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過程與方法」這一教學目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過程和方法也是一種知識,它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是一種經常使用,卻又不能通過語言文字符號予以清晰表達或直接傳遞的知識。
所謂重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上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這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智能的過程。
舉個例子,識字教學,有的教師只局限在讓學生反覆認讀和機械抄寫的教學方法,這就是偏重於教學的結果,而忽略教學的過程。
例如數學課《平行四邊形面積》。有的老師在和學生一起認識平行四邊形,認識底和高之後,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忽視面積計算公式產生的過程,直接要求學生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背下來,然後利用公式進行計算。也許一節課學生能夠正確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但是當以後長方形面積,正方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都學完之後,再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就極有可能就把幾個計算公式混淆了,反而忘記公式導致計算錯誤。
兩種不同學習方式,兩種不同結果:機械背誦是孤立記憶,有限發展;體會感悟則是衝突——內化——拓展——智慧。
著名特級教師斯霞老師恰恰重視教學的過程。如在執教一年級小學生理解「祖國」一詞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精煉的教學細節:
師:同學們,能告訴老師什麼是祖國嗎?
生:祖國就是家鄉。
師:那麼,我們的杭州市、長沙市就是我們的祖國了?
生:老師,我知道了,祖國就是國家。
師:美國、英國都是國家,我們能說美國、英國是我們的祖國嗎?
生:老師,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
師:孩子們,你們說對了,祖國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祖國」一詞,如果用語言解釋,很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難度更大。斯霞老師這一細節設計,用三次對話把祖國的「家鄉」升華到「國家」-再引領到「自己的國家」這一正確含義。雖然師生只有三次簡短的對話交流,卻完成了對「祖國」一詞正確而深刻的理解。這個細節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它既體現了學習的過程性,又體現了學習的完整性。
有人對知識、方法、智慧做了這樣的比喻:知識好比電腦中的數據,方法好比數據的程序。而智慧就好比運用數據去設計程序。
由此看來,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不可省略和壓縮的。壓縮和省略學生思維過程,直接得出結論、背答案的做法是舍本求末。學生對知識的概念、原理、定理、規律的掌握若不是通過自己思維過程獲得的,那只能是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機械學習。
總之,教師要實現教學的「從教知識」到「教發展」,應該明確五種教學使命:
啟迪人生;
傳承知識;
教授方法;
開啟智慧;
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