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老城氣息——城隍廟

2020-12-20 閉眼呼吸陽光素描出微

「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一般意義上的上海城隍廟是指黃浦區的老城隍廟。

在上海地區眾多的道教官觀中,上海城隍廟以其歷史悠久、建築宏偉相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上海市老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

作為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在「文革」時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2005年,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餘平方米,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上海知縣張守約將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廟改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城隍廟雛形。由於上海城隍廟內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區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上海城隍廟道觀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上海地區百姓的熱心支持。

城隍廟位於黃浦區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城隍廟原為金山廟(霍光行祠),供奉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明永樂年間(1403-1424),知縣張守約改建為城隍廟,明太祖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隍神,廟王祀奉秦裕伯並祀霍光,俗稱「前殿為霍,後殿為秦」。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門,知縣馮杉題「保障海隅」四字鐫刻山門石碑坊上。清代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年間有擴建。民國時期,該廟屢遭火災。民國15年重建大殿。 據說上海人真正頂禮膜拜的還有第三位城隍爺。

1949年解放後,城隍廟幾次對各殿修繕清理,撤除一些雜亂神像,恢復正規道觀面貌。1966年城隍廟所有殿宇被改為他用。1995年春正式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廟內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城隍神)和霍光(漢大將軍博陸侯)。清代時香火極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廟,上海開埠後城隍廟及其周圍地區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到城隍廟可以購買許多生活必需品,特別是一些日用小商品,「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 這是一句非常煽情、最為成功的廣告語。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一般意義上的上海城隍廟是指黃浦區的老城隍廟。

上海市政府從1991年起,開始把城隍廟市場改建為具有民族傳統的現代化大型旅遊購物中心——豫園商城。商城內道路較窄,建築多建造於1911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濃鬱的中國古建築的風格和特點,整個商城內小商店鱗次櫛比,商品琳琅滿目,各具特色,顧客熙熙攘攘,保持著中國古老的城鎮街市風貌,大凡來上海的中外遊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廟走走。

在老城隍廟內,匯集了眾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綠波廊的特色點心,松月樓的素菜包,桂花廳的鴿蛋圓子,松雲樓的八寶飯,還有南翔小籠和酒釀圓子,真可稱得上是小吃王國了。

老城隍廟梨膏糖老字號

城隍廟梨膏糖是上海地區特色風味名小吃,相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100多年前上海城隍廟開設了果膏糖店,由於業主善於經營,使城隍廟梨膏糖揚名中外。此糖分療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兩類。療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

上海老城隍廟的梨膏糖,最早在清代鹹豐五年(1855年),有本邦、蘇邦、杭邦、楊邦之分,舊社會賣梨膏糖叫做「三分賣糖,七分賣唱」,為了讓人們知道梨膏糖所用草藥的功效,賣梨膏糖的人還編了一首歌,「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三(山)楂麥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癆,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參三七草,七星爐內生炭火,八卦爐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補共煎熬」。如今,梨膏糖不再依靠手工製作,梨膏糖的品種也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火腿梨膏糖、百果梨膏糖、玫瑰梨膏糖、桂花梨膏糖、金橘梨膏糖等二三十種,特別是止咳梨膏糖頗受歡迎。

梨膏糖的來歷

唐初的政治家魏徵據傳是個十分孝順的人。他母親多年患咳嗽氣喘病,魏徵四處求醫,但無甚效果,使魏徵心裡十分不安。這事不知怎的讓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醫前往診病。御醫仔細地望、聞、問、切後,處方書川貝、杏仁、陳皮、法夏等味中藥。可這位老夫人的性情卻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藥汁,就連聲說藥汁太苦,難以下咽,恁你磨破嘴皮子地勸說,可她就是不肯再吃藥,魏徵也拿她沒辦法,只好百般勸慰。

第二天老夫人把魏徵叫到面前,告訴魏徵,她想吃梨。魏徵立即派人去買回梨,並把梨削去皮後切成小塊,裝在果盤中送給老夫人。可老夫人卻因年老,牙齒多已脫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後又不吃了。這又使魏徵犯了難。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後讓老夫人喝煎梨汁吧。

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湯還舐著嘴唇說:好喝!好喝!魏徵見老夫人對煎梨汁湯頗喜歡,但光喝梨汁湯怎能治好病呢?因此他在為老夫人煎煮梨汁湯時就順手將按御醫處方煎的一碗藥汁倒進了梨子湯中一齊煮汁,為了避免老夫人說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魏徵也有些疲憊了,他閉目養了下神。等他睜開眼揭開藥罐蓋,誰知藥汁已因熬得時間過長而成了糖塊,魏徵因怕糖塊口味不好,就先嘗了一點,感到又香又甜,他隨即將糖塊送到老夫人處,請老夫人品嘗,這糖塊酥酥的,一入口即自化,又香又甜,又有清涼香味,老夫人很喜歡吃。魏徵見老夫人喜歡吃也心中樂了,於是他就每天給老夫人用中藥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塊。誰知老夫人這樣吃了近半個月,胃口大開,不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氣喘的病也好了。

魏徵用藥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這消息很快傳開了,醫生也用這一妙方來為病人治病療疾,收到了好的效果。人們就稱它梨膏糖。

湖心亭

建於1984年,現是上海一家著名的茶樓,坐在樓上,一邊品茶,一邊憑窗欣賞外面的景色,別有一番情趣。在城隍廟,您還能買到許多上海地方的特色商品和食品,如有止咳、化痰、潤喉、開胃功效的梨膏糖,具有60年製作歷史的五香豆等,深受國內外遊客的歡迎。如今一期改建工程已完工,商場的營業面積由原來的1.8萬平方米擴大為7.5萬平方米,在今天的豫園商城裡,一群仿明清建築風格的江南古建築展現在遊人面前,每幢建築都是飛簷翹角、 雕梁畫棟,具有濃鬱的民族韻味。新建樓群建築外型沿襲江南明清園林的風格,而仿古建築外形的內部卻是現代化的商場,其「外古內洋」的特色,能夠與原有的景觀和諧統一,相映成輝,成為上海的一座集購物、旅遊、餐飲、娛樂為一體的旅遊購物中心。

城隍廟歷史

有說城隍作為神,是由《禮記》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來。天子要祭八種神,其中有「坊」與「水庸」,大略是對城塹、護城溝渠之祭,這是對城市守護神的祭札。明代人陸容《菽園雜記》卷五談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無之。後世以高城深池,捍外衛內,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於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號,前代因襲,其來久矣。後世的城隍正是被賦予了城市守護神的面目與功能,御災難,安生聚,垂豐穰,庇百姓。城隍廟亦就因此成為一個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場所。地方官府朔望進香,祈晴禱雨,並常藉以宣講鄉約。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禱獻報賽。這也就難怪城隍廟廟宇崇閎,香火繁盛。

上海地區供奉城隍由來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華亭即立城隍廟。上海在置縣前,也供祀城隍於淡井廟,以作為華亭縣城隍行殿,後人稱老城隍。明朝開國後,於洪武二年(1369),詔封天下州縣城隍府神為顯佑伯。

相傳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為宋代尤圖閣學士秦觀八世孫。元時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揚州,轉徙上海。當時佔據蘇州的張士城派人前往招用,為其拒絕。吳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幾次淮備起用秦裕伯,秦均稱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對於秦裕伯隱臥上海甚感不安,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慮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諭:「海浜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手諭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應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為治書待御史。洪武三年,設科取士,與劉基同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於上海長壽裡。為「釋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為國人請命也」,因而,海浜之民懷著感激與敬重,奉祀其為城隍神。

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釣將原位於縣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城隍廟。據至元《嘉禾志》引《吳越備史》載,相傳吳王孫皓病重時,有神附體一小黃門,對孫皓言道:「華亭谷東南有鹽塘,風潮為害,非人為所能防。臣本漢霍光也,願統部屬鎮之。」遂立廟祀漢博陸侯霍光,是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稱為金山神廟。金山廟改成城隍府後,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後殿則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廟規模尚小,以後歷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時,包括有大殿、中殿、寢宮、星宿殿、閻王殿、財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廟側起造東園。乾隆時,由全縣士商捐納,購潘氏豫園故址,歸城隍廟,稱西園。重加興修,所費資產累巨萬,極泉石之美,以作娛神樂神之用。府基一度達70畝,稱盛一時。其時,江南奉祀城隍「尤謹」,開堂皇崇,寢閣羽衛,「廟制輒擬古諸侯,又極池臺園囿之觀,吳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為尤盛」。

與盛大的廟宇相一致,上海人對於城隍神有著特別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禱獻,而於城隍廟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豬羊,貧者用三牲首,日元虛晷,僉雲城隍有炅,能禍福人,別府銫無此事。除夕日,家家戶戶備牲醴,前往城隍廟瞻拜。牲醴香燭,源源而來,香火稱旺一時。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厲壇,迎送間,彩旗、燈幡、鼓樂、戲妓、煙火、輿馬,備極豪華、隆重,「雖王侯不能擬,官府不能禁」。歷經數世,在滬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災捍患,素者威靈」,士民對其感恩戴德。

清代曹一士曾應邑民之請,為城隍神作《頌序略》,其中記載了送樣一則故事:順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堅持抗清鬥爭的張名振引兵入吳淞。蘇州總兵王璟時掌軍務,督戰上海,見對方旌旗蔽空,海艘魚貫而入,一時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潰敗。不久,江寧巡撫周國佐按臨上海,王璟深恐其畏敵逃避之跡敗露,遂先發友制人,誣告上海百姓犯通海之罪。周國佐信以為真,決定屠城,準備從南浦至靜安寺,悉數燒殺。上海知縣閻紹慶及鄉紳曹垂燦等聞知,急忙趕赴撫臺行營,長跪陳請,願以全家百口性命為保。自朝至暮,再三懇求。周國佐仍一意孤行,下令雞鳴時分縱戮。夜半,城隍神顯形巡撫官廨,朱袍象簡,赫立階下,周國佐見之,心意稍動。稍頃,城隍神又顯形,對著周國佐「直視搖首者數四」。於是,周國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終於免遭屠戮。這一傳說,反映出上海的老百姓已將能保有家室、安享太平歸功於城隍神之賜。

自清末以來,上海的城隍廟又多出一重功能。當時闢出西園的部分,租於商家。此例一開,園中廣設商店,竟成集市,城隍廟各種土特產、美味食品的聲名不脛而走。另外,東、西園園囿之勝號稱一邑之冠,遊賞者頗多。各種花會,如四月下旬蘭花會,九月中旬菊花會等,常設於東、西園,各神廟會、燈會又常以城隍廟為盛。三月二十八日,傳乃城隍夫人誕,上海街巷懸燈亦一如天后。

作為海濱城市,上海的城隍廟還兼有著護海功能。明初城隍廟改建之時,大門有坊,其額曰「保障海隅」。清同治時又加封「護海公」,勻天后神合力護庇南來北往的海舟,「上海地瀕溟渤,華夷於茲互市,北達燕齊,南連閩粵,舳艫銜尾,鱗萃麕集,往往驚濤駭浪中,神之靈異與天后相佐佑」。進出黃浦的船艘,則必向天后官、城隍廟燒香祈禱。「慣駕沙船走北洋,船頭四望白茫茫。得歸慶幸團團會,天后城隍遍爇香。」每次城隍廟修葺,不僅上海商民踴躍捐贈,不恤財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賈也皆「捆載輻輳而集」。上海城隍廟由此得以稱盛興旺。

城隍廟的城隍

「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護神,相傳明永樂年間(15世紀初)上海知縣張守約將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廟(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城隍廟。 1926年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鋼筋水泥結構,而彩椽畫棟、翠瓦朱簷,規模大增。抗戰後,為與新城隍廟(原址在金陵西路連雲路口)相區別,故稱老城隍廟。

近百年來,供奉在上海城隍廟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來頭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廟原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東漢名將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廟,相沿成習,霍光成了上海資格最老的城隍爺。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過。清軍南下時,遭到上海地區人民的強烈抵抗,清軍將領原準備屠城。屠城前夜,清軍將領夢見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準殺人,這才取消了屠城計劃。因秦裕伯「顯靈」,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為城隍爺。使上海人真正頂禮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市民從「陳公祠」中請出了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血染吳淞口、在吳淞炮臺戰死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的神像。當年被供奉在大殿後進的陳化成塑像,被民間雕塑家塑成滿面火紅、神採飛揚、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這三尊城隍爺在「文革」中被「掃地出門」。現已尊神歸位,有城必有城隍廟,佛敬一爐、神崇一尊,一廟不供二神。這是宗教領域的一個潛規則。上海城隍廟卻有「三城隍」,嚴重超越潛規則的極限,全國罕見,絕無僅有,因此上海城隍又有「一廟三城隍」的說法。

殿堂布局

大殿

大殿正門上懸「城隍廟」匾額,並配以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大殿內供奉金山神主漢代博陸侯霍光大將軍坐像,左首為文判官,右首為武判官,次為日巡與夜查,日巡、夜查以下為八皂隸。第一對立柱懸有對聯「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聖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讚揚城隍神的功績,上懸匾額「牧化黎民」。第二對立柱上懸「刻薄成家難免子孫浪費,姦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貞」的對聯以警示世人。城隍廟大殿在明代永樂年間已經存在,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大殿,殿內依舊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為火所焚,1926年開始重建,1927年完工。

元辰殿

又稱六十甲子殿。元,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元辰神靈是中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年運有關。中國古代子以天幹地支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結束,以六十為一周,故也稱六十甲子,後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從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靈是星神,故也稱太歲神。在民間,指人們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當年的值年太歲,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本命太歲。信徒禮拜本命太歲,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儀式,就稱為順星。

慈航殿

慈航殿內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門上懸有對聯「善惡到頭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匾額「慈航普渡」。

財神殿

財神殿內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祿)、關聖帝君(主平安)、財神(主財運)。財神殿門上懸有對聯「生財有道義為先,學海無涯苦做舟」,上懸匾額「福佑眾生」。

城隍殿

城隍廟內最後一進殿為城隍殿。城隍殿兩側懸有對聯以讚揚城隍神公正無私「禍福分明此地難通線索,善惡立判須知天道無私」,上懸匾額「威靈顯赫」。

殿內另有一幅贊神對聯「天道無私做善降祥預知吉兇禍福,神明有應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橫批「燮理陰陽」。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紅臉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內仿照明代縣衙公堂陳設,儀仗森嚴。

娘娘殿

娘娘殿:城隍殿西面為娘娘殿,供奉上海縣城隍神夫人儲氏。城隍夫人儲氏,周浦一帶的望族之女。當時,周浦儲姓家族頗具聲望,祖輩是宋代詞人儲泳(約1101~1165,字文卿,號華谷),隨宋室南遷而隱居在周浦一帶。

父母殿

城隍殿東首為父母殿,殿內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父母。城隍父秦良顥(1278~1355),字信甫,號述齋。師從蕭氏,搜集蒙古文史傳故事及時務功要者三百餘條,編譯成漢文的知識大全《纂通》;又掇拾師言,兼採別說,輯成《一貫》,並取蒙古及維吾爾問答之言,編成《吹萬集》。他是極為難得的漢人出身的蒙古文專家。當時,漢人學蒙古文者無出其右,因此他年紀輕輕就出任國子監學錄,而他「淡然無求進意,隱居教授,戶外之屨至,無所容達。官大人至者,莫不晉謁,與之語,動中肯綮,而適於事情未嘗 不為之嘆服也」,「其平時一言一動,無不揆乎道義,人皆稱篤行君子焉」。大德年間(1297~1307),秦良顥經翰林寇學士推薦,進萬言策,由國子監學錄提升為浙西榷鹺使。於是,秦良顥舉家南下返回上海地區。

文昌殿

文昌殿內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文曲星、文星,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昌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中國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左右二童子稱天聾、地啞,是文昌帝君的兩個侍童,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意思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關係富貴貧賤,保密問題很重要,以免天機洩漏。

關聖殿

關聖殿內供關聖帝君,左右供周倉、關平二位將軍。

上海城隍廟讓趙樸初題字,世俗信仰的包容性,充分體現了上海民眾「尚和」的文化特質。到了上海人這裡就能風平浪靜、和諧共生。這種文化特質,打造出上海獨特的文明氣象,釀就上海人崇尚向上、文明求實的精神,鑄就「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使上海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道路上,永遠走在前列,長盛不衰!

「世事何須多計較,神明自有大乘除。才有「不遊城隍廟,不算到上海」的說法不徑而走!

相關焦點

  • 山西還有這樣一個城隍廟!名氣雖不如上海城隍廟,但建築很是精美
    佛教文化在我國已流傳多年,因此在許多地方都有寺廟的身影,我國的山西省自古就是一個人文底蘊十分深厚的地方,也走出很多名人大家,這裡自古還被譽為是琉璃之鄉,保存有很多精美絕倫的古建築,是我國古建築的博物館民居群、祠堂、寺廟等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旅遊景點便是雲岡山石窟和平遙古城,而在這些古建築當中,有一個名為榆次城隍廟的古建築,其在晉中榆次老城景區內
  • 上海城隍廟的由來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豫園景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風雨倉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廟也歷經興衰。其屬南方大式建築,紅牆泥瓦,現在廟內主體建築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等組成。上海城隍廟歷來由正一派道士任住持來管理廟宇。明代永樂中,金山神廟改建成為上海城隍廟時,殿左為映苞堂即是供奉歷代住持的所在。
  • 被遊客擠爆的上海城隍廟,為何上海人卻說:「我們從來不去!」
    說到上海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它有著許多別稱,像東方巴黎、魔都等,這裡是很多年輕人為夢想打拼的地方,也是很多旅遊愛好者聚集的地方。而城隍廟可以說是上海的一張文化旅遊名片,是幾乎所有的外地遊客來上海一定會打卡的地方,其中也不乏很多外國遊客。
  • 歷史悠久上海城隍廟
    上海城隍廟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幫中路重要的道教寺廟。上海城隍廟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城隍,也稱為城隍上帝,城隍爺。他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最重要的神之一,他是由英雄扮演的,他為當地人民做出了功勳,他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仰守衛城市。
  • 上海城隍廟,門口聚集著大量香客,本地人真的不去嗎?
    文章分類|旅行見聞文章字數|1007字,閱讀約3分鐘城隍廟是上海眾多景點中最熱鬧,最傳統的一個。凡是到上海旅遊的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城隍廟。其實,大多數遊客口中的城隍廟是指城隍廟旅遊區,包括老城隍廟,豫園和購物,美食,商品街等一大片區域。城隍廟旅遊區一年四季遊人如織。一到節假日或國定假日,更是人滿為患。有來景點拍照的,有來上海吃各種小吃的,還有來小商品市場淘各種特色小件的。同時,還有大型商場,老牌黃金珠寶店,或者買些上海土特產作為伴手禮也是不錯的選擇。但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與豫園一牆之隔的老城隍廟。當地人真的不去嗎?。
  • 城隍廟、朱家角竟然還有這樣的百年茶樓?聽掌柜講那些上海逐漸消失...
    原標題:城隍廟、朱家角竟然還有這樣的百年茶樓?聽掌柜講那些上海逐漸消失的老茶館  近日,在城隍廟上海老街上開了20年的「老上海茶館」無奈關張,讓不少茶客惋惜不已。20年來,這家茶館因為不變的老上海味道,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茶客。
  • 一座城隍廟,三位城隍老爺,上海城隍廟為何「一廟三城隍」?
    在來上海旅遊的中外遊客眼中,上海城隍廟似乎相當於京郊的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同樣,不來城隍廟轉一轉,怎麼能說你來過上海?這裡所說的上海城隍廟,實際上指的是包含城隍廟道觀和豫園商城、園林的總稱,與各地多有圍繞寺廟發展而成的廟會、集市相同,城隍廟道觀周圍自古便有眾多商業活動,進而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在老上海人眼中,上海城隍廟便等同於能在燒香禮神後逛吃逛吃一整天的早期商業中心。
  • 又快到新年了,上海人說去城隍廟就是去豫園,而豫園並不是城隍廟
    歡迎大家跟我一起深入挖掘上海的各大景點,不止風花雪月,還有真材實料。眾所周知,城隍廟在上海人心中那就是年年最少去一次的奇妙存在,就像是逃脫不了一樣。過年一次,元宵一次,突然想到了就再去一次。在上海話中沒有豫園,只有城隍廟,城隍廟代表著上海本土的文化,尤其在元宵節新年期間,豫園便會是人山人海,絲毫沒有落腳之地了。
  • 上海市中心的城隍廟,是個歷史悠久的祈福勝地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上海城隍廟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老城隍廟一帶古建築為主,都是古代中式風格,這裡的小吃也是琳琅滿目,當時元宵節過去有燈展,廟裡面都是人,燒香拜佛祈福的,很是熱鬧。呈現出上海城隍廟文化底蘊。
  • 合肥城隍廟二期春節前開放 地鐵2號線助力能否重啟繁華
    我愛鋪網訊 城隍廟,合肥人心頭的地標建築之一,距離已經開通的地鐵2號線三孝口站不到五百米。城隍廟二期開放在即,愛鋪君乘坐地鐵2號線,為您實探城隍廟一期的人氣以及二期改造的最新進展!01實探城隍廟一期人氣城隍廟一期改造的核心區域,主要集中在城隍廟的東側,主要包括南大門、廬陽宮、廟前街、九獅樓、徽光閣等等,目前已經基本改造完成。
  • 上海的這些美食街,味正而情濃,「完勝」城隍廟
    在現在這個商業化的社會,越是有名的景點,商業氣息越來越濃重,不管是吃的還是喝的,都是以「坑錢」為目的,不僅貴還不好吃。上海是一座繁華的大都市,城隍廟一直都非常有名,但也因此而變得「坑人」,早已沒有之前正宗美食街的感覺。那麼上海到底有哪些值得一去的美食街呢?
  • 上海周邊蘇式古鎮,商業氣息不濃厚,江南綺麗的湖光橋影
    在我們上海這麼一座老城裡,這充滿著魅力的大都市,也有著很多美麗的大好風景。在閒暇的時間,到外灘走一走看一看,燈火通明的夜景都是很值得一看,偶爾去老城隍廟逛逛,看看有什麼新奇的小玩意兒,帶上小朋友湊湊熱鬧,吃吃上海小吃,都很不錯。今年非常的特殊,小夥伴們應該都會選擇近郊遊吧?
  • 本地人吐槽不斷,外地人好評如潮,上海城隍廟值得嗎?
    如果你上網搜關於上海的攻略,那麼,一定會出現兩個派別,一派會圖文並茂地告訴你「一定要去城隍廟!一定要去城隍廟!一定要去城隍廟!」,而另一派會斬釘截鐵地說「千萬不要去城隍廟!千萬不要去城隍廟!千萬不要去城隍廟!
  • 上海城隍廟拜太歲法會參與指南
    然而,還有很多朋友對來上海城隍廟拜太歲的整個流程很「迷糊」,這事不怪你,一年才拜一次太歲老爺,換成小道士我,也暈…今天,小道士我就發布一下參加上海城隍廟拜太歲的詳細攻略,盡可以點擊收藏,以備不時之需哦。
  • 山西有一座1400多年的老城,是4A景區,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博物館
    與著名的喬家院子、平遙古城、王家院子相比,榆次老城在名聲上要遜色一些,位於山西省晉中市中心的這座老城,有著143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戰國時代有個地名叫榆次,榆次老城是隋代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代城郭舊址上修築的,由於老化和城市的快速發展,上世紀末榆次的老街幾乎消失了,1999年晉中市建成,2005年9月,開始對舊城進行修復性建設,古建大部分完成,老城也和其他城市的老街一樣
  • 「上海南市難民區紀念碑」在上海城隍廟落成並揭幕
    昨日,「南市難民區」紀念碑在城隍廟落成揭幕。南市區難民區這一事實曾長期被歷史的塵埃所淹沒,經過抗戰史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團隊長期考察研究才發現了這個二戰時期世界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戰時平民中立保護區——上海南市難民區,饒家駒和南市難民區再度回到公眾視線內。
  • 召稼樓古鎮鶴坡觀、上海道教學院項目籤約暨上海城隍廟助學捐贈...
    召稼樓古鎮鶴坡觀、上海道教學院項目籤約暨上海城隍廟助學捐贈儀式舉行 2013年10月9日   9月29日,浦江鎮舉行了召稼樓古鎮鶴坡觀、上海道教學院項目籤約暨上海城隍廟助學捐贈儀式
  • 城隍廟和城隍會
    城隍廟是上海最富盛名的古蹟之一,家喻戶曉,聲名遠馳。無論中外人士,到了上海,總要去老城廂看一看這座廟宇。 城隍廟 上海城隍神相傳為秦裕伯。他是北宋詞人秦少遊的第七代孫子,1296年生於上海,歷任山東高密縣縣尹、福建行省郎中等職,卓有成效。
  • 上海城隍廟7種小吃大揭秘,你都吃過了嗎?
    上海擁有魔幻之都的稱號,它是一個匯集世界各地的國際城市,並且有許多標誌性的景點。今天,將與你分享上海的標誌性景點之一,城隍廟,它不僅擁有許多經典建築。也有很多小吃。一、上海城隍廟三大類型小吃1.蒸品,大部分蒸產品是甜品,種類很多。水晶包,煎餃、,頭,雞爪等。城隍廟內可見各種清蒸產品。他們不會遜色於在廣州的茶點和廣州的早茶中的一些點心。2.芋泥糕,它是城隍廟中必不可少的糕點之一,還有其他風味,例如綠豆,豆沙等。
  • 上海城隍廟的小吃為何能成為中國四大小吃,有哪些老字號美食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豫園景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建造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經有近六百多年的歷史。風雨滄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廟也是歷經興衰。上海城隍廟是「長江三大廟」之一。城隍,又叫做城隍神、城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