而產生的八字推命術。它與紫微鬥數的根本區別在於,子平術推算一個人的「命」,首先需要根據這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辰排出他的八字。之後根據八字進行推算,並且不再用到這個人出生年、月、日、時辰所涉及的數據(即「數」)。而紫微鬥數算一個人的命,同樣必須依據他的出生年、月、日、時辰,根據其中的「數」進行推斷,不需要排這個人的八字。這就是紫微鬥數這個名稱中的「數」這個字的來由。對農曆每個月份起點的確定歷來有兩派:一派是將每個月的初一作為起點,另一派是將二十四節氣的十二個節作為起點。這也正是子平術和紫微鬥數不同點之一。子平術在命理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曾經評價子平術,認為子平論命是「百不失一二」。雖然沒有統計數字(也無法統計),但可以肯定地說,現在社會上從事算命(儘管有不少人為了避嫌,不用算命二字)的專業和非專業人士中,採用子平術的無疑是最多的。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子平術相比紫微鬥數和鐵板神數,要簡便得多,易學易用。
對於紫微鬥數和鐵板神數,有一個流行的看法是:在對六親(父母、兄弟、夫妻、子女)的推斷上,鐵板神數比較精準,紫微鬥數比較模糊。也就是說,鐵板神數定量的功能強於紫微鬥數。例如,從目前能見到的資料中的規則和案例分析,在推斷當事人的兄弟姐妹的數量、父母結婚的年份、當事人發生大事(婚嫁、科舉、仕途)的年份、子女的性別和數量等方面,鐵板神數確實要比紫微鬥數量化得更加具體。但還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之一,鐵板神數的神秘色彩太濃,許多算法被歷代的學者或從業人員加以神秘化,變成鐵板神數中各個門派的獨家秘笈、秘訣,絕對不能外傳。因此,許多資料中列舉的案例只能讓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做法看似保護了各個門派的智慧財產權,實際上是損害了鐵板神數的傳承和發展。當代那些現世的所謂鐵板神數高手,每個都標榜自己是「正統」,對鐵板神數的其他門派進行攻擊。而他自己的資料中舉出的例子到底有幾個是真實可信的?這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者應該遵守的治學道德和作風。在市場經濟中有一個推銷規則:在推銷自己的產品時,應該只說自己的行,不要去攻擊別人的產品。而鐵板神數的高手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還不如一個市場推銷員。其結果是,鐵板神數的研究者和從業者越來越少,水平越來越低。恐怕這不是當年發明鐵板神數的古代先賢們願意看到的局面。我也是曾經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鐵板神數,由於沒有那些所謂的「秘訣」、「內算法」,不得其門而入,只能望「數」興嘆。雖然我已經掌握了鐵板神數的各種規則和算法,但是,筆者的實踐證明,光是依靠這些規則是無法推斷出準確的結果的。筆者相信鐵板神數這門學問有朝一日一定會走向開放,古代先賢的遺產一定不會失傳。在這一點上,紫微鬥數比鐵板神數要明智和開放得多。
問題之二,所謂紫微鬥數在定量方面不如鐵板神數。根據我的實踐經驗,如果將紫微鬥數中的四化、五行、大限、流年、流月等概念和規則運用得當,對於一個人一生中許多事件的發生時間完全可以做到相對精準,甚至可以定位到某月、某日。在這一點上與鐵板神數相比,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在斷六親的數量方面,鐵板神數確實來得精準許多,這正是紫微鬥數的一個短板。但未必就此定論古代從來都沒有,也許在當代有興趣人士的研究下,或者發掘出古代的知識;或者加以發展,完善古代失傳或沒有的知識。那麼紫微鬥數必將更上層樓,無愧於「天下第一神數」的稱號。
問題之三,在推斷一個人一生全面的情況和人生軌跡方面(例如,性格、健康、財富、交友、仕途、福分、子女狀況、父母狀況等),紫微鬥數無疑是勝鐵板神數一籌的。但也不能就此斷言鐵板神數不具各這樣的功能,只是日前傳世的資料尚未見到而已。
上述問題的提出,並不意味著全面肯定紫微鬥數,全盤否定鐵板神數。任何一門知識能流傳至今,而且依然有人研究、執業、信奉,那麼一定有它的道理。關鍵在於,無論是紫微鬥數或者鐵板神數的業內人士應該為了知識的傳承和發展應該持開放的態度以及平和的心態,不能將它神秘化。而信奉命理學的人們應該理智地看待「算命」,務必不能走人「迷信」的誤區。
因此,一定要告訴大家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務必遵循正確理解神秘文化的基本準則。
準則之一,「命」和「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命」是先天決定的、靜態的。「運」則是後天動態變化的。這就是古人「命好不如運好,運好不如流年好」這個說法向人們揭示的道理。任何神秘文化推斷的結果不是絕對和一成不變的,應該理性地看待算命的結果。
準則之二,使用任何一種方法推算得到的結果,只是告訴人們在未來的某個時段內,將會發生某個事件的趨勢和可能,這個結果不是必然和絕對的。否則就進人了「迷信」的誤區。假如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你下個月會發財,那一定有誇張甚至欺騙的成分。如果這位算命先生能如此精準地算出發財的時間,那他自己跑到國外的那些賭場
去,算一次贏一把,早就是億萬富翁了,還算什麼命。一個命理學的高手最多能算到你下個月的財運比較好,有發財的機會。但是你還需要去努力工作,否則機會不會變成現實。即使天上掉個餡餅,你必須早一點起來,否則比你起得早的人先撿走了。
準則之二,古訓告訴我們:「君子問命,問禍不問福」。因為,平安就是福。如果有發生災禍的可能,可以設法迴避和化解。江湖上有些執業人士往往也會給你化解,但是化解的收費要比算命的收費高,這是他們的第二次創收。
準則之四,有句成語「彰往知來」,出自《易・繫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它告訴我們,在請人推算,或自己推算時,首先應該看推算過去的結論是否準確。如果準確,那麼推算未來的結論的可信度就高,如果不準確,那麼大可不必相信對未來推算的結論。
在研究命理學二十餘年,以前從來沒有萌生寫命理學方面的書的想法。主要是自感底氣不足,雖然算過數百個命例,卻始終認為自己的學識達不到寫書的水平。此外,擔心被某些人士扣上「迷信」的大帽子,雖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環境已經寬鬆很多,但文革的經歷依然給筆者留下陰影和餘悸。許多友人的鼓勵和支持,讓筆者終於動筆。因此,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他們。當然敢寫本書只是有了膽氣,並不是說,筆者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筆者更沒有奢望什麼著書立說,本書只是筆者這些年來業餘研究紫微鬥數的心得的歸納和總結。限於篇幅,本書僅列出了兩個比較完整的推命案例,今後如果條件允許,筆者將把歷年來的案例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壬辰年春月於南海之濱書齋——周德元
1947年出生,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81年獲得南京航天領域的軟體開發、系統架構設計、網絡技術應用等工作三十餘年。曾參加多個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其中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體委科技成果一等獎。
目前擔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處高級顧問、中國投資協會理事、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客座教授、珠海是信息協會秘書長等職務。
掃描下面二維碼或右下角閱讀查看:風水漫畫上部
更多資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