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上海旅遊的中外遊客眼中,上海城隍廟似乎相當於京郊的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同樣,不來城隍廟轉一轉,怎麼能說你來過上海?
這裡所說的上海城隍廟,實際上指的是包含城隍廟道觀和豫園商城、園林的總稱,與各地多有圍繞寺廟發展而成的廟會、集市相同,城隍廟道觀周圍自古便有眾多商業活動,進而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在老上海人眼中,上海城隍廟便等同於能在燒香禮神後逛吃逛吃一整天的早期商業中心。
很多人第一次來上海城隍廟道觀燒香禮神時,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大殿裡高高在上的神明卻不是城隍老爺,而是金山神主霍光大將軍呢?
實際上,這個說法不準確,霍光大將軍和城隍殿中秦裕伯秦老爺一樣均為上海的城隍爺,而且還有一位城隍爺陳化成陳老爺,這也就是上海城隍廟歷史上有名的「一廟三城隍」說法的來源。
原來,滬浙沿海崇祀霍光大將軍,最初是祈求大將軍捍海、保平安。
在上海地區現存最早的地方志《雲間志》中,記載了民間崇祀霍光的起源傳說:三國時期,吳主孫皓病重,有天晚上夢到霍光附身侍從對他說:金山鹹塘風潮為害,民不聊生,我霍光是漢代有功之臣,有治理海患的能力,奉我為神,立廟祀之,就可讓你病癒,還保一方平安。
不久,孫皓果然病癒,於是便立廟崇祀霍光。
因為上海地區最早的霍光廟就在今金山區境內,所以捍海神霍光又被稱為「金山神主」,歷史上上海市境內最多曾有9處霍光廟,今天的上海城隍廟就是在黃浦區境內的「霍光行祠」基礎上發展而來。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前殿裡首先尊奉的便是金山神主霍光大將軍,而在後殿,供奉的就是上海縣城隍尊神秦裕伯。
秦裕伯,字景容,號蓉卿,元末明初大名府人,北宋著名詞人、龍圖閣學士秦觀(秦少遊)七世孫。元至正年間考取進士,後仕途平順,官至福建行省郎中。
元末,有感於時局紛亂,棄官歸隱,遷至上海縣長壽裡(今上海市閔行題橋地區)居住。秦裕伯為官清正,為人正直,關心民間疾苦,盡心盡責,上海地區百姓稱其「奮身一出,為民請命」,在民間享有盛譽。明太祖朱元璋感念其有功於社稷,於明洪武六年(1373年),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隍正堂顯佑伯,清同治年間加封為「護海公」。
六百多年來,城隍尊神公忠正直、有求必應,保障海隅,功勳卓著,護佑申城成為國際繁華之都,實乃神恩浩蕩,萬民感佩。
那除了金山神主霍光大將軍和城隍尊神秦裕伯老爺外,這「一廟三城隍」中還少一位呢?
別著急,另一位城隍尊神也是咱們歷史書本裡的「老熟人」,那便是清代抵抗外敵侵略英勇犧牲的陳化成將軍。
陳化成,字蓮峰,1776年生,福建同安人,少年就投身行伍,因軍功卓著屢獲提拔,「馭軍有紀律,約己尤嚴,時稱廉將」。
1842年,英軍進犯上海,陳化成率軍抵抗,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清軍戰至僅餘三人,陳化成六處受傷,最後腹部中槍,壯烈殉國。
後來,道光皇帝賜其諡號「忠愍」,上海縣建陳公祠,供奉陳化成。
久而久之,以道教功德成神之故,因陳化成護城有功,所以民眾將陳化成將軍也奉為上海城隍尊神。
1992年,位於寶山區友誼路臨江公園內的陳化成紀念館落成,於是,陳化成將軍神像被移奉過去,自此,在上海城隍廟裡形成了「前霍後秦」的格局。
以上,便是上海城隍廟「一廟三城隍」說法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