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是關於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上產生了矛盾的。爸爸對6歲的兒子非常嚴厲,有時候甚至會動手。媽媽怕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因此跟爸爸吵過很多次,但是爸爸沒有任何改變。
這太像我朋友家了。她就經常跟我憤怒地抱怨說,她老公經常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有幾次孩子嚇的躲到廁所裡哇哇大哭。
我相信爸爸是愛孩子的,只是在表達方式上出現斷崖似的改變,會讓孩子很難接受。小時候,爸爸可能是這樣表達愛的:陪孩子玩玩具,陪孩子去遊樂場,沒有任何約束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是,等孩子大了,馬上上小學了,覺得得學習了。就突然一改往日的育兒方式,搖身一變,成了狼爸爸。不準玩時間長,不準吃飯說話,甚至寫字也不準出現不標準的情況……
爸爸的這一系列動作,說明一個問題: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儲備。
爸爸的初衷是好的,想好好培養孩子。但是,沒有意識到的是:養育,是不分階段的,而是一個自始至終一直存在的行為。也就是說,從發現這個生命的到來,養育就開始了。
妻子懷孕期間,聽的各種胎教課,聽的音樂,讀的故事和唐詩,撫摸著肚子跟孩子的對話。這些屬於養育。好爸爸,知道從孕期就開始配合妻子跟孩子互動。
就算這些不算,那從孩子一出生,養育算正式開始了,而不是等幾年之後才正式開始。而且 ,想要培養好孩子,在這之前,其實爸爸媽媽是有很多科學的養育知識需要儲備的。
是想怎麼養孩子呢?是想讓他自由自在快樂成長,以後能不能有作為都無所謂呢,還是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好好學習,將來有大成就的人呢?
美國教育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的最開始,就告訴所有爸爸媽媽,在養育孩子之前,就想明白自己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因為這關係到在將來的養育過程中對什麼行為重視,什麼行為忽視。如果,新手爸爸媽媽自己沒辦法搞明白自己的想法,那也沒關係。伊莉莎白在書中提供了一個表格。通過表格的問題,我們至少能弄明白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向。
如果爸爸是想通過嚴厲的教育方式來管教孩子的話,其實從小就應該這樣做了(雖然,我並不贊同這樣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等到孩子6歲之後。
培養出了5個博士一個碩士的最牛爸爸蔡笑晚,他立志把孩子們都培養成才,所以從孩子一出生,他的培養計劃就開始了。孩子還是小嬰兒,他就開始教孩子數手指頭。大兒子不到一歲的時候就能認簡單的數字了。
這就是有明確的目標,並且從一開始就奔著目標去做了。
所以說,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很重要的一步,這直接決定了爸爸媽媽怎麼養育。當然,如果最開始就是沒想清楚或者中間有變化,那也需要溝通和過渡,而不是突然改變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不管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孩子總歸是一點一點地成長,而且從0-18歲,孩子要經歷好幾個不同的階段。在各個階段,不管是身體還是心裡都會有不同的特點 。比如,有的階段孩子喜歡咬人,有的階段孩子喜歡說謊,還有的階段喜歡跟大人對著幹。這些都是到了一定年齡段的典型表現。也可以稱作時各個階段的敏感期。
蒙式教育專家李芷怡老師有一本書,叫《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裡面總結出了0-6歲兒童的26種不易被察覺的敏感期行為,並指導爸爸媽媽如何正確引導。
比如,在2歲左右是孩子的模仿敏感期。如果想讓孩子自己安靜吃飯。那麼就抓住這個年齡段,家長從自身做起,一家人安靜吃飯。孩子自然會養成習慣。不用等到6歲才開始強硬要求。說實在的,如果家長不做表率,孩子做起來挺難受的。
在情緒表達上,我希望家長能給孩子發洩的機會。看到孩子在書上亂畫,先不要呵斥,先弄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是不是在生氣。
我在很多育兒書上看到,他們都會鼓勵孩子用合理的方式來抒發內心的憤怒。比如,可以在憤怒的時候,拿出紙筆來瘋狂的畫,直到憤怒已經發洩完。我也是這麼教孩子的,孩子很聽話,後來我發現她生氣的時候就會跑到寫字桌上,拿起筆來在草稿本上一頓猛畫。本子慘不忍睹了,她好了,又活蹦亂跳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也鼓勵孩子這樣發洩,那當孩子真的這麼做的時候,千萬不要上前呵斥和制止。那樣,孩子會很委屈。明明是你教她那樣做的,現在又來阻止。這會讓孩子很糊塗,不知道如何是好。這些感覺孩子說不出來,但是一直存留在內心。
因為孩子還小,很多行為都是自然行為。比如會生氣、害怕、擔心等等,這些她不明白是什麼,但是又的確在他們身上發生。對敏感的孩子來說 ,可能會非常困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生病 了。這時候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繪本讓孩子明白,這些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正常情緒。合理抒發就好。
我跟孩子一起看的是,西班牙兒童作家米雷婭.卡納爾斯的《兒童情緒認知與管理繪本》。這也是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王福興推薦的。
這套書最大的好處是,她把難以理解的情緒名詞,通過生活中孩子熟悉的事務具體化,形象化。讓孩子一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在最後還會教孩子如何跟各種情緒和平相處。
如果孩子認真實踐了,也有助於慢慢養成平和的性格。
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簡單。但是,我們又最愛跟她講道理。孩子可能聽明白了,但是她不懂。所以,我們總會抱怨孩子說什麼都不聽,是熊孩子。
跟孩子溝通是一個技術活,推薦經久暢銷的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裡面有具體的技巧和案例。如果沒實踐看書中的漫畫版,也收穫很大。總之,邊學邊實踐吧。
作為媽媽,我不是偏袒媽媽們,就是單純覺得打罵孩子不能從根本上讓孩子信服。孩子小的時候,你打罵他,他害怕,所以聽你的。等長大了,打不動了怎麼管教呢?
這樣一想,還是早早學點溝通既有用,省力省氣還有效果,就是多費點腦子學習和思考。
在孩子行為引導這一塊多說無益,學習知識多實踐總結才出效果。
如果爸爸媽媽提前準備了這些育兒知識儲備。對養育有目標,對孩子的各個階段的特點都了如指掌,還能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溝通。那么爸爸媽媽就能在育兒路上有的放矢,運籌帷幄,可能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家庭矛盾了。
我是支持用不打不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如果爸爸願意嘗試,那麼從現在開始學習,一定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