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一般意義上的上海城隍廟是指黃浦區的老城隍廟。
在上海地區眾多的道教官觀中,上海城隍廟以其歷史悠久、建築宏偉相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上海市老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
作為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在「文革」時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2005年,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餘平方米,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上海知縣張守約將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廟改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城隍廟雛形。由於上海城隍廟內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區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上海城隍廟道觀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上海地區百姓的熱心支持。
城隍廟位於黃浦區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城隍廟原為金山廟(霍光行祠),供奉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明永樂年間(1403-1424),知縣張守約改建為城隍廟,明太祖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隍神,廟王祀奉秦裕伯並祀霍光,俗稱「前殿為霍,後殿為秦」。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門,知縣馮杉題「保障海隅」四字鐫刻山門石碑坊上。清代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年間有擴建。民國時期,該廟屢遭火災。民國15年重建大殿。 據說上海人真正頂禮膜拜的還有第三位城隍爺。
1949年解放後,城隍廟幾次對各殿修繕清理,撤除一些雜亂神像,恢復正規道觀面貌。1966年城隍廟所有殿宇被改為他用。1995年春正式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廟內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城隍神)和霍光(漢大將軍博陸侯)。清代時香火極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廟,上海開埠後城隍廟及其周圍地區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到城隍廟可以購買許多生活必需品,特別是一些日用小商品,「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 這是一句非常煽情、最為成功的廣告語。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一般意義上的上海城隍廟是指黃浦區的老城隍廟。
上海市政府從1991年起,開始把城隍廟市場改建為具有民族傳統的現代化大型旅遊購物中心——豫園商城。商城內道路較窄,建築多建造於1911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濃鬱的中國古建築的風格和特點,整個商城內小商店鱗次櫛比,商品琳琅滿目,各具特色,顧客熙熙攘攘,保持著中國古老的城鎮街市風貌,大凡來上海的中外遊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廟走走。
在老城隍廟內,匯集了眾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綠波廊的特色點心,松月樓的素菜包,桂花廳的鴿蛋圓子,松雲樓的八寶飯,還有南翔小籠和酒釀圓子,真可稱得上是小吃王國了。
老城隍廟梨膏糖老字號
城隍廟梨膏糖是上海地區特色風味名小吃,相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100多年前上海城隍廟開設了果膏糖店,由於業主善於經營,使城隍廟梨膏糖揚名中外。此糖分療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兩類。療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
上海老城隍廟的梨膏糖,最早在清代鹹豐五年(1855年),有本邦、蘇邦、杭邦、楊邦之分,舊社會賣梨膏糖叫做「三分賣糖,七分賣唱」,為了讓人們知道梨膏糖所用草藥的功效,賣梨膏糖的人還編了一首歌,「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三(山)楂麥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癆,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參三七草,七星爐內生炭火,八卦爐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補共煎熬」。如今,梨膏糖不再依靠手工製作,梨膏糖的品種也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火腿梨膏糖、百果梨膏糖、玫瑰梨膏糖、桂花梨膏糖、金橘梨膏糖等二三十種,特別是止咳梨膏糖頗受歡迎。
梨膏糖的來歷
唐初的政治家魏徵據傳是個十分孝順的人。他母親多年患咳嗽氣喘病,魏徵四處求醫,但無甚效果,使魏徵心裡十分不安。這事不知怎的讓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醫前往診病。御醫仔細地望、聞、問、切後,處方書川貝、杏仁、陳皮、法夏等味中藥。可這位老夫人的性情卻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藥汁,就連聲說藥汁太苦,難以下咽,恁你磨破嘴皮子地勸說,可她就是不肯再吃藥,魏徵也拿她沒辦法,只好百般勸慰。
第二天老夫人把魏徵叫到面前,告訴魏徵,她想吃梨。魏徵立即派人去買回梨,並把梨削去皮後切成小塊,裝在果盤中送給老夫人。可老夫人卻因年老,牙齒多已脫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後又不吃了。這又使魏徵犯了難。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後讓老夫人喝煎梨汁吧。
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湯還舐著嘴唇說:好喝!好喝!魏徵見老夫人對煎梨汁湯頗喜歡,但光喝梨汁湯怎能治好病呢?因此他在為老夫人煎煮梨汁湯時就順手將按御醫處方煎的一碗藥汁倒進了梨子湯中一齊煮汁,為了避免老夫人說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魏徵也有些疲憊了,他閉目養了下神。等他睜開眼揭開藥罐蓋,誰知藥汁已因熬得時間過長而成了糖塊,魏徵因怕糖塊口味不好,就先嘗了一點,感到又香又甜,他隨即將糖塊送到老夫人處,請老夫人品嘗,這糖塊酥酥的,一入口即自化,又香又甜,又有清涼香味,老夫人很喜歡吃。魏徵見老夫人喜歡吃也心中樂了,於是他就每天給老夫人用中藥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塊。誰知老夫人這樣吃了近半個月,胃口大開,不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氣喘的病也好了。
魏徵用藥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這消息很快傳開了,醫生也用這一妙方來為病人治病療疾,收到了好的效果。人們就稱它梨膏糖。
湖心亭
建於1984年,現是上海一家著名的茶樓,坐在樓上,一邊品茶,一邊憑窗欣賞外面的景色,別有一番情趣。在城隍廟,您還能買到許多上海地方的特色商品和食品,如有止咳、化痰、潤喉、開胃功效的梨膏糖,具有60年製作歷史的五香豆等,深受國內外遊客的歡迎。如今一期改建工程已完工,商場的營業面積由原來的1.8萬平方米擴大為7.5萬平方米,在今天的豫園商城裡,一群仿明清建築風格的江南古建築展現在遊人面前,每幢建築都是飛簷翹角、 雕梁畫棟,具有濃鬱的民族韻味。新建樓群建築外型沿襲江南明清園林的風格,而仿古建築外形的內部卻是現代化的商場,其「外古內洋」的特色,能夠與原有的景觀和諧統一,相映成輝,成為上海的一座集購物、旅遊、餐飲、娛樂為一體的旅遊購物中心。
城隍廟歷史
有說城隍作為神,是由《禮記》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來。天子要祭八種神,其中有「坊」與「水庸」,大略是對城塹、護城溝渠之祭,這是對城市守護神的祭札。明代人陸容《菽園雜記》卷五談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無之。後世以高城深池,捍外衛內,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於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號,前代因襲,其來久矣。後世的城隍正是被賦予了城市守護神的面目與功能,御災難,安生聚,垂豐穰,庇百姓。城隍廟亦就因此成為一個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場所。地方官府朔望進香,祈晴禱雨,並常藉以宣講鄉約。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禱獻報賽。這也就難怪城隍廟廟宇崇閎,香火繁盛。
上海地區供奉城隍由來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華亭即立城隍廟。上海在置縣前,也供祀城隍於淡井廟,以作為華亭縣城隍行殿,後人稱老城隍。明朝開國後,於洪武二年(1369),詔封天下州縣城隍府神為顯佑伯。
相傳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為宋代尤圖閣學士秦觀八世孫。元時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揚州,轉徙上海。當時佔據蘇州的張士城派人前往招用,為其拒絕。吳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幾次淮備起用秦裕伯,秦均稱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對於秦裕伯隱臥上海甚感不安,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慮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諭:「海浜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手諭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應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為治書待御史。洪武三年,設科取士,與劉基同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於上海長壽裡。為「釋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為國人請命也」,因而,海浜之民懷著感激與敬重,奉祀其為城隍神。
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釣將原位於縣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城隍廟。據至元《嘉禾志》引《吳越備史》載,相傳吳王孫皓病重時,有神附體一小黃門,對孫皓言道:「華亭谷東南有鹽塘,風潮為害,非人為所能防。臣本漢霍光也,願統部屬鎮之。」遂立廟祀漢博陸侯霍光,是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稱為金山神廟。金山廟改成城隍府後,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後殿則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廟規模尚小,以後歷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時,包括有大殿、中殿、寢宮、星宿殿、閻王殿、財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廟側起造東園。乾隆時,由全縣士商捐納,購潘氏豫園故址,歸城隍廟,稱西園。重加興修,所費資產累巨萬,極泉石之美,以作娛神樂神之用。府基一度達70畝,稱盛一時。其時,江南奉祀城隍「尤謹」,開堂皇崇,寢閣羽衛,「廟制輒擬古諸侯,又極池臺園囿之觀,吳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為尤盛」。
與盛大的廟宇相一致,上海人對於城隍神有著特別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禱獻,而於城隍廟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豬羊,貧者用三牲首,日元虛晷,僉雲城隍有炅,能禍福人,別府銫無此事。除夕日,家家戶戶備牲醴,前往城隍廟瞻拜。牲醴香燭,源源而來,香火稱旺一時。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厲壇,迎送間,彩旗、燈幡、鼓樂、戲妓、煙火、輿馬,備極豪華、隆重,「雖王侯不能擬,官府不能禁」。歷經數世,在滬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災捍患,素者威靈」,士民對其感恩戴德。
清代曹一士曾應邑民之請,為城隍神作《頌序略》,其中記載了送樣一則故事:順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堅持抗清鬥爭的張名振引兵入吳淞。蘇州總兵王璟時掌軍務,督戰上海,見對方旌旗蔽空,海艘魚貫而入,一時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潰敗。不久,江寧巡撫周國佐按臨上海,王璟深恐其畏敵逃避之跡敗露,遂先發友制人,誣告上海百姓犯通海之罪。周國佐信以為真,決定屠城,準備從南浦至靜安寺,悉數燒殺。上海知縣閻紹慶及鄉紳曹垂燦等聞知,急忙趕赴撫臺行營,長跪陳請,願以全家百口性命為保。自朝至暮,再三懇求。周國佐仍一意孤行,下令雞鳴時分縱戮。夜半,城隍神顯形巡撫官廨,朱袍象簡,赫立階下,周國佐見之,心意稍動。稍頃,城隍神又顯形,對著周國佐「直視搖首者數四」。於是,周國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終於免遭屠戮。這一傳說,反映出上海的老百姓已將能保有家室、安享太平歸功於城隍神之賜。
自清末以來,上海的城隍廟又多出一重功能。當時闢出西園的部分,租於商家。此例一開,園中廣設商店,竟成集市,城隍廟各種土特產、美味食品的聲名不脛而走。另外,東、西園園囿之勝號稱一邑之冠,遊賞者頗多。各種花會,如四月下旬蘭花會,九月中旬菊花會等,常設於東、西園,各神廟會、燈會又常以城隍廟為盛。三月二十八日,傳乃城隍夫人誕,上海街巷懸燈亦一如天后。
作為海濱城市,上海的城隍廟還兼有著護海功能。明初城隍廟改建之時,大門有坊,其額曰「保障海隅」。清同治時又加封「護海公」,勻天后神合力護庇南來北往的海舟,「上海地瀕溟渤,華夷於茲互市,北達燕齊,南連閩粵,舳艫銜尾,鱗萃麕集,往往驚濤駭浪中,神之靈異與天后相佐佑」。進出黃浦的船艘,則必向天后官、城隍廟燒香祈禱。「慣駕沙船走北洋,船頭四望白茫茫。得歸慶幸團團會,天后城隍遍爇香。」每次城隍廟修葺,不僅上海商民踴躍捐贈,不恤財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賈也皆「捆載輻輳而集」。上海城隍廟由此得以稱盛興旺。
城隍廟的城隍
「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護神,相傳明永樂年間(15世紀初)上海知縣張守約將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廟(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城隍廟。 1926年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鋼筋水泥結構,而彩椽畫棟、翠瓦朱簷,規模大增。抗戰後,為與新城隍廟(原址在金陵西路連雲路口)相區別,故稱老城隍廟。
近百年來,供奉在上海城隍廟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來頭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廟原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東漢名將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廟,相沿成習,霍光成了上海資格最老的城隍爺。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過。清軍南下時,遭到上海地區人民的強烈抵抗,清軍將領原準備屠城。屠城前夜,清軍將領夢見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準殺人,這才取消了屠城計劃。因秦裕伯「顯靈」,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為城隍爺。使上海人真正頂禮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市民從「陳公祠」中請出了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血染吳淞口、在吳淞炮臺戰死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的神像。當年被供奉在大殿後進的陳化成塑像,被民間雕塑家塑成滿面火紅、神採飛揚、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這三尊城隍爺在「文革」中被「掃地出門」。現已尊神歸位,有城必有城隍廟,佛敬一爐、神崇一尊,一廟不供二神。這是宗教領域的一個潛規則。上海城隍廟卻有「三城隍」,嚴重超越潛規則的極限,全國罕見,絕無僅有,因此上海城隍又有「一廟三城隍」的說法。
殿堂布局
大殿
大殿正門上懸「城隍廟」匾額,並配以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大殿內供奉金山神主漢代博陸侯霍光大將軍坐像,左首為文判官,右首為武判官,次為日巡與夜查,日巡、夜查以下為八皂隸。第一對立柱懸有對聯「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聖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讚揚城隍神的功績,上懸匾額「牧化黎民」。第二對立柱上懸「刻薄成家難免子孫浪費,姦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貞」的對聯以警示世人。城隍廟大殿在明代永樂年間已經存在,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大殿,殿內依舊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為火所焚,1926年開始重建,1927年完工。
元辰殿
又稱六十甲子殿。元,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元辰神靈是中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年運有關。中國古代子以天幹地支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結束,以六十為一周,故也稱六十甲子,後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從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靈是星神,故也稱太歲神。在民間,指人們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當年的值年太歲,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本命太歲。信徒禮拜本命太歲,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儀式,就稱為順星。
慈航殿
慈航殿內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門上懸有對聯「善惡到頭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匾額「慈航普渡」。
財神殿
財神殿內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祿)、關聖帝君(主平安)、財神(主財運)。財神殿門上懸有對聯「生財有道義為先,學海無涯苦做舟」,上懸匾額「福佑眾生」。
城隍殿
城隍廟內最後一進殿為城隍殿。城隍殿兩側懸有對聯以讚揚城隍神公正無私「禍福分明此地難通線索,善惡立判須知天道無私」,上懸匾額「威靈顯赫」。
殿內另有一幅贊神對聯「天道無私做善降祥預知吉兇禍福,神明有應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橫批「燮理陰陽」。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紅臉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內仿照明代縣衙公堂陳設,儀仗森嚴。
娘娘殿
娘娘殿:城隍殿西面為娘娘殿,供奉上海縣城隍神夫人儲氏。城隍夫人儲氏,周浦一帶的望族之女。當時,周浦儲姓家族頗具聲望,祖輩是宋代詞人儲泳(約1101~1165,字文卿,號華谷),隨宋室南遷而隱居在周浦一帶。
父母殿
城隍殿東首為父母殿,殿內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父母。城隍父秦良顥(1278~1355),字信甫,號述齋。師從蕭氏,搜集蒙古文史傳故事及時務功要者三百餘條,編譯成漢文的知識大全《纂通》;又掇拾師言,兼採別說,輯成《一貫》,並取蒙古及維吾爾問答之言,編成《吹萬集》。他是極為難得的漢人出身的蒙古文專家。當時,漢人學蒙古文者無出其右,因此他年紀輕輕就出任國子監學錄,而他「淡然無求進意,隱居教授,戶外之屨至,無所容達。官大人至者,莫不晉謁,與之語,動中肯綮,而適於事情未嘗 不為之嘆服也」,「其平時一言一動,無不揆乎道義,人皆稱篤行君子焉」。大德年間(1297~1307),秦良顥經翰林寇學士推薦,進萬言策,由國子監學錄提升為浙西榷鹺使。於是,秦良顥舉家南下返回上海地區。
文昌殿
文昌殿內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文曲星、文星,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昌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中國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左右二童子稱天聾、地啞,是文昌帝君的兩個侍童,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意思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關係富貴貧賤,保密問題很重要,以免天機洩漏。
關聖殿
關聖殿內供關聖帝君,左右供周倉、關平二位將軍。
上海城隍廟讓趙樸初題字,世俗信仰的包容性,充分體現了上海民眾「尚和」的文化特質。到了上海人這裡就能風平浪靜、和諧共生。這種文化特質,打造出上海獨特的文明氣象,釀就上海人崇尚向上、文明求實的精神,鑄就「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使上海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道路上,永遠走在前列,長盛不衰!
「世事何須多計較,神明自有大乘除。才有「不遊城隍廟,不算到上海」的說法不徑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