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反社會行為」:從話語到政策 社論前沿

2021-02-13 社論前沿

   打造「反社會行為」:

                         從話語到政策   

這是社論前沿的第S160次推送 微信號:shelunqianyan

編者按:值此六一兒童節之際,本號近日陸續推出愛爾蘭國立高威大學Paul Michael Garrett博士所著'Transforming' children's services: social work, neoliberalism and the 'modern' world一書。該書系統反思了新自由主義背景下,英國兒童服務的轉型及其結果。今天推送的是第六章「Making 『anti-social behaviour』: ASBO politics」。

2005年初,英國社會工作者協會(BASW)籤署了有關「反社會行為治理」的目標和聲明。但是,針對反社會行為的治理引起了另外的思考:這些治理的措施和規範是否限制了兒童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是否侵犯了兒童權利或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他們走向犯罪?已有的研究顯示,大約四分之三被認定的「反社會行為」是強加給青少年的。本章的內容不僅僅關注對反社會行為治理措施的批評以及以此發展出來的威權主義,更重要的是闡述在布萊爾執政期間,針對青少年反社會行為治理的政治演化過程。在布迪厄看來,國家威權使得一個社會問題得以以合法、公開的討論。因此,我們需要追溯這些問題產生的歷史,以及問題是如何建構出來的。某種程度上,社會問題是霸權統治構建的用語,具有深刻的意義。


在社會工作和相關領域的活動中,話語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意義上,「反社會行為」可以被解釋為新工黨政治詞彙的關鍵詞。布迪厄關於特定領域的資本理論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反社會行為」是如何構建出來的。在布迪厄看來,社會空間中不同位置的行動者權力的差異是由個體所掌握的不同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等)所決定的。在本研究看來,符號資本是一種「信用」形式,可以在特定領域的競爭中取得成功。因此,符號的鬥爭是為了達成共識,取得官方認可的合法性符號意義。符號資本已經成為具體的政策、具有「領導力」的政治家以及「受人尊敬」的學者在建立政治和社會霸權的重要話語工具。在這樣的語境下,內政大臣David Blunkett和首相布萊爾具備了不同的話語政治權力,他們通過構建「反社會行為治理」的話語框架來改造兒童的服務。

 

 20世紀60年代末,關於社會工作未來服務的報告中已經有關於「反社會行為」的相關記載。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保守黨政府將解決城市乞丐問題作為首要目標,而工黨的領導人則認為保守黨並不是真正想解決這一問題,而是通過此渠道轉移一些實質性的問題。在房屋租賃領域,當地政府不容忍租戶的反社會行為,並嘗試對租戶的反社會行為進行約束。1996年出臺住房法案,進一步明確表示只有在行為正常的情況下才能獲得租賃的權利。1997年,工黨搶佔先機制定了針對「反社會行為」問題的政策,並戰勝了保守黨。但工黨並不是簡單地以一種戰略性和務實的方式行事,而是其政治方向也發生了變化,並開始形塑一種新的職業行為。「反社會行為」的建構在這種新興的和強制性的治理範式之下成為一個象徵性的角色。


新工黨依據1998年出臺的《刑事罪行及擾亂治安法令》提出了「反社會行為」法令,並於1999年4月正式實施。然而,有些政府部門擔心這些法令並不足于震懾反社會行為。因此,在2003年政府開始努力重新修訂社會福利工作議程,並開始設立「反社會行為」工作部門。但是,「反社會行為」的認定並未被所有人接受,《尊重和責任:反對反社會行為》一文的發表引起了人們對反社會行為的持續討論,不斷反思反社會行為的關鍵因素,同時這一反思也影響著新工黨的政治修辭和決策。

《刑事罪行及擾亂治安法令》認定的反社會行為是指個體的行事方式對他人或家庭造成或可能造成騷擾,並有一個或多個人報警並感受到痛苦。「反社會行為」具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每一種「反社會行為」對人的影響是真實和直接的,且具有持久性。反社會行為既可能對個人造成困擾,也可能對社區造成危害。

內政大臣David Blunkett撰寫的白皮書認為,反社會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我們有責任去杜絕這種行為。這些言論暗示了「反社會行為」建構的潛在彈性,並強調了針對犯罪的新法律和與社會秩序有關形式的韌性。Blunkett認為,社區的衰敗和墮落導致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居民恐懼感上升,人們感到困惑無助。如果政府對輕微的違法行為和不文明行為不及時處理,則會出現「破窗」效應。

「反社會行為」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例如那些破壞周圍人生活的喧鬧的鄰居;醉酒小流氓的惡作劇;現金乞討;廢棄的汽車、垃圾和塗鴉等。「反社會行為」就像液體一樣無處不在,它破壞了人們的生活,破壞了社會的組織結構並抑制了社會的發展。但是,從根本上說,「反社會行為」是由於缺乏對他人的尊重而引起的。

布萊爾政府認為,「混亂家庭」缺乏秩序的基礎,是構建「反社會行為」框架的關鍵方面。在「混亂家庭」中,由於家庭破裂,孩子沒有積極的榜樣,家庭不良的生活方式給家庭成員及周圍的鄰居帶來痛苦,具有很強的腐蝕性。生活在「混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較好的教導和照顧,他們的父母不願意提高撫養質量。因此需要採取更加激進的策略,採取「先發制人」或者「預防性拘留」。在政府的預設中,家庭負有撫養自己孩子的義務。  


通過住房福利政策的實施,對反社會行為進行特定的制裁和約束,被政府部門認為是解決「反社會行為」問題的有效途徑。對家庭進行幹預以及信息的共享能夠有效預防青少年的犯罪行為,促進青少年的成長。


在針對反社會行為的鬥爭中,傳統的家庭幹預形式被重新定義,新的「替代羈押」形式被設計出來。由於青少年犯罪率的持續增加,強制性的措施越來越嚴厲。在對反社會行為的幹預中始終存在矛盾,即在反社會行為的幹預中是將社區利益還是兒童福利放在首位。既有法令預設認為,社區中有公園、遊樂場、街道和購物中心非常重要,年輕人成群結隊在一起容易發生麻煩。它似乎認為年輕人應該在某種程度上與公眾保持分離,保持一定的界限。因此,這種想法導致警察採取具體的措施去調節和約束青少年的活動空間。


《尊重和責任:反對反社會行為》指出,反社會行為背後所呈現的是一系列城市和社會問題。因此,反社會行為問題的解決不應該只是針對行為本身,而應該注重對反社會行為折射出來的問題的解決。

如何對待反社會行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看法,Blunkett認為關懷和幫助是對「反社會行為」更好的幹預,而不應該只是一味攻擊和臆測,要能夠看到所謂反社會行為背後隱藏的社會問題。因此,Blunkett主張通過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來看待所謂的「反社會行為」。而作為「反社會行為」聯合會主席Louise Casey則認為「批評反社會行為的青年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自由知識分子的人都不是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的人」。政府針對「反社會行為」採取的系列措施已經影響到個人和家庭的私人空間。因此有學者建議父母可以通過加強對孩子們就寢時間的監管,鼓勵通過家庭聚餐來構建更加緊密的家庭結構和家庭關係,從而預防兒童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


布萊爾政府的「反社會行為」治理呈現了三個主要功能:第一,影響了刑事司法系統;第二,過分和惡性挖掘「問題家庭」的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貧困城鎮的許多家庭被定性為「問題家庭」,認為它是懶散的、毫無作用的浪費國家福利資源的。第三,通過符號資本顯示「世界政治家」的角色。更具體地說,布萊爾政府通過將「反社會行為」與恐怖主義混為一談來擴大它的意義。反社會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安全」的根基。在連接「反社會行為」和恐怖主義構成的威脅中,他們竭力認為這兩個不同的活動具有共同的核心。因此,在布萊爾政府看來,針對反社會行為的治理必須使用強硬的手段,通過警察等機構進行強有力的治理。針對反社會行為的社會福利工作目標也應與此相一致。顯然,將一個相對無害的活動和一個更具威脅性的活動相連接,其隱藏的危險將會更大。

所有福利國家都有對「問題人群」的管理或監管,本章提出了「反社會行為」的政治依據,呈現了反社會行為群體的不文明行為和違法行為是如何被轉換並重新被解釋、處理和管理的。在福利國家時代,人們傾向於承認人的完美性,將越軌的罪犯看作一個需要重新實現社會化過程的信號,並且尋找國家資源來幫助那些被剝奪了經濟、社會資源的人。


相反,控制理論則圍繞「反社會行為」的假設開始的。他們認為人是自利的,具有反社會和實施犯罪行為的傾向,需要通過強大和有效的手段進行控制,並期望家庭、社區和國家堅持限制和約束的手段。古老的犯罪學主張對犯人給予福利上的幫助,通過感化的手段幫助其重新走上人生的道路,而新的犯罪學則堅持緊縮的控制政策和執行紀律。


從更加基本和物質意義上來說,反社會行為的背後是與城市社區的貧困、疾病、落後、混亂、無序等社會問題交織在一起。反社會行為只是其背後眾多社會問題的呈現形式。因此,針對反社會行為的治理更應該注重這些弱勢群體家庭的青少年生活環境的改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

文獻來源:
Garrett, P. M. (2009). 'Transforming' children's services: social work, ne、oliberal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社論譯介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自媒體、媒體、機構轉載請申請授權,聯繫郵箱shelun2015@163.com,註明「機構名稱+轉載」。

相關焦點

  • 房子與孩子 社論前沿
    研究者林佩萱和張金鶚把購房成本納入到生育成本的範疇,研究購房行為對家庭生育行為產生的影響。這是社論前沿第S369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究竟在報刊媒體刊登的「沒有房子不生孩子」和「買了房子不敢生孩子」純屬標題黨行為?還是高房價與低生育率之間存在某種關係?
  • 反社會行為、反社會人格的社會學書單 推薦
    反社會行為指的是故意或非故意、不顧他人觀感,而且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無法增進公眾福祉的行為,而上升到「人格障礙」的精神疾病層面,反社會的行為特徵就變為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社會適應不良等。 給所有危害性高,沒有明確作案動機且無愧疚感的罪犯都貼上「反社會人格」的標籤,顯然是不明智的。
  • 原來空姐工作是這樣丨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718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在普天同慶的黃金周裡,咱們不談學習
  • | 社論前沿
    到目前為止,沒有一部犯罪學期刊進入了「CSSCI」。 除了制度機構發展及研究出版物,教科書對犯罪學發展也極為重要。作者認為,只要繼續實行開放政策,只要經濟穩定,犯罪學的發展就會繼續下去。政府一直都在鼓勵中國頂尖高校學者出國訪問,並由教育部和大學提供資助。此外,還存在很多國際學術論壇和會議。一般來說,這些論壇是由一所大學或幾所大學贊助的。他們通常資金充足,並為參加者提供膳食,住宿及交通等費用。
  • | 社論前沿
    總的來說,當地訪問員,甚至包括那些公然違反陌生人訪問員規範,與被訪者有先前關係的人,在某些項目上收集到了更優質數據。同時幾乎沒有任何項目,他們收集的數據會明顯更糟。這是社論前沿第S1139期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對陌生人訪問員的依賴已經受到了一些批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所謂陌生人訪問員規範是指使用與被訪個人或家庭沒有先前社會聯繫的訪問員的偏好。
  • 科學研究:打孩子屁股會導致暴力和反社會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打孩子屁股這樣的體罰行為,也會使孩子在成年後更容易出現反社會行為。發表在《JAMA網絡開放》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即使沒有受到更嚴重的虐待,如果對兒童進行身體體罰,他們更有可能從事反社會行為。在研究中,「嚴厲的體罰」被定義為父母或成年人毆打,推擠,抓拍打孩子的行為。
  • 這些年的臺灣本土公共管理研究|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457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對於公共管理學的學者來說,能否提出合適的本土理論、概念及範式以指導國家公務人員的行政實踐、促進國家行政能力的提高,是必須思考探討的重要課題。而本土研究的一個核心關注點,則是本土的「邊界」問題,這一類的研究通常圍繞著「合法性危機」、「方法論危機」以及「信任危機」等話題展開。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356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當移民來到一個新的國家,他們就會經歷文化適應的過程。許多研究表明,這一過程可能使得移民面臨健康狀況惡化的或高或低的風險。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約有超過150萬的來自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移民居住在美國,但幾乎沒有學者對這一群體的文化適應狀況與其自身健康狀況的關係進行系統的研究。
  • 21世紀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種族及種族關係|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725次推送( 微信號:shelunqianyan)相關預測不斷顯示,到2050年,美國的少數族裔將佔總人口的50%以上,這將會是一個讓美國成為少數族裔人數佔主導地位民族的裡程碑 (US Census Bur.2012)。鑑於這些發展,我們試圖去回顧和整理與當代種族關係相關的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文獻。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1238期推送微信號:社論前沿編者按:本期推送Landon Schnabel發表在《Socius: Sociological Research for a Dynamic World》中的《Sexu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Attitudes》。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為,毫無道德和情感可言,對他人的傷害沒有內疚或難過,沒有同情心,對別人的悲慘遭遇和痛苦,漠不關心,行為受原始欲望的支配,脾氣火爆,氣量狹小,總是指責他人,為人老奸巨猾,從不負責,思想行為與社會道德規範背道而馳,滿嘴哥們義氣,好拍馬屁,逢場作戲,但只要一點不如意就立馬
  • 今天你emoji了沒丨社論前沿
    本文利用訪談數據來描述在當代信息應用中,如何利用emoji來尋求其它相關意義的行為。作者推測,像emoji這樣專用工具的存在,可能會影響特定類型中介對話溝通渠道的選擇。這是社論前沿第S1352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通過文本交流互動時,由於缺乏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等非語言線索,說話人很難表達自己的情緒。
  • PSPB:妒忌導致親社會行為減少,反社會行為增加 | 唧唧堂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盛夏;解析審核 | 唧唧堂心理學寫作小組 : Yuan, Wen推送編輯 | 悠悠本文是針對論文《妒忌對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影響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880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社會工作的本質建立在價值以及人群關係的有效影響力,在實務中有效回應人與環境議題的能力需求,促使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對於以實務場域為現場進行學習的重視。
  • 反社會型人格到底是怎樣的
    1978年到1991年,有一個歷史上最惡名昭著的連環殺手,至少謀殺了至少17名男子和男孩。他的殺害特別可惡,涉及暴力雞姦、奸屍(與屍體性交),肢解和吃人肉。他就是Jeffrey,是什麼讓他犯下了這麼殘酷的罪惡,幾位法醫專家在庭審中探討了這個問題,雖然從來沒有被專家證人正式診斷過,但是傑弗瑞的確表現出了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徵。
  • 教會孩子識別和遠離反社會人格者,拒絕被反社會人格者控制!
    但是有一點還請特別注意,僅僅完成了自己的孩子的社會人格塑造還不夠,要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去識別和遠離反社會人格的人,尤其在選擇朋友和擇偶的時候,因為善良積極的社會人格者更容易被反社會人格者所控制和傷害。很多社會人格者,一生都糾結在被反社會人格者的控制和傷害中不能自拔,不知其因,是非常可悲的,很多不幸的婚姻,其實都在反覆上演這樣的故事。
  • 論臺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社論前沿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汪淑媛教授在臺大社工學刊上發表題為《論臺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的文章。作者發現社工教育系統對於社工職業風險的討論相當有限。這是社論前沿第S376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壹、前言社工職業風險意旨從事社會工作這個行業可能面臨的危險性,本文質疑從事第一線社會工作可能存在著潛在風險,而且這些風險有某種程度的結構性宿命。
  • 丨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375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在不同國家、文化社會中,人們對吃某種動物特別反感或者有禁忌,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對此,存在三種不同的理論視角:(1)功能主義認為這些肉類的禁忌來自於它們的實際效用,不吃這些肉是有利健康。
  • 耶魯教授揭露殘酷真相:為什麼學生的反社會行為越來越嚴重?
    他還指出,教育的最大價值在於喚醒心中的潛能,否則學生的反社會行為只會越來越嚴重。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越來越多的孩子從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樂,不快樂的時間一再提前。學生反社會的行為越來越嚴重。教育的價值在於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件事。
  • 丨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625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 2010年4月,臺灣立法院終於通過民法親屬編修正案,姓氏自主法令通過。這可謂是臺灣性別平權的再度進步。2007年臺灣立法院將父權高牆推倒,讓子女出生登記時,可以由父母決定子女從父姓或從母姓;未約定或約定不成時,於戶政事務所抽籤決定之。2010年繼續修正。